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四《祝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7
《祝福》《祝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重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细节美、人物的性格美、情节美和环境美,鲁迅的《祝福》属于第二板块“永远新的旧故事”。
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抢亲》视频。
师:你知道这段视频中的强抢的新娘是谁?生:祥林嫂。
师:想知道祥林嫂后面的遭遇和最后的结局吗?下面就让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走进故事情节中,关注她的命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资料链接:(一)识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 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学会朗读、默读和精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2)认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2)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结合时代背景,阐述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感悟。
3. 针对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启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祝福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祝福》教案【课前导学】一、背景介绍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读准字音寒暄()送灶()陈抟()朱拓()荸()荠()门槛()咀嚼()渣滓()窈()陷炮()烙()草窠()蹙()缩歆()享牲醴()唾()弃一瞥()驯()熟俨()然醉醺醺()蹒()跚()三、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认识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2.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祝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作品的初步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2)学生分享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讨论作品的社会意义。
5.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尝试借鉴作品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6. 课堂小结(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祝福》,整理学习笔记。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3. 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文学话题,进行探究学习,下节课分享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团队协作能力。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能说出小说四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特点;
(2)能解释样林嫂命运悲剧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分析小说四要素内容和特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和探究法;
(2)能在理解主人公命运悲剧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和当时社会人们普遍的冷漠;
(2)能体会封建礼教对旧社会妇女的身心摧残和对国人的精神毒害。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小说四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能解释样林嫂命运悲剧的原因。
过程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对于鲁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初中时期我们已经学过他写的《孔乙己》和《故乡》,相信大家依然记得鲁迅这个用笔在革命的战士。
这次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祝福》,看看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是如何来点醒国民的。
(设计意图:由作者引入课文,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导入《祝福》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让学生打开书本,自由诵读,读出真切的体验和细腻的感受,然后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现在备用纸上写下来。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感染,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
之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点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随机发言结束后,再让三级要求都达到的学生代表自主发言。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祝福》最新同步教案《祝福》教案29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感知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作用3.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分析祥林嫂的形象4.培养口头评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2.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但没有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鲁迅先生十分关注当时中国的现状,写出了反映这个时代的小说《孔已己》、《故乡》、《阿Q正传》等。
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小说《祝福》。
(可引导学生看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二、指导预习,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祝福》,除完成常规的字、词阅读内容外,注意筛选以下信息根据情节发展的过程,说说《祝福》的情节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部分祝福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介绍《祝福》的故事梗概(也可让学生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略)2.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那么题目为什么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呢?这有何深刻含义?【分析、综合】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她又死于鲁镇的祝福声中,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什么要用倒叙呢?用顺叙岂不更好的表现祥林嫂的悲剧性格?【分析、综合】情节安排上设置悬念,有吸引力;小说矛盾关系上,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祝愿》教课方案教课方案苏教版必修2导读:【教课目的】1.识记A.对于《徘徊》B.“烟霭”等词语2.理解.剖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依据人物描绘和情节掌握人物形象C.剖析小说的环境描绘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课课时】二课时【教课过程】预习1.查找有关资料,认识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首中学课本中所波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对于徘徊及祝愿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情况:由呼喊而徘徊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概给他们分类2.小说采纳什么记述次序3.以什么为线索4.这篇小说的表达的时间跨度有多大,详细地写了哪几个地址,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有关语句5.给你感觉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原由。
6.列出情节纲要明确:1.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不需很精准,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2.倒叙3.我的见闻感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鲁镇卫家山贺家墺浓缩在旧历的年末的鲁镇由此辐射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6.见板书三、经过人物描绘剖析人物命运与性格小说经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如何的命运,表现了她如何的性格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2.小说主要采纳什么描绘方法描绘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绘,写出她什么性格特色,请找出并剖析。
“画眼睛”--要极节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色,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如何做起小说来的〉跳读三次描绘,比较其异同,领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色第一次神色表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和善、本分、温顺第二次两颊消逝了赤色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目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没有神彩的眼睛---人生遭到沉重打击,内心难过而又难以表达第三次眼珠间或一轮---长久的严重的打击与摧残,堕入极度悲痛,内心难过没法显露,精神完整麻痹总结:三次肖像描绘表现了祥林嫂凄惨的命运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这样凄惨直至逝世?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纳了如何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如何的性格特征。
《祝福》教学设计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说出人物的特点和作用;(2)能说出情节的特点和作用;(3)能说出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运用自主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感受封建礼教对旧社会劳动妇女身心的摧残和对国人的精神毒害;(2)能体会“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糟粕”。
(二)教学重点1.能说出人物、情节、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能说出人物、情节、环境的特点和作用;2.能体悟并阐述封建礼教对旧社会劳动妇女身心的摧残和对国人的精神毒害。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过程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鲁迅先生的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祝福》,一起去感触一下先生的文字。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与对课文的重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由诵读,不受外界的指示影响,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感知作品,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并写在学习纸上。
时间4分钟左右。
当个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既要求相互评析各自的观点角度,又要求评价自己和小组成员间都达到了哪些要求。
时间约为3分钟。
教师先要求每组派代表自主发言并进行自评,再随机请几名学生发言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我高中时期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是害怕,害怕鲁迅笔下祥林嫂丧夫之后的鬼一样的模样,害怕鲁镇那种令人窒息的冷漠无情;而当我如今再看这篇文章时,许是阅历的增长,我的感受是疼痛,因善良勤奋的祥林嫂的悲惨人生疼痛,也因整个封建礼教的愚昧“吃”了无数的无辜人而疼痛。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对情感体悟、文本分析形成基础。
(三)一析深刻主题,悟“周树人”之意让学生们自由诵读课文并写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
时间5分钟左右。
当学生们独立完成后,各小组进行讨论,进行自评、互评,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改进。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进行回答。
先回答自己改进后的答案,再回答自己改进前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最后,教师也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本文写的内容是:承受着悲惨命运的压迫和封建礼教的迫害的祥林嫂的凄苦人生。
而若结合记叙的六大要素,那么表述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的鲁镇,祥林嫂两次丧夫、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被礼教所迫害,最终行气街头,在祝福之时离开人世。
接着,让学生们根据刚才所概括的小说内容,对小说的主旨进行探究。
首先,让学生们自主体悟,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要求简洁、深刻、全面。
并且要求有理有据,能够说明这样概括的原因。
时间3分钟左右。
当学生们独立完成后,各小组进行讨论,进行自评、互评,形成小组内基本认同的最佳答案。
之后,教师随机请几名同学回答,并由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分析,形成班级内基本认同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本文的主题是:揭露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下对劳动妇女的摧残,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内容和小说主题,为下文对三要素的分析奠定一定基础。
在大致对本文的主题有了一个把握之后,与学生一起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对作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四)二品鲜明人物,感“封建人”之思全班先齐声讲出小说内出现过的人物:祥林嫂、她的婆婆、鲁四老爷、柳妈及其他鲁镇的人们。
接着,首先对主要人物祥林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探究。
让学生们自由诵读课文,标记出描写祥林嫂言行等或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词语句子,通读完成后,要求根据所划出的语句,用3-5个词语概括人物特点。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
时间5分钟左右。
当学生们独立完成后,各小组进行讨论,进行自评、互评,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改进。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进行回答。
先回答自己改进后的答案,再回答自己改进前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然后,老师也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来谈谈自己的概括——祥林嫂人物特点是:性格善良、为人老实、做事勤快、思想无知、命运悲惨。
(分析结合具体文本)大多数的小说往往以人物塑造为重点,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从而表达小说的主题。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究塑造祥林嫂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作用。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如“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经历、形象等),表现了怎么样的主题”。
要求准确、深刻、全面。
时间3分钟左右。
并且自行体会这样表现的妙处。
每人独立完成后,各小组进行讨论,进行自评、互评,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改进。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进行回答,并且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形成较为班级内较为一致的答案。
然后,老师也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来谈谈自己的概括——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的经历丧子、两次丧夫等不幸遭遇非但没有被人所同情,反而遭受嘲笑、鄙夷、冷落、最终死去的事件,塑造了一个悲剧的形象,表现了封建社会礼教吃人、愚昧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这样的主题表达方式不同于所谓的直抒胸臆、奋力疾呼,而是把悲剧缓缓展开,却触目惊心,给人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也是周树人(鲁迅)先生独到的社会批判笔触。
其次,让同学们根据刚才探究祥林嫂人物特点、作用的步骤,自主选择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进行分析。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
时间3分钟左右。
当学生们独立完成后,各小组进行讨论,进行自评、互评。
教师随机请几名同学进行回答,并再请几名同学对其回答进行评价。
最后老师也大致谈谈自己的看法——除却祥林嫂之外的小说人物都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缺乏发自心底的人文关怀,即虚伪、冷漠、自私。
具体表现祥林嫂的婆婆视祥林嫂为赚钱的工具、鲁四爷只在乎自己所谓的封建礼教、柳妈迷信于佛教却挖苦嘲讽祥林嫂、鲁镇人们假惺惺、对祥林嫂的悲剧麻木甚至以此为乐……设计意图:对人物形象的特点、作用有一定把握,并能够学习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大致方法。
(五)三览完整情节,解“祝福”节之意小说的情节通常被划分作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几大部分。
让学生们自主划分故事情节,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
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各小组进行讨论,进行自评、互评,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改进。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进行回答,并且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每个人对不同的情节划分都是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的,鲁迅先生写作时可能也没有如此精确地划分,所以每个人的划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重点落实于大家的概括是否达到了三个要求,并不会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序幕:介绍祝福场景;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召回家,再嫁;发展:祥林嫂经历了悲剧后回到鲁镇到最后行乞街头;结尾: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尾声:祝福之景与“我”的思考。
同时,老师介绍“倒叙”这一手法。
让学生自主探讨倒叙手法的运用的作用。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
时间2分钟左右。
个人完成后,教师随机请几名同学进行回答,并进行自评、他评。
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基本理解,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作者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祥林嫂寂然死去的悲惨结局,而后再展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叙述,这样对情节叙述顺序的调整,在一开始就突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接着作者又依次地展示这个可怜女人的不幸经历:两度丧夫、儿子死去、遭受嘲笑、鄙夷、冷遇,使得读者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更加了解清晰——带给读者更大的压抑、也引发读者更强烈的思考。
然后,同学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概括本文情节上具有的其他特点,小组确定共同探究的一个情节特点,以刚才探究“倒叙”手法的特点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形成小组内的最佳答案。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
时间3分钟。
教师随机请各小组内一名同学进行回答,并由同组内另一名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努力提升学生们的认识——情节叙述中有“反复”的特点。
标题为“祝福”,小说也多次写到祝福,贯穿全文的同时,祥林嫂的悲剧与祝福的幸福洋溢相互交错,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祥林嫂受到的压迫与荼毒来自于整个社会,揭露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对小说情节有更为清晰的把握,学习如何分析情节特点、作用。
(六)四观社会环境,析“旧文化”之质先探究本文环境的总体特点,并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
时间4分钟左右。
每个人独立完成后,小组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然后老师随机邀请几名同学进行回答,由班级同学进行评价,完善答案,形成班级内较为一致的答案。
最后老师也说说自己的看法——本文主要的环境是社会环境,其特点是:浓厚的礼教氛围、强烈的压抑气息。
(视同学们回答情况,机动选择语句分析。
)再探究这样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自主探究环境对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要求简洁、准确、深刻,每人独立完成后,各小组进行讨论,进行自评、互评,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改进。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进行回答,并且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最后,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也谈谈自己的基本理解——具有浓厚的礼教氛围与强烈的压抑气息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充实丰满当时社会中祥林嫂及其他人的形象,为他们的言行举止提供背景,推动着情节的递进的同时也为情节制造着波澜、营造着压抑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环境让人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侵蚀啮噬,更有助于“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下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主旨的揭露。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小说环境,学习概括环境特点、作用的方法。
(七)积累性美读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标记出文本中较为喜爱的字词,进行朗读积累。
小组内进行积累情况的交流。
最后教师也抽取一些句子,请全部同学进行当堂朗诵。
设计意图:优化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为写作积累素材。
(八)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下课前,每位同学说一句总结语,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
要求准确、深刻、独特。
教师随机请几名同学进行回答,再让同学自主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看法——文章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依次推进,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悲哀,悲哀到最后竟快变成疼痛了。
这样的语言表述,没有情感的浸染是难以出现的。
我们写文章,表达的语言首先应该有有效性、其次再有感染性。
鲁迅先生的文章带来的启示在昨天,也在今天;这也是为什么他是一位伟人的原因。
他曾说自己愿把发出的声音比作恶鸟的叫声。
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去思考这个社会,不是做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而是一个理性清晰的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