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3)【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专题三:物质的化学变化二. 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的变化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同学们应善于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努力提高化学水平,培养相关能力。
1. 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2. 化学变化的分类(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变化区分按此角度,化学反应分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2)从得氧失氧区分按此角度,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3)从反应的热效应区分按此角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二. 化学反应的特征1. 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最基本特征是质量守恒定律,既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归纳特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可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五个不改变”:从宏观上分:①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②元素种类不变。
从微观上分:③原子种类不变。
④原子数目不变。
⑤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从宏观上看:①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从微观上看:②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三.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1. 化合反应(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2)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3)非金属(除氧气)+氢气→无氧酸(4)非金属(除氧气)+金属→无氧酸盐(5)碱性氧化物+水→碱(6)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7)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2. 分解反应(1)氧化物的分解(2)含氧酸的分解(3)碱的分解(4)盐的分解3. 置换反应(1)金属+酸→盐+氢气(2)金属+盐→金属+盐(3)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非金属氧化物(4)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金属氧化物4. 复分解反应(1)酸+碱→盐+水(2)酸+碱性氧化物→盐+水(3)酸+盐→酸+盐(4)碱+盐→碱+盐(5)盐+盐→盐+盐【典型例题】例1. 抗氧化剂能吸收氧气,降低食品内部及周围的含氧量,阻止氧气和食品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本章重要知识点 2.通过练习题巩固本章内容重点、难点:钠、氯气的性质,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一.走进化学科学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1.化学是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科学 2.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
分类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物性。
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通过对Na、Na2O、Na2O2、Cl2等具体物质的研究,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
可归纳为:观其色态,闻其气味;类比迁移,预测性质;设计实验,察其变化;分析归纳,究其原因;书写报告,反思提高。
1.钠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钠是活泼金属,其原子中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成为Na+。
它可以与水、酸、非金属单质、盐溶液等发生反应。
2223. 氯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氯是活泼非金属,其原子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成为Cl-。
氯气能与水、金属单质、某些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
1.算——通过计算确定所需要的固体药品的质量或液体药品的体积。
2.量——用托盘天平(精确到0.1g)称量所需固体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可精确到0.1mL)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3.溶在烧杯中将固体溶质溶解或将液体溶质稀释(取水的体积约为需配溶液体积的1/2)。
溶解或稀释时可使用玻璃棒搅拌。
注意若是稀释浓硫酸时,一定是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注入蒸馏水中而不能将顺序搞反,同时要及时搅拌散热。
4.冷——将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复习导学案(教师版)一、研究物质性的方法和程序二、两种重要的单质——钠和氯气1.钠及其重要化合物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__2.氯气及其化合物(2)氯水的成分及性质⎩⎪⎨⎪⎧成分:性质: 、 、 、Cl -的性质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物质的量与不同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写出①~⑧的转化关系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1)主要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移、____、____、装瓶。
(3)误差分析:分析实验中n 和V 的误差,利用函数关系c B =n BV判断c B 的误差。
答案解析知识网络 一、观察法 感观 仪器 实验法 分类法 比较法 外观性质 实验 预测物质的性质 分析 综合 推论 概括出结论二、1.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2H 2O===2NaOH +H 2↑ ④Na 2O +H 2O===2NaOH ⑤Na 2O +CO 2===Na 2CO 3 ⑥2Na 2O 2+2H 2O===4NaOH +O 2↑ ⑦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⑧2NaOH+CO 2(少量)===Na 2CO 3+H 2O ⑨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⑩2NaHCO 3=====△Na 2CO 3+CO 2↑+H 2O2.(1)刺激性 黄绿色 大 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2Fe +3Cl 2=====点燃2FeCl 3 Cu +Cl 2=====点燃CuCl 2 H 2+Cl 2=====点燃2HCl Cl 2+H 2O===HCl +HClO 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2KI +Cl 2===2KCl +I 2 2NaBr +Cl 2===2NaCl +Br 2(2)H 2O 、Cl 2、HClO 、H +、Cl -、ClO -、OH -酸性 氧化性 漂白性 三、1.①n =N N A ②N =n ·N A ③m =n ·M ④n =m M ⑤V =n ·V m ⑥n =V V m ⑦c =n V⑧n =c ·V2.(1)天平(或量筒) 容量瓶 烧杯 玻璃棒 胶头滴管 (2)计算 称量(或量取) 溶解(或稀释) 洗涤 定容。
高中化学第一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基本概念复习2.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复习3.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复习4.化学用语及化学计算复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类型、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化学用语及化学计算。
2.教学难点:化学用语及化学计算。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复习一下高中化学第一章的内容。
这一章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化学用语及化学计算。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些内容,然后再做一些练习。
2.复习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及其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它具有质量和体积。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等方面的变化,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性质方面的变化。
(2)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3.复习化学反应类型及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会发生变化,表现为吸热或放热。
吸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的反应。
4.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它们在原子核外运动。
(2)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体现。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高中化学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学案(1)鲁科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学案(1)鲁科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学案(1)鲁科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互动课堂疏导引导一、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1。
化学科学的创造性(1)首先,人们从矿物、岩石以及生物体中发现了有用物质;再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结构;然后就可以把它们从矿物、岩石以及生物体中提取出来;还能够从已有物质出发制造出来。
(2)化学家能够设计出具有特殊性质或功能的新分子,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所以,化学科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2。
化学科学的实用性是指它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若没有合成氨的化工技术,人类就没有氮肥,将面临饥饿的威胁;若没有新药物的成功研制,人类就无法医治疾病,面临疾病带来的威胁;若没有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塑料、合成纤维和橡胶,没有芯片和光导纤维,人类的生活就不会丰富多彩。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近代化学的形成初期: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是取火和用火。
之后人们又学会烧制陶瓷、冶金、酿酒等,并希望制出长生不老药或把廉价金属炼制成金。
2.化学科学的发展:(1)近代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年代、人物、重大发现或发明创造、作用)(主要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2)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①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建立了现代量子化学理论;崛起了合成化学;创立了高分子化学;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也得到了开创性的研究;化学工业迅速发展。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知道化学开展的根本历程以及20世纪化学开展的根本特征、21世纪的开展趋势。
3.认识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重点难点】1.现代化学的研究现状和成就,尤其是化学科学的特征、化学科学开展的四个里程碑和我国在化学研究上取得的成绩。
2.熟悉研究化学的根本方法,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过程一、化学科学的含义【自主学习】1.化学是在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和的自然科学。
【概念辨析】原子核发生了变化属于核反响,〔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
二、化学科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1.化学的特征是和。
2.【问题】〔1〕为什么说化学科学具有创造性,举例说明。
〔2〕为什么说化学科学具有实用性,举例说明。
三、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开展【综述】化学的开展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等不同阶段【自主学习】1.古代化学的形成和开展:从知道了如何取火和保存火种起,人类就开始了化学实践活动。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渴望用一些常见的物质炼制出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或把一些廉价的_______炼制成金。
在这些实践的根底上,经过几代化学家的不断努力,逐渐形成了近代化学科学。
2.近代化学开展的四个里程碑: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提出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进展;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1869年俄国化学家发现,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3.现代化学开展现状:〔1〕化学开展的趋势是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创新的研究。
现代化学的主要成就是的发现,的建立,的崛起,的创立,的开创性研究以及的迅速开展.〔2〕现代化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有:、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等。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化学定义】化学科学就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原子核变化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化学的特点】实用性和创造性、【化学的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化学的发展简史】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__________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________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________,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探究空间】能源方面,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疾病治疗、第二节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基本程序】第一步:观察物质的外观;第二步:预测物质的性质;第三步:观察和实验;第四步:解释和结论。
一、钠的性质:【钠的物理性质】_________色的金属;熔点_____、密度______(比水_____,比煤油_____)、硬度_____(可用小刀切割)、延展性______、【钠的化学性质】钠是一种性质活泼的金属(1)钠与氧气反应(反应的条件不同,反应的结果不同)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银白色金属表面迅速变暗。
钠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熔成小球,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粉末(2)钠与水反应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反应放出气体)④伴有嘶嘶响声(气体与水摩擦)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生成氢氧化钠,遇酚酞变红)(3)钠与水溶液的反应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有气泡,生成蓝色沉淀、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钠在空气中变质过程】Na(银白色)→Na2O(变灰暗)→NaOH固体(变白色)→NaOH潮解(出现液滴)→Na2CO3·10H2O(白色固体)→Na2CO3粉末(白色粉末)【钠的保存】少量的钠保存在____________中,大量的钠保存在石蜡油中。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一章复习课【学习目的】1、进一步稳固常见化学实验根本操作2、进一步纯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方法。
3、通过复习使学生准确地、深化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4、通过概括、整理,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概念网络。
【学习重点】1、稳固常见化学实验根本操作2、通过概括、整理,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概念网络。
【学习难点】1、纯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方法。
2、准确地、深化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学习过程】【引入】今天我们将第一章内容进展系统化归纳、整理,回忆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了哪些知识?请大家画出其知识框架构造图。
【考虑】结合本章知识点,完成以下题目。
1、混合物的别离和提纯二、离子的检验三、在以下列图的箭头上填上相应内容四、实验1、粗盐提纯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本卷须知:2、从碘水中萃取碘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本卷须知:3、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本卷须知:误差分析:【典型例题】例1:除去以下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选项是〔〕例2:实验室思维拓展有一瓶亚硫酸钠试剂,有部分己被氧化成硫酸钠,某学生设计了以下实验来测定其中Na2SO4的质量分数〔1〕称取样品a克,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2〕往溶液中加盐酸〔2HCl+Na2SO3=2NaCl+SO2↑+H2O〕,直至盐酸过量〔3〕往酸化的溶液中参加过量的BaCl2溶液〔4〕过滤,并洗涤,烘干得沉淀b克试答复:〔1〕加盐酸为什么要过量〔2〕如何验证氯化钡已经过量?〔3〕怎样检验沉淀已经洗涤干净?〔4〕列计算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的代数式例3:将14.3 gNa2CO3·10H2O固体溶于水配成2.5L溶液那么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例4:73g的HCl溶于水,配成250ml的溶液,求〔1〕H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2〕标准状况下,HCl的体积是多少?〔3〕该溶液中大约含有多少个Cl-例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以下操作对溶液浓度有何影响?①没有用水冲洗烧杯2-3次。
高一化学必修1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复习导学案一、复习过程(一)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方法1、研究物质的性质,常用、、、等方法。
闻气味用到的方法是。
2、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Na2O2Na2CO3Na NaOHNa2O(1)钠的保存钠的取用(2)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实验现象①说明①②②③③④④练习①:把11.5g钠和12g镁分别投入到足量的m1gH2O和m2g盐酸中,分别得到溶液a和b。
若m1=m2,a、b的质量关系为()A.a>bB.a<bC.a=bD.无法确定练习②:将金属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后,有何现象?化学方程式怎样书写?(3)钠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说明了化学反应条件不同或反应物的相对量不同,则产物不一定相同。
举例说明类似的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相对量不同,产物不同注:在过氧化钠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每有1mol(或78g)过氧化钠转移电子(二)研究性质的基本程序1、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是2、氯及其化合物HClO NaClO I2、Br2HCl Cl2 H2SO4CuCl2NaCl FeCl3(1)氯气的物理性质:(2)与金属反应一定条件下,氯气能与铁、铜、钠等金属反应,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相应的现象。
、、、(3)与非金属反应一定条件下,氯气能与氢气、磷、硅等非金属反应,写出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相应的现象。
、(4)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其中氧化剂是还原剂是,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
氯水的主要成分注意: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练习③:用自来水配制的硝酸银溶液会产生浑浊,其原因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在氯水中滴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出现的现象是,这表明氯水中存在离子。
(5)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用于氯气尾气的吸收)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其中氧化剂是还原剂是,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
(6)与其它还原性物质反应①与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反应或离子方程式为或②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③与亚硫酸钠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④与氢硫酸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⑤与溴化钠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⑥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练习④下列物质,不能由化合反应制得的是()A.CuSB.FeCl2C.FeCl3D. Na2O2E.NaOHF.Cu2S练习⑤: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氯气,可采用的方法是()A.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B.用干燥的有色布条C.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D.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三)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一、基本概念理论1、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复习本章重要知识点
2、通过练习题巩固本章内容
重点、难点:钠、氯气的性质,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学习过程:
1.什么是化学?
在______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重要的自然科学。
2.化学的特征:
_______分子和_____分子,它体现了化学的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1661年,波义耳提出_______的概念
1771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现象的________学说
1803年,道尔顿提出________学说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_____________率
4.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_________物质的外观性质、_________物质的性质、_________和观察、解释和________
6.钠的物理性质:
_________色金属、密度比水____、熔点_____、硬度______。
7.钠的化学性质(完成下列方程式)
与O2反应:常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热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酸反应(如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盐溶液反应(如钠与硫酸铜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过氧化钠的性质
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二氧化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色,说明反应生成了__________,但震荡后红色退去,是因为过氧化钠具有_____________性。
9.氯的物理性质:
________色有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可溶于水。
10.氯气的化学性质
与金属反应:(1) 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水溶液为______色)
(2)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水溶液为_________色)
与非金属反应: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色火焰,瓶口有_________)
与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碱反应(氢氧化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漂白粉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漂白粉在空气中失效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制氯水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久置氯水的成分______________。
11.物质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