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_钟有林
- 格式:pdf
- 大小:120.97 KB
- 文档页数:3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理论在中国的演变作者:杨竹莘来源:《商业研究》2010年第06期摘要:结合中国现实对区域差异发展理论作出比较与评述,分析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认为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从发散到收敛,从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地区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变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关于区域差异问题原因的分析[1-2],及其演变趋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矫正和控制差异的措施与对策[3]等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本文基于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中国发展,对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演变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解析当今中国经济地区差异的困窘。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理论及局限(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最初从马歇尔(Marshall,Alfred,1890)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来,此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
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关于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有索罗和斯旺(Solow.R and Swan.T,1956)提出的空间均衡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 ,R. R. 1956 )提出的“低水平均衡论”[4]和罗森斯坦—罗丹( Paul N. Rosenstein–Rodan,1943)的大推进论[5]。
(二)均衡发展理论的实施及局限我国20世纪50-60年代是在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平衡生产力布局,均衡发展国民经济,建立了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
和瑟尔沃尔(Thirlwall)等人发展而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各种经济力量以累积的方式相互作用,并引起一系列变化推动经济系统进一步脱离它的初始位置。
这否定了新古典理论的任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而产生区域均衡趋势的比较静态模型。
2、经济发展过程不是同时产生并均匀地扩散的,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距,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获得先发优势的地区,会由于初始的优势而发展得更快。
要缩小区域差距惟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
3、超前增长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将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流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劳动和资金等要素由外围向中心的流动,导致外围区域的经济衰退;二是扩散效应(涓流效应),表现为劳动、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由中心区向外围流动,但这种扩散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才能大范围出现,才能促使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竞争。
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而且缩小区域差距只能依靠国家干预。
市场经济不会同情弱势区域,其发展规律必然是加大地区差距。
假定:1、A、B区域处于均衡状态,W A=W B。
2、工资由供求关系决定。
3、某种刺激因素引起区域A相对于区域B来说劳动力需求上升。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所强调的区域分化现象,也被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Mathew Effect)。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一文未名的人,也要强行夺走。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主要是指集中资源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实行重点推进某一区域生产力布局,以谋求某些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现实中地区经济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的区域经济二元结构,1950年以来西方兴起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对之提出了挑战.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增长必然伴随一个非均衡的过程,在市场机制下经济增长依赖于区域间的非均衡性.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以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应用的有增长极模式、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等.〔一〕区域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个地方或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或部门,或者说,增长总是被极化,也即首先出现在某些增长极或增长点上.作为推动性的产业或部门,通过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效应,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前向关联是指某个产业与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间的联系,后向关联则是某个产业与把其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联系.增长极常常但并不总是发生在大的中心城市,随着原有增长极推动性功能的衰弱,新的增长极或推动性经济部门会在新的行业或新的空间中产生,因此,人们将增长极概念概括为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增长中的推动性产业或行业的集合体.当然,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技术与资源优势基础.具有创新能力与较好制度环境的地区,以与具有一定自然资源、地理优势的地区,往往能够成为增长极的中心,它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或者关联效应以与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整个经济增长.20世纪60年代,法国经济地理学家布代维尔把增长极的概念从佩鲁抽象的经济空间发展到现实的地理型经济空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他把区域增长极定义为配置在城市地区并引导其影响范围内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一组扩张性产业.区域扩张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现存厂商的成本减少或现存产业的厂商数量增加所致,而是由于极点上关键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关键产业就是"推进型"产业,构成增长极的核心.布代维尔认为,增长极是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区域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是引导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地理"增长中心",区域在发展初期,投资应当集中于这种增长中心,使增长由中心向周围地区传播;如果一个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缺少增长极,就应该建立一系列推进型产业,使之聚集成为增长极,推动经济增长.〔二〕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于1944年在《美国的两难处境》中首次提出该原理.他认为,市场的力量会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区域差异,由于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的存在,发达区域会因市场的自发力量而越发强大,从而形成持续的、累积的加速增长.这些地区由于初始的发展优势而获得超前发展,在既得优势的基础上,区域经济通过其自身的循环累积过程使这一优势得到加强,从而加剧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迅速增长的地区通过回流效应与扩散效应两种效应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产生影响.回流效应是指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不发达的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这将导致区域差距扩大;而扩散效应则是指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扩散,这将使区域差距缩小.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回流效应要大于扩散效应,最终的结果便是区域差异不断扩大,发达区域越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缪尔达尔由此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采用不平衡发展战略,通过发展计划和投资,优先发展那些势头比较强劲的地区,以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了防止累积因果循环造成地区之间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需要制定一系列特殊的区域经济政策,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三〕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该模式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的,指在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即核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的情况下,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来缩小地区差异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于196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机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该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部门由创新占主体的专业部门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也即说明该理论以创新作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这种梯度转移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梯度转移之所以成为必要与可能,主要是由于市场的扩大与由此所产生的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节约等因素,使下一梯度的具有某些比较优势的城市或地区有可能成为该部门或产品的最大生产基地,从而取代原来最高梯度的创新发源地,进而实现技术与产品生产的梯度转移.当然,由于地区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梯度转移只能顺次而行.梯度转移理论主要是总结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的客观现象,产业梯度转移是落后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落后地区不可能在无产业传播的基础上突然起飞.跳跃式发展必然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传统产业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产业转移是中介,它有可能将发展机会传播给落后地区,落后地区只有善于抓住这种机会,并为抓住这种发展机会创造条件,才能发挥后发优势,直接吸收、消化、使用先进地区的文明成果,从而实现经济的起飞.〔四〕中心-外围理论1966年,美国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心-外围模式.他认为,在区际不平衡发展长期趋势的基础上,可以将经济布局的空间结构划分为两个系统:中心与外围两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二元结构.中心地区由于发展条件优越或历史偶然事件的影响,经济效益较高,处于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或支配地位,外围地区则因条件与资源劣势等原因而处于经济发展的从属地位或者说被支配地位.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产生外部生产要素的净转移,累积优势与迅速的经济增长过程开始,二元经济结构非常突出,甚至表现为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则可能被多核结构取代,即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时,政府为消除因经济增长差距过大而导致的区域差异,必然采取一定的区域政策来促进外围落后地区的发展,从而使中心-外围模式逐步消失,以实现全空间内的经济一体化,各区域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区域差距逐步消除.弗里德曼根据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将空间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分为前工业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后工业阶段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社会化分工与商品生产与贸易都不发达,区域间不平等并不显著,区域经济的空间特征是存在多个缺乏等级体系的地方性中心.在第二个阶段,由于外部力量使得原有多中心的均衡状态被打破,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表现为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地区,中心地区凭借其力量维系着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一个强有力的单核式的中心-外围模式地区空间二元结构形成.第三个阶段,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单中心的空间结构逐渐被多中心的空间经济结构所取代,次级中心开始出现,城市体系逐步完善,综合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区域间的差距出现缩小的趋势.在第四个阶段,大城市间的周边地区逐渐被吸纳到各大城市的经济体系中去,逐步形成了功能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市等级结构体系也即形成.。
非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非均衡发展是基于国家间与地区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指立足于资源禀赋与配置的差异性,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
非均衡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当代实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溯源1、循环累计因果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其理论核心认为动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累积的因果过程,存在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次级变化①。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演进是由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演变造成的。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会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又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上升或下降积累效果的循环②。
在两种效应作用下,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呈现上升运动,如果扩散效应不够强烈,将抑制外围地区的发展,或者甚至使之更加贫困。
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作用下,经济增长过程将出现回波效应而促使不平等趋势扩大。
2、不平衡增长论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战略。
赫希曼反对全面投资和各部门均衡增长的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发展就是由经济中的一些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的成长带动另一个行业的成长,由一个厂商的成长带动另一个厂商的成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
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
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
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
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探索研究摘要: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一种适度倾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内涵是指从全国总体布局考虑,把投资和生产布局向沿海进行适当的倾斜。
非均衡协调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战略,它在国民经济开放体系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内容策略0 引言有学者认为,在欠发达的地区资金及其他资源与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协调。
因而理论上不具备均衡增长的可能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非均衡发展规律。
需要有差异、有重点、有特点的根据规律发展,不能不按规律均衡的使用资本和要素来发展的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差异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随着社会发展,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成熟,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倾向于均衡成长,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重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连锁关系和地区差异相互制约影响。
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指出应该把有限的资本和资源投到重点部门支持重点地区的发展,确保重点部门与产业的发展,较快地增加区域经济总量。
这种发展战略模式被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所接受,并用于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的就是典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1 非均衡战略基本内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区域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优先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全面进步。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其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所以在保障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资源分配和资本投入上对重点区域和产业进行倾斜。
区域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然需要发展的非均衡性存在,这是有其客观现实基础和历史原因的。
事实上,区域间经济发展还有其自然地理与资源禀赋的非均衡性原因:有些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的初始优势,无论在自然经济时代还是工业经济时代,都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而有的区域由于基础条件处于劣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理论在中国的演变
杨竹莘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结合中国现实对区域差异发展理论作出比较与评述,分析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认为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从发散到收敛,从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总页数】5页(P99-103)
【作者】杨竹莘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J], 陈华;刘永新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J], 昝德银;陈华
3.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以美国、日本、德国经验为借鉴 [J], 江丽;李琳
4.寻求中国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第三条道路——非均衡协调发展 [J], 宋璇涛
5.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种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 [J], 茶洪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包括四个方面:郝西曼“极化—涓滴效应”理论,循环累积因果论,核心—边缘理论,威廉姆森的“倒U理论”。
第一,郝西曼“极化—涓滴效应”理论:针对增长极理论在地理空间上的应用,美国经济学者赫希曼在1958年所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探讨了经济成长如何由一个区域扩散到国家其他区域。
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首先是极化效应:由于发达区域高工资、高利润、高效率及完善的生产和投资环境,不断吸引落后区域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使其经济趋于萎缩,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其次,涓滴效应: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购买力或投资增加以及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移民而提高落后区域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缩小了其间的差距。
经济发展初期,一般是极化效应大于涓滴效应,将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长期来看,涓滴效应大于极化效应,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赫希曼建议人们对增长过程中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应有一定程度的容忍。
并且建议政府应加强落后区域的公共投资,阻止资金与人才的外流,甚至有组织地将资金与人才流向落后区域,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创造外部经济,改善投资环境。
由政府力量来抵消极化效应,加强涓滴效应,以确保区域均衡发展的实现。
第二,循环累积因果论:缪尔达尔1944年在其《进退维谷的美国: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并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年)等著述中,使用“回流”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
2009/140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钟有林 李霁友摘 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综述熊彼特创新理论、弗朗索斯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对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分析,体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非均衡状态;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1-040-02作 者:钟有林,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李霁友,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51一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创新理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将创新理论引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波段一个波段的起伏现状,整体经济的增长通过某一个时段创新成功的企业或地区的“创新———模仿———均衡———再创新———再模仿———均衡”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1]因此,经济的增长是一种螺旋式、非均衡状态的增长方式。
熊彼特将实现经济增长的诱因归结为技术的进步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贡献在于从正面认识到了由创新引起的“不均衡状态”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认识到经济的增长必须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并且感悟“创新”成功的企业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这为后来的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弗朗索斯的“增长极”。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F r a n c o i s .P e r r o u x )在《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增长极”理论。
作者: 林元旦[1]
作者机构: [1]山东烟台师范学院,烟台264025
出版物刊名: 中国行政管理
页码: 35-38页
主题词: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点轴开发理论
摘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这一规律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比如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研究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借鉴这些理论的合理成分,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特色理论。
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探析
钟亚玲
【期刊名称】《旅游研究》
【年(卷),期】2005(016)002
【摘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邓小平同志在提出东部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提出了中西部发展的大思路,即一个大政策,两个大局,三项措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发展.
【总页数】3页(P4-6)
【作者】钟亚玲
【作者单位】省级机关党校,云南,昆明,65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49
【相关文献】
1.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J],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2.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与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J], 邓正琦;宋明江
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发展与实践[J], 游秋梅
4.浅析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J], 吕铁林
5.浅析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J], 吕铁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非均衡市场主体和转型发展厉以宁经济思想述评引言在中国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的以渐进式制度变迁为特征的市场化进程中,歧见纷纭的经济学家们以其各自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立场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精彩的经济改革理论,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使得经济学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最为繁荣活跃的领域。
这些思想,映射着中国的经济学者在深刻反省传统经济体制和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所经历的艰辛而勇敢的探索轨迹,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转折的印记;尽管这些思想家们也许并未形成缜密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不过他们独特的理论进路和富有创新色彩的思想必将在经济思想史上留下值得珍视的篇章。
事实上,中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经济体制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正在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对中国从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变迁路径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阐释,如何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寻求和选择一种社会成本最低的推进战略,一直是中国经济学家们试图解决的两大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理论前提、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迥然相异的思想派别。
其中有以强调价格体系的全面改革从而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为理论核心的“协调改革派”,有从中国非均衡的经济现实出发、强调企业改革优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重塑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改革派”,有把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作为研究重心、把转换政府职能作为改革中心环节的“宏观改革优先派”,有以稳健见长的、主张把双重体制模式的转换和双重发展模式的转换相互衔接有机协调的“宽松学派”,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两权分离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经营权主导改革派”,有将如何明晰企业产权作为研究重点、主张通过产权制度变革改造传统体制、重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需要的微观基础的“产权改革派”,有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工具和范畴、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视角来研究改革的“制度学派”,不一而足。
这些极具政策意味的改革理论经历了学术上的激烈纷争和与现实经济的碰撞摩擦,在大浪淘沙般的甄选和淘汰之后,有些理论被淡忘了,而有些理论却日渐被中国改革的实践所证实和接纳,从而奠定了它们在经济改革思想史中的不朽地位。
2009/140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钟有林 李霁友摘 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综述熊彼特创新理论、弗朗索斯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对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分析,体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非均衡状态;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1-040-02作 者:钟有林,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李霁友,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51一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创新理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将创新理论引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波段一个波段的起伏现状,整体经济的增长通过某一个时段创新成功的企业或地区的“创新———模仿———均衡———再创新———再模仿———均衡”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1]因此,经济的增长是一种螺旋式、非均衡状态的增长方式。
熊彼特将实现经济增长的诱因归结为技术的进步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贡献在于从正面认识到了由创新引起的“不均衡状态”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认识到经济的增长必须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并且感悟“创新”成功的企业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这为后来的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弗朗索斯的“增长极”。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F r a n c o i s .P e r r o u x )在《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增长极”理论。
[2]该理论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若干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增长极,经济的增长并非在均衡状态下发展,而是在“中心”或“极”的作用下首先在某一点上取得突破,实现增长,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佩鲁将增长极分为两类:一类是厂商或企业,另一类是产业。
此后,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J .R .B o u d v i l l e )《区域经济规划问题》(1957)和《国土整治和发展极》(1972)中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3]将增长极概念从经济空间转向地理空间,认为增长极存在“市场机制下的增长极”和“计划机制下的增长”二种,实现了从经济理论向经济政策的转变,取得区域经济学和中观经济学的理论突破。
增长极理论主张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应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区位,使增长点的经济实力增强,同周边区域经济形成一个“位势差”,增长点再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从总体上看是建立在发达市场经济机制的背景之上的,所以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和城市体系发育比较成熟,具有便捷的交通通讯联系,产业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关联效应,各中心之间也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引进一个新的增长极,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区域乘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反,后发区域最大的弱点就是产业之间缺乏联系效应,加上落后的基础设施,引进的增长极很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孤岛”,更不可能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三)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等文章中提出“回波”和“扩散”概念,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框架。
[5][6]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实现的过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运动和效应。
一是“回波效应”,即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促使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的“回流”和“聚集”,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距。
二是“扩散效应”,即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必须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从而产生有利的影响。
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总是先于扩散效应,市场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距,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永远存在。
在此基础上,缪尔达尔进一步提出强化国家干预的作用,这一观点成为后来许多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时的理论依据。
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过分强调发展对于“不平衡”的依赖,这一点是不足取的。
(四)赫希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
缪尔达尔的理论为后来者赫希曼(A .H i r s c h m a n )所继承,后者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
[7]赫强调指出,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
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和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
经济增长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占支配地位,并进而提出了“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
与佩鲁不同而与缪尔达尔相似的是,赫希曼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
赫希曼认为,尽管经济增长的聚集将首先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但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将足以减少这种差异。
赫希曼对渗透效应能减少地区差异的乐观估计是建立在依靠国家干预的基础上的。
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区域差异的变动一般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三种力量的影响,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片面强调哪方面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
(五)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的思想最早可以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圈理论。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A.We b e r,1999)和马歇尔(M a r s h e l l,1961)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集聚理论,最后经哈佛大学经济教授弗农(R. V e r o n,1966)提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兴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该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构成,则该地区就为高梯度地区;反之,则为低梯度地区。
该理论还认为,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新主要发源于属于高梯度地区,并遵循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逐渐通过多系统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
这也就表明,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更替和高梯度地区的发展,一方面它会对周围地区产生支配和吸引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规模的限制、企业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的上升等,它又会产生扩散效应,推动周边地区发展。
由于发达国家或地区总是处于新技术、新生产力的前沿领域,处于创新区域,于是它们就将自己淘汰的、过时的产业和技术向落后国家转移。
这样,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内就形成了一种技术或生产力的分布梯度与依次迁移态势。
[8]梯度推移理论主要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为基础,把高梯度地区看作拥有以加工业、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城市或发达地区,低梯度地区则是以传统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农村和不发达地区。
它仅仅关注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空间分布和推移,而未考虑其他梯度分布,更没有考虑时间因素。
(六)产业集群理论。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初,产业集群理论进一步深化发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来源于其独特的竞争优势[9]。
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认为,专业化产业集群具有“劳动力蓄水池”作用,并强调指出“相互了解与信任”和“产业氛围”对区域内聚集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0]迈克尔波特(1998)认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持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可以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11]。
M i l l s(1992)指出了引起产业集群的三个因素:投入产出聚集、购物聚集、信息聚集。
P h i l i p p e M a r t i n和G i a n m a r c o I.P.O t t a v i a n o (2001)综合了K r u m a 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 o m e r的内生增长理论[12],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反过来,由于向心力使新企业倾向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的集聚,进一步验证了著名的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
也就是说,企业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与地区企业数量相关。
总体来说,目前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并且也有许多实证研究的成果。
二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国内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
1982年,夏禹龙、冯之浚将梯度推移理论引入国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各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
国内王缉慈等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从纯经济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和从创新学的角度三个方面来解释[13]。
首先,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聚本身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
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的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
第三,从创新学的角度看,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不断出现新产业和新产品。
魏守华、赵雅沁从企业群的角度论述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认为:企业群聚不仅有利于单个企业提高竞争力,而且通过群体效应可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14]。
首先,企业群的发展使区域按劳动分工理论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
其次,企业群战略能放大“乘数效应”,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企业群有利于区域内收入再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
总体来说,国内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的认识在理论研究上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实践应用中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已经成功地运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下一步的研究将是如何将这一理论成果向纵深地区推广和应用。
三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二种可选模式,一是均衡发展模式,即每个区域、每个产业都保持相同的发展速度;现实证明这种发展模式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