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实施规则
- 格式:pdf
- 大小:230.77 KB
- 文档页数:14
技术标准和要求一、技术要求:1.1产品规范及标准产品的设计、制造、性能、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检验、产品的测试等,都应按国内外通行的现行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规范执行。
若标准跟新则以新标准为准,包括但不限于:《空气冷却器与空气加热器》 GB/T14296-93《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JGJ174-2010《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3-200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GB/T 18837-200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21454-2008《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 GB 9237-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 GB4706.32-2004《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空调用通风机》 GB/10080-88《空调与制冷用无缝铜管》 GB/T17791-1999《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GB/T21087-2007《盘管耐压试验与密封性检查》 JB/T9064-1999《旋转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GB755-2000《整体式机电一体化空调机组》 JB/T-8544-1997《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 GB/T18836-2002《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 JG/T22《采暖通风与空调设备噪声声功率级测定-工程法》GB9068-88/HS5618《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93《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 GB/T4942.2《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GB7251《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33841.2基本要求:1.2.1空调系统应在当地气象参数条件下,能满足多种运行负荷和工况的需要,达到室内设计参数规定的制冷、制暖效果。
1.2.2工作环境温度:1.2.3制冷运转范围:15℃~43℃(DB);制热运转范围:-15℃~15℃(WB)。
空气换热引流装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空气换热引流装置是一种用于提高空气换热效率的装置,通过引导空气流动和热量传递,实现对空气中潜在热量的回收利用。
本文将对空气换热引流装置的定义、原理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在现代工业和生活领域,对能源利用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空气换热引流装置的设计和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空调系统、换热器等设备的能效,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将通过对空气换热引流装置的定义和原理进行解析,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期为相关技术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对空气换热引流装置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解释空气换热引流装置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这部分将包括对该装置的工作原理、设计特点以及具体应用场景的讨论。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空气换热引流装置的创新性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分析。
1.3 目的空气换热引流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旨在解决空气换热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能量损失、效率低下、设备运行不稳定等。
通过引入空气换热引流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空气换热系统的传热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空气换热引流装置的定义、工作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希望通过对该装置的研究和分析,为空气换热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目标。
同时,通过本文的撰写,也旨在推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空气换热引流装置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正文2.1 空气换热引流装置的定义空气换热引流装置是一种用于提高热交换效率的装置,通常用于建筑物的空调系统或工业生产中的热交换设备中。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引导和控制空气流动,使换热器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热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产品最终检验规范文件QD-T-02-003文件名称:产品最终检验规范版本号:A编制:审核:批准:制定日期:2017-8-20实施日期:2017-8-25版本号修订次数日期说明文件审批编号A0首次发布新文件1首次修订分发部门研发部、技术部、生产部、品保部、销售部(份数)1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产品出厂检验标准和检测方法,提升产品品质控制手段。
2适用范围适用于腾亚环境所有产品。
3引用标准GB/T13914-2013 冲压件尺寸公差GB/T 13915-2013 冲压件角度公差GB/T 14295-2008 空气过滤器GB/T 15055-2007 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GB/T 18801-2008 空气净化器GB/T 1804-2008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GB/T 21087-2007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JG/T 22-1999 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GB/T 2408-2008 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GB/T 2423.8-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d:自由落体GB/T 2518-2008 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JG/T 294-2010 空气净化器污染物净化性能测定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T 4706.1-200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GB/T 4706.45-200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4矛盾处理4.1本制度与上级制度有矛盾时,以上级制度为准。
4.2与原出厂检验规范冲突部分按本制度执行。
4.3未提及部分按原检验规范执行。
5质量符合性检验5.1产品质量检查内容产品外观检验a)外观要求机组外表面无明显划伤、桔纹、流痕等缺陷机组一级表面单面颗粒Ф≤0.4mm,数量≤2个;颗粒Ф≤0.2mm,数量≤4个,点距应大于50mm机组一级表面单面细划伤0.2×10mm,数量≤2个;0.2×5mm,,数量≤4个,线距应大于50mm机组一级表面色差ΔE≤1.0,三级表面色差≤1.6机组一级表面光泽度:50度≤Gu≤70度b)测试方法●采用目测法检验产品外观是否满足5.1.1a)的要求c)合格判据满足5.1.1a)的要求即为合格,并将检验结果记入记录表。
多联机技术标准和要求技术标准和要求⼀、技术要求:1.1产品规范及标准产品的设计、制造、性能、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检验、产品的测试等,都应按国内外通⾏的现⾏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规范执⾏。
若标准跟新则以新标准为准,包括但不限于:《空⽓冷却器与空⽓加热器》 GB/T14296-93《多联机空调系统⼯程技术规程》 JGJ174-2010《通风与空调⼯程施⼯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3-200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GB/T 18837-200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21454-2008《制冷和供热⽤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 GB 9237-2001《家⽤和类似⽤途电器的安全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 GB4706.32-2004《民⽤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空调⽤通风机》 GB/10080-88《空调与制冷⽤⽆缝铜管》 GB/T17791-1999《空⽓-空⽓能量回收装置》 GB/T21087-2007《盘管耐压试验与密封性检查》 JB/T9064-1999《旋转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GB755-2000《整体式机电⼀体化空调机组》 JB/T-8544-1997《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 GB/T18836-2002《⼀般通风⽤空⽓过滤器性能试验⽅法》 JG/T22《采暖通风与空调设备噪声声功率级测定-⼯程法》GB9068-88/HS5618《通⽤⽤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93《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 GB/T4942.2《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GB7251《机电产品包装通⽤技术条件》 GB/T133841.2基本要求:1.2.1空调系统应在当地⽓象参数条件下,能满⾜多种运⾏负荷和⼯况的需要,达到室内设计参数规定的制冷、制暖效果。
1.2.2⼯作环境温度:1.2.3制冷运转范围:15℃~43℃(DB);制热运转范围:-15℃~15℃(WB)。
气体回收装置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气体回收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设备,能够回收和利用工业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达到环保和资源利用的目的。
为了保证气体回收装置的正常运行,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保养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1. 操作人员要接受培训在操作气体回收装置前,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了解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流程和危险源等。
同时,了解急救措施和应急预案,掌握关键安全操作技能。
2. 确认无误后进行操作在操作气体回收装置前,要先确认设备状态和操作流程,并检查设备的防护装置、安全阀、压力表、电气设备等是否正常。
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后再进行操作。
3. 防止火源在操作和维护气体回收装置时,要注意防止火源。
禁止使用明火、电火花或其他产生热源的工具,禁止在气体回收装置附近吸烟或使用火种等。
4. 预防中毒在操作气体回收装置时,要做好气体泄漏的预防工作,使用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毒面具、穿戴防护服、戴防护手套等。
如出现气体泄漏情况,应立即撤离现场,采取安全措施,避免中毒和火灾事故。
5. 坚决禁止超负荷使用操作人员在使用气体回收装置时,禁止超负荷使用。
禁止在装置内超标操作,如超出安全压力、超出工作温度范围、超出工作流量范围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机并通知维修人员处理。
保养规程1. 定期检查设备为了保证气体回收装置的长期安全运行,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
定期检查设备包括:检查管道、阀门和附件的密封性、管道支架、管道腐蚀情况、设备漏气情况、防护装置的完好性等。
2. 定期更换易损件气体回收装置易损件包括:过滤芯、膜片、密封件、减震垫等。
定期更换易损件可以减少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装置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 定期清洗设备定期清洗设备可以去除多余的污垢和氧化物,保持设备的清洁度和工作效率。
清洗设备时应注意使用安全的清洗液,避免误操作造成危害。
4. 坚持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坚持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可以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空气净化器能源效率标识实施规则编号:CEL 039—2020 1 总则1.1 本规则依据《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制定。
1.2 本规则适用于额定电压不超过250 V、具有一定颗粒物净化能力(颗粒物洁净空气量为50 m3/h~800 m3/h)的空气净化器能源效率标识(以下简称标识)的使用、备案和公告。
不适用于:——仅采用离子发生技术的空气净化器;——风道式空气净化装置及其他类似的空气净化器;——仅具备气体污染物、微生物净化能力的空气净化器——专为工业用途、医疗用途和车辆设计的空气净化器——在腐蚀性或爆炸性气体(如粉尘、蒸汽或瓦斯)特殊环境场所所使用的空气净化器。
2 标识的样式和规格2.1 标识为蓝白背景的彩色标识,长度为66 mm、宽度为45 mm 2.2 标识名称为:中国能效标识(英文名称为CHINA ENERGY LABEL ) ,包括以下内容:( 1 )生产者名称(或简称);( 2 )产品规格型号;( 3 )能效等级;( 4 )能效比[m3/(W ·h)];( 5 )产品分类,I 类或II 类;( 6 )待机功率(W);( 7 )气态污染物种类和指标详见能效标识信息码;( 8 )依据的能源效率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 9 )能效信息码;( 10 )能效“领跑者”信息(仅针对列入国家能效“领跑者” 目录的产品)。
2.3标识样式示例见附件1,可从“中国能效标识网”下载。
3 能源效率检测3.1 气态污染物净化效率、产品分类、颗粒物洁净空气量、净化输入功率、能效比和待机功率的检测方法应依据GB 36893的现行有效版本。
3.2《空气净化器能源效率检测报告》(以下简称检测报告)的格式见附件2,可从“ 中国能效标识网”下载。
3.3 生产者或进口商可以利用自有检测实验室,或者委托依法取得资质认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并依据能源效率强制性国家标准,确定产品能效等级。
7.3 空调系统7.3.1 选择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原则:1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条件和能源状况,以及设备价格、能源预期价格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功能复杂、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宜进行方案对比并优化确定;3干热气候区应考虑其气候特征的影响。
7.3.2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空调区,宜分别设置空调风系统;需要合用时,应对标准要求高的空调区做处理。
1使用时间不同;2温湿度基数和允许波动范围不同;3空气洁净度标准要求不同;4噪声标准要求不同,以及有消声要求和产生噪声的空调区;5需要同时供热和供冷的空调区。
7.3.3 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质的空调区,应独立设置空调风系统。
7.3.4 下列空调区,宜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1空间较大、人员较多;2温湿度允许波动范围小;3噪声或洁净度标准高。
7.3.5 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单风管系统;2允许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时,应采用一次回风式系统;3送风温差较小、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时,可采用二次回风式系统;4除温湿度波动范围要求严格的空调区外,同一个空气处理系统中,不应有同时加热和冷却的过程。
7.3.6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设回风机。
设置回风机时,新回风混合室的空气压力应为负压。
1不同季节的新风量变化较大、其他排风措施不能适应风量变化要求;2回风系统阻力较大,设置回风机经济合理。
7.3.7 空调区允许温湿度波动范围或噪声标准要求严格时,不宜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
技术经济条件允许时,下列情况可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1服务于单个空调区,且部分负荷运行时间较长时,采用区域变风量空调系统;2服务于多个空调区,且各区负荷变化相差大、部分负荷运行时间较长并要求温度独立控制时,采用带末端装置的变风量空调系统。
7.3.8 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建筑模数、负荷变化情况等对空调区进行划分;2系统形式,应根据所服务空调区的划分、使用时间、负荷变化情况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3变风量末端装置,宜选用压力无关型;4空调区和系统的最大送风量,应根据空调区和系统的夏季冷负荷确定;空调区的最小送风量,应根据负荷变化情况、气流组织等确定;5应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6风机应采用变速调节;7送风口应符合本规范第7.4.2条规定要求。
全新风、全排风系统热回收方案前言:针对本项目A7#车间采用的全新风、全排风系统热量回收装置,列举备选方案,逐一分析优劣及选定施工方案的理由。
最终依照现场情况,选定方案。
因生产工艺需要,A7#布病车间JK-B、JK-C、JK-D、JK-F、K-H 5个系统采用的全新风,房间直排模式。
此设计方案,虽然能够有效保证生产安全,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病菌等有毒物质危害人体,但是机组能耗过大,浪费严重,不满足现今提倡的节能环保,绿色生产的理念。
经过探讨,考虑针对现已完成的施工内容,进行有限度的改造,增设热回收装置,利用排风中的余冷和余热来预处理新风,以达到降低空调机组的冷热负荷,较少能耗,提高空调系统经济性、环保性的目的。
A7#布病车间内机组均为全年性空调,设有独立新风和排风的系统,送风量大于3000m3/h,新、排风之间的设计温差大于8℃,对室内空气品质要求较高。
以上条件均满足空调排风空气中热回收系统的设计要求。
热回收装置分为显热和全热交换器两种。
考虑到新风中显热和潜热能耗的比例构成是选择显热和全热交换器的关键因素。
在严寒地区宜选用显热回收装置;而在其他地区,尤其是夏热冬冷地区,宜选用全热回收装置。
依照呼和浩特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严寒地区,宜采用显热回收。
方案1:转轮式热回收装置转轮式热交换器一般应用于空调设备的送排风系统中,排风和新风以相逆方向渡过旋转的蓄热体转轮,过程中释放和吸收能量,将排风中所蕴含的热或冷量转移到新风中。
1)为了保证回收效率,要求新、排风的风量基本保持相等,最大不超1:0.75。
如果实际工程中新风量很大,多出的风量可通过旁通管旁通。
2)转轮两侧气流入口处,宜装空气过滤器。
特别是新风侧,应装设效率不低于30%的粗效过滤器。
3)在冬季室外温度很低的严寒地区,设计时必须校核转轮上是否会出现结霜、结冰现象,必要时应在新风进风管上设空气预热器或在热回收装置后设温度自控装置;当温度达到霜冻点时,发出信号关闭新风阀门或开启预热器。
空气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润滑油的温度与排气温度均会有明显的上升,并产生大量的热量。
这些热量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就会通过风扇等工具释放到空气当中,形成温室效应,对周围的空气产生污染。
只有对这些热量进行有效的回收与应用,才能够有效减少空气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热量消耗,提升空气压缩机的运转速度,并对大气环境进行保护。
一、空气压缩机热能回收的必要性未经改造之前的空气压缩机绝热性能都在0.65--0.85之间,而经过改造之后的空气压缩机,其供油温度都可以控制在54℃--64℃之间,排气温度也经常处于84℃--94℃之间。
如果排气温度太高,就会使润滑油处于气相状态,进而对油气相离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影响,缩短润滑油的使用寿命。
绝大多数的热能消耗都与空气压缩机在挤压气体时产生的热能转变有关,只有少部分热能消耗是因为设备的工作摩擦产生的。
空气压缩机的绝热性能主要都集中在60%--80%之间。
另外,当空气压缩机处于运行状态时,因为运行而产生的电能损失占总电能的18%,其余82%的电能就会向热量转变,然后再排放到空气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空气压缩机的正常运行,需要在生产过程中设置散热程序,确保机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可以得到合理的释放。
如果热能没有及时释放出去,不仅会升高空气压缩机内部的温度,缩短空气压缩机的使用年限,甚至会直接导致空气压缩机的报废。
而且,如果空气压缩机内部的温度过高,还会对其它机器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
所以,必须要对空气压缩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进行及时的回收。
二、空气压缩机热能回收的原理分析1.无油空气压缩机的热能回收设备无油空气压缩机热能回收设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板式换热装置、第二水泵、第三比例调动按钮、第四电控装置、第五安全按钮。
其中板式换热装置由很多表面为波纹形状的金属片相互累加而成,运行速度较快。
水泵以2台叶轮泵为主,一台运行,另一台作为备用。
比例调动按钮与电动设备相互协调,主要是对合流或者分流的操作指令进行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温度的控制。
能源标准汇编(内部资料)名目二C)C)九年五月■第一分册浙江省能耗限额标准DB 33/642-2007 热电联产能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43-2007 炼油综合能耗限额与计算方法DB 33/644-2007 火力发电厂供电标煤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45-2007 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46-2(X)7 烧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沟通电消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56-200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要求DB 33/661-2007 合成氨(大型)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62-2007 合成氨(中型)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63-2007 合成氨(小型)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64-2∞7电解铝综合沟通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65-2007 电石单位综合能耗和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66-2007 吨钢可比能耗限额和电炉钢冶炼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67-2007 啤酒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78-2022 粘胶(长、短)纤维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79-2022 黄酒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82-2022 玻璃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83-2022 涤纶(长、短)纤维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84-2022 建筑陶瓷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85-2022 印染布可比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 33/686-2022 机制纸板和卷烟纸能耗限额与计算方法DB33/T 736-2022 行政机关单位综合能耗、电耗定额DB33/T 737-2022 一般高等院校单位电耗定额及计算方法DB33/T 738-2022 医疗机构单位综合能耗综合电耗定额及计算方法DB33∕××××-××××氨纶长丝可比单位电耗、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玻璃纤维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低温冷库单位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饭店单位综合能耗、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工业气体空分产品单位综合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合成革可比单位产量电耗、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铝合金型材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棉布可比单位电耗、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棉纱可比单位产量综合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商场、超市单位电耗、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烧结砖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DB33∕××××-××××铜及铜合金线材、棒材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报批稿)■其次分册限额、定额、产品能效GB/T 5623-2022 产品电耗定额制定和管理导则GB 12022.2-2022 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2022.3-2004 房间空气调整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2022.4-2004 电动洗衣机能耗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2022.6-2022 自动电饭锅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2022.7-2005 彩色电视广播接收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2022.9-2022 沟通电风扇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T 12723-2022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GB/T 17358-1998 热处理生产电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GB 18613-2006 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T 18820-2002 工业企业产品取水定额编制通则GB/T 18916.1-2002 取水定额第1部分:火力发电GB/T 18916.2-2002 取水定额第2部分:钢铁联合企业GB/T 18916.3-2002 取水定额第3部分:石油炼制GB/T 18916.4-2002 取水定额第4部分:棉印染产品GB/T 18916.5-2002 取水定额第5部分:造纸产品GB/T 18916.6-2004 取水定额第6部分:啤酒制造GB/T 18916.7-2004 取水定额第7部分:酒精制造GB/T 18916.8-2006 取水定额第8部分:合成氨GB/T 18916.9-2006 取水定额第9部分:味精制造GB/T 18916.10-2006 取水定额第10部分:医药产品GB 19043-2003 一般照明用双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044-2003 一般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153-2003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415-2003 单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573-2004 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574-2004 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576-2004 单元式空气调整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7-2004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8-2004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761-2005 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9762-2007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T 19944-2005 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GB 20052-2006 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20053-2006 金属卤化物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054-2006 金属卤化物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665-2006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0943-2007 单路输出式沟通一直流和沟通-沟通外部电源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21248-2007 铜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49-2007 锌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0-2007铅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1-2007 锲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2-2007 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6-2007 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7-2007 烧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8-2007 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0-2022 平板玻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1-2022 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2-2022 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3-2022 电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4-2022 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5-2022 黄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6-2022 电解铝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7-2022 镁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8-2022 锡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9-2022 锅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50-2022 铜及铜合金管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51-2022 铝合金建筑型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70-2022 炭素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77-2022 三轮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GB 21378-2022 低速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GB 21454-2022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5-2022 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整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6-2022 家用电磁灶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518-2022 沟通接触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519-2022 储水式电热水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520-2022 计算机显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521-2022 复印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JC/T 713-2007 烧结砖瓦能耗等级定额■第三分册监测、测试GB/T 755.2-2003 旋转电机(牵引电机除外)确定损耗和效率的试验方法GB/T 1028-2000 工业余热术语、分类、等级及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GB/T 2587-1981 热设施能量平衡通则GB/T 2588-2000 设施热效率计算通则GB/T 2589-2022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820.7-2(X)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沟通发电机组第7部分:用于技术条件和设计的技术说明GB/T 2900.58-2002 电工术语发电、输电及配电电力系统规划和管理GB/T 3484-1993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 3485-1998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 3486-1998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 4352-2007 载货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GB/T 4353-2007 载客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GB/T 4365-2003 电工术语电磁兼容GB/T 4754-2∞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5171-2(X)2 小功率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GB/T 5321-2005 量热法测定电机的损耗和效率GB/T 5773-2004 容积式制冷剂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GB/T 6422-1986 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GB/T 7064-2∞2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GB/T 7119-2006 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 8175-2022 设施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8222-2022 用电设施电能平衡通则GB/T 8484-2022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5-2022 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9452-2003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GB/T 10066.1-2004电热设施的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部分GB/T 10066.2-2004 电热设施的试验方法第2部分:有心感应炉GB/T 10066.3-2004 电热设施的试验方法第3部分:无心感应炉GB/T 10066.6-2022 电热设施的试验方法第6部分:工业微波加热装置输出功率的测定方法GB/T 10066.7-2004 电热设施的试验方法第7部分:具有电子枪的电热设施GB/T 10066.8-2006 电热设施的试验方法第8部分:电渣重熔炉GB/T 10066.9-2022 电热设施的试验方法第9部分:高频介质加热装置输出功率的测定GB/T 10066.10-2005 电热设施的试验方法第10部分:直接电弧炉GB/T 10066.11-2∞5电热设施的试验方法第11部分:埋弧炉GB/T 10066.31-2007 电热设施的试验方法第31部分:高频感应加热装置发生器输出功率的测定GB/T 10067.2-2005 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第2部分:电弧加热装置GB/T 10067.3-2005 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第3部分:感应电热装置GB/T 10067.4-2005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第4部分:间接电阻炉GB/T 10180-2003 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GBZT 10401-2022 永磁式直流力矩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GB/T 11605-2005 湿度测量方法GB/T 12251-2005 蒸汽疏水阀试验方法GB/T 12325-2022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 12326-2022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2452-2022 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GB/T 12455-1990 宾馆、饭店合理用电GB/T 12497-2006 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GB/T 12668.4-2006 调速电气传动系统第4部分:一般要求沟通电压IOOOV以上但不超过35kV的沟通调速电气传动系统额定值的规定GB/T 12712-1991 蒸汽供热系统凝聚水回收及蒸汽疏水阀技术管理要求GB/T 12786-2006 自动化内燃机电站通用技术条件GB/T 13462-2022 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GB/T 13466-2006 沟通电气传动风机(泵类、空气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通则GB/T 13467-1992 通风机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GB/T 13468-1992 泵类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GB/T 13469-2022 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与旋涡泵系统经济运行GB/T 13470-2022 通风机系统经济运行GB/T 13471-2022 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GB/T 13499-2002 电力变压器应用导则GB/T 13754-2022 采暖散热器散热量测定方法GB/T 14909-2005 能量系统火用分析技术导则GB/T 14951-2007 汽车节油技术评定方法GB/T 15316-1994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 15317-1994 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GB/T 15318-1994 工业热处理电炉节能监测方法GB/T 15319-1994 火焰加热炉节能监测方法GB/T 15320-2001 节能产品评价导则GB/T 15470-2(X)2 家用直接作用式房间电加热器性能测试方法GB/T 15543-2022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5587-1995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 15910-1995 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 15911-1995 工业电热设施节能监测方法GB/T 15912-1995 活塞式单级制冷机组及其供冷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 15913-1995 风机机组与管网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 15914-1995 蒸汽加热设施节能监测方法GB/T 16618-1996 工业炉窑保温技术通则GB/T 16664-1996 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 16665-1996 空气压缩机组及供气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 16666-1996 泵类及液体输送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 16667-1996 电焊设施节能监测方法GB/T 17050-1997 热辐射术语GBzT 17166-1997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357-2022设施及管道绝热层表面热损失现场测定热流计法和表面温度法GB/T 17410-2022 有机热载体炉GBzT 17471/998 锅炉热网系统能源监测与计量仪表配备原则GBZT 17719-1999 工业锅炉及火焰加热炉烟气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与采用导则GB/T 17781-1999技术能量系统基本概念GB/T 17954∙2007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GB/T 18293∙2001 电力整流设施运行效率的在线测量GB/T 18512∙2022 高炉喷吹用煤技术条件GB/T 18662-2002 工业微波加热设施输出功率的测定方法GB/Z 18718-2002 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GB" 18750-2022 生活垃圾焚烧炉及余热锅炉GBZT 18817-2002 高炉喷吹用烟煤技术条件GBZT 18836-2002 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GBZT 18837-2002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GB" 18870-2002 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 19409-2003 水源热泵机组GB/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GB/T 19774-2005 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GBZT 19839-2005 工业燃油燃气燃烧器通用技术条件GB/T 20902-2007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1087∙2007 空气一空气能量回收装置GB/T 21339.2022 港口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GBZT 21367-2022 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1368-2022 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1369-2022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ΛΓ 21508-2022燃煤烟气脱硫设施性能测试方法GB" 21509-2022 燃煤烟气脱硝技术装备GB-T 21736-2022 节能热处理燃烧加热设施技术条件JC/T428-2007 砖瓦工业隧道窑热平衡、热效率测定与计算方法^^Jcyr429-2007 砖瓦工业隧道窑一干燥室体系热效率、单位热耗、单位煤耗计算方法JCyr791-2007 轮窑热平衡、热效率测定与计算方法Jeyr792∙2007 隧道式砖瓦干燥室热平衡、热效率测定与计算方法JCyr793-2007隧道式干燥室一轮窑体系热效率、单位热耗、单位煤耗计算方法YS/T 103-2022 铝土矿生产能源消耗VCT…一氧化铝生产专用设施热平衡测定与计算方法YS/T 119.4-2022 E …* 一 , 第4部分:高压溶出系统VeT「“旬” 氧花铝生产专用设施热平衡测定亏讦算方WYS/T 119.6-2022 小、八,八第6部分:脱硅系统YS/T 663-2007电解铝生产专用设施热平衡测定与计算方法铝液保持炉■第四分册新能源GB/T 6424-2007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GB/T 11944-2002 中空玻璃GB/T 11976-2002 建筑外窗采光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12936-2007 太阳能热采用术语GB/T 15405-2006 被动式太阳房热工技术条件和测试方法GB/T 15515-2022 光功率计技术条件GB/T 17049-2005 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GB/T 18713-2002 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法律规范GB/T 19775-2005 玻璃-金属封接式热管真空太阳集热管GB/T 19939-2005 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Z 19963-2005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GB/Z 19964-2005 光伏电站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GB/T 20319-2006 风力发电机组验收法律规范GB/T 20320-2006 风力发电机组电能质量测量和评估方法GB/T 20513-2006 光伏系统性能监测测量、数据交换和分析导则GB/T 20514-2006 光伏系统功率调整器效率测量程序■第五分册煤化验GB/T 211 -2007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GB/T 212-202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 213-2022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GB/T 214-2007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GB 474-2022 煤样的制备方法GB 475-2022 商品煤样人工实行方法GB/T 476-2022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GB/T 477-2022 煤炭筛分试验方法GB/T 478-2022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GB/T 482-2022 煤层煤样实行方法GB/T 483-2007 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GB/T 1574-2007 煤灰成分分析方法GB/T 3715-2007 煤质及煤分析有关术语GB/T 17608-2006 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GB/T 18855-2002 水煤浆技术条件GB/T 18856.1 -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1部分:水煤浆采样方法GB/T 18856.2-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2部分:水煤浆浓度测定方法GB/T 18856.3-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第3部分:水煤浆筛分试验方法GB/T 18856.6-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6部分:水煤浆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 18856.7-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7部分:水煤浆工业分析方法 GB/T 18856.8-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8部分:水煤浆全硫测定方法 GB/T 18856.10-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0部分:水煤浆灰熔融性测定方法 GB/T18856.11-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水煤浆碳氢测定方法 GB/T18856.12-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2部分:水煤浆氮测定方法 GB/T18856.13-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3部分:水煤浆灰成分测定方法 GB/T18856.14-2002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14部分:水煤浆PH 值测定方法 GB/T 19227-2022 煤中氮的测定方法GB/T 18856.5-2002 GB/T 12208-2022人工煤气组分与杂质含量测定方法 水煤浆质量试验方法 第5部分:水煤浆稳定性测定方法。
逆流 - 叉流板式全热空气热交换器换热效率的实验研究吴玮华1 ,赵加宁1 ,刘 京1 ,付晓腾1 ,陈泽民2 ,张万新2(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21 江苏知民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 镇江 212322)摘 要 :全热空气 - 空气热交换器是能量回收的有效装置 。
本文在双房间环境的试验帄台上 ,对 逆流 - 叉流板式全热交换器在冬季标准工况和非标准工况下进行了实验测试 ,结果表明 ,在冬季标准 工况下 ,其全热效率可达 70 %。
风量 、温度差 、湿度差均对换热效率有影响 ,换热效率随风量增加而降 低 ,随温度差和湿度差的增大而增大 。
根据试验结果 ,整理得到了换热效率的经验计算公式 。
关键词 :逆流 - 叉流板式全热交换器 ;显热换热效率 ;全热换热效率 ;实验中图分类号 : T U8341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 - 6339 (2009) 04 - 0302 - 05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 ff i ciency of Cross and CounterF l o w P late T ype A ir to A ir H eat ExchangerWU Wei - hua 1,ZH AO J ia - ning 1,L I U J ing 1,FU X iao - teng 1,CHE N Z e - min 2,ZH AN G Wan - xin 2(1 . School of Municipal & E nvironmental E ngineering , Harbin Institute of T echnol ogy , Harbin 150090 , C hina ;2 . J i angsu Zhimin Ventilati on E quipm ent C o . ,Ltd. ,Zhenjiang J iangsu 212322 ,C hina )Abstract :Plate type air to air heat ex changer is an effective equipment of energy recovery 1 This paper , with the tw o - room laboratory rig , tested the cross and counter fl ow plate type air to air energy recovery heat ex 2 changer at winter standard conditi on and non - standard conditi on 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nthalpy ex change effectiveness of the equipm ent could reach up to 70 % at winter standard conditi on ; air fl ow rate , tem peraturedi fference and humidity di fference influenced heat ex change effectiveness , and it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air fl ow rate and the increase of tem perature di fference and humidity di fference 1 Em pirical ex pressi ons of heat exchange effectiveness were obtaind by the ex periment results 1 K ey w or d s :cross and counter fl ow plate type energy rec overy heat ex changer ; tem perature ex change effective 2 ness ; enthalpy ex change effectiveness ; ex perim ent重要的方面 。
三、《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装置》中规定的检测要求。
装置在试验工况下的性能应满足表1的要求:表1 性能要求各项目试验方法:一、启动和运转试验形式检验:调整装置输入电压为额定电压的90%,在设计风量或设计的换热芯体转速下,启动装置,稳定运转10min后,切断电源,停止运转,反复进行3次。
各档转速应能正常启动和运转。
出厂检验时,可只进行低档转速下的启动和运转试验。
检查零部件有无松动、杂音和发热等异常现象。
出厂检验:在额定电压下启动装置,稳定运行5min后,切断电源,停止运转,反复进行3次,检查零部件有无松动、杂音和发热等异常现象。
带风量调节的机组可只在最小风量进行试验。
二、装置风量、静压损失和出口静压试验方法1 试验设备1.1组成试验设备由风量测量仪表,温、湿度测量仪表,压力测量仪表和连接管等组成。
1.2 分类按风量测量仪表的不同,试验设备分为A类和B类两类试验设备。
1.3 A类试验设备A类试验设备由满足GB/T1236-2000中第33章33.3.1条及图73 b) 要求的出口风室组成,如图A1。
被试装置出口风道与静压箱的距离满足GB/T1236-2000中第30章30.2条f款和图59 要求。
风室中的喷嘴加工和安装应符合GB/T1236-2000中第23条的要求。
试验时,喷口的喉口速度不应该小于15m/s,不能大于35m/s。
1.4 B类试验设备由满足GB/T1236-2000中第28章28.2条、第30章30.2条、第33章33.2条及该条中图72 d)、第34章34.2条34.2.1款及该条中图74 f)要求的风道组成的试验设备,如图A2。
试验设备使用的皮托静压管的管径应符合GB/T1236-2000中第27章27.2、27.4条的规定1.5 对于多出风口的被试能量回收通风装置,各出风口风管按实际应用中接管的方式连接后, 再与试验装置连接。
1.6 对于被试装置新风、排风风量测量设备不能同时连接时,在确保测试新风或排风风量时, 未接风量测量设备的一侧有静压控制。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Air-to-air energy recovery equipment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认证中心发布目 次前言 (III)1 适用范围 (1)2 认证模式 (1)3 认证的基本环节 (1)4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1)4.1 认证申请 (1)4.1.1 认证单元划分 (1)4.1.2 申请文件 (1)4.2 型式试验(抽样) (2)4.2.1 抽样原则 (2)4.2.2 抽样时机 (2)4.2.3 抽样场所 (2)4.2.4 抽样人员 (2)4.2.5 抽样方法、检测标准和检测要求 (2)4.2.6 检测机构 (2)4.2.7 判定原则 (2)4.2.8 关键零部件管理要求 (2)4.3 初始工厂检查 (2)4.3.1 工厂检查时间 (2)4.3.2 工厂检查内容 (2)4.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3)4.4.1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3)4.4.2 认证时限 (3)4.5 获证后的监督 (3)4.5.1 监督的频次 (3)4.5.2 监督的内容 (4)4.5.3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4)5 认证证书 (4)5.1 认证证书的保持 (4)5.1.1 证书的有效性 (4)5.1.2 认证证书内容 (4)5.1.3 认证产品的变更 (4)5.2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扩展 (5)5.3 认证证书的暂停和撤销 (5)6 认证标志使用的规定 (5)6.1 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5)6.2 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5)6.3 加施方式 (5)6.4 标志位置 (5)7 收费 (5)附录A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6)附录B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认证单元划分及抽样要求 (7)附录C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产品认证检测要求 (8)附录D 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认证判定原则 (9)附录E 认证证书附件 (10)前 言本实施规则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认证中心提出。
本实施规则起草单位: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编制:王智超、戴立生、袁涛、杨强审核:技术委员会批准:邸小坛发布日期:2010年11月29日实施日期:2010年12月01日本规则于2010年11月29日第一次发布。
表1 文件编制、修订情况版次编制审核批准批准日期第1版王智超、戴立生、袁涛、杨强技术委员会 2010.11.26 版次修订审核批准批准日期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1 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产品认证,包括带风机和不带风机的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换热芯为静止式和旋转式的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等产品。
2 认证模式型式试验(抽样)+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的监督。
注:在对产品性能比较了解的情况下,为方便申请方,产品抽样可以和工厂检查同时进行。
3 认证的基本环节认证基本环节包括:a)认证的申请;b)产品抽样检测;c)初始工厂检查;d)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e)获证后的监督。
4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4.1 认证申请4.1.1 认证单元划分原则上同一加工场所生产的有无风机、不同装置规格、不同换热类型、不同工作状态的产品划分为不同的认证单元。
加工场所不同的划分为不同的认证单元。
具体认证单元划分情况见附录B《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认证单元划分及抽样要求》。
4.1.2 申请文件认证申请方应按《CABR产品认证申请书》( CABRCC/PD 05-2010)的要求提交正式申请及相关资料,并特别注意提交以下资料:1)申请方的注册证明材料;2)产品加工厂概况;3)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简述;4)产品的类型或规格;5)关键零部件供应商;6)产品型号说明。
4.2 型式试验(抽样)4.2.1 抽样原则同一认证单元中应随机选取2台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进行性能测试,其中1台做型式试验,另一台备用,并在认证证书附件中(格式见附录E《认证证书附件》)注明所抽取测试的规格型号。
样品应从正常批量生产、出厂检验合格、同一生产批号、相同包装形式的产品中随机抽取。
4.2.2 抽样时机一般情况下,产品抽样应在工厂检查前进行。
特殊情况下,当对申请认证产品性能比较了解的情况下,为方便申请方,产品抽样也可以和工厂检查同时进行。
4.2.3 抽样场所原则上在生产现场的仓库抽样。
特殊情况下,经认证中心与申请方协商,也可在其他场所抽样。
4.2.4 抽样人员由认证中心确定的人员对产品进行随机抽样。
4.2.5 抽样方法、检测标准和检测要求具体的抽样方法、检测标准和检测要求见附录B《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认证单元划分及抽样要求》和附录C《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产品认证检测要求》。
4.2.6 检测机构产品检测一般由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验,特殊情况时,由认证中心指定的其他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4.2.7 判定原则具体见附录D《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认证判定原则》。
4.2.8 关键零部件管理要求带风机的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关键零部件是风机(风量、全压、输入功率、效率、转速)、能量交换芯体(芯体形式、换热面积、重量、尺寸)、过滤器(类型),不带风机的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关键零部件是能量交换芯体。
所匹配的关键零部件应在申请认证时说明。
初次认证产品原则上只指定一种匹配进行检测,其它关键零部件进行备案管理,必要时进行样品检测。
为确保获证产品能够持续符合认证技术要求,获得认证的机组,当匹配新的关键零部件时,获证方应及时向认证中心提出申请,由认证中心进行检验或确认,批准后方可使用。
4.3 初始工厂检查4.3.1 工厂检查时间一般情况下,申请文件符合要求后进行工厂检查。
工厂检查时间根据申请认证单元的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3至6个人日。
4.3.2 工厂检查内容4.3.2.1 产品质量控制情况评价产品质量控制情况评价见附录A《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4.3.2.2 产品一致性检查工厂检查时,应在生产现场对申请认证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若认证涉及多个单元的产品,应对每个单元产品至少抽取一个规格型号进行一致性检查。
重点核实以下内容:1)检查申请认证的单元是否与申请文件一致;2)检查申请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商标、申请方名称、生产厂名称及生产场所是否与申请文件一致;3)检查关键零部件技术参数及供应商、产品设计及生产工艺与申请文件是否一致;4)认证产品的出厂检测结果是否符合附录D《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认证判定原则》的技术要求。
工厂检查时,对产品可以进行现场见证试验。
4.3.2.3 检查范围产品质量控制情况评价和产品一致性检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的所有加工场所。
4.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4.4.1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认证中心对工厂检查、产品检测及其他信息(如国抽、省抽;有无重大投诉等)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均符合要求时,经认证中心评定后,按照申请认证单元颁发认证证书。
工厂检查存在不合格项应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认证中心采取适当方式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产品检测不合格应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并进行产品检测复试。
当工厂检查和产品检测整改结果均合格后颁发认证证书;当工厂检查和/或产品检测整改结果不合格,则终止认证。
需经整改后重新申请认证。
4.4.2 认证时限认证时限是指自受理认证之日起至颁发认证证书时止所实际发生的工作日,包括工厂检查时间、产品检测时间、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时间、证书制作时间。
产品检测时间自样品由企业送达检测机构之日起计算,检测周期为20个工作日。
提交工厂检查报告时间不超过10个工作日。
以工厂检查员完成现场检查,或收到生产厂提交符合要求的不符合项纠正措施报告并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时间及证书制作时间一般不超过15个工作日。
4.5 获证后的监督4.5.1 监督的频次4.5.1.1 一般情况下获证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
每次监督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
4.5.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a)获证产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用户提出严重投诉,并查实为获证方责任的;b)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认证产品与本规则规定的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c)有足够信息表明工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质量管理体系、贮存条件等管理和技术内容,可能影响其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
4.5.2 监督的内容4.5.2.1 获证后的监督方式获证后监督包括工厂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的监督检查及获证产品的抽样检测。
4.5.2.2 工厂监督检查每次工厂监督检查内容至少应包含对《CABR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CABRCC/PD 07-2010)中第4、5、6、8、9、10条款的审查,对其余条款可适当进行抽查,每个复审周期应至少覆盖要求中的全部项目。
每个加工场所监督审查时间一般为1-2个人日。
认证证书有效期满,应根据《认证证书和标志管理程序》(CABRCC/QP16)中条款4.5.3进行。
4.5.2.3 产品抽样检测同一认证单元中应随机选取2台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进行性能测试,其中1台做部分主项试验,另1台备用。
检测项目参照附录C《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产品认证检测要求》。
4.5.3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监督合格后,可以继续保持认证资格,使用认证证书和标志。
如果工厂监督检查存在不合格项或产品抽样检测不合格则应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逾期将取消其认证资格,停止使用认证证书和标志,并对外公告。
5 认证证书5.1 认证证书的保持5.1.1 证书的有效性本规则所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
认证中心每年通过定期的监督确保认证证书的有效性,获得保持资格。
未经年度有效性确认,则所持认证证书无效。
5.1.2 认证证书内容认证证书应包括证书名称、获证单位的名称和地址、认证所采用的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认证范围、颁证日期和有效日期、认证注册编号、认证中心名称、认证中心代表签字、认证中心和认证认可机构的标志等内容。
5.1.3 认证产品的变更5.1.3.1 变更的申请获证后的产品,如果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和关键零部件技术参数没有发生变动的前提下,其产品商标、名称、获证方名称、生产厂名、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发生变更时,获证方应向认证中心提出变更申请。
5.1.3.2 变更评价和批准认证中心根据变更的内容和提供的资料进行评价,确认是否需要进行抽样检测,如果需要抽样检测,检测合格后方能进行变更。
对符合要求的,批准换发新的认证证书,新证书的编号、批准有效日期保持不变,并注明换证日期。
5.2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扩展获证方需要增加与已获得认证产品为同一单元内的产品认证范围时,应填报申请书(与已获得认证产品相同的内容可不再重复填写),补充提供检测报告等材料,认证中心应核查扩展产品与原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确认原认证结果对扩展产品的有效性,针对差异做补充检测或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