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教案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20
实验一植物种质资源圃的设计和建立一、实验目的了解建立种质资源圃的意义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种质资源圃田间试验设计原理;练习圃地总体规划、小区划分及试材的定植方法。
二、实验原理种质资源圃的建立是为了加深对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是育种的材料仓库。
虽对各种来源的种质资源及其特性有所了解,但可能尚不深入,有必要设置种质资源圃,对每份试材进行观察、研究和比较鉴定,全面地了解每份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从中筛选出育种所需要的原始材料或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良品种。
种质资源圃田间试验设计的原理是尽量减少非试验因子的干扰,提高田间试验的典型性、代表性、正确性和重演性。
小区面积大小应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具体确定,为了不造成基因流失或较少流失,需确保栽培株数(白菜、甘蓝、黄瓜、萝卜等需50~100株;茄子、番茄、辣椒30~50株;大葱、洋葱100株);在小区设置方面,一般每隔5~10个小区设1个对照小区;在每类蔬菜种植区两侧设置保护行,在试验田周围设置保护区。
田间道路的设置应较一般试验田宽一些,以便于观察、记载;应把同类或特性相近的种类归到一起;在每个种类内,把形态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相近的品种、类型归到一起;对多年生或宿根类植物应另设一个种植区,不至于妨碍种质资源圃土地的合理轮作。
三、实验用品1、试材搜集到的各种蔬菜、花卉植物品种、类型,半栽培类型、野生植物种子或繁殖材料,以及实验区的平面图。
2、工具和用品整地作畦工具、皮卷尺、木质或塑料标牌、毛笔、变色油笔、墨汁、绘图纸等。
四、实验步骤将学生分成3~5人为一组1、种质资源的初步整理对搜集或引入的种质资源,根据其原始记录进行统一编号(永久性的编号)。
写明它的中文名、拉丁名、品种名(若是国外引进,应附上原文名称、来源和主要性状)。
在将各条途径搜集的品种类型,按各种植物归类之后,给每一份材料编一个小区号。
小区号的编法:前2位数是年份号(91);年份后是小区号。
小区号数的多少取决于当年种植的材料数,若在100以内为2位数,大于100则为3、4位数。
第二章园林植物种质资源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正确理解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
2.掌握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分类、调查、收集与保存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及保存方法。
难点:种质资源的概念以及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评价与创新。
教学内容:第一节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一、种质资源的有关概念•种质(Germplasm ):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总体。
•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 ):携带种质的载体。
可以是群体、个体,也可以是器官、组织、细胞、个别染色体乃至DNA 片断。
即种质应包括群体、个体、配子及分子等不同水平的种质。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 of landscape plants ):指包含一定的遗传物质,表现一定的优良性状,并能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后代的园林植物资源的总和,包括野生种、半野生种和各种栽培类型。
•其他有关概念绝灭种(extinct species ):指已有过文字记载,或在发表的资料中做过详细描述,但在目前的自然分布范围内,这种植物个体已找不到种群。
濒危种:一种植物先前在它的整个分布区或某个分布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已处于有绝灭危险的境地。
渐危种:某些植物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可预见它在整个分布区或某个分布区的重要位置会发生变化,很可能成为濒危种类。
稀有种:指特有的单种科、单种属或少种属的代表植物,它们在自己的分布区数量少,有的种类可能群居在一起,有的则零星分布,但未处于灭绝的境地。
术语辨析: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 );遗传资源(Genetic resources );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 )基因库(gene pools ):某一物种所包含的形形色色基因的总和。
品种资源:培育新品种的原材料。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是一门关于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课程,其内容主要涵盖园艺植物遗传与育种、种子学、园艺植物生理学、保护与利用等方面。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其能够在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品种改良及良种繁育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微观与宏观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分类和基本特征,了解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及良种繁育的背景与现状;
2.掌握园艺植物品种改良的方法和手段,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
3.能够设计和开展一项针对园艺植物的品种改良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
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4.能够撰写一篇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的实验报告,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观
点,并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3.1 教学内容
1.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分类和基本特征;
2.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良种繁育的背景与现状;
3.园艺植物品种改良的目的、方法和手段等;
4.基础实验理论与技术,如靶向诱变、基因候选、种质资源杂交等;
5.品种改良实例介绍,如玫瑰、蔬菜等。
1。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课程设计前言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园艺植物的鉴别和分类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规律,能够采取合适的园艺措施,使植物生长良好,为实际的园艺生产服务。
一、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 1. 熟悉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掌握不同类型园艺植物的认识和分类方法; 3. 掌握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规律; 4. 掌握常见园艺植物的生长和管理方法; 5.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园艺生产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基础1.1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的概念和意义; 1.2 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规律;1.3 园艺植物的分类,鉴别和认识方法; 1.4 园艺植物的遗传和育种方法。
2. 常见园艺植物的生长和管理方法2.1 绿化植物生长和养护; 2.2 果树和葡萄种植管理; 2.3 蔬菜、花卉的种植和管理; 2.4 园林树木、观赏植物的种植和养护。
3. 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设计小组实践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分为两个环节: 1. 期末考核:包括闭卷笔试和开卷设计考核; 2.实践项目:实践项目成果和报告。
五、参考资料1.《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韦希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2.《果树栽培技术》,王大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3.《蔬菜栽培技术》,张兆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4.《园林树木管理与修剪技术》,王国民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年。
以上是本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点,希望能够对学生学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代码:3030423512.课程中文名称:《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3.课程总学时数:684.课程学分数: 45.授课对象:园艺高职6.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是园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研究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识别、种质资源搜集、鉴定、保存和利用的一门科学。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与本专业其他课程密切相关,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园艺植物的分类,理解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搜集、鉴定、保存的程序与方法、创造新种质的技术,掌握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的相关基础知识。
该课程共68学时(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8学时)、课程实习0.5周,理论教学注重联系实际,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主要是研究园艺植物起源、演化、分类及种质资源搜集、鉴定、保存利用方法及新种质创造与利用的一门科学。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分析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密切相关,既是相关基础课的延伸又是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
根据本专业的要求及该课程特点,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密切联系实际,突出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尽量以教材及参考书中的实例,说明“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识别、鉴定与利用”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四、教学内容绪论【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学;理解植物种质资源与园艺科学的关系,了解国内外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学;植物种质资源与园艺科学的关系。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教学设计一、引言园艺植物是人类生存和繁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繁荣昌盛、享受生活的必需品。
本文以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为核心内容,重点探讨了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
二、教学背景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属于园艺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优秀园艺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
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新和利用的能力,同时对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深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在本课程中,首先介绍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包括遗传资源的种类、来源、保存和利用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本质和重要性。
2.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接着讲授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包括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策略和方法。
其中,收集技术和标本制备技术是课程的重点之一,这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收集技术和标本制备技术。
3.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在了解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后,教学中重点讲授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包括国内外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和途径等。
同时,本课程还强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4.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最后,通过学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学生能够了解园艺植物的保护与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同时,通过研究园艺植物的保护与利用方法,更好地促进园艺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整体提升。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结合实验的方式进行。
通过多样拓展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讨论、观察实验、课外阅读作业等,帮助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加深对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认识与理解,并拓展其视野和学科思维。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教学评价主要从考核手段和结果之两方面来考虑。
园林植物种质资教案新部编本讲稿.jsp10001特点:因其来自国内外不同的生境,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和经济学上的遗传性状;对本地的自然与栽培条件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改良本地品种的重要材料。
野生种质资:未经人们栽培的自然界野生的园林植物。
特点: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丰富的抗性基因,如耐瘠薄、抗寒、抗旱、抗盐碱、抗病虫害等;经济性较差;砧木与抗性育种的重要资。
人工创造的种质资:人工应用杂交、诱变等方法所获得的变异类型。
特点:具有比自然资中更新、更丰富的遗传性状,是进一步育种的珍贵遗传资。
二、种质资的调查调查前的准备组织准备:根据考察任务的大小成立考察小组,一般2-4人。
收集资料:气候、地形、土壤、植被、交通、人文地理、植物的生活史、物候、分布带、有关种的分化演变、生长地区、种的鉴定等。
调查方法与步骤)选择考察地点与路线)实地调查记录:调查者姓名、日期、地点、海拔、坡向、坡度、土壤、地下水位、种名、数量、主要性状、群落的种类组成、拍照等)资料的整理与总结(编写调查说明书)调查的主要内容)品种资的复查)野生花卉种质资的调查)种类品种代表植株的调查一般概况:来、栽培历史、分布特点、生产反应等生物学特性:生长开花习性、物候期、抗性等形态特征:植株、茎、叶、花、果实、种子等观赏与经济性状:产量、品质、用途等三、种质资的收集种质资收集的原则根据收集的目的和要求、单位的具体条件和任务,确定收集的对象,包括类别和数量;收集范围由近及远,根据需要先后进行;种苗的收集应遵照种苗调拨制度的规定,注意检疫;收集工作应细致周到、清楚无误,做好登记核对,尽量避免材料的重复和遗漏。
典型性多样性全面性种质资收集的方法 )直接收集收集的材料:种子、枝条、植株、球根、花粉等收集数量:充分保持育种材料的变异性收集方式:专业队伍与当地的单位或群众结合收集材料的整理、分类、编号登记:收集日期、地点,收集者姓名、单位,植物材料名称、产地自然环境或栽培条件、分布特点、繁殖方法、形态、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等 )交换、购头主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我国缺少的园林植物品种资,对于国外引种的材料,要注意严格检疫,并隔离试种。
实验一植物种质资源圃的设计和建立一、实验目的了解建立种质资源圃的意义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种质资源圃田间试验设计原理;练习圃地总体规划、小区划分及试材的定植方法。
二、实验原理种质资源圃的建立是为了加深对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是育种的材料仓库。
虽对各种来源的种质资源及其特性有所了解,但可能尚不深入,有必要设置种质资源圃,对每份试材进行观察、研究和比较鉴定,全面地了解每份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从中筛选出育种所需要的原始材料或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良品种。
种质资源圃田间试验设计的原理是尽量减少非试验因子的干扰,提高田间试验的典型性、代表性、正确性和重演性。
小区面积大小应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具体确定,为了不造成基因流失或较少流失,需确保栽培株数(白菜、甘蓝、黄瓜、萝卜等需50~100株;茄子、番茄、辣椒30~50株;大葱、洋葱100株);在小区设置方面,一般每隔5~10个小区设1个对照小区;在每类蔬菜种植区两侧设置保护行,在试验田周围设置保护区。
田间道路的设置应较一般试验田宽一些,以便于观察、记载;应把同类或特性相近的种类归到一起;在每个种类内,把形态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相近的品种、类型归到一起;对多年生或宿根类植物应另设一个种植区,不至于妨碍种质资源圃土地的合理轮作。
三、实验用品1、试材搜集到的各种蔬菜、花卉植物品种、类型,半栽培类型、野生植物种子或繁殖材料,以及实验区的平面图。
2、工具和用品整地作畦工具、皮卷尺、木质或塑料标牌、毛笔、变色油笔、墨汁、绘图纸等。
四、实验步骤将学生分成3~5人为一组1、种质资源的初步整理对搜集或引入的种质资源,根据其原始记录进行统一编号(永久性的编号)。
写明它的中文名、拉丁名、品种名(若是国外引进,应附上原文名称、来源和主要性状)。
在将各条途径搜集的品种类型,按各种植物归类之后,给每一份材料编一个小区号。
小区号的编法:前2位数是年份号(91);年份后是小区号。
小区号数的多少取决于当年种植的材料数,若在100以内为2位数,大于100则为3、4位数。
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总学时: 48 总学分: 4 课程类别:选修
任课教师:高焕章李秋杰
单位:园艺园林学院
职称:教授、副教授
授课专业:园林
授课班级: 31001、31002、职31001 2012 ~2013 学年第 1 学期
以下内容请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合理选择与修改:
1.实验目的与要求:指教学中要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章、节或实践教学单元
的目标”、实验预期达到的效果等。
2.实验方法和手段:是根据实验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方式(讲授、演示、实验、实作、
讨论、案例分析、仿真或真实现场实作指导等)、教学辅助手段(教具、模型、图表、实物、现代教学设施设备,以及特殊教学或实践环境等)、师生互动、板书、实验方法、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的设计。
3.实验条件: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名称、型号、规格;实验地点、温度、湿
度、气压等。
4.教学分组:指导教师及学生分组情况说明
5.安全事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人身、设备、仪器及产品等安全;操作安全规范说
明;或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等。
6.教学条件:教学场地、设施、设备、软件等要求说明;
7.板书设计:它既可在教案的教学过程中显示,也可单独列出。
8.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一般多设置于教学过程之中,上堂课布置了课外作业或预习,
与本次课有关内容的复习,在教案中可设计课堂提问。
9.课外教学设计:如分组对拓展性的问题进行探究;社会调研;小论文写作等。
它
既可在某教案中显示,也可单独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