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教材、学情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说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面积》。
一、教材分析《圆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年级的学生,基本掌握转化的思想及方法,已经学习了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的知识基础,而且信息技术掌握较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和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络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评测。
三、教学理念本节课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充分利用网络课件和相关的网络资源,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通过网络获得丰富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四、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找出拼前圆形和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并自我消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进一步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圆的面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面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圆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圆的面积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图形变换和面积计算的基础。
但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相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活动,来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法和问题驱动法。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可爱的小编飞白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7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
学具:每小组(4人一组)8等份、16等份和32等份的(硬纸)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同学们,有一首歌中唱到: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新知识就好比我们的新朋友,旧知识就象我们的老朋友,在我们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去看看我们的老朋友吧!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怎么表示?(2πr)周长的一半怎么表示?(πr)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
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引入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直接度量圆面积(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面积(4r2)小,好象又比面积(3r2)大一些。
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一些。
3个小正方形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
2、启发学生回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问:你有什么启示吗?(先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再推导)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3、学生小组合作。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9~71例1、例2。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是一个什么图形呀?生: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生: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设计意图:通过“马儿的困惑”这一场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 3.圆的面积(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圆 3.圆的面积(第2课时)》主要介绍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面积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如圆的周长等。
因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圆的模型、计算器等。
2.教学素材:教材、PPT、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学生:“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呢?”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对新知识的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圆的面积计算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例如,给出一个圆的半径为5cm,让学生计算这个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教材、学情分析及所得济南市光明街小学黄静强教材分析:《圆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以及圆的周长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面积的开始,也是后面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经历圆的面积的公式推导的过程,注重“转化”和“极限”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应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对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但不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由来(也就是推导过程)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是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从而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当学生在研究圆的面积该如何转化时可能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毕竟学生没有经历过将圆平均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转化。
课堂实施的具体方法:1、回顾旧知,打好铺垫。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是将它们通过拼接转化成了长方形,明确转化的数学思想。
2、揭示课题,寻求方法。
出示课题后,学生马上想到了“转化”,教师马上出示一张圆形纸片并抛出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转化呢?”。
学生首先想到了凑接成正方形和切割成正方形的方法,并因为面积发生了变化而排除掉这两种方法,教师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因为将错误的方法排除也正是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而应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圆形平均分成四份进行拼接。
3、经历“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得出公式。
(1)教师把圆形平均分成四份进行拼接,并提出问题:“这个图形像以前学过的哪个图形?”,学生的回答是:“平行四边形”。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一. 教材分析《圆的面积﹙一﹚》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于其他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会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于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调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生对于圆的面积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问题解决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用具:准备一些圆形的物品,如圆形的饼干、圆形的纸片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圆形的物品,如圆形的饼干、圆形的纸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形状,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圆的面积》说课稿15篇《圆的面积》说课稿1一、把握教材,定为目标(一)教材《圆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及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求圆的面积。
由于让学生完全自主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有很大难度的,教材上给了明确的提示,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长方形长、宽的关系,并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之后练习中安排了已知半径、直径或圆的周长求面积的题目,还安排了一些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德育目标:渗透极限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三)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本节课的难点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选择教法,突出主体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教学圆面积定义时,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圆形面积的含义,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前,让学生体会到将一个圆形转换成已学过的图形,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但每个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利用它的优势,不断把圆细分,这样拼出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效果更直观。
三、教学过程与总体评价(一)导入新课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只要知道了圆的面积公式,就可以解决计算出圆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教材、学情分析及所得
济南市光明街小学
黄静强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以及圆的周长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面积的开始,也是后面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经历圆的面积的公式推导的过程,注重“转化”和“极限”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应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对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但不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由来(也就是推导过程)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是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从而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当学生在研究圆的面积该如何转化时可能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毕竟学生没有经历过将圆平均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转化。
课堂实施的具体方法:
1、回顾旧知,打好铺垫。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是将它们通过拼接转化成了长方形,明确转化的数学思想。
2、揭示课题,寻求方法。
出示课题后,学生马上想到了“转化”,教师马上出示一张圆形纸片并抛出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转化呢?”。
学生首先想到了凑接成正方形和切割成正方形的方法,并因为面积发生了变化而排除掉这两种方法,教师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因为将错误的方法排除也正是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而应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圆形平均分成四份进行拼接。
3、经历“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得出公式。
(1)教师把圆形平均分成四份进行拼接,并提出问题:“这个图形像以前学过的哪个图形?”,学生的回答是:“平行四边形”。
(2)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你能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找到圆形的周长和半径吗?”(这个问题要贯穿每一次平均分的过程。
)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4、教师提出疑问:“这是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不是,它的两条边是弯曲的”。
教师:“我还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歪的很厉害呢!”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让它的着两条边变得直一点吗?”
学生提出:平均分成8份拼接。
学生利用手中的圆形纸片进行操作,发现确实是这样,而且拼成
的“平行四边形”变得“正”一点了。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将圆形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回怎样呢?”(语速慢一些,给学生想象的时间)(这是就看到有学生在做动作两手由“歪”变“正”)
说一说,它的两条边最终变为了什么?(线段)
请做动作的学生讲一讲他的发现。
教师:“请问,当我们把圆形无限等分时,拼接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长方形”。
教师:“这种无限等分的方法就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极限思想。
”
教师课件演示转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圆的面积=长方形面积=长×宽=πr×r=π^2
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本节课的学习因为时间关系仅仅完成了公式的推导过程,没能进行必要的练习,有所遗憾。
但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们一直沉浸其中,经历了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掌握了“极限”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最终豁然开朗,用本节课学生的一句话说:“奥---,原来如此”,自我感觉还算是一节个人比较满意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