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公园,以湿地为核心资源,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展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和生物多样性,吸引并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教育和科研等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非常重要。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以湿地植物为主。
湿地植物适应湿润环境,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和维护至关重要。
湿地植物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两大类。
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在水中,如荷花、香蒲等,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如净化水质、保护岸坡等;湿生植物生长在湿地中,如芦苇、菖蒲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景观效果。
根据湿地公园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种类、形态和颜色的湿地植物进行配置,以打造具有时令变化和观赏性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也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内容。
景观营造是通过构思和设计,通过植物的组合和布局来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形态和布局来构建景观框架,并结合地形、水体和建筑等要素进行协调,打造出具有层次感和丰富变化的景观空间。
可以利用湿地植物的密度、高度和生长特点等特点,来创造出分隔区域、引导人流和增加观赏点的效果。
景观营造可以使湿地公园更加美观、舒心和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还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本地特色植物资源。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物资源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的本地特色植物进行配置,以增加湿地公园的特色和独特性。
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湿地公园原有的植被资源,减少破坏和侵占原生生态系统的行为,以保持湿地公园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类别及配置要点分析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增多。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环节,城市生态建设关系民生大计,更关系着地球生态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为了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大力开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各类主题式城市湿地公园拔地而起,成为市民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成为一座城市生态建设效益的直接体现。
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的“筋脉”,植物群落是城市湿地公园的“心脏”,城市湿地公园价值功能的发挥完全得益于植物配置,由此可见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要点引言在公园景观中,充分利用绿色植物不但能给公园产生独特的美感,还能呈现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特征,为城市的精神生活做出贡献,给予民众唯美的自然环境,供群众嬉戏娱乐。
植物配置可使景观具备时尚感和设计感,对空气过滤也有重要作用,为大众造就舒服、唯美、温暖的自然环境。
景观配置绿植多见灌木丛,也有一些是盆栽花卉。
公园绿色植物的选取会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水体。
纵览各城市的景观整体规划,大多没有有效的公园绿色植物优化配置。
1城市湿地公园定义和特点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城市绿地系统而规划出的具备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生态观光、动物栖息、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
我国制定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标准与类别进行了详细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占地面积需达到33.33hm2以上,且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能供给人们观赏、游览及开展科普教育等,具有较高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是具备完整的生态系统,能提供湿地特色的休闲观光、具备较高的绿化占比面积等。
城市湿地公园虽然是城市公园的一种,但它不同于其他的公园,其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带为根本。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是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直接影响到湿地公园的生态和观赏价值。
本文将从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两个方面对湿地公园的建设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植物配置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应该首先考虑到植物的生态功能。
湿地植被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稳定土壤、改善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在植物配置时应该优先选择具有这些功能的植物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吸水能力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来净化湿地水质;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抗风固沙能力的植物,如蒿草、柽柳等,来稳定湿地土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减少热岛效应能力的植物,如水杉、水杨等,来改善湿地气候。
在植物配置时还应该考虑到植物的观赏价值。
湿地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应该注重营造出优美宜人的环境,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应该选择具有较强观赏性的植物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美丽花朵的植物,如荷花、睡莲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花团锦簇;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多野生动物吸引力的植物,如桃花柳、红豆杉等,来吸引一些野生动物栖息和觅食。
二、景观营造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应该首先考虑到景观的自然性。
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应该以自然为本,尽量减少人为的痕迹,因此在景观营造时应该尽量保持湿地的自然原生态。
可以通过适当的造景手法来模拟湿地的自然景观,如人工湖、人工溪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自然韵味;可以通过适当的营造手法来模拟湿地的自然生态,如湿地湖畔、湿地沼泽等,来增加湿地公园的自然气息。
在景观营造时还应该考虑到景观的连贯性。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应该融入城市的整体环境,因此在景观营造时应该考虑到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
可以通过适当的衔接手法来使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如绿化带、景观廊道等,来增加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连贯性;可以通过适当的过渡手法来使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互衔接,如景观树、景观灌木等,来增加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过渡性。
实例探讨湿地公园的景观植物配置措施摘要:在城市公园植物配置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植物配置方法,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群落,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
本文以华侨城湿地公园景观植物配置为例进行,对公园的植物配置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湿地公园设计;植物配置一、项目概况华侨城湿地公园于2012年5月15日正式开园,位于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北区,东临锦绣中华景区,西望世界之窗景区,北靠中国民俗文化村,南接白石路,远眺深圳湾公园,占地面积约68.5 hm2,见规划总图(1),它是国家II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拥有4万多平方米红树林湿地景观。
图1:总规划图公园治理按照“保护、修复、提升”的原则,通过湿地封闭管理、水质改善工程、湿地生态提升三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构筑起湿地内动植物与深圳湾的生命通道,还对保护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美化周边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功地重现了华侨城湿地的生机与活力。
华侨城湿地依托“保护性修复”的生态理念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融湿地体验、生态培训和科普教育于一体,于2011年8月获得由国家海洋局授予的中国首个“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称号,欢乐海岸也因此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境保护部联合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12月30日,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同意天津蓟县州河等134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深圳市华侨城湿地在内的全国134处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华侨城湿地公园正式升级为试点国家湿地公园。
二、园林特色园内约有2500米的沿湖步道,从沿湖步道上,可以观赏到湖对岸的风光,让游民能更好地亲近湖水,享受湖畔美景(如图2)。
图2:湖畔美景2.1植物群落配置园内植物配置主要应用了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结合曲径通幽的跑步道,营造自然生态、野趣、幽静的天然氧吧环境,沿湖跑道的另一侧选用常绿树种如小叶榕、大红花、黄金竹等做为绿化隔离墙,将园外的噪音及繁杂事物遮挡于园外,给游人营造了静谧、舒适的感觉(如图3).图3:跑步道2.2植物种类配置园内乔木层主要应用的植物有小叶榕、凤凰木、白玉兰等,灌木层有灰莉、双荚决明、大红花、紫叶朱蕉、虎尾兰、鸢尾等,湿地结果植物有芒果、香蕉、杨梅、木瓜、百香果等,湖边大量种植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品种丰富,生长旺盛,高低互见,错落有致,野趣横生,对湿地生物群落恢复,污水处理,自然水面恢复起到了良好作用,湿地主要主要选用了花叶芦竹、菖蒲、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华侨城湿地根据芦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规整、补种、扩大和丰富,形成了集中成片的芦苇荡,还配以简易的木栈道和观赏平台,能够深入湖心地带,与芦苇带近距离接触,感受自然气息。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摘要: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公园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性。
本文以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为例,运用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相关理论,分析城市湿地公园中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选择树种、优化配置方法和种植方式等提升策略,为类似公园植物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城市景观设计1引言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为环境提供了各种好处,包括水过滤、洪水控制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
如今城市湿地公园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这些公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在其城市环境中创造一个绿色空间,要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尤其重要。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决定着公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一个成功的湿地公园,是生态上和经济上的共同增长,因此,了解不同的植物配置如何影响湿地公园的功能非常重要。
2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概念城市湿地公园是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类型的公园[1]。
园林植物配置是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的栽植植物,形成好的植物景观,包括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科学性,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要有不同的植物配置,另外植物配置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结合科学合理的配置,营造自然和谐的景观效果,以达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共同提高。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植物的搭配,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群的设计,合理的组成,色彩搭配,季节变化和园林意境;二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元素的结合,如水、石、建筑、道路等的搭配与融合。
3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原则3.1生态性原则湿地公园应按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公园的绿化进行植物配置,以本土植物造景为主,外来植物为辅,把各种有特色的植物融合进当前的景观中去,与本土植物相搭配,形成生态性强的植物组团,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地,恢复湿地公园的区域生态性,提升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长兴岛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初探长兴岛湿地公园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中部,区域内地形平坦,水系发达,属于海滨平原地区的自然湿地。
因此,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植被分类、景观设计和生态功能等角度初探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
一、植被分类长兴岛湿地公园植被主要包括湖泊植物、沿湖带植物和水生植物三大类。
其中,湖泊植物主要包括菖蒲、睡莲、芦苇、香蒲等;沿湖带植物包括槐树、梧桐、柳树、枫树等;水生植物包括茨菇、水葱、茭白、荸荠等。
这三类植被在植物配置中各自分布,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二、景观设计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创造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
公园应该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河道和周边环境因素设计各种景观类型,如湖泊、河道、草地、岛屿、红树林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生态园区的特色。
三、生态功能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这是湿地公园的重要指标之一。
公园应该采用易于生长、自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种类,以加速生态恢复和土地保育。
在植物配置中,需要特别重视植物的生态适应能力、景观效果和生态服务功能。
首先,要考虑植物对湿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给予植物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与表现空间。
其次,在湿地园区内要合理搭配各类植物,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服务功能,如净化水质、调节水位、减少水波等。
综上所述,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该综合考虑植被分类、景观设计和生态功能,确保公园环境的和谐统一与生态平衡。
未来,还应持续进行科学的植物配置调整和生态环境监测与管护,以维护长兴岛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健康和景观优美。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占地面积11.5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湿地和生态示范区。
这个湿地公园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以获得对自然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更多的欢乐。
对于这片湿地生态系统来说,植物配置是极其重要,本文将围绕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进行阐述。
1. 湿地植物选择的原则西溪湿地公园坐落在浙江中部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植物的耐寒、抗旱、适应湿润环境的能力。
湿地也需要用植物来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洪水灾害,为水体净化提供条件。
2. 参考自然界的系统学分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植物配置工作纳入了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教育和自然保育项目中,并利用植物学中现有的分类法,设计了一套植物配置方案。
西溪湿地公园中的植被包括树木、灌木、草本植物,它们分别属于生物学中的植物界、门和纲。
3.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植物配置中,重点考虑了植物的生态价值,保证湿地的生态平衡和景观的美学价值。
植物在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净化湖水,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同时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4. 植物的保护除了湿地植物对环境的保护,西溪湿地公园还对植物进行了良好的保护,保证植物能够顺利地生长。
例如,湿地公园工作人员进行了适当的育苗,通过将野生植物移植到指定区域中,提高了它们的存活率,并给它们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湿地公园也对植物进行了科学的管理,保障了植物的健康生长。
总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是优秀的,它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奠定了重要基础。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设施不但美化了景观,而且对环境保护、环境净化和水文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因此,植物配置对于湿地公园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西溪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工作应该继续得到重视,加强管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
长兴岛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初探长兴岛湿地公园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长兴岛西南部,是一个总面积为3700亩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湿地公园一直以来都是福州市的生态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观。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湿地公园的植被遭受了一些损失。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植物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选择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
湿地环境特指土壤常年湿润,有较高水分含量的地区,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应这样的环境。
对于长兴岛湿地公园来说,一些适应湿润环境的植物类型如下:1. 芦苇:芦苇是湿地公园常见的植被类型之一,因其适应湿地环境而被广泛种植。
芦苇根系发达,能很好地吸收湿地中的水分,同时芦苇还能作为湿地的生态屏障,防止水土流失。
2. 苦草:苦草是一种耐湿润的植物,它的根系与茎呈卷曲状,能有效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3. 荸荠:荸荠是一种湖泊和河流湿地的常见植物,它的深绿色叶子和香甜的果实使其成为观赏和食用的理想选择。
在湿地公园中种植荸荠可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鲜可口的食品。
我们要考虑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
湿地公园除了提供给游客欣赏美景的机会,还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
我们需要选择具备一定生态功能的植物来配置湿地公园的植被。
1. 红树:红树是一种适应盐碱地的植物,它的根系能够吸收盐分,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红色景观。
红树林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的保护海岸线,防止侵蚀和海啸的发生。
2. 藻类:湿地公园的水体中往往富含各种藻类,藻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同时为湿地提供氧气。
提供一定比例的藻类种植可以帮助维持湿地水体的生态平衡。
3. 恢复性种植:湿地公园长期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一些湿地植被已经失去了。
为了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湿地的原生植物进行恢复性种植,帮助湿地恢复原有的植被结构。
1. 荷花:荷花是具有独特美丽的花卉,它的大型花朵和盛开的花期可以为湿地公园带来一种宜人的景观。
长兴岛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初探长兴岛湿地公园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是一个由人工造湿地和天然湿地组成的生态公园。
湿地公园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植物配置对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初步探讨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
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
湿地公园应着力保护湿地的植被,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强植物的适应能力。
根据湿地公园的特点,植物配置还应具有观赏和教育价值,可以吸引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湿地公园可以选择生态景观植物进行配置。
这些植物可以提供良好的湿地环境,吸引大量的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如苏铁、芦苇、菖蒲等湿地植物是较为常见的选择,它们具有耐湿、耐水、抗风沙的特点,并能提供鸟类栖息和筑巢的场所。
湿地公园还可以配置一些观赏性植物,以丰富公园的景观。
如荷花、碧螺春、芦荟等花草可以作为湖岸线、步道的装饰,增加公园的美感。
它们也可以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提升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湿地公园还可以配置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植物,以促进公众对湿地生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
如沙枣、刺梨、红果等具有特殊形态的植物,可以用作示范样品,向公众展示湿地中的植物多样性,并解释它们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还需要注意植物的生境适应性。
不同的植物对生境要求不同,应根据公园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湿地内水分较多的区域可以选择湿生植物,而水分较少的区域可以选择耐旱性植物。
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植物配置,保持公园的景观多样性。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在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方面,应该根据不同湿地的特点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配置。
湿地公园可以划分为分别适合湿地草本植物、湿地灌木和湿地乔木的区域,以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还可以根据湿地公园的定位和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湿地植物进行植物配置,以提升公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
选择莲花、菖蒲等具有湿地特色的植物作为湿地公园的代表植物。
景观营造是湿地公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景观营造通过合理的园林设计和景观设置,营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和观赏性的景观形象。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手法,如水景、观景台、小型景观雕塑等。
水景是湿地公园的重要景观元素,可以通过设置湖泊、池塘、喷泉等水体来打造出水景效果。
观景台则可以用来观赏湿地风光,提供参观和休息的场所。
小型景观雕塑能够增加湿地公园的艺术氛围和趣味性。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还应注重生态建设和可持续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应选择具有生态适应性强、对湿地环境有益的植物,以促进湿地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景观营造方面,应采用生态友好的建材和技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可以选用可降解的木材、使用节水灌溉系统,减少园林垃圾的产生等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只有在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的基础上,才能打造出具有高度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湿地公园。
相关部门和设计师需充分了解湿地公园的功能需求和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将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健康的休闲娱乐空间。
长兴岛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初探长兴岛湿地公园位于大连市金州区长兴岛东南侧,东北角为较为原始的自然湿地区,中部为跨河湿地区,南侧为人造湿地区。
湿地面积达到2000多亩,是大连市最大的湿地公园。
植物是湿地公园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对于公园的美化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是对长兴岛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进行初步的探讨。
1. 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是长兴岛湿地公园最为突出的植物群落之一,它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兴岛湿地公园的湿生植物主要包括芦苇、香蒲、菰草、黄花菜等品种。
芦苇是长兴岛湿地公园的代表性湿生植物,过去曾被广泛采挖用于编制座垫、麻绳等物品。
现在,芦苇已成为长兴岛湿地公园保护的重点对象之一。
在湿地公园中,可以看到很多种类的芦苇,它们的形态不同,有粗壮高大的,也有柔美纤细的。
芦苇主要生长在河漫滩地和浅水区,它们的密布茂盛为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增添了不少色彩。
香蒲是另一种常见的湿生植物,与芦苇类似,香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生长能力。
它们的茎秆直立,叶片呈圆柱形,绿色柔软。
在长兴岛湿地公园内,香蒲生长比较集中的区域是横港,这里是香蒲的天堂,游客经常能看到草丛中密密麻麻的香蒲排成一排,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2. 林地植物长兴岛湿地公园内的林地植物主要包括杨树、枫树、榆树等。
这些树木不仅为湿地公园绿化美化,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
杨树是长兴岛湿地公园内最为常见的林地植物之一,它们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
在湿地公园内,杨树被主要用于园林景观绿化,种植面积比较广,尤其是在绿道沿线和公园主要道路两侧,能看到大片杨树林。
枫树又被称为“秋色树王”,因其秋季变色明显而受到广泛喜爱。
在长兴岛湿地公园内,枫树数量不多,多数分布在跨河湿地和人造湿地区。
它们的叶片多呈三至五裂形状,叶表面有细小的毛发,悬挂在枝头的枫树柳条一般轻柔。
榆树是长兴岛湿地公园内比较名贵的林木,是一种针叶树,具有广阔的叶片和大量的枝条。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
城市湿地公园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湿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属性。
根据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其植物配置要点如下:
一、主题与原则在林地保护带功能区及全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与人的共生关系,以创造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明线。
其原则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从而完善植物群落。
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二、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从生态功能考虑,应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
从景观效果上考虑,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三、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不管是营造湿地林地保护带,还是景观带,都应以适生性强、抗逆性强、观赏效果好、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为主,控制引进外地植物品种,同时也要注重体现植物多样性。
四、主要植物品种选择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榕树、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选用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水葱;草坪草可选用冷季型早熟禾、黑麦、剪股颖,暖季型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
此外,设计中还应设置一些蜜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在湿地公园内的水体一侧尽量不安排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
1/ 1。
蠡湖湿地公园植被配置方案【引言】蠡湖湿地公园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蠡县,是一个以湿地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供优美的休闲空间,植被配置方案成为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蠡湖湿地公园植被配置方案,以期为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湿地公园植被配置的重要性】湿地公园的植被配置直接关系到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适宜的植被配置可以增强湿地的自然功能,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吸引各类野生动植物;同时,植被的选择和布局也能够创造出美丽的景观,为游客提供宜人的休闲空间。
【湿地公园植被配置原则】1. 生态适应性:植物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其对湿地环境的适应性。
湿地环境特殊,植物必须具备一定的耐湿能力,并能适应湿润的生长条件。
例如,湿地植物如苔藓、香蒲、芦苇等应优先考虑。
2. 生物多样性:湿地公园的植被配置应注重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合理选择各类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栖息地,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和迁徙。
3. 色彩协调:植被配置应注重色彩协调,使公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考虑到湿地环境的特点,以绿色为主色调,搭配适量的花卉植物,可以增加公园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4. 常绿与落叶:植被配置应合理选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以实现全年景观的变化。
常绿植物可以保持公园的绿色环境,而落叶植物可以在秋冬季节为公园增添丰富的色彩。
5. 种植密度:湿地公园的植被配置应考虑适当的种植密度。
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植物间的竞争,影响植物的生长;而过低的种植密度则会使公园显得稀疏。
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植物特性和公园的规模确定种植密度。
【湿地公园植被配置方案】1. 湿地植物区域:在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域,设置湿地植物区域,选择具有良好湿地适应性的植物,如芦苇、香蒲、菖蒲等。
这些植物能够吸收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为湿地提供保护。
2. 林地区域:在湿地公园的边缘地带,设置林地区域,种植常绿树种,如松树、柏树等。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
城市湿地公园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湿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属性。
根据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其植物配置要点如下:
一、主题与原则在林地保护带功能区及全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与人的共生关系,以创造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明线。
其原则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从而完善植物群落。
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二、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从生态功能考虑,应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
从景观效果上考虑,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三、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不管是营造湿地林地保护带,还是景观带,都应以适生性强、抗逆性强、观赏效果好、有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为主,控制引进外地植物品种,同时也要注重体现植物多样性。
四、主要植物品种选择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榕树、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选用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水葱;草坪草可选用冷季型早熟禾、黑麦、剪股颖,暖季型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
此外,设计中还应设置一些蜜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在湿地公园内的水体一侧尽量不安排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