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2.94 KB
- 文档页数:6
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在中国,尤其是在湖北省,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本文将探讨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显著,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065.5万人,占总人口的18.7%。
可以预计,这一比例将会继续上升,并在未来数十年内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
二、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育率下降:湖北省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3左右,远低于可持续生育率 2.1,也就是说,湖北省的人口增长率正在逐渐下降,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在提高。
2. 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卫生改善,使得湖北省的人均寿命大大增加,这也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3. 人口迁移: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搬到城市中心居住和工作,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年龄结构的老化,而城市居民大多在工作中,机械化生活方式导致了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恶劣的生活习惯,这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生。
三、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很大,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的挑战和机遇。
1. 经济影响:对于一个省而言,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带来了重重挑战。
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和人口减少导致了就业岗位减少,减少了因此带来的税收收入,使经济总收入下降;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会增加,医疗支出也随之增加,大大增加了社会负担。
2. 社会影响:随着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的提高,社会中出现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社会福利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子女独生子女的个数增加会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孤独和无聊。
老年人照顾孙子辈、养老金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3. 战略影响: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增加的人口负担,成为省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摘要】城市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一系列至今尚未解决的经济问题都有可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解决。
城市化的适度推进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集聚效应和推动创新,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文章分析了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现状,探讨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了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试图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提出对策,促进湖北省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湖北省;相关性一、引言城市化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指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2010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1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是一个城市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市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区域的不断减少,城市区域的不断增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聚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下降及第二、第三产业份额的上升;城市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城市功能对农村的辐射影响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化率来表示。
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为:城市化率=国家(地区)城镇人口/国家(地区)总人口×100%二、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发展的现状图1湖北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一,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口的城市化水平趋势更为显著。
襄阳市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襄阳市作为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襄阳市的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襄阳市位于中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湖北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近年来,襄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襄阳市的经济实力持续增长。
市内拥有多个重点工业园区,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襄阳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其次,襄阳市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市内拥有多个高档住宅区、商业中心和文化设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品质,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襄阳市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服务。
然而,襄阳市的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尚待解决。
随着人口流入和城市扩张,襄阳市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其次,经济结构尚未得到有效调整。
襄阳市的经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科技和创新产业的支撑,这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另外,襄阳市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老龄化问题和医疗保障方面。
展望未来,襄阳市的发展趋势仍然积极向好。
首先,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开发,以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其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引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襄阳市应该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与时俱进地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此外,襄阳市还应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满足市民多层次的需求。
在未来,襄阳市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襄阳市所在的湖北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好的基础设施,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此外,襄阳市还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实现更大范围的社会发展。
湖北环境评估影响报告1. 前言本报告旨在对湖北省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揭示环境污染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评估湖北省的环境问题,我们可以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提供改善环境的建议。
2. 市区环境湖北省的市区环境受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压力。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了湖北省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燃煤、汽车排放和工业废气排放导致了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
此外,水质污染也是一个关注点,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了湖泊和河流的污染。
3. 农村环境湖北省的农村环境也面临一些问题。
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和水体污染。
土地承载能力过载和乱砍滥伐导致了湖北省的土地退化和森林覆盖率下降。
4. 生态环境湖北省拥有许多珍贵的生态资源,包括长江和洞庭湖等。
然而,过度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严重威胁到了湖北省的生态环境。
水生生物种类减少、湿地退化和水土流失一直是湖北省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5. 影响湖北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环境污染限制了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旅游业、渔业和农业等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致使相关产业的发展受阻。
其次,在社会方面,环境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水污染导致水源紧缺和水生生物减少。
同时,环境恶化还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抗议活动。
最后,在人民生活方面,环境污染使人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此外,环境问题还会导致部分人口外迁,造成城市人口过剩和农村贫困人口增加。
6. 建议为了改善湖北省的环境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环境监测:政府应加大对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2.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行为,增加违法成本。
中部地区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水平实证分析本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来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2009年湖北省各省辖市、州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湖北各省辖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差异明显,且与城市综合发展实力不完全一致;各省辖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分布差异与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公共和社会福利水平差异格局等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性;各省辖市城乡一体化水平与二元经济结构、人口的城市化率具有较强的关联度。
因此,为缩小各地城乡发展差异,实现一体化发展,既要缩小城乡差异,又要尽力促进各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市化评价指标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城乡一体化开始普遍在湖北各地区试点,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与实践经验。
但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城乡一体化是逐步实现的。
对于试点到底发展到哪个步骤或层次,实施效果如何等问题始终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
因此,需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湖北的城市化水平与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量化评估与实证研究,分析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变动趋势及原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为其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经验借鉴。
研究样本、指标选择、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研究样本选择湖北省2009年末常住人口为5720万人。
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088.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4%。
2009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915.9亿元,占总值的14.9%。
湖北人口的城市化率由1999年的27.69%上升到2009年的43.2%(湖北统计年鉴,2010)。
但与同期全国(46.6%)以及广东(63.4%)、浙江(57.9%)、江苏(55.6%)等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其城市化率仍较低。
(二)指标体系构建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要求,在借鉴社会福利指数(朱荣科,1992)等理论研究及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城乡发展的省情,并充分考虑代表性、可比性、科学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要求后,确定城乡一体化量化研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人口—经济”集聚视角下的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与特征研究朱海波;黄亚平【期刊名称】《规划师》【年(卷),期】2013(029)008【摘要】研究利用1984 ~ 2008年湖北省76个市县单元的人口、GDP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相应的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空间发展具有非均衡极化特征,人口、经济加速向特定地域集聚极化发展的特征日益显著,并在局部地区形成了连绵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中具有城市化要素集聚不对称性和社会经济不平衡发展等突出问题.要实现健康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湖北省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选择差异化的城市化政策.【总页数】6页(P86-91)【作者】朱海波;黄亚平【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99【相关文献】1.1990-2010年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J], 童新梅;周春山2.基于ESDA-GIS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差异特征研究 [J], 刘广亮;吴宗杰;董会忠;万里洋3.中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集聚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基于集聚经济、拥挤效应及空间效应的视角 [J], 何文举;张华峰;陈雄超;颜建军4.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空间溢出特征研究——基于经济水平与产业升级双视角 [J], 梅琳;从静5.经济空间集聚背景下的人口集聚滞后效应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J], 向华丽;秦尊文;付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区域市场分析一、引言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流域的核心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枢纽。
近年来,湖北区域市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对湖北区域市场的特点、优势、潜力等进行深入分析。
二、湖北区域市场的特点1、地理位置优越:湖北地处中国中部,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物流、运输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资源丰富:湖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产业基础雄厚:湖北在汽车、钢铁、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具有显著的实力和优势。
4、科技实力强:湖北是中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拥有众多知名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湖北区域市场的优势1、政策支持:湖北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人才聚集:湖北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其在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企业研发等方面的人才储备为湖北的市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企业活力强:湖北的各类企业创新意识强,敢于开拓市场,具有良好的市场活力。
4、市场机制健全:湖北在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市场秩序规范,公平竞争的环境良好。
四、湖北区域市场的潜力1、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湖北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呈现出巨大的潜力。
特别是新兴的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领域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2、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湖北在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未来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湖北的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物流、金融、旅游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创新创业环境优良:湖北鼓励创新创业,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创新型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论湖北区域市场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其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强等都是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2019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㊂作者简介:张育铜(1999-),男,山东潍坊人,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地理㊂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分析张育铜(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本文利用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非农人口的数据,采用了城市首位度指数㊁聚类分析㊁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的进程㊂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合理;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大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于较中小城市来说发展的较快,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发展态势;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图像的阶数分布的过渡阶段㊂武汉是湖北省的中心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第二㊁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实际和理论规模差异也相对较大㊂关键词: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结构;湖北省;城市首位度城市体系又称为城镇体系,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网络体系,一个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发展趋势㊂20世纪以来国内很多城市地理学者已经对长三角㊁珠三角以及东北地区㊁华南地区㊁华东地区等区域城市进行了研究[3],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4]㊂但是,当回顾有关城市系统的论文时,发现很少有关于湖北省相关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的研究㊂改革开放以来,以湖北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为湖北省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㊂因此,本文基于湖北省各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据年份,运用城市优势指数和等级尺度法对城市规模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㊂湖北体系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㊂1研究区的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湖北省简称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㊂从东到西的长度约为740k m ,从北到南的宽度为470k m ,总面积为18万多k m 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㊂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约5920万人,其中,城镇3568.47万人,乡村2352.66万人㊂湖北省有12个地级市,24个县级市,其中,热门城市有武汉市㊁宜昌市㊁黄冈市㊁荆州市和襄阳市㊂1.2数据来源及说明我国城市规模常用的统计口径(传统口径)是市区非农人口数,是由于该指标连续性强,数据获取容易㊂由于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户籍 和 非户籍 的界限逐渐模糊,非农人口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城市规模,周一星等[6]提出用 五普 资料中的市人口(普查口径)来重构我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指标㊂本篇文章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2008年)㊁‘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1995-2008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㊂2湖北省城市规模演变历程湖北省目前一共有36个城市,其中共有12个地级市,占城市总数的30%;县级市24个,占城市总体数的66%左右㊂湖北省只有武汉一个超大城市,还有4个大城市㊁12个中等城市和19个小城市,而缺失了人口规模在100~200万级别的特大城市,这表明湖北的城市等级体系不发达㊂湖北省城市规模及人口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㊂表1 湖北省城市规模及人口变动年份合计(个)城市人口(万人)超大城市>2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199030825.41328.439.88243.529.521253.530.71995341134.41375.833.13176.415.611338.129.81924421.52000361296.31441.1344232.91812357.422.619264.920.42002361373.91459.333.44271.119.712370.4221927319.9注:城市规模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分组,表中数据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1990-2002年,湖北省的城市数由30个增加到了36个,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由825.4万人增加到1373.9万人,提高了66.5%,全国同期为26.6%,增长‘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速度已经领先全国水平;1990年湖北省缺失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两个规模级别的城市,在2002年,有40个城市的人口在50~100万之间,但是仍然缺少人口在100~200万之间的城市,大城市与大城市的比例继续增长㊂城市人口众多的中小城镇的数量正在减少㊂湖北省城市非农业人口从1995-1997年呈直线上升,1997-1998年却又下降,可能受洪水移民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水平滞后㊂1998年以后,湖北城市非农业人口逐年上升,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㊂(如图1)图1湖北城市非农业人口随时间的变化3湖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的计量分析3.1首位度指数分析首位度指数包括2城市指数(S 2)㊁4城市指数(S 4)和11城市指数(S 11),通过城市体系中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㊂公式如下:S 2=P 1/P 2(1)S 4==P 1/(P 2+P 3+P 4(2)S 11=2P 1/(P 2+P 3+ +P 11(3)式中:P 1,P 2, ,P 11为城市按规模大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㊂按照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2城市指数应该是2,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应该是1[7]㊂利用上述公式(1)~(3)对湖北省1995-2008年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表2)㊂表2 湖北省1995-2008年城市首位度指数变化年份2城指数4城指数11城指数19952.971.231.3419962.911.231.3519972.861.111.0719982.710.990.8919992.70.980.8420002.70.980.8420012.770.990.8620022.790.990.8520032.81.010.8620042.851.030.8720052.350.890.8320062.310.940.8720072.620.990.920082.731.020.92 从表2看出,历年湖北省武汉首位度指数均接近3,说明首位城市武汉的辐射范围很广,湖北省城市发展总体上处于一城独大㊁规模集中和空间集聚阶段㊂其中,2城市指数在2004年以前比较稳定,其间呈现出小波动的趋势,而21世纪以来首位城市和第2位城市的规模差距有所减小后又呈上升趋势,武汉第一城市的地位无可撼动㊂在2006年以前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在逐渐减弱,相应的各规模等级城市的集聚效应逐渐增强,而2006年以后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㊂根据我国特色的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湖北省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基本上趋于合理㊂对1995-2008年的2城指数㊁4城指数和11城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2005年为最好,2006年次之,第三类为1997年,第四类有1998-2004年和2007年以及2008年,最后一类为1995年和1996年㊂结果显示在2005年和2006年,城市首位度最合理,2006年以后城市的集聚效应呈现出递增的趋势㊂图21995-2008年首位度的聚类分析3.2位序 规模法则检验位序 规模法则,用于描述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基于人口规模的区域顺序㊂其公式为:P i =P j ˑR i -q 或l g P i =l g P j -q l g R i .(1)湖北省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的双对数回归决定系数R 2(0.80~0.94),1995年以及2005年以来R2较高,城市结构符合等级尺度规则,并且已经确认,城市等级尺度之间存在自然的相关性㊂表3 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位序-规模双对数回归分析表年份q R年份q R19951.22760.941420020.81440.886519961.28170.92220030.819870.88719971.12650.801920040.82840.872719980.88820.859820050.857940.901219990.87160.870320060.87640.938620000.81520.880720070.85310.938920010.82370.876520080.85980.9308 (2)从城市位序-规模的双对数散点图中(图3)可以发现,城市的实际与理论规模在第二㊁三城市中有一定的差距㊂因而据此可以推断出,湖北省正处于城‘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市规模体系结构向首位分布向城市规模分布的过渡阶段㊂在整个的研究段内,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稳居湖北省的首位城市地位,其后是襄阳市,而第三城市却有所变动㊂图3湖北省城市位序 规模双对数散点图(3)从1998年至今城市规模集聚效应在湖北省的高位序中不是很明显,但是湖北省的中低位序却比较发育㊂从时间序列来看的话,q 值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在2005年以前,城市数量处在膨胀的阶段,中低位序的城市发展较快,q 值减小;2005年之后,q 值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这和湖北省加快长江沿岸城市群的发展政策有很大的关联㊂4结论与建议(1)湖北省城市数量在1990年之前处于扩张阶段,1996年达到36个,城市体系结构较为合理㊂(2)湖北的城市规模结构符合等级规模法则㊂(3)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和等级规模分布类型㊂第一城市武汉是中原最大的城市之一,第二和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规模差距很大㊂为了湖北省未来的发展,应积极与国家交通干线连接,加快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加强武汉等中心城市的领导作用,增强湖北省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㊂以实现新型产业升级为工作的重点,促进武汉第一城市的现代服务的辐射面积,完善乡村配套的基础设施,使之成为促进城市体系发展的推进力,进一步推动湖北省的城市体系结构优化和发展㊂参考文献:[1]J e f f e r s o nM.T h eL a wo f t h eP r i m a t eC i t y [J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R e v i e w ,1939,29(2):226-232.[2]潘鑫,宁越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J ].人文地理,2008,23(3):17-21.[3]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 i pf 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823-830.[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顾朝林,胡秀红.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J ].经济地理,1998,18(1):21-26.[6]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18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湖北日报,2019-03-04(007).[7]张杰,杨先花.我国中部地区城市规模体系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33(02):103-108.[8]范红艳.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02):51-55.[9]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西北人口,2011,32(04):47-52.(收稿日期:2021-01-29)。
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变动协调性研究李春华;李宁;张飞;李浩【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1(27)20【摘要】研究城市化和耕地资源的协调问题,对于适度城市化战略制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首先应用协整理论判定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资源变动数据的平稳性,进而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构建城市化与耕地变化协调度模型,基于《湖北省统计年鉴》(1978—2002)数据对湖北省城市化与耕地变动类型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资源变动存在非线性关系;研究时段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变动协调度大部分年代协调度小于0.7,且表现出明显阶段性特点;大部分年份湖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呈现调和型、基本调和型、勉强调和型3种类型。
这意味着所研究时段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变动之间存在不协调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实现城市化和耕地资源协调的政策建议。
【总页数】6页(P235-240)【关键词】城市化;耕地资源;协调度;湖北省【作者】李春华;李宁;张飞;李浩【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2【相关文献】1.邯郸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 [J], 王雨;许云2.芜湖市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协调性研究 [J], 付文凤;沈非;欧名豪;阎琼3.贵阳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J], 何朝凤;银正彤;郑永康4.大连市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协调性研究 [J], 吴怡;张华5.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J], 梁亚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形势下推进湖北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联合课题组2011年第10期——经济建设美国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说,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
按照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定位,湖北理应在中国城市化的伟大进程中有所作为。
那么如何抢抓本世纪头20年第2个10年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呢?根据省政府领导的要求,省政府研究室(中心)联合省住建厅,对本世纪头20年湖北省城镇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本研究报告。
一、湖北城镇化发展的成就、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抢抓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加快我省城镇化建设,全省呈现出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比2000年增长7.3个百分点。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口城镇化率在30%以上为加速发展阶段,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时期。
“十五”期间,湖北城镇化率年增速稳定在0.6%左右,“十一五”期间,湖北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年增速分别为0.6%、0.5%、0.9%、0.8%和1%,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尤其可喜的是,武汉城市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批城市步入同等城市先进行列,为下一步我省城镇化加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体系明显优化。
至2010年底,全省有城镇816个,其中省辖市12个,县级市24个(含3个直管市),县城40个,建制镇740个。
按城镇规模分,湖北省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6个,中小城市40个,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46个。
近几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加速开放开发,高铁时代的到来,城镇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沿江城镇带和沿高铁城镇带发展迅速,我省城镇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第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
湖北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程继雄;张煦;黄霞;汪月桂【摘要】从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城市声环境质量等方面,评述了湖北省环境质量现状,并结合历年监测数据、污染物排放情况及环保措施等方面,研究了2005~2014年全省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空气中NO2和PM10浓度呈上升趋势,PM25污染问题突出;地表水环境质量由轻度污染升至良好,近年来稳定在良好水平,但生活污染排放愈加严重,使水质现状较差水体改善存在较大压力.预计下阶段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明显改善的压力较大;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部分支流及城市内湖污染较重等问题仍将存在.【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31【总页数】3页(P228-230)【关键词】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湖北省【作者】程继雄;张煦;黄霞;汪月桂【作者单位】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武汉430072;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武汉430072;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武汉430072;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X830.5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2004~2013年湖北省GDP逐年增长,2013年全省GDP为2.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87%,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过去的10年里,湖北省GDP虽然增长迅速,但随着其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1],全省环境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例如,部分支流污染严重,基本丧失使用功能;雾霾频发,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等。
笔者以湖北省环境质量现状为基础,结合历年监测数据、污染物排放情况及环保措施等方面,分析了2005~2014年全省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指出了全省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预测了下阶段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由此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为制定环保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