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辩证关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4.73 KB
- 文档页数:2
浅议科技发展与和谐社会摘要:科技的进步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治理环境、保护生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但科技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人类的不正当使用或滥用,科技所埋藏的隐患、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相和谐。
因此,要转变观念,正确的利用科技的发展来共同来创造和谐社会。
关键词:科技发展和谐社会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命题,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战略,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
利用科技进步,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
一、科技进步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带来思想的大解放、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的大飞跃,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这已被历史所证明。
2 1 世纪,科技将继续取得重大突破,必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技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1、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综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技的每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重大变革,带来人类社会巨大进步。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逐步超过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
2 0 世纪初,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仅占10%~15%,而到中期则上升到40%,70年代后又上升到60% 以上,80 年代后上升到70%~80%以上,90 年代后上升到85% 以上。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主要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诸要素来实现。
科技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等途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解决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我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有着一些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经常会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环境的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而科学发展观则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我通过学习,明白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发展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只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
而科学发展观则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我通过学习,明白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关注教育、文化、健康等方面,只有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基础上,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最后,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严重、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而科学发展观则强调了社会公平和正义,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通过学习,明白了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在推进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深入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为实现国家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
也就是说,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以社会的更加和谐,来保证又好又快的发展。
因此,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社会发展路线,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对两者的关系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就能越自觉、越坚定。
具体而言,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体两面,相得益彰,是辩证统一的,其内在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统一的前提。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八十五年来,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的主题和核心,就是发展。
人类思想史上,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
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07年提出的,旨在引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以GDP论英雄、以发展为硬道理的发展观念的纠正和超越。
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之一,是一个既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又反映人民群众愿望的全面建设。
和谐社会,是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相互融合的社会形态。
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落实,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促进各领域的平衡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相符,以人民群众的幸福为目标,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应当成为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因。
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始终以人民的利益、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最终目标。
同时,更需要激发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出路和路径。
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积极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台阶。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一、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呢?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
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的是“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回答的是“什么叫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
显然,科学发展观是管总的。
但是,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要求,却都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协调好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全面考察这两者关系,可以进一步看到,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保证,同时它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十六大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要牢记“机遇”这两个字,即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即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了贯彻十六大精神,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
用
马梅英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马梅英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平安县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在科学发展中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J], 吴健宏
2.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J], 陈青松
3.试论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 [J], 常佩艳
4.试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J], 袁秀良
5.试论道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J], 谭光涛;胡君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董平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4)001
【摘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共同富裕作为最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及其本质的世纪性的中心课题,与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而提出的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世纪性的深刻反思,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当下必须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解决好多方面利益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
【总页数】4页(P89-92)
【作者】董平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2
【相关文献】
1.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J], 刘信成
2.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J], 马传静
3.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源哲学基础 [J], 陈朝霞
4.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J], 古维娟
5.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J], 孙树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