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新教材)2019-2020新课程同步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课件: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
- 格式:ppt
- 大小:960.50 KB
- 文档页数:29
【新教材】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计划(含教材分析培优补差等)XX高级中学高一历史组XXX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问题很多。
有些学生初中历史基础薄弱。
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在这个基础上把教学搞好,任务很艰巨。
所以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历史思想和方法。
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历史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以历史课本为蓝本,以课程标准为理念,以考试说明为指导,教学中,应该关注学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活动中心放在使学生自我获得知识,完善知识,弥补不足,以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目标1、深入钻研新教材。
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
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
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历史应用;重视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
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对接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时空观念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这一时期的欧洲,封建庄园经济发展;在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兴起;非洲、美洲文明灿烂辉煌。
史料实证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经济发展,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在亚洲,阿拉伯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的贡献。
历史解释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封建国家、西非、美洲文明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家国情怀中古时期的世界,很多民族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知识点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建庄园的政治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2)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封建庄园的经济特征(1)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①领主的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2)庄园秩序的维护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图解历史]封君封臣制度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中古西欧的王权(1)西欧王权的衰落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西欧主要王权国家①英国: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国:法国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只是受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1)传入:汉代传入。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1.文学 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本知识点由东明衡水实验中学张蒙教师主编第一节先秦时期一.先秦政治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的格局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
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战国时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⑧从秦代开场,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开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稳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超过20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开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先秦经济1.商和西周的经济(1)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开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根本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开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场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1.老子的朴素的唯物史观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
2.邹衍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姓名,年级:时间:单元整合提升一、评价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对西方而言,侵华战争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关系,各国在侵华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具体表现为(1)列强剥夺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可概括为“杀、烧、抢”。
(2)在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
(3)在经济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经济因依赖资本主义国家而丧失了独立地位.列强通过各种手段,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造成近代中国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另一方面,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1.在保留君主问题上主张相同,但前两者维护君主专制,后者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
这主要是由于前两派都是清朝统治阶级,必然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而后者虽然采用改良的方法,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但其主张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
2.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洋务派与维新派是一致的。
但洋务派把学习西方科技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以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维新派则以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至于顽固派则仇视一切外洋事物,反对向西方学习。
在是否兴民权问题上,洋务派与顽固派立场一致,反对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这主要是双方阶级立场不同.顽固派、洋务派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君权,反对兴民权。
第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 背景: 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 春秋、战国 两个阶春秋: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2. 表现(1)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 权,史称“ 春秋五霸 ”。
注意“春秋五霸 ”的地理区位。
课程标准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 课标导 的必然性。
航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 荀子、庄子 等了解“百家争鸣”的 局面及其意义。
(2) “战国七雄”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史称“三家分晋”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注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
3. 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公元前256 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挑战周天子权威4. 影响(1)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 经济发展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1) 农业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
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
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2) 工商业一批中心城市。
③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 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 代表:商鞅变法姓公孙,生于卫国,受封于商。
①时间:公元前356 年。
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