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
- 格式:pptx
- 大小:3.46 MB
- 文档页数: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这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米。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用它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培养学生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用它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让学生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厘米和米的模型、PPT学具:尺子、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10分钟)通过PPT展示厘米和米的模型,讲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 小组合作测量(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出来。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厘米米1米 = 100厘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一下自己的房间长度、宽度和高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出来。
答案: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和填写。
2. 请列举三个生活中可以用厘米和米来测量长度的情景。
答案:测量窗帘的长度、测量书桌的高度、测量自行车轮胎的直径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测量活动也开展得比较顺利。
但是,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这个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加强实践操作,提高运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模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内容:第65页的例1、例2,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尺子教学过程:一、新授1、例1拿出你的尺子,找出1厘米、2厘米。
的‘长度。
师让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说明尺子的用途,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
1厘米到底有多长,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2厘米。
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例2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可以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二、巩固练习第67页的练习十七第1-3第1题1、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3厘米、5百米的长度。
师先出示1厘米、3厘米、5厘米,让学生用尺量量,指出1厘米、3厘米、5厘米,然后师检查。
2、第2题和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师巡视帮助。
三、小结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四、作业1、课堂作业:第1、2题。
2、课外作业:第1、3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模板第【2】篇〗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
知道线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厘米和米是长度的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描述和测量。
2.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适当的单位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灵活运用厘米和米进行表示。
三、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通过积木等教具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厘米和米表示长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线或一本书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长度。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测量长度时会用到哪些单位吗?第二步:新知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的概念,介绍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2.给学生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他们猜测并描述使用厘米或米来表示这些长度。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2.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测量的结果,讨论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是否一致,帮助他们检验和纠正自己的操作。
第四步:巩固提高(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巩固掌握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学会了厘米和米的概念及用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测量长度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几件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引入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为以后学习面积、体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长度测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长度测量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物、图片、测量工具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熟悉的长度现象,如教室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厘米和米的区别,让学生初步认识厘米和米。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进行记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厘米和米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给出一些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和厘⽶的认识》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和厘⽶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体会建⽴统⼀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初步建⽴1厘⽶的长度观念。
4、会⽤计量⼯具测量较⼩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的估测意识。
5、让学⽣通过观察与操作,建⽴1⽶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与厘⽶之间的进率。
6、掌握⽤⽶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法,能正确测量⽣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的观察能⼒、操作能⼒和语⾔表达能⼒,进⼀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学⽣尺。
教学过程: ⼀、联系⽣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
那么,你知道两⼿指间的⼀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条线段,能画⼏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朋友们,量⼀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
请2~3个⼩朋友说出⾃⼰选⽤的⼯具,有的⽤拃长量、有的⽤铅笔盒量、有的⽤数学书量??按⾃⼰的想法在⼩组⾥试着量⼀量,提醒⼩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
(为什么⼤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课题。
通过⼩组讨论认为只有⼯具⼀样,测量的结果才⼀样。
我们通常⽤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的测量⼯具,还要有统⼀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古⼈在很早就统⼀了计量单位。
⼆、合作探究,认识厘⽶ 探究⼀:认识直尺。
《二年级米和厘米的口诀》
小朋友们,咱们二年级要认识米和厘米啦,这里有一些好玩的口诀能帮助咱们记住它们哟!
“米”字大大长又长,“厘米”小小短又短。
想想看呀,米就像个高高的大哥哥,厘米呢,就是个小小的弟弟。
比如说,教室的门可高啦,要用米来量,大概是 2 米高。
咱们用的铅笔呢,就短短的,用厘米量,大概20 厘米长。
“一米等于一百厘米,可别记错要记牢。
”
这就好像100 个小弟弟手拉手,才能和大哥哥一样长呢!咱们的操场跑道很长很长,有100 米。
那如果把它换成厘米,就是10000 厘米啦,是不是好多呀!
“量长的东西用米,量短的东西厘米来。
”
像大树高高壮壮的,就得用米量。
咱们的小手指细细短短的,用厘米就行啦。
有一次呀,老师让小明量黑板的长度,小明用厘米去量,哎呀,数了好久好久都没数完,后来换成米,一下子就量好啦!
“看清单位再计算,米和厘米不乱换。
”
要是不小心把单位弄混了,那可就出错啦!比如有道题说一根绳子长 3 米,剪掉100 厘米,还剩多长?这时候就得先把 3 米换成300 厘米,再减去100 厘米,剩下200 厘米,也就是 2 米。
小朋友们,记住这些口诀,米和厘米就不会把咱们难倒啦,咱们就能又快又准地量东西啦!
“米和厘米用处大,生活处处都有它。
”
咱们买衣服的时候,要知道衣服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盖房子的时候,工人叔叔会用米来量房子有多高。
“学会米和厘米,数学变得更有趣。
”
小朋友们,加油哟,相信你们都能把米和厘米弄得清清楚楚的!。
《认识厘米、米》(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认识厘米、米》这一章节。
我们将从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开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1厘米和1米的长度,并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培养学生用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测量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难点: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厘米和米的标志物、绳子、PPT等。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一张白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并用手指测量物品的长度,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长度单位。
2. 讲解长度单位:介绍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品,用直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4. 举例讲解: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用厘米和米描述图片中物品的长度。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用厘米和米表示给定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度单位:厘米、米1米 = 100厘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厘米和米描述家里某个物品的长度,并画出图形。
答案:略2. 请用厘米和米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掌握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1米等于100厘米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测量家里其他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认识厘米、米》这一教案中,我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关注和详细说明。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1-5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难点:建立一厘米和一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方法:双分管理,五步教学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揭示目标1、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板书课题。
)2、课题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3、揭示学习目标(齐读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二、自主探索1、自学指导(教师根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文字部分,用6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问题:①哪些物体第长度大约是1厘米?②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2、自学。
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3、自学效果检测(1)用1-2分钟小组讨论交流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展示,完成例题。
(3)做一做:(课本上的做一做,至少让两名学困生演板,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书写工整,坐姿端正。
)三、合作提升1、更正:(指名上台更正。
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对演板的易错点,要组织学生的进行争论。
)预设:测量物体时物体对准直尺第左端?3、评改:评议正确率、书写情况。
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4、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或者是做题方法。
)A、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和米就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B、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它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C、1米=100厘米5、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让其他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预设: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四、当堂检测1、基础训练A、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B、哪个单位对,在()里画“√”(1)黄瓜的长15米()15厘米()(2)房门的高2米()2厘米()(3)钥匙的长5米()5厘米()(4)旗杆的高8米()8厘米()C、3米=()厘米1米-40厘米=()厘米48厘米-8厘米=()厘米40厘米+60厘米=()米2、运用拓展小马身高约1()蜜蜂身长约2()铅笔长约20()字典厚约5()3、学生自编题预设:门高约2()4、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五、抽查评价(3分钟)(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48厘米-8厘米=()厘米40厘米+60厘米=()米〖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第【2】篇〗1 认识厘米课时目标导航认识厘米。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第【2】篇〗说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米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
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