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42
福利思想概论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2、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
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4、孔子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5、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
其思想体系主要是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
6、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7、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反足民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8、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主张。
9、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以维持生产和生计。
10、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的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11贾谊和晁错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提出了灾荒成因论。
12贾谊和晁错从社会治乱安危看待社会的储蓄问题,提出了“积粟备荒论”。
13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
14、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提出了“限民名田”论。
15、王符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
16、董煟的代表作是《救荒活民书》。
17、董煟的救荒论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18、李贽的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9、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夺是百信陷于贫困的重要原因。
20、龚自珍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
21、洪仁玕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学概论》复习题社会福利学概论复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社会福利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
a. 社会福利政策和实践
b. 社会研究科
c. 环境保护
d. 经济学
2. 福利状态是指什么?
a. 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
b. 社会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c.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d. 社会福利的法律框架
3. 什么是社会保障?
a. 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失业救济等福利项目
b. 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不良救济措施
c. 社会福利系统的不平等性
d. 社会保障局的职责和职能
第二部分:简答题
1. 解释社会福利学的核心原则。
2. 什么是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要挑战?
3. 简要描述几种常见的社会福利计划类型。
第三部分:论述题
1. 论述社会福利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2. 美国社会福利政策与中国社会福利政策之间的主要差异。
3. 你认为社会福利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
第四部分:应用题
1. 选择一种社会福利计划,描述其目标、实施方式和对社会的影响。
2. 你认为如何改进当前社会福利制度?
3. 选出一项你国家的现行社会福利政策,评估它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以上是《社会福利学概论》的复题,希望能帮助你复和巩固所学知识。
祝你成功!
Note: The above questions are just examples and can be modified or expanded as needed.。
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2.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
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
3.狭义的社会福利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狭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就是指经济福利,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
4.现在大多数欧美国家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而我国则通常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
5.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早熟性、政治伦理性、宗族福利保障色彩、乌托邦色彩。
6.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属于温带气候,这是黑格尔所谓“历史的真正的舞台”。
7.论述中国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的福利造成怎样的影响:①首先是温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冷,第一个时期属于温暖期,第二个时期即寒暖交错期,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是寒冷期,第四个大的气候时期为“仪器观测期”;②其次是由温度变化带来的湿润度的变化,其大势是随着气温的变冷而逐渐变得干燥;③以上两方面气候的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后果,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变化、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特别是气候还与灾荒直接相关。
中国是一个多灾荒的国度。
因此,备荒、救灾就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自然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体内容。
8.论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植根的经济基础是什么: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形态。
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②在农耕自然经济中,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派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附属经济形式。
中国历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③中国在五千年的农耕经济历史中,出现过举世闻名的农业盛世,产生了农耕经济文化,而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就植根于这样的经济环境中。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的社会福利思想1社会福利的定义社会福利又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
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与群体提供的津贴服务、物质和社会服务。
在我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指有政府部门(主要是民政部)为社会中困难群体提供的津贴、服务和相关支援活动,是一种基于需要但是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的分类(1)二分法(美威伦斯基)a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剩余性社会福利(残补性社会福利)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政府在福利方面扮演的角色是边缘性的;制度性社会福利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公平并消除社会差异,政府扮演着全面的角色。
b积极的社会福利和消极的社会福利(根据福利的目标、影响和后果分类);前者本身不是为了经济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后者主要目标是社会问题,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层面而少关注个人福祉和发展,如20世纪40年代贝弗里奇式的福利国家。
消极福利还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收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标签作用给福利接受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而积极的福利是指福利本事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
c公共福利和私人福利(更具福利提供者分类)前者由国家提供,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求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整合;后者是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服务(2)三分法(英蒂特马斯)英国社会政策学者蒂特姆斯《福利的承诺》中认为社会福利从概念上可分为三种剩余社会性福利(主要是指社会服务)、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津贴和待遇)、职业福利(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在1979年出版的《社会政策导论》中,他再次将社会福利总结为三种模式,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表现模式和制度在分配模式。
绪论一、单选填空1、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正式形式和发展是在()2、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可追溯到()3、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对象是()二、判断改错1、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指经济福利,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
2、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措施,包括政府举办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城市住房事业和各种服务业,以及各项福利性财政补贴等。
3、我国通常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即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社会保障。
三、思考题1、中国和大多数欧美国家对“社会福利”理解的差异何在?(P3)2、如何理解广义的狭义的“社会福利”含义?(P2)第一章一、论述1、中国气候的变迁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影响?(P13-16)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根值得经济基础。
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二章一、单选填空1、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的时期是()2、中国思想史上的“原曲时代”是()3、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4、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的是()5、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6、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7、韩非提出“反足民论”的根据是()8、韩非认为实际的“济贫”措施是()9、老子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激烈的抨击,其出发点是()10、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等生活和生产用品,以帮助灾民维持生产和生计的方法是()11、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地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压力的方法是()12、贾谊和晁错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13、贾谊和晁错从社会政乱安危的战略高度看待社会的积蓄问题提出了()14、西汉中朝,敏锐地察觉到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其中认为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贫富悬殊分化的是()15、以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是()16、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是()17、董仲舒认为造成贫富分化的原因除官僚地主特权与民争利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18、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田”论的是()19、提“天以民为心”思想的是()20、《救荒活民书》的著者是()21、董煟的救荒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22、主张“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的思想家是()23、唐甄认为,百姓陷于贫困的重要原因是()24、作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的是()26、孙中山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27、孙中山认为社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二、多项填空1、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从其“礼说”和“仁论”出发构建了理想的()2、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方面是()3、孔子和孟子构建理想的“王道”、“仁政”社会福利观的理论依据是()4、孔子的“仁”基本内涵包括()5、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是()6、韩非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是()三、判断发错1、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贵仁”是其表层结构2、在孔子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思想核心。
第四讲社会福利第一节社会福利概述一、社会福利的含义与特点(一)含义广义: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依法向国民提供的各种津贴补助、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
狭义: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福利性收入与提供的专门服务。
➢广义与社保同义;狭义是社保的一部分➢作为学术概念的社会福利,可以基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专业背景进行不同界定➢欧洲学者将社会福利视为较社会保障更为宏大的理论范畴(二) 中国的社会福利:介于广、狭义之间既包括由国家和社会举办的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公益性事业,如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等事业;也包括由国家和社会举办的以某一特定群体为对象的专门性福利事业,如为残疾人开办的各种福利企业,为“三无”老人开办的老年福利院,为孤儿开办的孤儿院等;还包括国家发放的各种福利性补贴。
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在逻辑上并列。
中国的社会福利概念: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和特定群体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制度与事业的总称。
(三)特点区别于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是通过提供服务、设施和社会津贴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是基本生活保障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保障,如果说社会救助是“雪中送炭”,社会福利就是“锦上添花”,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幸福感。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障对象的全民性保障目标的发展性保障方式的多重性二、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改革若将官方或民间举办的福利设施视为一种社会福利,中国在历史上即有类似措施。
但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其历史异常短暂,现行社会福利政策框架与制度安排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福利民政部门负责的各种福利事务(简称民政福利):与传统劳动保险、社会救济同步产生。
单位包办的职业福利(简称职工福利):是计划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福利;与就业关联,直接惠及职工及其家属;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职业福利。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概论凯恩斯主义是一种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理论,其核心观点是通过国家干预和政府支出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深受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影响,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提出了这一理论。
本文将就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进行概述和分析。
首先,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扮演一个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角色。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市场经济存在自身的缺陷,会导致经济停滞和失衡。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来恢复和维持经济的稳定。
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的调整,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和货币供应的调控来影响经济活动。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率。
在经济衰退时,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下降,导致了经济停滞。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填补私人投资的空缺,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被称为“积极财政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还强调了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因为它们没有明确的经济利润可追求。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政府提供和扩大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例如教育、医疗保健和基础设施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福利,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关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凯恩斯认为社会福利应当基于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政府应该承担责任来保障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福利。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贫困、失业和健康问题。
他们认为,政府应该通过适当的税收和福利政策来提供资金和支持,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基本的福利保障。
然而,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也面临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和政府支出可能会导致高通货膨胀和不可持续的财政赤字。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对于解决结构性失业和经济增长的问题并不足够有效。
因此,他们提倡更加市场导向的经济政策。
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
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
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
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
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
社会福利有三个本质特征:(1) 脆弱群体优先。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
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福利性。
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
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
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
“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
”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3) 服务性。
“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
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
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