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17
非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非均衡发展是基于国家间与地区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指立足于资源禀赋予配置的差异性,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
非均衡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当代实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溯源1 、循环累计因果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论(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其理论核心认为动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积累的因果过程,存在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次级变化① 。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演进是由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演变造成的。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会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者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又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上升或者下降积累效果的循环② 。
在两种效应作用下,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呈现上升运动,如果扩散效应不够强烈,将抑制外围地区的发展,或者甚至使之更加贫困。
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作用下,经济增长过程将浮现回波效应而促使不平等趋势扩大。
2 、不平衡增长论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在1958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战略。
赫希曼反对全面投资和各部门均衡增长的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发展就是由经济中的一些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的成长带动另一个行业的成长,由一个厂商的成长带动另一个厂商的成长。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综述及评价本文试图对于不平衡增长理论及其发展进行回顾及评述,有利于我们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的变动趋势作出合理的判断。
标签:非均衡增长区域经济政策非均衡增长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和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和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一、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包括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缪尔达尔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
据此,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当有意识的采用不平衡增长的发展战略,首先,集中力量发展某些重点产业部门,通过这些关键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逐步促成整个经济的发展。
赫希曼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建立在他所提出的关于产业间联系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前向联系”概念与“后向联系”概念的基础上的。
赫希曼指出,“每一种非初级经济活动都将导致通过国内生产,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图”。
它的生产向后衍生需求,即需要另一部门的产品作为投入,这种向后衍生需求的产业即具有所谓“后向联系效应”。
相反,“任何在性质上并非惟一满足最终需求的活动,将导致其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投入的意图”,即当一部门的产出可成为其他部门的投入时,这个部门就具有所谓“前向联系效应”。
赫希曼所主张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应当把前向、后向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项目作为投资重点,优先发展。
这样就能对整个经济的增长产生最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缪尔达尔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是不断扩大的。
当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区域由于增加了工业品的输出,其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劳动就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对技术工人需求增加,教育随之得到改进,文化进一步发展,因而发达区域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
而不发达区域输入大量工业品之后,本区域工业生产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衰落,于是产生一系列不良效应:对技术工人的需要增加,教育随之得到改进,文化进一步发展,因而发达区域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摘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梯度推移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试图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中心的运用。
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然而准确把握增长极的内涵和运用条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试验成功者很少。
有观点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适合采用增长极开发模式。
这一观点尚待实证。
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
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
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
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网络开发模式。
在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就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节点”,即各级城镇;“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信网等组成。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展的,而是存在着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是由各个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因素导致的。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疆域、多元文化、复杂地理环境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
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非均衡发展主要是由于中国开放以来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外来资本和技术支持,拥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由于起点较低、交通不便、市场不发达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这种非均衡发展不仅使地区差距加大,还会造成人口流失、贫困等问题。
为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
该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其中,投资政策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其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另外,中国政府还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通过给予企业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引进,培育中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和投入,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减轻贫困地区的贫困压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此外,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鼓励人才的流动和跨地区合作,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本章课前思考1为什么区域经济是非均衡发展,它与前一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什么关系。
2、既然区域经济非均衡是一种客观规律,那么现实中调控地区差距是否有必要呢3、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与空间结构非均衡是什么关系。
4、区域空间非均衡理论与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是否有矛盾呢?章节具体内容第四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第一节经济结构非均衡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一、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 A.O.Hirshma n )于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1958 )中提出的。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应当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即首先集中资本于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出和投入。
待直接生产性部门发展到相当水平后,再利用一部分收入投资于基础设施部门,推动其增长。
赫希曼是首先提出产业之间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概念的经济学家,前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制造品或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后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农产品、初级产品生产部门。
赫希曼进而认为,应该根据“联系效应”理论,把投资重点放在中间的基本工业上,会引起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在项目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直接生产性部门(主导部门),以其优先增长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即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应当选择具有显著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的产业,而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就是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最大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通常为进口替代工业。
可见,不平衡增长理论是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考虑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这就是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落后地区真正缺乏的不是资源本身而是把资源投入使用的方法与能力,应该优先考虑那些能最大限度地引致投资的项目。
非均衡发展理论1.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
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
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
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1/ 6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泛珠三角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20070508第4章泛珠二角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制约冈素分析4.2基础设施障碍4.2.1公路和铁路设施障碍(一)交通设施现状优良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商品和生产要素顺畅和快速流动的载体,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261从图4.2可以看出,铁路方面除了海南之外,其它各省铁路罩程相差不是很大,大都在两千到三千公罩范围内:但在公路方面,九省中只有广东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比较发达,四川公路里程虽然排在第二位,但与广东的差距也非常大,其余各省就更加落后了,一级公路罩程还不足1000公罩,其中贵州的一级公路罩程更是不到100公里。
图4.22005年末泛珠二角区内地各省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情况铁路方面,“泛珠三角”铁路网存在“瓶颈”。
一是进出区域的铁路通道不畅,由珠三角往北,京广铁路运输能力全面紧张,特别是广州至武昌段更为突出,春运期间除供应港澳鲜活货物的3趟列车外,停开其他货物列车;往东,与东部沿海地区无铁路直接相通,不利于粤闽两省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沟通:往西,通往西南地区的通道少,线路技术标准低,列车运行速度慢,铁路运输能力长期处于饱和状态。
二是珠三角地区铁路客运“公交化”程度低,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珠江口西岸仍无铁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旅客运输需求。
【4l】公路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内广东通往其他省份的高速公路并不多,如粤赣高速公路还没有完全修通,从广州到南昌需要近10个小时。
另外,公路收费问题是另外一种交通障碍,阻碍了各地之间的物流,例如京珠高速公路广州至湖南株洲段收费站甚多。
此外,沿珠江港口和九省区航空的通达与协调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包括四个方面:郝西曼“极化—涓滴效应”理论,循环累积因果论,核心—边缘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理论”。
第一,郝西曼“极化—涓滴效应”理论:针对增长极理论在地理空间上的应用,美国经济学者赫希曼在1958年所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探讨了经济成长如何由一个区域扩散到国家其他区域。
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首先是极化效应:由于发达区域高工资、高利润、高效率及完善的生产和投资环境,不断吸引落后区域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使其经济趋于萎缩,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其次,涓滴效应: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购买力或投资增加以及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移民而提高落后区域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缩小了其间的差距。
经济发展初期,一般是极化效应大于涓滴效应,将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长期来看,涓滴效应大于极化效应,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赫希曼建议人们对增长过程中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应有一定程度的容忍。
并且建议政府应加强落后区域的公共投资,阻止资金与人才的外流,甚至有组织地将资金与人才流向落后区域,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创造外部经济,改善投资环境。
由政府力量来抵消极化效应,加强涓滴效应,以确保区域均衡发展的实现。
第二,循环累积因果论:缪尔达尔1944年在其《进退维谷的美国: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并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年)等著述中,使用“回流”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
2009/140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钟有林 李霁友摘 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综述熊彼特创新理论、弗朗索斯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对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分析,体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非均衡状态;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1-040-02作 者:钟有林,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李霁友,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51一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创新理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将创新理论引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波段一个波段的起伏现状,整体经济的增长通过某一个时段创新成功的企业或地区的“创新———模仿———均衡———再创新———再模仿———均衡”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1]因此,经济的增长是一种螺旋式、非均衡状态的增长方式。
熊彼特将实现经济增长的诱因归结为技术的进步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贡献在于从正面认识到了由创新引起的“不均衡状态”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认识到经济的增长必须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并且感悟“创新”成功的企业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这为后来的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弗朗索斯的“增长极”。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F r a n c o i s .P e r r o u x )在《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增长极”理论。
和瑟尔沃尔(Thirlwall)等人发展而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各种经济力量以累积的方式相互作用,并引起一系列变化推动经济系统进一步脱离它的初始位置。
这否定了新古典理论的任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而产生区域均衡趋势的比较静态模型。
2、经济发展过程不是同时产生并均匀地扩散的,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距,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获得先发优势的地区,会由于初始的优势而发展得更快。
要缩小区域差距惟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
3、超前增长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将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流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劳动和资金等要素由外围向中心的流动,导致外围区域的经济衰退;二是扩散效应(涓流效应),表现为劳动、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由中心区向外围流动,但这种扩散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才能大范围出现,才能促使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竞争。
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而且缩小区域差距只能依靠国家干预。
市场经济不会同情弱势区域,其发展规律必然是加大地区差距。
假定:1、A、B区域处于均衡状态,W A=W B。
2、工资由供求关系决定。
3、某种刺激因素引起区域A相对于区域B来说劳动力需求上升。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所强调的区域分化现象,也被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Mathew Effect)。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一文未名的人,也要强行夺走。
让富有的人更富有,让没有的人更没有”。
现代控制论首先用它来描述原因与结果之间正比例的循环作用,称之为马太效应。
后来,经济学家将其引入到区域研究之中,区域经济中的马太效应指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认为任由市场机制发挥其作用,只能造成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两极分化,这即为区域经济的“马太效应”。
针对累积机制造成的区域差距扩大问题,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相应提出了其政策主张。
一是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采用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有较强增长势头的地区,求得较好的投资回报和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防止累积性循环因果造成的贫富差距的无限制扩大。
政府应主动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也有一些理论缺陷。
一是在政府干预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经济开发署或类似组织,致力于落后地区的开发。
这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因为政府干预而脱贫致富,成效并不显著;二是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性。
一些先进地区,如不致力于创新,也可能从发展的高梯度上掉下来成为经济困难地区,如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和英国的威尔士地区等。
尔后,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N.kaldor)在其《区域政策案例》(1973)一文中,吸收和继承了缪尔达尔的基本思想,并强调聚集经济、报酬递增、要素迁入等产生的利
T i表示区域i生产率增长率;W表示全国货币工资水平;W i为区域I区域货币工资水平;Y i表示区域i的产出增长率。
而f1、f2、f3为不同的函数;f′>0,即为增函数;f′<0,即为减函数。
卡尔多模型的图解为:
二、增长极理论
1、提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于《增长极概念的解释》(1955)一书中提出。
2、基本观点
⑴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或者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⑵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或地区按同一速度平衡增长。
而是在不同部门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
⑶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分布于特定的地区或大城市,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
⑷增长极通过所在部门或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部门或地区获得优先增长,而且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迅速发展。
3、基本概念
⑴经济空间:指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抽象的经济结构关系,或者称为“部门的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