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23.03 KB
- 文档页数:4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把两个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苏教版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二年级上数学教案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即如何把两个量摆成同样多。
这个问题涉及到苏教版教材中的第五章第二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简单的加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如何把两个量摆成同样多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加减法来把两个量摆成同样多。
这个过程中,我会使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进行讲解,并让学生们进行随堂练习,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
为了更好地讲解这个问题,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小木块等,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操作。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把两个量摆成同样多的步骤和公式写出来,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例如,给学生们一些水果,让他们通过加减法把两个水果摆成同样多。
通过这个问题,我深刻地理解了把两个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同时,这个问题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加减法的概念和应用。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中,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好地结合了实际和生活,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个问题,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
学生们需要理解并掌握如何通过加减法来把两个量摆成同样多。
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明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运算来达到目的。
学生们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就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数学运算,还要能够理解和分析实际情境。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如何通过加减法来把两个量摆成同样多。
我会使用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和水果,来直观地展示这个过程,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操作。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两个数量相等的概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的方法,本节课则是让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简单的数学概念。
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和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和保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两个数量相等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两个数量相等的概念。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图片等。
2.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数量是否相等。
例如,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让他们比较自己手中的纸和同桌的纸是否一样大。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的图片或场景,让学生观察并判断两个数量是否相等。
例如,呈现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图片中的苹果和橙子哪个多,哪个少。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解决一些关于两个数量相等的问题。
例如,每组有一堆硬币,让学生数一数哪堆硬币的数量多,哪堆少,然后进行交换,使两堆硬币的数量相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两个数量相等的练习题。
例如,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计算并判断两个数量是否相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同样多”的概念,能够将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包括理解“同样多”的概念、掌握摆同样多的方法以及用语言描述摆的过程。
2. 教学重点:理解“同样多”的概念,掌握摆同样多的方法。
3. 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摆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物品,如小石子、豆子、扣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同样多”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同样多”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摆同样多的方法。
3. 操练: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学具摆出同样多的数量,并用语言描述摆的过程。
4. 巩固: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苏教版2. 板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
六、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身边的物品摆出同样多的数量,并用语言描述摆的过程。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同样多”的概念,能够将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作业单一. 教材分析《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的逻辑思维》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含义,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含义,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索的情感态度,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理解“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含义,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含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小球、卡片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情境,如分糖果,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展示两个数量不同的糖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使两个数量相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呈现一些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分享食物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解决呈现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同样多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一节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同样多"的概念。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样多"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同样多"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数学问题中。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样多"的概念。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将这个概念运用到实际的数学问题中,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实物,以及一些数学练习题,以便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样多"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两堆相同数量的糖果,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讲解概念:通过展示更多的例子,我会详细讲解"同样多"的概念,并让学生们进行随堂练习。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出一道例题,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
4. 随堂练习:我会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点评。
5. 作业布置:我会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题,让他们回家后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列出"同样多"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一道数学题,题目是: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也有5个苹果,请问他们有多少个苹果?答案是:他们共有10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我会在下一节课中,给学生出一道更具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们能够将"同样多"的概念运用到更复杂的问题中,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选择了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6~8页例3,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2、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并了解把两种不同个数物体摆得“同样多”的不同途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和积累数学学习直观操作活动的经验;抽根烟吧体验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等数学活动,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反思交流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每人10个红圆片、10个蓝圆片和24根小棒。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激活思维1、视频拔河谈话:春暖花开,校园里的拔河比赛又开始了,你们想为他们加油吗?比赛结束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因为红队7人,蓝队只有4人,红队比蓝队多3人)也就是两队人数相差(3人),我们可以说两队人数的相差数是3。
【板书:相差数】提问:怎样就公平了呢?(蓝队去掉3人,或者红队再加3人)要想公平比赛,就是使两队人数就同样多就可以了。
2、引入新课。
其实我们生活中关于同样多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出示彩珠工艺品图片。
过渡语:我们的男生朝气蓬勃,女生的心灵手巧也毫不逊色呢。
你看她们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什么?她们正在跟老师一起学习穿彩珠,你们想学吗?那我们先来探索穿彩珠里隐藏的奥秘!二、解决问题,体验关系1、观察条件,明确相差数。
出示例3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小军和芳芳的彩珠穿的如何了?(齐读条件)你有什么发现?(小军比芳芳多穿了4个)你是怎么发现的?【板书:10-6=4(个)】所以小军和芳芳之间的彩珠个数相差几个?(4个)师:你们是通过计算得到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验证一下呢?提问:为了使大家更明显的看出芳芳比小军多4个,我们在摆芳芳的蓝色圆片时要注意什么?(部分孩子会回答:一一对应)2、操作思考,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苏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36页例1及第37页的练习。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简单的加减法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同样多的概念,掌握如何通过简单的加减法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概念,掌握如何通过简单的加减法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小卡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小卡片、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同样多的概念。
例如,我准备了10个小卡片,分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有5个,另一个学生有5个,让学生感受他们手中的卡片数量是同样多的。
2. 讲解:通过教材中的例1,讲解如何通过加减法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
例如,我有8个苹果,你有5个苹果,我们可以通过给你2个苹果,使得我们手中的苹果数量同样多。
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加减法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
例如,我准备了12个小球,分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有7个,另一个学生有5个,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得他们手中的小球数量同样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同样多+ 2 2同样多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同样多的概念。
2. 请学生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加减法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同样多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加减法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加减法的运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需要用到同样多的概念?他们是如何通过加减法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们特别关注。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中的一个问题: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分配物品、平均分配食物等方面。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一步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要明确这个问题出现在教材的第五章第二节,这一节主要讲述了我们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给大家出一个例子:我们有10个苹果,要把它们分给小明和小红,使得他们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分呢?我会让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解法。
然后,我会引导大家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用实际的苹果来摆,也可以用纸牌或者其他物品来代替。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强调“平均分”的概念,让大家理解,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就是让它们的总数除以人数的结果是一样的。
在讲解完这个例子之后,我会给大家一些随堂练习,让大家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巩固这个概念。
我会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回家之后,找一些物品,尝试着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今天的教学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理解并掌握“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概念。
在课后,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大家特别关注。
理解“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概念。
这个概念虽然简单,但是它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的应用,比如分配物品、平均分配食物等。
我会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引导大家理解这个概念,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个例子,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是如何运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会给大家出一个例子,让大家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第三个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强调“平均分”的概念,让大家理解,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就是让它们的总数除以人数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在学习情境中感受并理解相等的含义。
2.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并掌握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相等是什么。
2.教学生掌握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如何教学生运用相等的含义来解决实际问题。
2.如何让学生掌握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板书:相等的含义,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方法。
2.教学素材:物品、图片、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观察,询问学生哪些物品相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相等的含义。
5.2 讲解新课
1.向学生解释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方法。
2.举例说明,如两个人分苹果,分到相等的数量。
5.3 师生互动
1.让学生举例说明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2.老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4 课堂练习
1.给学生发放练习册或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5 总结课程
1.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顾学习内容。
2.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优秀者并鼓励不足者。
六、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掌握了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方法,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对于一些差生,还是需要进一步巩固。
后续的教学中,需要多加训练和引导。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解决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这一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两个数量相等的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两个数量相等的概念,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两个数量相等的概念,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际问题,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购物、分食物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2.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讲解: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个数量相等的概念,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个数量相等的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可以设计一个加减法的运算过程,配合实际情境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
解决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2.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并了解把两种不同个数物体摆得“同样多”的不同途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和积累数学学习直观操作活动的经验;初步体验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等数学活动,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反思交流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2个红圆片、12个蓝圆片和24根小棒。
自主探究:
○○○○○○
○○○○○○○○○○
想一想:要想使两排的圆圈一样多,可以怎么办?
在家里用圆片动动手,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的,揭示课题。
1.出示图:一行苹果一行梨,苹果10个,梨8个,一一对应地排列。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苹果和梨的关系吗?
回答:苹果比梨多2个,梨比苹果少2个。
这句话还能换个说法说一说吗?
引导:苹果去掉2个和梨同样多,梨添上2个和苹果同样多。
还可以平果给梨一个就同样多了。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比较两种不同个数的物体,可以先找出同样多和多的两部分,直接看出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这样的经验,来解决把两种物体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关系。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出示例3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提问: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
学生展示课前探究时想出的方法。
(1)添上4个。
(板书:少的补上)
(2)拿掉4个。
(板书:多的去掉)
(3)移动2个。
(板书:移多补少)
2.整理方法,感悟关系。
引导:我们刚才摆出12个和8个两行彩珠,通过动手操作让两串彩珠变得同样多。
你能再看看这里摆得圆片,整理一下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吗?(学生说明方法)
指出:刚才两串珠子个数不同,多的一串比少的这串多4个。
在少的一串里添上少的这4个,得到的个数就和多的同样多;从个数多的一串里去掉多的这4个,剩下的个数就和少的那串同样多;如果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只要拿出这4个的一半给少的一串,两串就同样多。
3.回顾反思,积累经验。
引导: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你有哪些收获?
指出:小朋友有许多学习的收获,特别明白了:动手操作可以很快的解决问题,帮助我们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有时会找到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经验。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摆小棒操作,并根据操作的结果完成填空。
全班交流,说说想的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1小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先填空,再交流结果。
(2)出示第2小题。
引导看图:这两个条形各表示什么数量呢?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追问:明明比大力多20枚邮票,为什么只给10枚后,两人就同样多?还可以怎样使两人邮票的枚数同样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追问: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就同样多就是求什么?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口答第2小题,启发学生想象两盆花排列的样子,并尝试着想象调整盆花的过程。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概况内容。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解决怎样的问题?(把两个大小不同的数量摆成同样多的问题)
通过什么活动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的?你知道这类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