《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29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解析二、在生活中萌发幼儿美的感受和体验《指南》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部分的目标提出,“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教育建议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当今繁华奇妙的大干世界里,美无处不在,关键是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参观、旅行、散步等方式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接触山水、田野、公园、校园、动物、商店、街道、展览馆、民间艺术、节日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以及体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引导幼儿寻找美的事物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学会用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
三、要点剖析1、关键词:艺术感受艺术感觉是指儿童被周围环境或生活中的事物或艺术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唤起感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能力。
以审美对象为中心,用各种感官探索对象的审美特征,表达自己的审美想象和理解,致力于审美情感、艺术表现和创作2、我的考虑(1)理解幼儿艺术学习的基本特点(2)观察并解读幼儿的艺术学习(3)思考并实施支持性的教育策略(4)反思教育行为的有效性3、我的思考(1)这个美术活动的内容是孩子喜欢的吗?(2)这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受到幼儿的喜爱吗?(3)儿童是否经常选择和参与艺术区活动?(4)儿童在活动中是否专注于探索工具材料?《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活动篇•活动设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艺术活动特点的维度,也是艺术领域中儿童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指引,并结合各年龄段儿童的典型表现给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议。
如何去理解《指南》中艺术领域(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呢?一、理解艺术领域目标在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作用艺术领域的两大目标是:欣赏与感受、创造与表现。
关键词是感受、表现,共同核心是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一)首要目标———欣赏与感受内心的感受来自欣赏。
在过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重技能,轻感受,轻表现。
譬如:以前美术活动,我们会注重孩子们的作品画得像不像?构图是否丰富?颜色搭配是否悦目?但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倾听,关注孩子们内心世界对作品的想法。
孩子们的想法长期得不到回应,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也会随之消失。
《指南》下的美术教育更注重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感受与表现,培养幼儿从感受、喜欢身边的自然美、社会美再到欣赏艺术美,在符合幼儿审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创造和表现,并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作品。
《指南》艺术领域的首要目标中子目标中强调:“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孩子们是天生的创造家,生活就是美术创作的最好来源,所以要从幼儿最熟悉的身边事物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指南》中强调“创造机会让幼儿多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艺术是个体表现自我的手段,并将个体内在的思想情感外显出来,《指南》中突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的———“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二)第二目标———表现与创造感受对于艺术领域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该如何把握好首要目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引导孩子表现与创造呢?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观察,幼儿才能有深刻的感知,有感知才有感动,而只有引起强烈感动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灵性,更富有个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当今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当前,学前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幼儿人园率的不断增长,学前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对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形势下,正确领会和理解《指南》的理念和要求,熟知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对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个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
199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大纲》前言中就提到,我们依赖艺术来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
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密不可分的。
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
可见,艺术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幼儿生性喜欢艺术,而绘画是幼儿表现对周围事物感知、理解,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自然的宣泄方式。
幼儿艺术(美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学会用心炅去发现美,并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笔者曾在某幼儿园教学楼里看到这样一个场景:走廊墙上张贴着30多幅幼儿绘画作品——“可爱的长颈鹿”。
每张作品中都有1-2个侧面直立的长颈鹿,且长颈鹿的头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在长颈鹿的左右两边都种着1-2棵树……比较每一张作品中长颈鹿的造型、涂色以及背景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作品背后教师的范例以及教师示范幼儿临摹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子。
虽然这些作品中的长颈鹿都画得“有模有样”,幼儿的涂色也相当不错,但是我们难以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幼儿的感受、幼儿的发现以及幼儿的个性创造。
实则,这些被认为“画得很不错”的作品对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的理解与实践要认真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就必须正确理解幼儿的“感受和欣赏、表达与表现”,怎样支持幼儿自主的表达与表现。
理解《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理解幼儿艺术感受与艺术表现的特质及其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等。
下面就本人一些初浅的看法供大家思考。
一、艺术领域目标分为:(一)感受与欣赏目标1 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目标2 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二)表现与创造目标1 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目标2 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二、艺术对幼儿发展的价值1、艺术活动是幼儿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表现。
人之为人,主要的特质是有精神活动,人的生命早期就有精神活动,艺术活动是孩子精神生命的需求、成长性需求。
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是游戏的一种形式,在美术这一游戏中,儿童内在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这种满足有助于其成为协调和幸福的人。
”福录贝尔:绘画、手工是“造型游戏”,是孩子最好的游戏,而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最高境界。
让儿童运用自己的手、脚让世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肤肌来感受,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学习、发展的根本幸福所在。
2、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另一种“语言”。
大多数成人是理性的、逻辑性的方式感受和把握世界,儿童期把握世界是以感性的方式,是直觉的、幻想的、感性的、非逻辑的。
通过对世界的了解和特殊经验,形成视觉形象的审美思考。
每一个儿童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表现出以音调和旋律的样式进行思维的直觉倾向。
儿童的画与婴儿的哭是一样的,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
3、艺术具有促进幼儿向善与益智等价值。
发展理论:“儿童绘画与儿童发展相一致,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发展,是为了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认知理论:“儿童画所显示的细节多少,能反映智力概念形成的水平,可作为儿童智力成熟程度的一个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