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 格式:ppt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21
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德莱塞作品的现实意义、罗曼·罗兰所倡导的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贝克特等现代荒诞派艺术的特点、肖霍洛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毕加索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人物和代表作“对号入座”)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判断小说《美国的悲剧》主人公克莱德悲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等待戈多》具有哪些艺术特点?它展现了西方社会什么现象?鉴赏感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你对此有什么感想?《记忆的永恒》中那几块表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觉得达利要以此表达什么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许多人被外部的物质所控制,内心空虚,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极度的空虚感和焦虑感,这种不良情绪积淀到一定程度,便要找机会宣泄,荒诞派艺术就这样在现代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了道德升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的各种心态有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一面,必须引起警惕;但也有人道主义和追求进步的一面,其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毕加索等人热爱祖国、提倡人道、维护正义的品格是值得人们尊崇的教学重点以德莱赛、罗曼·罗兰、贝克特、毕加索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对于荒诞派艺术的理解和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近代俄国哪一位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你能说出他哪些代表作的题目?(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2.请在下列绘画作品和相关作者之间用线条连接起来:《蒙娜丽莎》达•芬奇《向日葵》《最后的晚餐》梵高3.教师导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从文学、美术方面得到了反映。
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科技成就日新月异,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美国的悲剧》:通过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德·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作者将人物构思和心理刻画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约翰·里斯朵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生活为背景,通过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个人奋斗的经历,反映了19、20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
表现出作家反对现存秩序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
3.《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怪异、离奇、荒诞的内容和形式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表现生活在西方世界中的普通人的尴尬难堪的处境。
剧中人对于戈多的徒劳等待,表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
剧中人彼此间的不可分手离弃,则隐喻着西方人逐渐已丧失了独立、健全的人格,也反映了在冷漠的西方世界中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
4. 毕加索与《格尔尼卡》:毕加索是西方现代美术诸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名字已成为“现代艺术”的代名词。
他是立体派绘画艺术的开创人,他把数学概念引入绘画艺术,用“三度空间”来画人物,把不同角度的同一对象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上。
作品《格尔尼卡》以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难点:如何评价荒诞派艺术“荒诞”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在《等待戈多》和达利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荒诞派艺术以反传统、无逻辑和非理性为主要特点,涉及戏剧、文学、绘画、摄影等诸多领域。
西方现代荒诞派艺术的产生背景: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同时也使人的异化进一步加剧,许多人为外部的物质所控制,内心空虚,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极度的空虚感和焦虑感,于是就有人借助艺术,以怪诞、扭曲、反理性等形式来宣泄人类的这种不良情绪,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导语】《苏州园林》是⼀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
作者叶圣陶先⽣以其精练的语⾔、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深刻的介绍。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苏州园林据说有⼀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多处。
其他地⽅的园林我也到过⼀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出⼼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存在,决不容许有⽋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没有⼀个不⼼⾥想着⼝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般住房,绝⼤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个亭⼦或者⼀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个同样的亭⼦或者⼀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图画来⽐⽅,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都有假⼭和池沼。
假⼭的堆叠,可以说是⼀项艺术⽽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座⼩⼭配合着⽵⼦花⽊,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间。
⾄于池沼,⼤多引⽤活⽔。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座⼀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岸,总是⾼低屈曲任其⾃然。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主要介绍了现代文学和美术的发展历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文学和美术的基本特点,掌握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和美术基础,对于现代文学和美术的概念、特点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现代文学和美术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认识不够全面,需要加强巩固。
同时,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文学和美术的基本特点,掌握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和美术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现代文学和美术的基本特点2.现代文学和美术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现代文学和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现代文学和美术的特点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整理好与现代文学和美术相关的资料、图片和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现代文学和美术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现代文学和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提问:“你们认为现代文学和美术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现代文学和美术的基本特点,呈现现代文学和美术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提问:“这些作品有哪些共同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现代文学和美术的特点和价值。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现代文学和美术的特点,强调重点知识。
学生整理笔记,加深记忆。
5.拓展(5分钟)学生自主查找与现代文学和美术相关的资料,分享自己的收获。
18 苏州园林课前练1.识记字音轩榭()丘壑()嶙峋()镂空..()..()檐漏..()蔓延()斟酌..()廊子2.识记字形qiáng(蔷)薇 chǎng(敞)开吝sè(啬) bì(敝)帚自珍3.积累词语☆词语释义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峦,连着的山;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任其自然:指对人对事不加约束、引导,任其自由发展。
俯仰生姿: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嶙峋:枯瘦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匠心,批巧妙的设计。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词义辨析【鉴赏—欣赏】相同点:都有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之意。
不同点:“鉴赏”有“鉴定”鉴定之意,多用于“艺术品、文物”等。
4.资料助读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编辑家,江苏苏州人。
1921年1月与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
先后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未厌集》等小说集。
1928年11月完成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另有散文集《脚步集》新诗集《雪湖》,童话集《稻草人》等。
他的作品构思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语言精练。
他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略有删节。
这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摄影集写的序,其目的是为了指导读者更好地鉴赏园林的图片,提高欣赏兴趣和审美能力。
5.课文感知(1)结构图解总说:园林艺术的标本、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人苏州园林大处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如分说:花草树木的映衬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画细部注意门窗的图案美图建筑的色彩美中结尾:戛然而止,留下回味与思索(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