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总穴歌
- 格式:doc
- 大小:12.70 KB
- 文档页数:2
四总穴歌详解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是针灸歌诀,叫四穴总歌!意思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所谓“求”是说明位置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是要找,哪个地方有节节,或是痛疼,就是求到位置了。
加一些针灸穴位的内容,这四个穴位比较简单,作用也很强大,先开一个头。
以下根据要求更新:别名:虎口《甲已经》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一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法:①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②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
功能:疏风解表,清利头目,通经止痛。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机理分析:治疗头面五官病:因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循行头面,入下齿中,在鼻旁与足阳明经相衔接;足阳明经和眼相联系,别名:童玄«医统»,腕劳命名:列与裂通,分解、别行之意;缺为器破缺口之意,本穴位于手腕侧,当桡骨突起的分裂缺口处,又是手太阴络脉别行之起点,故名.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功能:疏风解表. 宣肺利气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分析:伤风,头痛,项强:列缺乃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阳明之脉上达头面。
又肺主皮毛,伤风,头痛,项强多系风邪客表所致.故取列缺疏风解表以治之.由于该穴治疗头痛,项强疗效很好,所以历代针灸医家对列缺穴的应用比较重视,将它列入四总要穴之中,即“头项寻列缺”.注:列缺偏于治疗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太阴经属于肺,连肺系(气管、咽喉),故列缺可宣肺利气,治疗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又列缺为八脉交会穴,与照海相合于肺系,喉咙.故可治之。
明代老中医徐凤所著《针灸大全》中的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颜面合谷收。
”这四句话,也叫四总穴歌,出自明代老中医徐凤所著《针灸大全》一、头项寻列缺,项上无烦恼!这句话,简单明了,告诉我们脖子及以上的问题,都可以寻求列缺穴,这个穴位,黄帝内经也有专门记载。
《内经》提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肉间,并太阴之脉,直入掌中,散于鱼际。
”列缺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可同时调节肺经、大肠经以及任脉的经气,地位十分重要。
主要用于调理治疗头面、颈项部,例如:头痛、头晕、颈项僵痛、落枕等艾灸该穴有效。
此外该穴通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有滋阴润肺,调理肺经病症,如感冒、气喘,热证或阴虚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咽干、眼睛干涩、耳鸣等。
这些其实也大都在头项上。
艾灸列缺穴能平喘,改善肺通气量,降低呼吸道阻力,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配肾俞或照海能增强肾功能。
二、肚腹三里留,胃肠都无忧足三里是胃经大穴,对人体的上中下均有调理效果。
尤其是肚腹部,有“肚腹三里留”的说法,意思很简单,指肚腹上的问题,足三里穴很管用,这点在黄帝内经灵枢篇中也有介绍。
《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可见肚腹这个部位发生的任何病,不论寒热,阴阳,都可以用到足三里,尤其是胃肠上的问题:几乎所有胃肠道疾病,胃痛、腹痛、腹胀、腹泻等,据统计有三十多种,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都可以通过针灸、按摩足三里穴得到改善。
所以俗话说:“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穴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养生大穴,强身健体,非常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的人。
三、腰背委中求,一穴治腰疼!上了年纪的人,腰背很容易出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求求”委中穴,委中穴很容易找,就在膝盖里侧的中央,为腰疼必灸穴位。
《内经》就有记载——《素问·刺腰痛》篇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民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
四总穴歌的详细讲解咱们来唠唠这四总穴歌,这可真是中医里特别有趣又实用的东西呢。
四总穴歌是这么说的:“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就像一个特别贴心的小指南,告诉咱们身体不同部位不舒服的时候该去哪里找“救星”。
先说说这“肚腹三里留”吧。
足三里这个穴位啊,就像是肚腹的大管家。
您想啊,肚腹里装着咱们的肠胃,要是吃坏了东西,肚子痛,或者肠胃老是不太舒服,就像家里乱了套,这时候就得找足三里这个管家来管管。
它在小腿外侧呢,按一按就像给肚腹的混乱局面派去了一个秩序维护者。
我有一次吃多了冰的东西,肚子痛得厉害,家里老人就说揉揉足三里,嘿,您还别说,揉着揉着就感觉肚子里那种拧巴的劲儿小多了。
这足三里就像是肚腹的好朋友,一直守在那里,随时准备帮它解决问题。
为啥足三里这么神奇呢?它可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跟肠胃的关系可密切了,就像鱼和水一样分不开。
再讲讲“腰背委中求”。
委中这个穴位啊,在膝盖后面的腘窝中央。
腰背要是不舒服,就像是背着重重的壳的乌龟,动都不想动。
这时候委中就登场了。
它就像是腰背的救星。
你想啊,腰背支撑着我们整个上半身,就像房子的大梁一样重要。
要是大梁出了问题,房子就摇摇欲坠了。
而委中呢,就像是那个能修补大梁的工匠。
我认识一个朋友,经常坐办公室,腰背老是酸痛,去看中医,人家就给他在委中穴这儿按摩,几次下来,他就感觉腰背轻松多了。
这委中就像是专门为腰背服务的小天使,默默守护着腰背的健康。
“头项寻列缺”也很有意思呢。
列缺这个穴位啊,在手腕上。
头和脖子要是不舒服,比如说头疼得像要炸开,或者脖子僵硬得像根木头,那就得找找列缺了。
这就好比头项是一片小天地,列缺就是这片天地里的钥匙。
找到了它,就能打开缓解头项不舒服的大门。
我有一回落枕了,脖子疼得只能歪着,人家告诉我按列缺,我当时还半信半疑呢,结果按了一会儿,真的感觉脖子没那么难受了,就像给脖子的疼痛上了一把锁,列缺就是那把开锁的钥匙。
最后就是“面口合谷收”啦。
四总穴歌(精辟)四总穴歌中医有个著名的“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首歌诀出自明代的《针灸大成》,里面介绍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4个穴位。
这4个穴位主治范围非常广泛,涵盖全身诸多病症,不论虚、实、寒、热皆可选用。
现在为大家详细的介绍这四个神奇的健康要穴。
“穴中神器”足三里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位于小腿外前侧,犊鼻下3寸。
在全身362个穴位中,足三里有“长寿第一穴、壮阳第一穴、健美第一穴、和胃第一穴”之美誉,在众多针灸古籍中皆认为“此穴诸病皆治”,堪称为“穴中神器”。
足三里的“里”通“理”,有“梳理”之意“三里”即“三理”,即理上、理中、理下,意为梳理人体上部、中部、下部气血。
很多疾病都是因气血不畅引起,通过刺激足三里穴,梳理一身上下的气血,就可起到祛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从而实现抗衰老、增强免疫的效果。
另外,足三里穴的神奇之处是它有双向调节功能,如肥胖的人可用足三里穴减肥,消瘦的人用足三里穴长胖;血压高的可以降血压,血压低的可以升血压。
为什么中医常说“肚腹三里留”呢?这句话其实是高度概括了足三里穴的作用,即主治胃肠道疾病,几乎所有胃肠道疾病都可以通过针灸、按摩足三里穴得以改善,如胃痛、腹痛、腹胀、腹泻等。
据统计,通过按摩、针灸足三里穴治疗的疾病超过30余种,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还有安眠、止痛等作用。
俗话说:“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说明足三里穴还有很好的保健强壮功效,非常适合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的人。
刺激足三里穴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指按:用大拇指指腹按压,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后,持续数秒,再缓慢放松,如此重复,每次按摩以5分钟为宜,每天2次。
如果是胃、心肺、头颈部位的疾病,按的时候尽量往上推按;如果是腹部正中(肠道),可垂直向下按压;如果是小腹、泌尿生殖系统、下肢部位的疾病,尽量往下推按;二是敲击捶打:握空心拳,用拳眼垂直捶打足三里3~5分钟;三是用艾条灸:隔日1次,每次10~15分钟,局部发红就行了。
针灸内容--“四总穴歌”针灸内容--“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就是针灸歌诀,叫四穴总歌!意思就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所谓“求”就是说明位置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就是要找,哪个地方有节节,或就是痛疼,就就是求到位置了。
加一些针灸穴位的内容,这四个穴位比较简单,作用也很强大,先开一个头。
以下根据要求更新:别名:虎口《甲已经》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一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法:①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穴。
②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就是穴。
功能:疏风解表,清利头目,通经止痛。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机理分析:治疗头面五官病:因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循行头面,入下齿中,在鼻旁与足阳明经相衔接;足阳明经与眼相联系,其经别系目系;手阳明之络入于耳中,其经别“上循喉咙”,故合谷可用于治疗头痛, 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等症、正如《玉龙经》载合谷“治头面,耳目,鼻颊,口齿诸疾”、因合谷穴为临床治疗头面的常用穴,故《四总穴歌》中有“头面合谷收”之说。
热病无汗,多汗: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表,主外感邪气在表诸疾,合谷为阳明经原穴,故为治疗表症的主穴、取之可疏风解表,调与营卫,对热病无汗者可发,多汗者可敛、《针灸大成》指出:“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拦江赋》:“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腹痛,便秘:手阳明经属大肠,合谷又为其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疾也。
”故取合谷调理肠腑而治疗腹痛,便秘、闭经,滞产:妇女以血为用,气行则血行,由于气滞血瘀,或由于血瘀闭阻,气不能行,均可导致妇科病如经闭,痛经,滞产等。
艾灸配穴之四总穴歌!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1头项寻列缺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列缺穴位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
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面口合谷收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合谷穴在这个地方,人的拇指和食指(虎口)连接部到指骨连接部,划一条竖线,中点这是合谷穴。
合谷穴位置: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位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合谷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位的疗效。
3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
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
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大穴,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4腰背委中求腰背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腰背部位有什么疾病,你像腰痛。
四总穴歌及后人增补的四句歌诀
脍炙人口的四总穴歌及后人增补的四句歌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注解:腹部的疾病在足三里留针,腰背部的疾病求治于委中穴,头项部的疾病寻找列缺穴,面口部的疾病由合谷穴收治。
穴位释解及功效: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理气止痛,化积导滞的功效,主调气机。
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具有舒筋活络,理血泻热,行气止痛的功效。
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经,通于任脉。
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平喘,通经活络的功效。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具有通经行气,疏风解表,清热退热,清泄肺气的功效。
后人增补的四句歌诀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注解:心及胸部的疾病取内关穴,肚脐以下的疾病取三阴交穴,出现酸胀痛症状取阿是穴,晕厥及牙关紧闭针刺水沟穴。
穴位释解及功效: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少阳三焦,又通阴维脉。
具
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之会穴,通足厥阴、少阴。
具有补脾胃,助运化,调血通滞,祛风除湿的功效。
阿是穴为病邪之气所发,病邪之气盛,痛则生,病邪之气衰,痛亦渐退,病邪之气消,痛则失。
疾发之,病
生之,有规可循。
阿是穴有行气行血,止痛之功效。
水沟穴(又称人中穴)督脉之会穴,通手足阳明经。
具有调和阴阳,醒脑开窍,镇静安神的功效。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
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
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
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
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
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
胃痛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缓解。
醉酒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
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
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
现代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若要身安康,三里常不干。
”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湿润。
古人常用“化脓灸”,就是每天用艾条灸足三里穴一次约15分钟或直至出小水泡止灸,并保洁持局部皮肤,待水泡自行吸收。
应用“化脓灸”时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作为修佛研道的素食者,不妨每天都在足三里处进补一个“老母鸡”。
委中―――腰背委中留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委中是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经气最强,入脏也最深,故感传效果也最佳,腰背部的经络几乎为膀胱经所占住,治疗腰脊强痛、股膝挛痛、风湿痹痛、小便不利以及头痛身热、呕吐泄泻、咽喉疼痛等病证。
中医学习笔记,四总歌诀
四总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简释:四穴指合谷、列缺足三里、委中;总,是概括、总结之意。
将全身十四经所属之数百穴的功能归纳成四个穴,故称四总穴。
1.足三里:人身前面的疾患,如脾、胃、大肠、小肠功能失调出现的肚腹疼痛、呕吐、胃痛、腹泻等症,应首选足三里治疗。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其经循行全腹,《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故足三里可以治疗“肚腹”病症委中:
2.人身体后面的疾患,主要是腰背部酸痛等,应取委中穴为主治疗。
足太阳膀胱经直贯脊背及腰,委中为膀胱经合穴,《灵枢·终始篇》说:“病在腰者,取之腘”。
故委中主治腰背诸疾。
因外邪引起的腰背疼痛,取本穴治疗可取佳效。
3.列缺:人身头颈胸肺部位的病变,列缺为主治疗,具有疏解风寒,清肺止咳的作用。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把脉交会穴之一,联络太阴肺经与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由手走头故主治头项疾病。
4.合谷:人身头面的疾患,主要是口及颜面部的病症可取合谷为主治疗。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大肠经上行颜面终于鼻旁,足阳明胃经环绕面部,手足阳明经均夹口唇入于齿中。
故凡是口腔颜面疾患,取合谷穴有显着疗效。
四总穴歌
【出处】四总穴↑①歌原载于明代朱权所著的《乾坤生意》,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全》、《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大成》都将它收入书中。
四总穴是依据《灵枢经。
终始》“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演变而来的。
四总穴分治头项、面口、肚腹、腰背等部的疾患,在实践中确有针感强、疗效好、治疗范围广泛等优点。
另外,四总穴又是远道取穴的典范。
因此,四总穴歌是广大针灸工作者熟悉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诀。
【歌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注释】
①四总穴:四穴指合谷、列缺、足三里、委中;总,是概括、总结之意。
将全身十四经所属之数百穴的功能归纳成四个穴,故称四总穴。
【白话解】人身前面的疾患,如脾、胃、大肠、小肠功能失调出现的肚腹疼痛、呕吐、胃痛、腹泻等症,应首选足三里治疗。
人身后面的疾患,主要是腰背部酸痛等,应取委中穴
为主治疗。
人身头颈胸肺部位的病变,取列缺为主治疗,具有疏解风寒,清肺止咳的作用。
人身头面的疾患,主要是口及颜面部的病症,可取合谷为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