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 格式:ppt
- 大小:5.90 MB
- 文档页数:24
泰州溱湖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考察分析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杭州国家西溪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目前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环园游步道长约8公里,步行一圈需3个半小时以上。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被称为“杭州之肾”。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0.08平方公里。
现在向游客开放的一期保护工程约为3.4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1.71平方公里,生态恢复区1.54平方公里,历史遗存保护0.074平方公里,服务设施区0.136平方公里[1]。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
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
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
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
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
浅析西溪湿地公园芦苇的植物造景摘要:对西溪湿地水生植物进行调研,了解芦苇种植布局,从生态、功能、美学、文化等方面分析芦苇在西溪湿地中的作用,并对其设计理念和手法上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探索科学而合理的湿地景观植物选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西溪湿地,湿地植物,芦苇,植物造景1.绪论1.1研究目的及研究就意义1.1.1研究目的城市湿地公园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相对于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实践的快速升温,其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滞后,从而制约了城市湿地公园的进一步发展。
湿地植被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是构成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要素。
而前人对湿地植物的单种植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这方面存在不足,而对芦苇的研究就更少了,大部分作品对西溪湿地植物的研究都是大而泛的,所以我选择了从小的方面来分析,从而希望能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本课题通过对西溪湿地公园相关景区经行实地调研,结合大量相关文献的搜集和阅读,将西溪湿地公园中芦苇成景之处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归纳,并将现有相关湿地植物理论基础上抽离对芦苇造景新的认知。
本次实地调研主要以有物可考的景点为主,并结合测量结果绘制平面图和立面图,以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对现在或曾有的芦苇景观营建手法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总结。
由于时间季候关系,对那些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却无实景可考的因芦苇成景处,则采取史料研究的方式,挖掘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
1.1.2研究意义在城市湿地造园活动中植物造景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的植物造景看重的是所谓的生态效益和新美观,而对植物景观文化意蕴的营造却很薄弱,大量使用外来植物。
本课题研究中把“芦苇造景”当成一个概念提出来,首先是肯定了芦苇在湿地景观营造中的地位,再就是提供一种新的综合研究思路,意图从芦苇景营建一个小角度出发,逐步延伸到湿地景观中植物造景手法的研究,以小见大,同时希望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对以后对其他湿地植物造景手法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8年第3期现代园艺浅析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造景姚金星1杨青2毛岸奇3(1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2浙江绿城佳园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3浙江绿盛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摘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杭州市典型的湿地公园,承载着杭州城西区域的人文、休闲与娱乐的功能性公园。
结合西溪湿地的乡土特征、文化底蕴、生态生态风貌,分析了湿地植物的造景美学。
关键词:湿地;植物造景;生态;美学中国通过筑山理水,将精神与自然融会贯通,感受意境的深远与广袤,以小空间筑就大意境,以有限创造无限,形成奇妙而深远的意境。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基于中国传统的园林营造手法,也美在草木繁茂,植物配置因姿态色相,取意而栽,融会于自然与建筑、山水空间,从而园因景色而取胜。
1西溪湿地风貌曾经的当地居民生活在西溪湿地这片物产丰盈的土地上,信步于绿树掩映的庄园中,阡陌纵横,柳暗花明,摇橹船姗姗划过,飞鸟啼鸣,野鸭徘徊游弋水中……呈现给世人一个宜居的世外桃源。
西溪湿地中传统的民居院落、大家庄园、寺庙禅院经历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增建修缮,更显清新雅致。
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西溪湿地形成了其特有的品格,处处成诗,风景如画。
2西溪湿地植物概述在几千年前,西溪的地势较低,受天目山春夏洪流的影响,这里被淹没成湖泊,干旱时,湿地就出现了。
此后,湿地随着气候变化随隐随现。
西溪湿地的文化积淀与自然氛围形成了今天风景如画的灵魂,然而,西溪湿地的植物成景也具有特色。
西溪湿地植物科属种类很多,植物群落层次丰富,四季景色怡人。
3西溪湿地植物造景手法西溪湿地以田园景色为大空间立意,颇有旷达古意之风。
植物依地势、水域自然生长,种群之间层次错落、疏密有秩,根据景致需要,应用特有的手法配置植物,力求生态科学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统一。
此外,在表现以植物为主题的景观中,常常突出某一种植物的观赏特性来表达特色的景观主题效果。
园中植物的形、色、香是最直接具有达到效果的艺术表现形式,植物造景注重色彩的表达。
2017年第12期现代园艺1杭州西溪湿地的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西部,距离西湖不到5km ,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是目前国内第1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1]。
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6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2]。
2西溪湿地滨水绿化现状调查分析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主要包括色彩美、形态美、嗅觉美及季相美等方面,而这些通过树形、质感、叶、花、果等观赏要素为载体,给人以现实客观的直接感受。
经实际调查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的查阅相结合:水生植物有芦苇、菖蒲、萍、莲等,两岸栽植的植物有柿、柳、樟、竹、桑、李、桃、榆、鹅掌楸、莲香树、枫杨、木槿等。
其中桑、竹、柳、樟、莲等乡土树种在湿地区域内的种植历史较长,尤以芦苇、柿、梅最具种植规模和景观特色。
2.1西溪湿地滨水带观花特性植物应用分析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也是植物形态中最具观赏价值的部分。
各种植物的花色和花期并不相同,在配置时,要应用各种不同花色和花期的植物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
2.1.1绿堤滨水带观花类植物分析。
在西溪绿堤的滨水地带,观花树种基本集中在小乔木层和灌木层中,乔木层只有日本晚樱、玉兰,小乔木有紫薇、垂丝海棠、桂花、紫荆、紫叶碧桃等,灌木层有锦带花、棣棠、茶梅、红花继木、金银花、云南黄馨、结香、粉花绣线菊、杜鹃等,而做地被的观花类植物也有很多草本植物,如耧斗菜、黄晶菊、向日葵、一串红、薰衣草、美女樱、虞美人等。
也有一些藤本植物如月季、铁线莲等植物可以攀缘常绿或落叶乔灌木上。
不同植物的花色,都可以为周围的景色增添色彩。
2.1.2西溪寿堤滨水地带的观花植物应用。
在西溪寿堤景点处,种植有多种观花类植物。
蔷薇,花红色,景观效果夺目。
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案例谢理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摘要]湿地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城市湿地面临着面积锐减和环境污染等威胁,无法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分析西溪湿地现状,结合其优势资源,解决目前所处矛盾,实施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城市湿地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保留其文化和物种的特色性,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城市湿地建设,为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西溪湿地一、前言湿地是地球上主要的地球资源,国际上通常把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有着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一部分,同时是推动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城市湿地可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景观异质性,完善湿地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可以维持城市生态安全。
城市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休闲、科研教育、环保教育的场所。
发展城市湿地建设不仅可以恢复人类生存环境的完整性,还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适度开发旅游湿地能够为周边土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城市迅速发展使得城市湿地面积锐减,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城市湿地内的水污染严重,环境破坏。
因此城市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而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发展来说有重要意义。
西溪湿地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肾”,其独特的次生湿地景观格局对杭州城市发展起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
对杭州生态环境正面影响较大,但如今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通过对西溪湿地的研究,解决西溪湿地现有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城市湿地与可持续发展根据《拉姆萨尔公约》中提出的定义,城市湿地包含的范围很广,具体规定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湿地景观植物的应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随着国家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推出了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在发展湿地公园的同时也在寻求科学保护湿地与湿地有效利用之间的平衡,努力开创一条湿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道路。
然而在湿地景观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如保应用湿地植物,对湿地植物进行有效保护,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湿地公园开发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湿地景观植物;应用现状;对策1 前言湿地也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同森林,海洋一样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对气候调节,水源保护,防洪抗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的加强,同时对湿地功能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因此,湿地植物景观的应用,是湿地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者以杭州西溪为例,分析了我国湿地景观植物应用的现状,并对如何利用湿地植物提出可行性见解。
2 实例分析——以西溪为例从科学与审美角度来分析湿地景观应用与策略2.1西溪湿地概括西溪湿地公园属于国家级公园,和杭州西湖相距五公里,是杭州的天目山路朝外的延伸端,属于罕见城中次生的湿地,和西冷、西湖三者并称为三西,也是当今我国国内的第一个集城市、文化湿地以及农耕湿地为一体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杭州副西湖美称。
园区大约有70%面积属于河港、沼泽及池塘等等,有诗词: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公园是用六条河流组成而成,其河流纵横交汇,河汊如网、水道如巷等,都形象的描述出西溪别致的湿地景致。
2.2西溪植物景观的现状西溪湿是水陆交错,陆地与水域面积比为3:7,西溪湿地主要以池塘,湖泊,河港与沼泽为主,目前人工培育水生植物面积已达到0.85平方千米,挺水植物占65.7%,浮水植物占18.2%,漂浮植物占6%,而沉水植物仅占10.1%,在园区的行廊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挺水植物。
2.2.1湿地植物季节性品种应用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西溪湿地水生植物多达上百种,但大多数都是应用的茭白,再力花与芦苇等对公园景观进行布置设计,植物品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没能体现公园不同区域的特色。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第一章:序言——案例筛选理由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
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同样属于典型的位于城市边缘的次生态城市湿地。
近年来该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起了极大关注。
项目的科学规划、成功运营,在很好的保护了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杭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
该项目在湿地条件等各方面上的相似度上与大黄堡项目十分接近,且发展较为成功。
因此,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决定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在前三章详细阐述项目各期期发展概况的同时,在第四章对西溪湿地在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湿地公园规划及开发方案、湿地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和谐发展、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予以剖析总结,为日后大黄堡湿地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第二章:项目概况一、项目概况(一)概况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64平方公里为保护区范围,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88.4亿元人民币,建设期六年。
在保护区界线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的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二)地理位置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绕城高速、02省道、杭徽高速等主干道所架构起来的密集交通网络,让西溪板块四通八达,驱车5分钟之内即可进入杭州城区,从古墩路沿文一西路向西至五常港河不到5公里。
杭州生态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研究摘要:杭州生态湿地公园建设一直受到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本文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基础,结合该公园建设条件,研究了该公园植物的选择及配置、该建设项目的配置原则及项目设置,总结了该公园配置建设经验。
关键词:杭州园林;生态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城市绿化1.引言湿地为较为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其属于自然景观,是由于地球水陆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独特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对于生物多样性、人类生存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维护作用非常显著,栖息并孳生着多种生物[1]。
由于湿地属于珍贵的自然资源,其具有多方面的环境控制能力与效益,又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的肾脏和物种基因库。
一方面湿地具有高生产力、独特水文特征,另一方面其又具有两重性和脆弱性,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正威胁着湿地自我维护能力[1-3]。
2.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概况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地理位置处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离杭州市中心仅5分钟车程,距西湖不到5公里。
公园占地面积11.64平方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受西溪公园开发的带动,周边已成为杭州新的低密度高档住宅区域。
在2012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同时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3.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选择及配置3.1 植物选择原则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配置重点遵从两个原则,即: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和保证物种多样性的原则。
初期部分实验研究显示,以乡土植物为主的植物选择对杭州生物多样性有利。
植物对于环境作用巨大,其提供了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间,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实际上更好的推动着整个湿地公园全面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公园以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主,这样丰富了杭州市植物多样性,湿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浮叶植物群落更大范围的丰富了杭州市生态景观及环境的多样性,进而完善了生物的多样性[4]。
3.2 植物配置植被演替过程是指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在湿地公园建设中,植被演替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THE SILK ROAD 一、引言(一)南京杭州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比较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5℃,年极端气温最高39.7°C ,最低-13.1°C 。
年降水量120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1019.5毫米,无霜期225天。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
无霜期230~260天。
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南京、杭州虽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南京冬季较冷,降水量较少,适宜植物生长的时间也比杭州短,很多在杭州可以生长的植物在南京不能越冬,故南京的植物种类不如杭州丰富。
下文中,笔者将以南京七桥瓮湿地公园和杭州西溪湿地两个湿地公园为例,对两地的植物配置做详细地比较。
(二)七桥瓮湿地公园和西溪湿地位置及成因比较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东起胜利村路南下,西至苜蓿园大街南下,北起石杨路,南至纬七路,占地总面积约1000亩,于2008年建成。
是依托七桥瓮古桥,疏浚秦淮河水,并引水入园营造的人工湿地公园。
园内植物除保留下来的高大树种,也有移植的;由于植物的生长年限较短,公园内的植物还不够茂盛。
杭州的西溪湿地有悠久的历史,始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再兴于当代。
目前的西溪湿地东起紫金港绿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接沿山河,北界文新路延伸段的一片鱼塘水网平原,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
公园自2005年开园,由鱼塘水网连接而成,是天然的湿地。
西溪湿地内原有的植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保护,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中乡土植物尤其丰富,形成了野趣自然的植物群落。
二、植物种类比较分析(一)七桥瓮湿地公园主要树种据不完全统计,七桥瓮湿地公园植物总类共有35种乔木(常绿乔木9种,落叶乔木26种),其中常绿小乔木和灌木23种,落叶灌木5种,地被和花卉16种,竹类2种,共计81种。
(二)西溪湿地主要树种据调查,西溪湿地共分布着维管束植物85科,182属,221种。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探讨摘要:湿地公园是集生态保护、休闲游览、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植物是湿地公园中唯一有生命的园林造景要素。
本文叙述了湿地公园的概念、类型、特征,以及植物景观在湿地公园中的作用,并总结了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原则与植物景观营造方式。
通过介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希望通过两者植物景观的异同处与优劣势的分析,对今后的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有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方式;西溪湿地;Abstract: Wetland park is a kind of ecological theme park which gath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creational tour, science education etc. In the wetland park, plant is the sole essential factor of landscape design which has the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wetland park with its concept,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nctions of plant landscape,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modes of plant landscape design. Introducing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and Sanyang Wetland Park, through analysi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n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o do some good for future.Key Words: Wetland park; Plant landscape; Design modes;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湿地公园概述湿地赋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现代园艺2017年第4期浅析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例关海莉,成超男,胡凯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城市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植物景观营造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本文阐述了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相关概念构成,并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着重说明了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和营造的方式及途径。
同时,通过美学、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对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城市湿地公园在植物规划设计中应从植物群落生态结构或植物生态演替恢复等角度出发,强调对群落中关键物种的保留,同时注重其游憩、赏景、教育等人性化设计。
植物景观规划;湿地公园;西溪湿地;景观营造2.2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植物景观分析在城市湿地当中,植物景观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
因其具有多样的生态调节作用,在进行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生态设计,用生态的设计手法,保留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
同时兼顾生态学和美学,把握植物的生态设计原则和优美的造景手法。
2.2.1植物种类。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合理安排设计了植物种类丰富的植物,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结构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在植物的搭配上,湿地公园中的水塘周围大多延续了原有的植物类型,在特定的地方增加了一些乡土植物,包括香樟、池杉、河柳、旱柳、枫杨、构树、苦楝、榔榆、泡桐、柿树、乌柏、悬铃木等;水生、湿生植物的种植搭配主要选择斑茅、芒、芦苇、芦竹、菖蒲、黄菖蒲、德国鸢尾、水蓼、睡莲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筑以农家建筑为主,结合农家风格配合了相应的植物,主要种类包括水杉、柿树、构树、广玉兰、梧桐、香樟、无患子、河柳、泡桐等上层乔木。
2.2.2生态景观营造。
在西溪湿地公园中,无论是从生态还是景观角度而言,尽可能地保留典型的湿地特征,运用湿地本身存在的植物进行景观打造和搭配,不仅能形成一种优良的湿地景观,也能为湿地公园中特定的野生物种提供良好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