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瑜 胃脘痛辨证施护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49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
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胃脘痛的辩证施护主讲人:杨小莉2013-3-18•概念: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脾胃虚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留,湿盛困脾,胃虚不能纳谷,胃燥伤脾,脾胃虚而肝乘之则气滞血瘀。
脾喜燥恶湿,脾湿盛故以三仁汤加减,芳化燥湿;胃喜润恶燥,胃阴虚故以养胃汤化裁,以清心养胃;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故以丹参饮金铃子散疏肝化瘀。
•【护理评估】•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3.心理社会状况、•4.证: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饮食停滞证•【胃脘痛的常见辩证分型及辩证施护】•1.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痛缠绵,得食痛稍减,喜暖喜按,脘腹胀满,泛吐清水,纳呆,乏力。
手足欠温,便溏。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以温运脾阳,健脾和中。
•辩证施护:(1)患者应注意休息和腹部保暖,避免受寒。
(2)饮食免劳、宜温,可食羊肉、狗肉、雀肉、及姜,葱、蒜等。
少量多餐,中药汤剂温服。
(3)痛时可用热水袋热敷上腹部。
或服生姜汁温胃止痛。
•2 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部胀痛,按责痛甚,痛连两肋,易怒、纳呆、食厚饱胀、口苦。
嗳气反酸。
舌戏苔黄,脉弦。
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消痞。
•辩证施护: (1)针对患者焦虑原因,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使其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2)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给予瘦肉,鱼、鸡汤等易消化食物。
尽量少食或不食宜产气食物,如南瓜、芋头、马铃薯等。
禁食肥腻煎炸食物。
(3)适当进行锻炼,如练气功、打太极拳等。
•3. 脾胃湿热型症见胃脘部灼热疼痛、泛酸、嘈杂、口干苦、心烦、大便秘结、脉弦数、苔黄腻。
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辩证施护(1)注意休息,避免情绪刺激,避免劳累。
(2)饮食以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3)可针刺足三里,中脘、或按摩上腹部以止痛。
•4.饮食停滞型症见暴饮暴食后,胃脘部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
张淑萍
【期刊名称】《全科护理》
【年(卷),期】2012(010)013
【摘要】@@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脘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导致.胃脘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若久治不愈,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胃脘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临床上常见的证型主要有:寒邪客胃证、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湿热中阻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耗证、脾胃虚寒证等.
【总页数】1页(P1183-1183)
【作者】张淑萍
【作者单位】044400,山西省夏县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胃脘痛肝气犯胃证的中医辨证施护
2.胃脘痛肝气犯胃证的中医辨证施护
3.中医护理方案对胃脘痛辨证施护的临床运用探讨
4.中医辨证施护对胃脘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5.神阙穴隔盐艾灸结合中药汤剂辨证施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胃脘痛是由外邪、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该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常见,以胃脘疼痛为主证,兼见胃脘部痞子满、嗳气、吐酸、纳呆、大便不调等症,并易反复发作。
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等疾病,当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辩证施护。
一、临床表现1、胃脘部胀满、胀闷2、吐酸3、納呆4、胁痛腹胀二、病因外邪犯胃寒湿暑邪,侵袭胃腑饮食伤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素体脾虚正气不足,胃失温养三、治疗方法理气和胃调理脾胃功能止痛梳理中焦气机四、中医护理方案1、临症护理1.1寒邪客胃:1.1.1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疼痛部位。
性质、开始时间、程度、伴随症状、规律性诱发因素以及疼痛的发展过程,并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1.1.2 疼痛发作时,在局部用热水袋温熨,以散寒通脉,或饮生姜红糖汤,散寒止痛。
另外也可辅助温热疗法,如拔火罐、药熨。
熏蒸、灸疗等;1.1.3 寒邪偏重者,病室宜温暖向阳,安静舒适,空气新鲜。
避风寒,多加衣被,防止外感,注意休息,不妄过劳。
1.2食滞肠胃1.2.1控制饮食,剧痛时,暂予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再进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食物以宽中和胃消食之品为宜,禁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忌酒。
病愈后要饮食节制,不暴饮暴食。
1.2.2胃脘胀满疼痛欲呕吐者,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缓解胃痛。
1.2.3保持大便通畅,给宿食以出路,有利于胃痛的缓解,便秘者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或大黄粉3~5克冲服1.2.4针刺止痛,去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梁门等穴,强刺激不留针,一日2次,以疏调胃气,导致止痛。
1.3 肝胃气滞1.3.1 抑郁恼怒是导致肝胃气滞疼痛发作的重要原因,应调摄精神,疏导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胸怀宽广,主动参加社会及文娱活动,多听轻音乐,读报、散步、登山等,怡情放怀,以使气机通畅。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是胃肠功能动力障碍性疾病又是消化系统中典型的心理疾病之一。
其发病与物理化学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等证范畴,起病多与情志、饮食、起居、外邪等有关。
辨证治疗固然重要,正确的辨证施护也不容忽视,下面将胃脘痛分型辨证施护介绍如下。
1 辨证施护1.1 寒邪犯胃型:进食生冷或受凉而致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发作时嘱患者速饮热水1杯,或置热水袋于胃脘部,可立即止痛,待疼痛稍缓解后,饮姜糖水(用干姜10 g,加红糖半勺,水煎)或葱椒汤(用蜀椒5 g加葱白5寸煎),每次20 ml,每日3次,均可起到温胃散寒止痛之功。
1.2 饮食停滞型: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停滞,气机不通而作痛,表现为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滑。
由于过量进食,超越胃脘所能承受的限度而导致食积停滞,化腐生热,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而暖腐吞酸,呕吐。
可用生山渣10 g加水100 ml煎,分次服用或服用健胃消食片、大黄苏打片、多酶片等以消食导滞。
嘱患者近2日适当控制饮食,给胃腑留有一定的空间,才有利于气血运行和功能的恢复,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饭后食用水果,如橘子、苹果等助消化。
1.3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满而痛,连及两肋,暖气,苔薄,脉弦,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急反应核心,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急反应[1]。
因此中医学一直将情志因素列为主要的致病因素。
《济生方·惊悸论治》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2]。
说明消极情绪可影响心神而造成人身脏腑的损害,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源,肝之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故诸病生焉。
面对这样的患者,应做好心理咨询,与患者交朋友,了解患者的家庭、朋友、工作以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针对发病原因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主动与护士进行心理交流,使其倾诉心中不快之事。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 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 诱发或加重,暧气频作,胸闷不舒。
舌苔薄白,脉弦。
(二) 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 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 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 小便短黄,恶心欲呕。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 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 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
舌 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 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 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 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 干舌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亠、(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 暗滞。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 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 戒烟酒。
一,4调摄精 肌肉放松、听:5.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 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 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 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 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一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胃脘痛的辩证施护及护理指导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医护配合,相须相使,就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本症病例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l5~30岁5例,3l~40岁16例,41~50岁4例,51~6 0岁3例,60岁以上2例。
2病因分析2.1饮食伤胃: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
2.2寒邪犯胃:由于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吹引,致胃气不和而痛。
2.3肝气犯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生疼痛。
2.4脾胃虚寒:由于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
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
3分型辩证施护3.1寒邪犯胃:辩证施护:保暖,避免寒邪入侵,病室应向阳,室温可达26~28℃,多加衣被。
痛时可在胃脘部放置热水袋或稍进热饮。
饮食应给温、热、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忌生冷饮食,如:凉菜、水果等。
因这些食物多性寒,遇寒则胃痛增,保温则胃痛减。
轻症者:在轻症施护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兼见风寒表症者可内服生姜、胡椒汤散风寒,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3.2饮食伤胃:辩证施护:调理饮食,应少食多餐,以软、烂、细为原则。
避免过饥过饱、进食无定时、过冷过热、带刺激性的食物。
必要时可暂禁食,待疼痛缓解后,先以素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增加食量而至恢复正常。
还可以试用探吐法,以消毒压舌板包以无菌纱布刺激病人的咽喉部,使病人将积食吐出,或用一些宽中理气消食之品,如:萝卜、橘子、苹果、山楂等。
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以达到消食导痞、宽中理气而止痛的效果。
3.3肝气犯胃:辩证施护:做好心理护理,给病人多做安慰解释工作,使病人解除顾虑,达到心情舒畅。
嘱患者家属不要惹之生气,护士在护理此类病人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态度和蔼。
因病人烦躁易怒,要使其心平气和、情志畅达、戒怒、远酒,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切勿过饱。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的辩证施护胃脘痛的辩证施护一、肝胃气滞证:1、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适,舌苔薄白,脉弦。
2、护理措施:(1 )首先暂时禁食,病情缓解后方可进半流质饮食、软食,减少胃的负担,使胃得以休息,恢复脾胃功能。
疾病恢复后,逐步过渡为普食,仍要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
(2)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食品。
(3)若患者为暴伤饮食胃脘胀满可用探吐法,使胃中停滞物吐出。
(4)若为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可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以和胃理气止痛,助消化(5)若出现泛吐清水或胃酸减少症状,应食用葱姜浓汁肉汤,以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反之,若嗳腐吞酸或胃酸过多,需要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食品,因蛋白质与胃酸中和,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能保护胃黏膜不受过多胃酸的损害,可用牛奶、鸡蛋、豆浆、奶油等,仍要避免硬固、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肝胃郁热证 1 、主症: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1 / 4便干燥,舌质舌苔黄,脉弦或数。
2、护理措施:(1 )安慰患者使其性情开朗,避免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善于克制情志影响,郁怒、悲伤时应注意避免饮食。
(2)宜清淡饮食,避免过饱,忌食南瓜、芋头、红薯、土豆等淀类壅阻气机的食物及辛辣、燥热之品。
(3)有热者饮食宜清凉,易消化,多饮水,忌食煎炸、肥甘厚腻之物。
(4)可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或按摩上腹以止痛。
(5)适当进行锻炼,如气功、慢跑,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分散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
三、脾胃湿热证 1 、主症: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胃脘痛不同证型的中医辩证施护张瑶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730020【摘要】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中医胃脘痛可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系统疾病。
是一种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胃脘痛常容易因受凉、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因此护理工作者根据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包括中药外治法,合理饮食调护,情志调护,起居管理,,等措施,能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缓解症状的作用。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辩证施护中医所指的胃脘痛,涵盖了西医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具有慢性发病,反复难愈等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临床上,胃脘痛可以辩证分为寒邪犯胃,肝气犯胃、肝胃湿热、脾胃虚弱等型。
现就中医综合护理不同证型胃脘痛的方法概述如下。
1.中医外治法:1.1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将中药研成细末,以棉布制成肚兜,内置药末,敷于中脘治疗脾胃虚寒型、肝郁气滞型胃脘痛。
1.2离子导入疗法:用中药电敷中脘穴治疗急性寒症胃脘痛。
1.3针灸疗法:用艾条温针隔姜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1.4穴位按摩:选取内关、足三里、合谷用手拇指腹按摩,每日2-3次,每穴10-15分钟【1】。
1.5中药烫疗:选用大黄、当归、红花、干姜等活血温经、祛风镇痛的中药用高度酒浸泡1-2个月,取药渣300-500g棉布包裹。
每次烫疗可以加入药酒和水适量,用微波炉加热,烫神阙穴或上腹部,至药包冷却【2-3】。
2.情志疏导:中医理论认为忧思对人的脾胃功能有不利影响,因而,对于胃脘痛患者,应注意情志疏导,,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诉,开解内心烦忧,因此,应多给予患者关怀体贴,消除焦虑紧张情绪轻质的目的。
提高患者对诊疗的满意度,以此达到减少情绪波动,调畅的目的【4-5】。
3. 饮食护理3.1 寒邪犯胃:症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通减,口不渴,喜热饮,苔白,脉弦紧。
护理时必须注意妨害保暖,可予热水瓶温敷神阙穴。
予足三里温和灸法,亦有效果,饮食宜给予热饮,如生姜红糖茶、姜韭牛奶汤、羊肉汤、良姜牛肉汤等有温中散寒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病情。
中医护理:胃脘痛患者的病因及辨证施护现代医学中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均可参照本章内容辩证施治。
病因病机胃脘痛发生的缘由,有病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
1)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
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发;又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或食滞不化,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痛。
2)肝胃不和:愁闷愤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痛苦。
肝气郁结,进而可以化火。
火邪又可伤阴,均可使痛苦加重,或病程缠绵。
3)脾胃虚寒:素体虚弱,劳倦过度,饥饱失常,久病不愈,均可损伤脾胃阳气,使中气虚寒而痛。
胃脘痛的病因,虽有上述的不同,但其发病均有一共同途径,即所谓“不通则痛”。
病邪阻滞,肝气郁结,均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或胃阴缺乏,脉络失于濡润,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
气滞日久不愈,可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痛苦更为顽固难愈。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辩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缺乏);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痛苦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纳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1)病邪阻滞:主证:胃脘痛苦暴作,畏寒喜暧,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伸展,以致痛苦。
舌苔白腻,脉紧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2)食滞胃脘: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痛苦,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胃脘痛(胃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1 / 11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