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7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第25讲内环境与稳态讲义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594.00 KB
- 文档页数:9
【备考2024】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第25讲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课标要求] 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核心素养] (教师用书独具)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生命观念)2.比较人脑的不同区域的功能;比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科学思维)3.通过探究反射弧的完整性,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科学探究)考点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中枢神经系统(连线)组成功能①大脑a.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②脑干b.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③小脑c.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④下丘脑d.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⑤脊髓e.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提示:①—e②—c③—d④—a⑤—b(2)外周神经系统①分布:全身各处。
②组成③自主神经系统a.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b.组成及功能(如表所示)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交感神经比较副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安静状态扩张瞳孔收缩扩张支气管收缩加快心跳减慢抑制胃肠蠕动促进减弱消化液分泌活动增强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①神经元包括b细胞体和突起(包括a树突和c轴突)。
②神经纤维与神经a.神经纤维: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b.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分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2)神经胶质细胞①分布: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
②数量: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③功能: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提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2.人的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第25讲内环境与稳态[考试标准]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1.内环境(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①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下图中①~④分别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
③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上图中四种体液的关系。
答案如图所示(2)内环境的作用:通过各系统协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多种多样的酶促反应要求有最合适的温度、pH等,要求有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
失去了这些条件,代谢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细胞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
2.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1)含义: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的内容①体温恒定。
②气体平衡:维持O2和CO2的平衡。
③血糖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①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4)稳态调节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内环境稳态。
[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mL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4)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代谢的场所,外界环境变化稳定时,机体就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2.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1)图1中的甲、图2中的A和图3中的a分别代表什么?提示组织液、血浆、淋巴。
第25讲 内环境与稳态[考试标准]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1.内环境(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①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下图中①~④分别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A 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 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 处,A 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 处,B 处CO 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 处。
③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上图中四种体液的关系。
答案 如图所示(2)内环境的作用:通过各系统协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多种多样的酶促反应要求有最合适的温度、pH 等,要求有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
失去了这些条件,代谢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细胞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
2.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1)含义: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的内容①体温恒定。
②气体平衡:维持O2和CO2的平衡。
③血糖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①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4)稳态调节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内环境稳态。
[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mL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4)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代谢的场所,外界环境变化稳定时,机体就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2.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1)图1中的甲、图2中的A和图3中的a分别代表什么?提示组织液、血浆、淋巴。
(2)人体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上述图中的什么液体中?(用图中的文字或字母表示)提示图1的丙液和乙液;图2的A液和C液;图3中的a液和b液。
3.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这句话对吗?提示不对。
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题组一内环境成分的判断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②③⑦B.①②③⑦C.①②③⑦⑧D.①②③⑥⑦⑧答案 A解析血液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递质小泡在突触前膜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口服抗菌药物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唾液淀粉酶也存在于消化道中,均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⑦正确;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⑧错误。
2.下列各项中,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答案 C解析内环境是指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
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和膀胱腔内的尿液,都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的外界环境成分。
题组二体液的组成及其成分的辨析3.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答案 C解析据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组织细胞,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发生改变,红细胞由正常的圆饼状变成镰刀状,故A正确;营养不良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错误;皮肤受伤后会出现水泡,其中的成分主要是组织液,D正确。
4.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B.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C.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D.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答案 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和血细胞,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A、B正确;丁若为红细胞,细胞内O2浓度可能高于甲,C错误;甲、乙、丙组成细胞内环境,含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等物质,D正确。
题组三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分析5.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答案 D解析肌细胞浸泡在组织液中,与其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图中X是组织液,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的是血浆Y,则Z是淋巴。
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 项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部分蛋白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 项正确;肌细胞厌氧呼吸的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 略降低,C 项正确;内环境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D 项错误。
6.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 段和BC 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 .AB 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 .BC 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 .AB 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厌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 .AB 段产生的乳酸,在BC 段与Na 2CO 3反应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可知,选项A 中呼吸频率加快是为了获取更多的O 2;选项C 中人体无论在O 2充足还是在高原缺O 2的条件下,细胞都以需氧呼吸为主;选项D 中进入血液的乳酸,被缓冲物质(NaHCO 3)转化为其他物质(CO 2)。
1.“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 基酸、脂质、O 2、CO 2、激素、代谢废物等。
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 蛋白、呼吸氧化酶、DNA 聚合酶,RNA 聚 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 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巧判四种体液的名称 (1)巧用单箭头识别四种体液①分析单方向(箭头)⎩⎪⎨⎪⎧a.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b.淋巴流向:淋巴→血浆双方向(箭头)⎩⎪⎨⎪⎧a.组织液血浆b.组织液细胞内液②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巧用内环境示意图识别四种体液a .管状结构—⎪⎪⎪⎪――→无盲端毛细血管→②为血浆――→有盲端毛细淋巴管→④为淋巴b .组织细胞—⎪⎪⎪⎪――→内细胞内液体→①为细胞内液――→外细胞间的液体→③为组织液c .A 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 处氧分压高于B 处,A 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 处,B 处CO 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 处。
3.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基础及相对稳定状态的含义考点二 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恒温动物的体温相对稳定:散热=产热。
(3)产热⎩⎪⎨⎪⎧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 程增加热量运动时:主要依靠增加肌肉活动来增加热量(4)散热⎩⎪⎨⎪⎧方式:传导、辐射、对流、蒸发重要方式,35℃ 以上出汗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器官:体表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2.构建体温调节模型 (1)寒冷环境下(2)炎热环境下[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冬泳时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 )(2)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 ) (3)高烧不退的病人通过加盖棉被促进退烧( × )(4)“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2.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的过程有哪些?提示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及温度感受器位于何处?提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题组体温调节图解及曲线分析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厌氧呼吸的强度答案 C解析感受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A错误;毛细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B错误;寒冷环境中,通过下丘脑等神经结构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以增加产热过程,C正确;骨骼肌产热主要通过需氧呼吸过程,D错误。
2.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B.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D.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答案 C解析图中①~③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刚进入寒冷环境时,激素①分泌增加促进③的含量增加,从而使②的含量增加,A正确;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B正确;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为促进和抑制,C错误;图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并且图中激素参与体温的调节,因此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3.下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C.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D.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O~t1时段,t3~t4时段的体温低于O~t1时段答案 D解析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1~t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B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2~t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3~t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O~t1时段,但t3~t4时段的体温等于O~t1时段,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