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因素及治疗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对应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接受抗青光眼术治疗后出现白内障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84例接受抗青光眼手术后出现白内障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
a组患者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
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效果明显优于a组;治疗后视力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a组;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住院接受治疗的总时间明显短于a组。
结论应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接受抗青光眼术治疗后出现白内障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超声乳化术;抗青光眼术;白内障患者在抗青光眼滤过术治疗后,通常会使晶状体混浊速度加快,进而导致白内障形成。
在采用手术方式对白内障进行治疗时,受患者眼前节的改变情况的影响,会使白内障的手术治疗难度明显增加,对术后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1]。
本次研究过程中对应用超声乳化术对接受抗青光眼术治疗后出现白内障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拓宽对抗青光眼术后出现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以便临床对抗青光眼术后出现白内障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手术治疗,使该类患者的视力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科学实验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84例接受抗青光眼手术后出现白内障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
在a组中包含17例男性研究对象和25例女性研究对象;该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52岁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72.4岁;在b组中包含18例男性研究对象和24例女性研究对象;该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51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71.7岁。
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比较。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李善善;崔巍;高伟【摘要】随着临床上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逐年增多,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患者的个体化方案成为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
手术设备的更新,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使得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越来越多。
本文就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演变做一综述。
%With the aging population , the demand of cataract surgery is high in patients with glaucoma .How to personalize the treatment for best outcomes has become a focus of ophthalmologists 'interest in the past years .More treat-ment options have emerged thanks to the advancement instruments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In this article we briefly re-viewed the pathogenesis of cataract in glaucoma patients and available surgical treatments and their pros and cons .【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571-573)【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外科手术【作者】李善善;崔巍;高伟【作者单位】010059 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010017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010017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010017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青光眼和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由于解剖和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原因,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在病情发展上互为促进。
青光眼术后虹膜粘连白内障的手术分析目的分析青光眼术后虹膜粘连的白内障手术。
方法对42眼青光眼术后虹膜粘连行虹膜粘连分离、房角分离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结果患者眼压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论青光眼术后虹膜粘连白内障患者,行虹膜粘连分离、房角分离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眼不仅提高视力,而且眼压亦获得良好的控制。
标签:青光眼术后;虹膜粘连;透明角膜缘内切口青光眼术后的患眼,由于术前的急性发作或术后的炎症反应常发生不同程度的虹膜后粘连或周边虹膜前粘连,随着晶状体的逐渐混浊,为了恢复视力,需要行白内障手术。
但是,因不同程度的虹膜粘连,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现将青光眼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36例42眼的治疗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9月~2011年12月的住院患者,36例患者年龄52~81岁,其中6例为双眼白内障,32例38眼为原发闭角青光眼,4例4眼为开角青光眼。
34例40眼抗青光眼手术为小梁切除术,2例2眼抗青光眼手术为巩膜咬切术。
所有病例术后滤过功能尚可,眼压控制在14~32 mm Hg,均有不同程度的虹膜后粘连,瞳孔不能散大。
视力在光感至0.2。
青光眼术后距离白内障手术时间为0.5~26年。
1.2 手术方法常规术前准备及术眼球周麻醉。
不做球结膜瓣,隧道刀自11或1点钟方位上方角膜缘内0.5 mm,进入透明角膜,在基质层内滑行1.5 mm后穿刺进入前房,切口宽度约3.2 mm,15°刀角膜缘2或9点钟方位穿刺做辅助切口,用黏弹剂钝性分离虹膜后粘连,边注入黏弹剂边分离虹膜后粘连,对分离后伴小瞳孔者,可以使用虹膜拉钩扩大瞳孔。
如分离困难可沿虹膜周切口向瞳孔缘放射状剪开虹膜,用细长虹膜恢复器分离虹膜后粘连,同时注意保持前房的稳定,此时,瞳孔较术前稍大,既方便手术操作又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用截囊针做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水分层,超声乳化晶状体,注吸皮质。
青光眼术后实施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分析【摘要】对22例(23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
临床分析结果:23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结论: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后复杂白内障有效方法,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
【关键词】青光眼术后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中图分类号】r10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52-02抗青光眼术后发生白内障,在临床上比较多见,这种病人病情复杂,常合并浅前房虹膜后粘连,瞳孔变形,僵直、上方巩膜滤过泡、核硬、角膜内皮及晶状体悬韧带的损伤等特点。
给白内障手术带来了很大困难。
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对22例(24眼)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经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22例(23眼)资料和手术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22例(23眼)。
男10例(10眼),女12例(13眼),年龄在55—75岁,平均60岁,其中虹膜嵌顿术7眼、小梁切除术16眼。
从抗青光眼手术到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时间为2—8年,术前视力为光感6眼,眼前手动9眼,眼前数指8眼。
晶状体核硬度ⅲ级12眼,ⅳ级11眼,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和并发症情况。
术前平均眼压15.2±4.2mmhg,10眼伴有不同程度的虹膜后粘连。
1.2 手术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倍诺喜表麻,以15°穿刺刀于角膜缘内3点处做一1.0mm的穿刺口,避开滤过泡在颞上或鼻上透明角膜缘内做一长3.0mm隧道式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helon gv以保护角膜内皮,有虹膜后粘连者钝性虹膜分离,行连续环形撕囊,用必施(bss)液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囊袋内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吸皮质,1例因核过硬扩大切口将核挽出,植入硬晶状体间断缝合2针,其余均植入折叠人工晶体,水密角膜切口,不缝合,典必殊眼膏涂眼,无菌敷料遮盖术眼。
并发性白内障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并发性白内障是眼部其他病变而引起的晶状体混浊。
常见原发病有葡萄膜炎、绝对期青光眼、高度近视、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等。
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并发性白内障的形态亦有若干差异。
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等慢性陈旧性眼底病变引起者,晶状体混浊多开始于后极部囊膜下,呈灰黄色颗粒状或蜂窝状疏松组织,并有多彩结晶。
时间久后,晶状体的混浊逐渐致密,并向中心及周边部扩展形成特有的菊花状外观。
虹膜睫状体炎引起的并发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多由前皮质开始;高度近视或慢性青光眼引起者多表现为核性混浊。
严重角膜病引起者,多为前囊下局限性混浊。
对并发性白内障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若患者眼部炎症消退3个月以上,且有光感、光定位准确、红绿色觉正常者,可酌情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学本病属于“金花内障”、“银风内障”、“如金内障”等范畴。
本病可因肝经风热或湿热,神水及晶珠受灼;或心肾两虚,气血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之证。
故治疗本病时可参照原发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并酌加祛障明目之品。
治疗方剂1.新制柴连汤加减方【组成】柴胡10g,黄连6g,黄芩10g,生地10g,蔓荆子10g,山栀子6g,龙胆草10g,石决明15g,荆芥6g,防风6g,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祛风泻热,清肝明目。
【主治】虹膜睫状体炎及化脓性角膜炎所致的并发性白内障,证属肝经风热者。
症见晶体混浊,眼痛目赤,或畏光流泪,舌质红,苔黄,脉数。
【方解】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连、黄芩清肝泻热;柴胡、荆芥、防风、蔓荆子祛风散热,柴胡又可引药入肝;生地、石决明滋阴清肝明目;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热,清肝明目之功效。
2.定志丸合补肾磁石丸【组成】党参12g,远志6g,石菖蒲6g,茯神10g,枸杞子15g,肉苁蓉10g,菊花10g,磁石15g,石决明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探究不同手术方式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散光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式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9月2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组。
对照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散光度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视力、眼压、散光度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散光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的疗效与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能够降低术后眼压与散光度,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小梁切除术;房角分离术;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具有较高的致盲性,对于患者的视力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白内障是晶状体透明度改变引起的视觉障碍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可引起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重影等症状[1]。
目前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数量不断增长,引起临床广泛关注。
目前临床对于此类患者,主张进行手术治疗,但是不同术式有着不同的作用原理,效果不同,并且目前尚未制定统一标准,因此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为了观察不同术式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22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3年9月22例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组。
观察组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为62~88岁,平均为(70.3±6.5)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为61~87岁,平均为(70.6±6.6)岁。
入选标准:符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不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1.2方法对照组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具体措施为:在眼球11~12点行一隧道切口,直达前房,然后在角膜边缘后方3mm处,做梯形板层巩膜瓣,之后逐渐分离至透明膜,注入甲基纤维素,进行超声乳化治疗。
超声乳化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
超声乳化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切口小、恢复快、减少并发症等优点。
在进行青光眼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中,是否可以应用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仍存在争议。
本文旨在研究超声乳化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选取100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其中50例采用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50例采用传统白内障摘除手术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乳化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平均为30分钟,而传统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45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恢复情况方面,超声乳化术组的患者视力恢复快,平均恢复时间为1周,而传统手术组的患者平均恢复时间为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超声乳化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存在样本选择偏差;本研究只观察了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对于患者的长期视力恢复与生活情况方面的观察还不够充分。
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加大样本量,并对更多的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以提供更为科学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4例(2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
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比24例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及眼压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治疗后视力、眼压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0例患者术后分离房角时出现少量前房积血情况,均自行消失。
3例出现不同程度虹膜后粘连,对症治疗后痊愈;2例术后早期角膜内皮水肿,对症治疗后痊愈。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闭角型青光眼是国内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多数患者存在眼轴短、角膜小、晶状体厚等解剖学特征[1]。
闭角型青光眼多发于老年人,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极易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增加临床治疗难度[3]。
当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传统小梁切除术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临床治疗效果[4]。
本研究以24例(2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4例(2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4例患者中,男5例6眼,女19例22眼;年龄59~80岁,平均(69.5±6.4)岁;入院时眼压为6.7~34.2 mm Hg。
所有患者手术前均给予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高渗脱水剂等降眼压药物进行治疗。
1.2 手术方法术前30 min,以美多丽滴眼液进行扩瞳。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技巧,评价其治疗效果。
方法经透明角膜切口对52例(56眼)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等眼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滤过泡形态无改变,主要并发症是晶体后囊膜破裂。
结论青光眼术后白内障采取经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手术效果良好。
【关键词】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临床上较多见,它是白内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具有:上方结膜滤过泡、浅前房、虹膜萎缩后粘连及小瞳孔,角膜内皮及晶体悬韧带的损伤等特点[1],故给常规的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增加了手术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我院自开展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以来,将该技术应用于青光眼手术后白内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56眼),其中男性20例(20眼),女性32例(36眼)。
年龄48-76岁,平均61.5岁。
术前视力:光感-4.2。
术前眼压均在正常范围;眼部情况:浅前房者10眼,虹膜不同程度后粘连伴虹膜部分萎缩者37眼,瞳孔中等度大者21眼,瞳孔小者16眼。
晶体核硬度:ⅱ级核22眼,ⅲ级核22眼,ⅳ级核10眼,ⅴ级核2眼。
结膜滤过泡有扁平的、囊性变的、亦有不清的。
术后观察视力、眼压等眼部情况。
1.2手术方法术前按常规的白内障手术准备,术前2小时开始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美多丽)散瞳,术前口服乙酰唑胺片或醋甲唑胺片降低你眼压,爱尔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2ml行球后神经阻滞麻醉。
于10点位做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宽约3.2mm,长约2mm,2点位做透明角膜辅助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爱维)以维持前房深度和保护角膜内皮。
虹膜后粘连者在注入粘弹剂的同时钝性分离粘连,瞳孔缘有纤维膜者行纤维膜撕除或切开,瞳孔过小者行虹膜瞳孔缘放射状切开。
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因素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因素及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进行青光眼手术后发生白内障的40例46眼原因,并对术后发生白内障的患者使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抗青光眼术前已发生晶状体混浊的31眼,在抗青光眼手术后有眼内压过低的患者13眼,抗青光眼手术后即出现晶状体混浊的3眼,抗青光眼术后发生感染的1眼,所有术后发生白内障的患者使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术后的眼内压过低、手术中损伤晶状体、术后出现感染。
使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
白内障是全球主要致盲眼科类疾病,在我国也是属于常见的多发病种。
白内障的治疗经历了针拨治疗,以及传统白内障手术、人工晶体植入等治疗方法,现在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及技术革新,超声乳化技术加人工晶体植入已经逐渐普及到县级医院。
我们医院在1999年开始开展此项技术,为了更好的进行护理配合,我科自同年起开始进行不断研究,使该项技术配合不断精细、精准、精致,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因素及使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青光眼手术后发生白内障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眼科学》进行白内障手术的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14例15眼,女性26例31眼,年龄在46~92岁,平均年龄65岁。
患者入院时经过全面的检查和分析,最终确诊为青光眼,均及时接受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术后均并发白内障。
1.2调查方法使用回顾分析方法对我院进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白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使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1.3方法术前常规行视力、眼压、视觉电生理、验光、人工晶体度数测量、角膜内皮计数、眼部B超等检查。
术前1 d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术眼6滴/d,0.4%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3.0穿刺刀于10点位置避开滤过泡做透明角膜切口,3点位置做角膜缘辅助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连续环形撕囊,乳酸林格氏液水分离,水分层,囊袋内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吸皮质,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水封角膜切口,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术眼[1]。
1.4评估标准显效:患者病狀、体征有明显改善,并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有效:患者病状、体征有所改善,但视力恢复情况不明显改善。
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均未有改善,甚至恶化。
总有效率包括显效和有效×100%。
1.5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抗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病因素根据患者抗青光眼手术出院及门诊检查等资料分析抗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条:
2.1患者的自身因素抗青光眼术前已发生晶状体混浊的31眼,占总眼数的67.39%。
2.2眼压过低在抗青光眼术后有眼内压过低的患者13眼,占总眼数的28.26%,
2.3手术损伤晶状体因素抗青光眼术后即出现晶状体混浊的有3眼,占总眼数的6.52%,
2.4感染青光眼术后发生感染的1眼,占总眼数的2.17%,所有术后发生白内障的患者使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显效的患者31例,有效的患者15例,无效的患者0例,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产生的体征是指晶状体发生混浊,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视力障碍,无痛性、进行性的视力减退,视力障碍程度与晶状体的混浊程度呈正比[2]。
本病的发病原因较多,但主要的致病原因为氧化损伤。
晶状体细胞膜上的钠泵功能损伤,导致钠离子的大量内流,细胞内高渗透压以至于水分不断的进入晶状体,导致晶状体的蛋白氧化水解、糖化和脱氨基,蛋白质聚合在一起,形成白内障[3-5]。
本文的数据显示抗青光眼术前已发生晶状体混浊的31眼,占总眼数的67.39%,在进行抗青光眼手术后有眼内压过低的患者13眼,占总眼数的28.26%,抗青光眼术后即出现晶状体混浊的有3眼,占总眼数的6.52%,抗青光眼术后发生感染的1眼,占总眼数的2.17%,所有术后发生白内障的患者使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显效的患者7例,有效的患者31例,无效的患者15例,总有效率为100%。
青光眼患者由于在患病后长时间的眼内压异常,对前房和角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青光眼后,患者的眼部滤过发生变化,虹膜的张力下降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一种常用手段。
本手术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后的并发症少,对患者的角膜损伤也少,超声乳化可有效的避免对患者的角膜和虹
膜的刺激,患者在术后的内眼压控制的情况也较佳,在进行此手术方法治疗后患者的角膜伤口可不予以处理,但是应尽量避免医源性的散光发生。
综上,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术后的眼内压过低、手术中损伤晶状体、患者的术后出现感染。
使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苗玲.单切口与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3(27):3696-3698.
[2]赵书辉,丁颖,杨凤霞.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12(03):1399-1401.
[3]唐敏,吴柄东,胡洋.单切口与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7(09):71-72.
[4]周天球.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因素及治疗探析[J].中外医疗,2014,22(14):76-77.
[5]傅晓东.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临床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25):182-183. 编辑/翟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