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64 MB
- 文档页数:43
维新运动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维新运动的著名领袖康有为简介;维新运动,又名戊戌运动,百日维新。
开始于梁启超、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下的急救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背景;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国土大面积被割占,而此时软弱的清政府却任凭帝国主义列强宰割。
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哀求光绪帝行新政,光绪鉴于民族危机也不得不考虑如何使中国富强进而抵抗外国侵略,免除亡国灭种的危机。
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场变法运动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需要有一定的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但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戊戌变法却缺乏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中国当时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最弱小的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以及阶级力量和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的经济及阶级力量,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被扼杀,只有在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才逐渐兴起。
但是他们的力量一直都很弱小,根据统计,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前,中国总共只拥有商办企业100多家,其中有50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
维新运动知识点总结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运动,其影响穿越了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新运动不仅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挑战,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新认识。
以下是对维新运动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一、维新运动的背景1. 封建专制制度的崩溃维新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深重危机。
清朝在19世纪后半叶,面临着外国列强入侵和国内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社会动荡不安。
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使得国家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
2. 外国列强的侵略维新运动的背景还包括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失去了主权和领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压迫和摧残。
3. 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清政府的腐败和税收政策使得民生日益贫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和民间抗争活动不断涌现,中国社会深陷于一片动荡之中。
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1. 改良派的政治主张维新运动一开始是由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主张。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改革清政府的体制和政策,来挽救国家的危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维新运动的一大内容是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知识分子们希望能够通过改革自强,来振兴中华,保卫祖国。
3. 推行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维新运动的知识分子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推行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来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现现代化和民主化。
三、维新运动的发展和失败1. 戊戌变法的实施维新运动发展到了最高潮的时候是光绪十六年,戊戌变法的实施。
戊戌变法是清政府在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希望能够挽救国家危机。
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强大和外国列强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2. 维新运动的失败和挫折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运动开始走向了挫折和失败,一些主要的维新派人物先后被清政府处死或者逼迫宫禁。
而维新运动也因为清政府的镇压和外国列强的干涉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时代背景:1.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2.西方列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
3.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主要内容:1.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3.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4.创办报刊,开放言论;5.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取士;6.训练新式军队。
行动:1.公车上书;2.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义》、严复《天演论》、谭嗣同《仁学》;3.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4.梁启超:上海《时务报》;严复:天津《国闻报》、《湘报》。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摆脱民族危机。
开始-失败:1.1894 年,“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2.1898 年,光绪颁发《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开始的标志。
3.1898 年,《万国公报》的创建——推动维新变法。
4.183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的标志意义:1.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而发动和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2.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改革运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旧学,在思想领域起到了民主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是近代新文化的起点;4.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3.维新派的局限性:1)不敢彻底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脱离、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1.要不要变法(核心内容);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中国社会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泥淖之中,经济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制度落后不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为了挽救国家危机,一系列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展开,试图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重要的维新变法运动,探讨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发展与影响。
一、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始于1898年。
当时,清朝政府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距,并迫切需要改革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政治、军事和教育上的改革。
政治上,慈禧太后下令设立了六部共同管理政务,取消了以臣子贵族的身份来争夺权力的鸿胪寺,并且试图建立一个新的议会体系。
军事上,新建了北洋舰队和陆军,试图改革军队的组织和装备。
教育上,设立了新式学堂和西方科学研究机构。
然而,戊戌变法的推行并不顺利。
因为变法过于激进,触动了部分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其中,戊戌变法最具争议的是废科举,实行新式教育体系。
反对派不断制造混乱,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的爆发。
变法派遭到了清朝保守派的挫败和镇压,变法运动告吹。
尽管戊戌变法没有实现其预期的目标,但它在近代中国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维新变法的开端,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失败并没有终结中国维新变法的脚步。
在1900年以后,维新运动重新焕发了活力,并在190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维新运动,即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康梁政权在被拘禁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康梁政权主要采取了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方法进行变革,例如推行宪政、制定新法律、改革教育体系等等。
在这短短的百日里,康梁政权试图为中国开创一个新的未来。
然而,百日维新的短暂性以及对既有制度的强力冲击,引来了旧有势力的极大反对。
清朝王公大臣及军阀纷纷联合起来对抗康梁政权,最终导致了百日维新的失败与终结。
尽管如此,百日维新也为中国维新变法的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是指清朝晚期的一次变革运动,以求挽救清朝的命运。
该运动始于1898年的戊戌年,以康梁密信事件为导火索,在清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整个戊戌变法运动历时两年,于1900年被废除。
戊戌变法是清朝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改革尝试,该运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培养国力,挽救清朝的危机。
下面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学洋务运动成为该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清廷建立了机器工厂,创办了洋务局,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冶铁、造船、火药、火器等技术和设备。
同时,设立了铁路、电报、战舰、轮船等建设项目,以提高社会生产力。
2.改革教育体制:戊戌变法提倡新学、新教育,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来培养新式人才。
清廷设置了直署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开设了数理化、外语、政治等现代科目,为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3.推行官吏考试制度:为了打破士人统治,促进社会流动,戊戌变法推行官吏考试制度改革。
这一改革取消了士人特权,改为选拔官吏的方式。
实行考试录取的制度,凭借个人的才能与业绩来评定官员,并提倡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而非仅仅依靠士人的身份。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官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4.推广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倡导新文化运动,旨在推动文化的变革和改良。
该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平等和思想自由,呼吁尊重知识、重视实用、热爱创新。
这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清朝保守的封建思想提出了挑战,为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尽管戊戌变法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清廷内部的争斗以及国内外的复杂形势等因素,该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清廷的动摇以及列强入侵中国的战争,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废除。
虽然戊戌变法没有成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运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思想,为后来的革命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梁启超,光绪帝和康有为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呈递都察院。
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
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 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维新变法运动(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第 7 课维新变法运动(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揭开序幕:1895 年春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公车上书揭 1 公车上书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运动的发展: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 西方进化论学《天演论》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 年 6 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变法开始的标志定国是”诏书②内容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训练新式陆海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失败的原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力量强大,而维新派的力量太过弱小。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之后,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他就义之前,留下一首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高潮(1898)(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运动的发展:严复翻译《天演论》前严重(2)时间:1898 年 6 月11 日到1898 年9 月21 日共103 天,故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3)标志: 1898 年 6 月11 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4)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5)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政治上: 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经济上: 发展农工商业.文化教育上: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废除八股文。
军事上: 训练新式陆海军;(7)性质:资产阶级性质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8)失败原因:①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大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②.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③脱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