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综合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17.35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摘要】安徽省进入了新型城镇化快速开展的新阶段,实时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从社会进步、人口素质与生活水平、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展开,选取16个指标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对2007-2016年安徽省以及2016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测度,最后由综合得分情况对安徽省各市进行模块划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安徽省;MATLAB

一、前言

虽然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现阶段速度加快,但仍存在个别地区水平仍较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3.20%增加到2016的51.99%,年平均增长率为1.25%,大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合肥市和亳州市2016年新型城镇化率分别为72.05%,38.28%,二者相差33.7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协调,所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挖掘阻碍其城镇化进程的短板是迫在眉睫的。

二、文献综述

中国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评价研究颇多。阿荣[1]等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此基础,选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余艳昕[2]创新地将传统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来进行研究,科学的测算出重庆市各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并给出了具体建议;钱力[3]等在测算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进程水平的问题上,采用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根据综合得分对甘肃省进行了级别

划分。张巧玲[4]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权重的确定采用CRITIC方法,并分析了山西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总体和时间轴方向,确定了影响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总之,中国学者对中国或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基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2007—2016年以及安徽省2016年16个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三、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的来源

立足于数据的真实性和研究的要求,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安徽发展年鉴》、《安徽统计年鉴》。

(二)数据的标准化

当各个指标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时,若是利用原有的数据值进行研究,由于量纲的不同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所以,采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数据归一化是众多数据处理中最具代表性的,它通过一定的算法限制一定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处理。通常做法是将数据设置在[0,1]之间以简化后期的数据处理过程。本文运用的数据归一化处理方法为线性函数转换(最大最小值转换法):x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y表示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max和min分别表示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个评价指标不同,权重也有所不同。本文

运用MATLB建模编程确定评价体系中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人口素质与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四个角度共16个指标权重值,每一指标的权重值最终限定在0~100%之间,权重值和为1。(见表1)由表1可知,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环境质量所占的权重最大,也就是说环境质量最能影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而经济增长指标所占的权重最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较小。

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实证分析

(一)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总体评价

运用MATLAB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安徽省2007-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并得到安徽省各年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综合得分情况,各年份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序。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某一年的综合评分是负数,是因为将指标的平均值作为零处理的结果。所以表中正值表示该指标值大于平均值,负值表示该指标值小于平均值。由表2可得到,2007-2016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各项指标数据逐年增长,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显著效果。

(二)安徽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评价

根据2016年安徽省16个市的相关数据,应用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对各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进行测度,结果如下。由表3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高居第一的是合肥市,亳州市倒数第一,其与合肥市得分相差3.1351,合肥市与排名第二的芜湖市相差1.4138,

由此可见安徽省16个市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不符合协调发展的战略,只有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宣城市和安庆市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其他各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在安徽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综合得分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区域划分。第一类,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发达区(综合得分0.25以上),只有合肥市。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中心,各项指标都高居榜首。2016年合肥市人均GDP为80138元,财政收入6148493万元,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生产总值的45%,城镇居民家庭支配收入34852元,都远高于其他几类区域。第二类,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较高区(综合得分0.05-0.25),分别为安庆市、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共五个地区。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分别为1279945万元、1393237万元、2987167万元、1403192万元、1338791万元,都高于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且基本建设投资完善,可作为投资的首选。第三类,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一般区(综合得分-0.15-0.05),共有三个城市分别为黄山市、滁州市与铜陵市,这些区域受资源要素限制,各方面要素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第四类,新型城镇化水平较差区(综合得分-0.35—-0.15),分别为六安市与池州市共两个地区。这两座城市和其他城市相比正于向工业化过度的新阶段。第五类,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落后区(综合得分-0.35以下),共有四个城市分别为阜阳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这些区域位于北部,人口众多,尤其阜阳市2016年在籍人口1061.55万人,高居全省第一,这些区域城乡居民家庭支配收入较低,农村贫困范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