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复习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7
1 新闻采访学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 我国把新闻采访当作一门学问进行系统研究开始的年代是( )
A .1918年 B.1921年 C.1945年 D.1978年
2. 中国近代最早出现“记者”称谓的报刊是 ( )
A.《中国日报》 B.《民报》 C.《新民丛报》 D.《清议报》
3. 无产阶级第一批杰出的记者代表是 ( )
A .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 B.马克思和恩格斯 C.列宁和斯大林 D.毛泽东和周恩来
4. 记者首要的职责是 ( )
A .发行报纸 B.采写新闻报道 C.反映情况 D.做群众工作
5. 新闻记者采访中最基本与最常用的观察是( )
A .同步观察 B.事前观察 C.现场观察 D.闯入性观察
6.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讲出这句至理名言的是( )
A .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刘少奇
7. 下列采访活动中不运用眼睛观察法的是 ( )
A .采访重大庆典 B.在线网络采访 C.采访运动会开幕式 D.采访交通事故
8. 在采访艺术中,“吃透两头”的“上头”指的是 ( )
A .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 B.国内大局 C.当前工作的全貌和发展趋势
D.国际形势
9. 穆青曾指派记者到辉县与当地农民同吃同劳动三个月,这种采访叫 ( )
A .隐性采访 B.蹲点采访 C.巡回采访 D.易地采访
10. 新闻的基本社会功能是 ( )
A .交流经验 B.传播信息 C.公共服务 D.文化娱乐
11.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是 ( )
A .采访决定写作 B.写作决定采访 C.采写分离 D.二者同等重要
12. 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曾经冒首生命危险,采写出《中国的西北角》的著名记者是 ( )
A .邹韬奋 B.戈公振 C.孟秋江 D.范长江
13. 采访中提倡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是因为它可以 ( )
A .谈话有针对性 B.抓住主要矛盾 C.提高写作效率 D.了解的情况全面深入细致
14. 为全面了解警察,记者以警察身份工作了一天,这种采访方式是 ( )
A .蹲点采访 B.易地采访 C.体验式采访 D.巡回采访
15. 采访中的抓问题就是 ( )
A .采访反面问题 B.针对现实提出或解答问题 C.写批评性报道 D.要把采访的情
况集中到一个问题上
16. 在各种采访形式中,被记者使用得最普遍的是 ( )
A .直面采访 B.开座谈会 C.参加新闻发布会 D.现场观察
17. 记者进行采访工作的组织原则是 ( )
A .依靠各级党委政府 B.依靠得力的干部 C.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D.依靠知情人
18. 提倡记者写独家新闻,这是希望记者具有 ( )
A .未来意识 B.监督意识 C.竞争意识 D.信息意识
19. 下面哪一点不能直接体现记者的受众意识 ( )
A .报道看读者对象 B.满足读者正当需求 C.重视读者参与 D.搞批评性报道
20. 根据新闻媒体的现实需要,下列哪一条不属于采访重点内容 ( ) 2 A .抓新动向 B.抓新事物 C.抓新人物 D.抓新线索
21. 要采访某个名人,对该名人的认识首先是从 ( )
A .与该名人直接接触开始的; B.与该名人直接接触前的间接渠道已经开始 C.报道发表后,听到读者的反馈信息 D.采访后,又听到权威人士的正式评介之后。
22. 一名长期从事农业口报道的记者,接到通知要采访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医学教授,他最应做的临时准备工作是 ( )
A .明确采访目的;熟悉采访对象;充实新知识; B.明确采访目的;学习党的政策;物质准备; C.学习党的政策;设计采访方案;物质准备; D.立即与教授电话联系,向教授介绍自己。
23. 在日常采访中,“你配偶还好吗?”这句话较适合的提问对象是 ( )
A .一位90岁的农村老奶奶; B.一位50岁的图书管理员; C.一位40岁的行政干部 D.一位25岁的在读研究生。
24. 下面描写,属于正确提问技巧的是 ( )
A .“一俊遮百丑”,“为尊者避讳”,采访先进典型,只能提问正面的; B.“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要看对象提问; C.见到采访对象,提问要抓大放小,小的细节回去后可以凭想象添加; D.见了采访对象,就开门见山直率提出问题。
25. 观察术的首要一点是 ( )
A .要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 B.要用眼睛调查数据; C.观察中要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D.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
26. 某家教育报社对如下问题最应该优先追踪报道的是 ( )
A .当地危房改造中的突出问题; B.当地农业税免除后,农民的负担问题; C.当地特产种植发展方向问题; D.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27. 追踪报道的题材除了事件以外,主要还有 ( )
A .人物 B.山水园林 C.名胜古迹 D.桥梁建筑
28. 下列描述,符合对突发事件采访要求的是 ( )
A .平时外出采访,尽量把电话号码和钱物放家里存好,以免带在身上丢失;B.记者既要勇于冒险,又要善于保护自己; C.必须要等所在媒体安排好一切行程和手续后再出发,以免沿途受阻; D.隐藏好自己的意图和身份。
29. 为什么采取隐性采访方式 ( )
A .反映情况 B.写深度报道 C.社会情况复杂 D.批评揭露
30. 有经验的记者眼里到处都是新闻,“人情练达皆文章”,最主要是靠 ( )
A .语言功力 B.生活的积累 C.妙笔生花 D.社会关系
第二部分
二、名词解释(解释要简明扼要,请参看答题举例)
1.《实际应用新闻学》 2.新闻采访学 3.记者 4.无冕之王 5.斯诺 6.信息 7.未来意识 8.预测性新闻 9.独家新闻 10.直面采访 11.视觉采访 12.采访主动权 13.上下结合 14.点面结合 15解剖麻雀 16.下马观花 17.走马观花 18.蹲点采访 19.采访基点
20.新动向 21.采访前准备 22.观察 23.隐性采访 24追踪采访 25突发事件
答题举例
《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1923年出版,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是我国新闻采访学开始形成的标志。
第三部分
三、简答(复习题下仅是提示了答题要点,考试答卷时需适当展开) 3 1. 新闻采访学为什么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作为研究对象?
要点提示
(1)新闻采访学是指导记者进行采访的学问;
(2)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便于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2. 19-20世纪西方新闻记者队伍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要点提示
(1)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2)18世纪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
(3)通讯社的建立;
(4)电子媒介的崛起。
3. 采写新闻报道记者为何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要点提示
(1)新闻报道的信息、宣传、监督、教育、战斗等功能性质决定;
(2)历史经验证明新闻报道的好与不好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影响很大。
4.采访与写作的关系如何?
要点提示
采访决定写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都不能偏废。但是,同写作相比采访毕竟是第一位的工作。离开了深入采访,记者纵有生花妙笔,也无用武之地。
5. 影响记者深入的思想障碍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要点提示
从记者的采访实践看,记者的思想障碍主要是态度问题。具体来说,要摈弃以下态度:
(1)把深入看作是一种短期行为;(2)要深入就得讲条件;(3)有个人打算。需从三个
方面努力:(1)要下决心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中去。
(2)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3)要正确处理深入的几个关系。
6. 直面采访要掌握哪些基本原则?
要点提示
要搞好直面采访,须把握和实行三个原则:(1)平等。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尊卑之分,上下之别。(2)因人而异。访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仅因人而异,还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切忌用一个模式去套。(3)主动权。记者在访问时要有很强的主动意识,自始自终掌握采访主动权。
7. 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主要形式、特点是什么?
要点提示
(1)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2)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8. 为什么说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职能?
要点提示
不传播信息的新闻,严格来说不能称作新闻。在开发中传播、在传播中进一步开发,这便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记者跑的地方多,接触的面广,是开发信息(了解、收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一支重要力量。
9. 记者如何开发和传播信息?
要点提示
(1)广辟信息源;(2)增大信息量;(3)传播正确的信息;(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5)让信息增殖;(6)快速传递信息;(7)重视信息反馈;(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10.记者怎样做好预测性报道?
要点提示 4 预测性新闻的写作,需要记者长期的积累,同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重根据;(2)重比较;(3)重辩证。
11. 采访前记者如何做好临时性准备工作?
要点提示
(1)明确采访目的;
(2)熟悉采访对象;
(3)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4)充实新知识;
(5)准备一些问题;
(6)设计采访方案;
(7)做好物质准备。
12. 提问的技巧有哪些?提问中为什么要看对象?
要点提示
(1)看对象;
(2)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3)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4)提问具体;
(5)两面问;
(6)提问要讲究方式。
提问要看对象,主要是内外有别;年龄有别;知识有别,所以接受能力和程度也有
别。
13. 在观察时应该重视哪些方面?
要点提示
(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
(2)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3)用眼睛调查数据;
(4)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
(5)观察中联想。
14. 搞好人物追踪采访要注意哪些事项?
要点提示
(1)人物追踪采访的对象,基本上有两类,一是名人,二是普通人,不要只关注名人、领导、权威;普通人也出新闻;
(2)人物追踪有两类:单一的人物追踪;众多的人物追踪。众多的人物追踪,要靠多
个记者协同作战来完成;
(3)人物追踪采访成果的报道形式,要注意形式创新。
15. 突发事件采访对记者有哪些基本要求?
要点提示
(1)要关心形势;
(2)反应灵敏;
(3)有紧迫感;
(4)既要不怕危险,又要善于保护自己。
16. 在新闻实践中,媒体采用隐性采访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要点提示
(1)处理好两个关系:暗访与明察;勇于冒险与善于保护自己;
(2)要受到两个制约:法律制约和道德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