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情绪劳动策略与情绪耗竭及年龄相关性的分析重点
- 格式:pdf
- 大小:950.27 KB
- 文档页数:3
护士职业的工作压力与情绪管理护士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承担着照顾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支持医生的重要责任。
然而,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护士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
本文将探讨护士职业中的工作压力以及如何进行情绪管理。
工作压力是护士职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护士们经常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需要处理大量的病人和复杂的医疗情况。
他们需要在紧张的时间表下完成任务,同时还要应对病人和家属的情绪反应。
这种高压环境容易导致护士们感到疲惫、焦虑和沮丧。
为了应对工作压力,护士们需要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首先,护士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接受这些情绪的存在。
不同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但是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护士们可以通过与同事和家人朋友进行交流,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其次,护士们可以尝试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比如慢跑、瑜伽或者打羽毛球。
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释放身体的紧张感,同时还可以分散注意力,帮助护士们缓解压力和焦虑。
此外,护士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放松和冥想的技巧,如深呼吸、专注于当下和放松肌肉等。
另外,建立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也是护士们进行情绪管理的重要一环。
护士们应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确保有足够的休息和休假时间。
在工作之外,他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以减轻工作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
最后,护士们应该寻求支持和帮助。
在面对工作压力和情绪困扰时,护士们可以与同事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此外,他们还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以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总之,护士职业中的工作压力与情绪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认识自己的情绪、采取情绪调节的方法、建立工作生活平衡以及寻求支持和帮助,护士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士如何处理职业倦怠和情绪疲劳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照顾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职责。
然而,由于工作压力大、劳累程度高,护士们常常经历职业倦怠和情绪疲劳。
本文将探讨护士如何处理职业倦怠和情绪疲劳,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能和生活质量。
2. 理解职业倦怠和情绪疲劳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工作压力和长时间劳累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疲劳感,常表现为对工作的消极情绪和疲惫感。
情绪疲劳则是一种情绪低落、疲惫和缺乏积极性的状态。
3. 增强护士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一个人抵御压力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护士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强心理韧性: - 学习积极的心理态度,鼓励自己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 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和意义,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病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 做好自我调节与放松,如定期进行休息、锻炼、社交等活动; - 培养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4. 寻求支持与交流护士们可以通过寻求支持与交流来缓解职业倦怠和情绪疲劳: - 参加工作相关的讨论会、研讨会,与同行分享经验和学习; - 加入护士团队、社交组织或专业协会,与其他护士建立联系; - 寻找导师或心理咨询师,获得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其他护士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
5. 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护士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 - 寻找兴趣爱好和放松方式,如阅读、听音乐、旅行等; - 学会说“不”,合理分配工作负荷,避免超负荷工作; - 建立良好的工作边界,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护士们感觉职业倦怠和情绪疲劳已经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他们应该寻求专业帮助: - 咨询心理健康专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 寻找专业的职业发展咨询师,探讨事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 参加心理健康训练和工作压力管理培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护士心理压力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患者及家属自我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身处一线的护士需要面对各种压力。
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但如果高水平的压力时间过长,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健康,并直接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
因此,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护士;压力源;指导思想;对策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压力源,然后阐述了分析护士压力的指导思想,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一、护士压力源的分析1、工作压力1.1工作环境的危险性护理行业是高风险行业,护士每天都工作在一个有毒物质包围的环境之中。
护士在工作中都避免不了各种化学药物的接触,各种异味和有毒气体的污染,频繁接触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如不小心,就可能受伤,造成职业性暴露。
这些潜在的危险源对护士产生极大的威胁,给护士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1.2工作环境的封闭性医院科室工作场所空间小,为了避免室外环境的影响,有的设置的是封闭式病房,造成了空气不流通,加之室内景色单一、色彩单调,护士难免会产生压抑感。
有的科室室内设备仪器较多,产生了很大的噪音。
护士长期处于高噪音的环境中,紧张度和焦虑感增强,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危害。
1.3工作的高强度与应激性目前我国国内护士严重缺编,有的医院护士与床位比远低于正常水平,加之工作任务较重,这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士需要第一时间应对患者出现的突发事件,这需要其长时间保持自觉性、积极性和警惕性,因此很容易形成孤独、孤僻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
英格兰Fagin的研究表明:对583名护士中40%有明显精疲力竭症症状,以情绪耗竭为甚[1]。
1.4工作的不规律性护士的上班安排是属弹性排班,应随时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加班加点,长期的三班制的作息时间,不规律的生活节奏,使她们身体的生物钟节律紊乱,致生物钟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会经常出现疲劳感,免疫力下降。
护士的职业倦怠与抑郁焦虑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目的了解护士的职业倦怠与抑郁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为护士的职业倦怠干预以及改善护士的抑郁焦虑情绪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3个医院,通过发放问卷的方法,调查全体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和抑郁焦虑的情况。
结果对问卷进行了有效的回收,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了护士的职业倦怠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原因和干预方法。
结论职业倦怠期是很多护士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护士是职业倦怠期的高发群体,在职业倦怠期时,很多护士都会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需要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职业倦怠期中的护士克服抑郁焦虑的情绪。
标签:护士;职业倦怠;抑郁;焦虑职业倦怠现象是每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有可能会出现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出现时,人们通常会觉得身心俱疲,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感觉身体中的能量被全部耗尽,因此,职业倦怠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职业枯竭症[1]。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3个方面,第一是情感的倦怠:对工作失去兴趣,没有热情和激情,感到十分的疲惫,第二是去人格化[2]:对周围的一切都持冷漠的态度,对工作不上心,对周围的环境或者同事进行疏远,并且保持一定的距离,第三就是个人成就感低下,对事物有一种无力感:会对自己持有非常消极的评级,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对工作的体验感和成就的体验感下降,认为工作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具体有3种表现形式,在行为上的表现通常是,对工作没有热情,容易对周围的事情容易生气,易怒,就医护人员来说,主要表现在对病人的态度十分恶劣,在工作当中对同事的态度十分恶劣,会经常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情绪[3]。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5年6—9月的3个月的时间段内,选取彭水县人民医院、武隆县人民医院、秀山县人民医院3所二级医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全体护士,一共发放问卷有650份,有效回收问卷数是630份,有效回收率96.9%;其中男护士11名,女护士619名;年龄在20~55岁之间,平均年龄33岁;婚姻状况是已婚人士330名,未婚人士300名;受教育程度:专科201名,本科366名,硕士63名;职称:护士425名,护师169名,副主任护师36名;工作年限:5年以下108名,5~10年之间的290名,10~15年之间的76名,15~20年之间的101名,20年以上的55名;工作岗位:临床护士557名,护士长58名,其他15名;每周工作时间:40 h 136名;接触病人时间:>50%有254名,<50%有376名;值班情况:白班326名,夜班304名;兼职的人员有19名,非兼职的人员有611名[4]。
【关键词】输液我院输液室成立于1998年5月,病人总数由起初的每天100多人次增至现在的每天600~700人次(其中小儿输液要占总数的30%~40%),护士总数也由起初的12人增至现在的31人,接待病人时间为7∶30~22∶00,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就很难避免护士情绪耗竭的出现。
护理工作量大,人员嘈杂且流动性大,病人输液具有季节性和时段性是输液室的特点,现将输液室护士情绪耗竭原因分析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输液室工作特点――输液工作的无间断性一般病房的护理工作绝大部分集中在上午,下午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且输液的人数也不会太多,而来输液室输液的病人似细水长流般地,从不间断,护士从上班到下班无法停下休息,故护士在体能上消耗很大,思想上的紧张也得不到缓解。
1.2 工作环境欠佳尤其是小儿输液,陪伴人员多,且人员都在不断流动;孩子的哭闹声,家长们的哄劝声、谈话声[1],有些家长还不讲究卫生,让孩子就地大小便、乱扔垃圾,使输液室内声音嘈杂,气味难闻。
这些因素对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护士来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1.3 病人对护士的工作要求高,对护理工作不理解,致使护士工作压力加大。
1.3.1 护理技术方面在小儿输液室表现得尤为突出,家长们要求护士无论怎样给孩子穿刺都要一次成功,对于具体操作者来说有时确实会遇到一些难度,如个人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够、患儿自身的穿刺条件欠佳、有时是孩子吵家长没能看好等造成再次穿刺,一旦一次穿刺不成功就要导致他们的指责甚至谩骂,所以护士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
1.3.2 少数病人“唯我”意识特强在输液高峰,病人按序号入座,护士也按序进行加药、注射,但有些病人不管在自己前面排有多少病人,就是要求护士在收了药以后要立即给予注射;还有些病人要求护士在呼叫铃响后几秒钟内就在他的面前,如此时恰遇护士在为其他病人服务而没能快速赶到就要遭到训斥等等,这些久而久之造成护士身心上的疲惫。
医护人员情绪劳动的分析与探讨作者:魏安邦汤超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6期摘要:目的寻求积极地情绪劳动的资源和方法,提高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
方法运用情绪劳动机制中资源守恒理论,探究情绪劳动过程中资源平衡和资源来源。
结果提高医护人员情绪劳动能力、心理契约水平和工作满意度,不仅对医院有着积极的影响,还可以避免医护人员出现不良的情绪状态,使医护人员资源损失最小化。
结论及时补充医护人员情绪劳动过程中耗费的资源,可降低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提高医护人员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弹性,有利于维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资源守恒;医生;护士;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1]。
许多研究[2]表明:医疗、护理是一项情绪劳动密集的行业,是涉及情感工作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情绪劳动已贯穿在治疗﹑照顾患者的全过程中,他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特点及时调整自我情绪,使自身情绪符合情景和组织的需要。
情绪劳动的过程也是身心能量付出的过程。
本文拟运用情绪劳动内在机制中资源守恒理论,探究平衡医护工作者情绪劳动过程中资源耗费的对策和资源来源,旨在为提高医护工作者积极的情绪劳动能力和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倦怠保持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1资源守恒机制根据情绪劳动内在机制中资源守恒理论, 医护工作者在情绪劳动中需要进行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等资源的耗费,会导致医护人员资源损失,这种情绪消耗是否导致消极影响,还取决于工作的回报性及内、外在资源的可获得性当医护人员获得的报酬和资源不能与情绪劳动的耗费相匹配时,就会失去平衡,出现情绪疲劳,从而导致医护人员情感枯竭。
2资源守恒机制在医护人员情绪劳动中的运用2.1提高医护人员情绪劳动能力医护人员面对的是特殊群体者,情绪劳动已成为医护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劳动能力是医护人员必备的重要的工作能力之一。
许多研究[2-3]表明:深层扮演可促进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因此医护人员要重视深层扮演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尽力克服自己不好的情绪,努力的去感受和体验自己应该向患者表达的情绪,将个体的内在感受与外在情绪表现统一协调,这样有利于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好地管理个人情绪,从行为到内心深处保持面对患者的情感体验与医院所要求的情绪相符合,从而降低工作中的倦怠体验,增加医护人员成就感。
护士情绪调节策略引言:作为医疗团队中重要的一员,护士在工作中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情绪负荷。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于护士的职业发展和患者的健康照护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护士情绪调节策略,帮助护士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自我认知护士首先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认知和分析。
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况下的情绪表现和触发因素,可以帮助护士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护士可以通过反思和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找出常见的情绪困扰,并思考如何应对。
例如,护士可能会在工作中遇到争吵或冲突的情况,了解自己容易产生愤怒或焦虑的原因,可以帮助护士在类似情况下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积极应对积极应对是护士情绪调节的重要策略之一。
护士可以采用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来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护士可以寻找支持和帮助,与同事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彼此的困扰和心得。
其次,护士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加运动和放松训练等方式来释放压力,提升自己的情绪状态。
此外,护士还可以学习一些应对技巧,如放松训练、冥想和呼吸法等,帮助自己在工作中保持冷静和平衡的情绪。
三、工作环境优化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护士的情绪调节至关重要。
护士可以通过优化工作环境来减少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的产生。
首先,护士可以与其他团队成员合作,共同分担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护士可以积极参与工作安排和决策,争取更合理的工作量和休息时间。
此外,护士还可以关注自己的工作条件,如工作设施、工作工具和人际关系等,及时反馈问题并寻求改善,提升自己的工作满意度和情绪稳定性。
四、情绪释放与调节情绪释放和调节对于护士来说也是重要的策略。
护士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释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的积累和爆发。
例如,护士可以选择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交流,倾诉自己的困扰和烦恼。
此外,护士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绘画、听音乐或参加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自己,舒缓紧张的情绪。
在情绪释放和调节的过程中,护士应该注重自我保护和自我调整,避免过度依赖或沉迷于某种方式。
照护服务中的情感劳动与管理策略照护服务作为一种直接面向人的服务行业,其核心在于提供关怀、帮助和支持,这不仅涉及物理层面的协助,更涵盖了情感层面的互动与交流。
情感劳动,作为照护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指工作者在工作中管理、调节自身情绪以满足职业角色需求的过程。
这种劳动形式在照护行业中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接受照护者的感受以及照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以下将从六个方面探讨照护服务中的情感劳动及其管理策略。
一、情感劳动的定义与重要性情感劳动是指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特定情绪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这在照护服务中体现为护理人员需展现同情、耐心、关爱等正面情绪,即使在面对压力大、情绪挑战性强的工作环境时也不例外。
情感劳动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建立信任,增强服务的人文关怀,提升照护体验,对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及心理状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情感表达的双刃剑效应情感劳动虽有益于营造良好的照护氛围,但长期的情感付出也可能导致“情感耗竭”,即护理人员因持续的情绪管理和压抑而感到疲惫不堪。
这种耗竭不仅影响个人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职业倦怠乃至离职,从而影响照护团队的整体稳定性和服务质量。
因此,识别和管理情感劳动的双刃剑效应是提升照护服务质量的关键。
三、培养情感智能与自我调节能力为了有效应对情感劳动带来的挑战,照护机构应重视护理人员情感智能的培养,包括情绪识别、理解、表达和管理能力。
通过培训和实践,使护理人员学会在情感高负荷环境下保持情绪的自我调节,既能真诚地表达关怀,又能在必要时设立情感界限,保护自己免受过度情感投入的伤害。
四、建立情感支持系统构建一个包含同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机构与员工之间的多层次情感支持系统至关重要。
这包括定期的情感交流会议、团队建设活动、心理咨询服务等,旨在为护理人员提供情感宣泄的渠道,分享工作中的喜悦与困扰,形成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文化氛围。
同时,管理层应主动倾听员工心声,及时回应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从情绪劳动理论看护士的情绪调控情绪劳动理论最早由Hochschild提出,情绪劳动主要指对情绪行为的管理,也用来描述在人际互动中为表达情绪而进行的努力、计划和控制。
情绪劳动既包括对情绪的内部管理,也包括由此导致的可观察到的行为调节。
情绪劳动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控制自身情绪:其一为表层动作,即指个体调节和控制自身的表情;其二为深层动作,即指个体为表现出应然的情绪而有意识地调控自身情感。
情绪劳动理论认为,个体为满足工作或社会环境对其情绪状态的要求,通过表层动作和深层动作努力调控自身体验到的真实情绪和情绪表现。
虽然情绪调控可以帮助情绪劳动者达到组织所要求的情绪表现,以满足其所服务对象的情感要求,从而为组织带来福利,但是Hochschild认为情绪劳动需要个体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甚至会给情绪劳动者带来不舒适感,所以情绪劳动被认为与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息息相关。
Morris和FeIdman从人际互动的视角出发进一步补充了情绪劳动理论,提出了构成情绪劳动的四个因素:交往的频率,注意(情绪的强度和交往的持续时间)(组织要求表达的情绪的多样性,情绪不协调(表达的情绪和感受到的情绪之间的不一致)。
[1]二.情绪调控的有效策略情绪劳动是个体调控自身内在情绪和外在情绪表现,以满足工作环境要求的过程。
护士一直被人们寄予厚望,这尤其体现在人们形容护士角色时所使用的隐喻之中。
如“白衣天使”等往往都被视为护士的代名词。
这赋予护士这一职业强烈的责任感,就是要对患者负责,对医疗负责,对护理负责,对护士的职业形象负责。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在患者面前,如同一位悲悯的天使,关爱着每一位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用自己的良知和无私的爱,勤奋的工作着。
无论关注道德责任还是强调专业能力,上述隐喻是从局外人的视角出发对护士的社会角色提出规范。
毫无疑问,这两个方面对护士来说均十分重要,但若从护士自身的感受出发,这个职业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很操心。
情绪调控发生在两个时机下:情绪的输入过程和输出过程。
医院管理论坛 | 2020年3月 第37卷 第3期 |63人力资源护士职业倦怠与情绪衰竭状况及分析*Analysis of Nurse's Job Burnout and Emotion Exhaustion□ 洪月 HONG Yue 黄淑群 HUANG Shu-qun 房君 FANG Jun 王春英 WANG Chun-ying *Abstract目的 通过对护士职业倦怠情况的调查,分析不同年龄段护士情绪衰竭的状况。
方法 采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于2018年12月对某三甲医院215名护士进行调查分析。
按照年龄将其分为两组,≤30岁组为观察组,>30岁组为对照组。
分析比较两组在情绪衰竭维度、去个性化维度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护士情绪衰竭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护士在工作情绪低落、工作疲惫、工作挫折等发生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护士职业倦怠程度不同,主要体现在情绪衰竭维度;不同年龄段护士的情绪衰竭程度不同,观察组护士尤为严重。
医院管理者应对30岁及以下年龄的护士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及心理干预,以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护士的心理健康。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emotion exhaustion of nurses at different ages by investigating nurses' job burnout condition. Methods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215 nurses i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December 2018.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age. The ≤30-year-old group w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30-year-old group w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for emotion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and reduction in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Results The emotion exhaus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nurs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incidence of low working mood, fatigue, and work frustra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nurse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job burnout,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dimension of emotion exhaustion. The degree of emotion exhaustion of nurses at different ages is different, and it is more seriou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ospital managers should give more humane care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nurses aged <30 a to improve nurses' motivation and to promote their mental health.关键词 Key words:护士 Nurses ;职业倦怠 Job burnout ;情绪衰竭 Emotion exhaustion ;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Hwa Mei Hospit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Ningbo Institute of Life and Health Industry,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mail:*********************通讯作者:王春英*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华美研究基金,编号:2018HMKY59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9069.2020.03.020职业倦怠是对工作中长期遭受到的不良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出现的身心紧张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accomplishment)三个维度[1]。
护士情绪劳动、情绪衰竭及生活满意度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见表1。
可以看出,深层动作和自然表现是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表达策略,表层动作虽然使用较少,但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相关。
自然表现和情绪衰竭有显著负相关,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
情绪衰竭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相关。
见表2和表3。
本文使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8]。
深层动作和情绪衰竭、生活满意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因此排除在检验之外,只检验表层动作和自然表现的中介效应。
由表2可知,表层动作对情绪衰竭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而自然表现对情绪衰竭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由表3可知,表层动作和自然表现都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当情绪衰竭进入回归方程时,表层动作和自然表现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系数均下降,情绪衰竭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系数显著。
此时,表层动作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仍显著,进行Sobel检验z=-1.60,P=0.11,说明情绪衰竭在表层动作和生活满意度之间没有中介作用;自然表现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情绪衰竭在自然表现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护士在情绪劳动中经常使用的是深层动作和自然表现。
深层动作指的是个体通过管理内部情绪状态,使内心的情感与组织所要求表达的情绪相符合;自然表现指个体在工作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自己的真实情感,且同时符合组织的表达要求。
众所周知,护理是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当面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受到威胁时,护士会发自内心的同情患者的处境,理解他们的痛苦,从而自然表现出医院所需要的同情和宽慰的情绪。
即使有时没有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同情,也能够从一定的职业道德出发,主动调节自己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激起心中支持、同情的感受,也就是使用了深层动作。
表层动作指的是当感受到的情绪与组织表达规则不一致时,个体只通过外部感情、声音等改变外部表现,而内部情绪感受并未改变,是护士使用较少的一种策略,这种现象说明被调查的护士大部分都倾向于使用一种“良好的假装”,因此许多由于表层动作带来的消极后果便可以得到避免。
护士情绪劳动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摘要】不良情绪对护理工作中可带来负面影响。
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情商能力,利用换位思考自我心理调节,管理者利用谈心或情绪释放法等调节护士的情绪,使她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发挥自身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事故,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临床护士;情绪劳动;护理质量护士情绪劳动是指护士在工作中表现出令医院和患者满意的情绪状态【1】。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除了关注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以外,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护士的情绪劳动。
一名临床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才能发挥最好的临床技能,表现出最佳的护理水平,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现将临床护士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1护士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1.1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甚至歧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常不受人们尊重。
护士的社会地位低,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合理的报酬,护理服务价值得不到体现,随着改革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护士跳槽的多,造成护理人员短缺,护理队伍不稳定。
部分护理人员因心里不平衡而产生不良情绪。
1.2家庭因素护士大多数为女性,在家庭中为人之妻、为人之母、为人之女,会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不良情绪,如失恋、大龄未婚、婚后夫妻感情不和、家庭纠纷、子女教育、经济收入等。
1.3职业特点与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及家属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最急、最重要、最需要得到护士的关心和照顾,而护士由于工作繁忙未做出及时反应,易导致护患之间冲突。
1.4生理因素某些固有周期性生理变化可导致情绪波动影响护患关系。
月经前5-7天,多数女性有易激动、烦躁、思想不集中;妊娠期身体不适导致紧张、忧虑;夜班导致睡眠不规律等因素均可使护士力不从心、工作分心而产生不良情绪,在与患者沟通或进行操作时,易出现失误或沟通不良,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2情绪劳动对护理工作的影响2.1不良情绪与护理质量人的心理状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支配,且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在不同情况下,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2】。
护士情绪劳动及情绪衰竭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行业的确出现了许多的变化,但作为医疗行业中最基层的护士,仍然承担着医务人员的重要角色。
这个职业需要护士不断地与各种疾病,不同年龄的患者,以及病人家属等进行交流,处理各种情绪,并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处理各项任务。
护士职业特点决定了其情绪劳动量大,护士情绪劳动与情绪衰竭的关系也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一、护士情绪劳动情绪是关于愉悦、悲伤、愤怒或其他强烈情感的心理或心理生理状态。
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合中,情绪体验的种类和强度因各种原因而存在差异,这种情绪劳动的内容就是在特定情境下需要护士在自己内心体验的基础上选用和组织情感,使护士能够实现自己和职业角色要求的适应性反应。
这个过程不仅关注个体和对象物理和情感需求,也关注职业和组织对情感需求和规范的影响。
在医疗行业中,护士所承担的情绪劳动可以分为两种,即表达型和表演型。
表达型情绪劳动是指护士在与病人或者家属正常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
表演型情绪劳动是指在工作中,护士需要以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去面对患者和家属,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护理。
护士情绪劳动的内容既包括基本元素,如愉快和悲痛,也包括其他较为复杂的要素。
例如,同情、羞耻、愤怒和罪恶感等,这些情绪都对护士的情绪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工作中的护士还需要处理与同事的关系问题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也是情绪劳动的问题之一。
二、情绪衰竭对护士的影响护士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导致他们处于一种高度的辛劳和压力中。
长时间处于高压和高强度工作环境下,护士可能会出现卫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发生形式很多,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情绪衰竭。
情绪衰竭是护士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它会对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工作产生影响。
情绪衰竭的主要产生原因是工作中的情绪劳动,护士需要持久的情感和精神力量去处理病人和家属的情感需求。
但长时间的情绪劳动和不断重复的护理工作,会让护士的情感失去个性化,并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