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常用水生植物水生湿地植物的配置及应用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955.50 KB
- 文档页数:11
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分析与探讨
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公园,以湿地为核心资源,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展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和生物多样性,吸引并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教育和科研等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非常重要。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应以湿地植物为主。
湿地植物适应湿润环境,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营造和维护至关重要。
湿地植物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两大类。
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在水中,如荷花、香蒲等,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如净化水质、保护岸坡等;湿生植物生长在湿地中,如芦苇、菖蒲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景观效果。
根据湿地公园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种类、形态和颜色的湿地植物进行配置,以打造具有时令变化和观赏性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也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内容。
景观营造是通过构思和设计,通过植物的组合和布局来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中,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形态和布局来构建景观框架,并结合地形、水体和建筑等要素进行协调,打造出具有层次感和丰富变化的景观空间。
可以利用湿地植物的密度、高度和生长特点等特点,来创造出分隔区域、引导人流和增加观赏点的效果。
景观营造可以使湿地公园更加美观、舒心和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还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本地特色植物资源。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物资源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的本地特色植物进行配置,以增加湿地公园的特色和独特性。
应注意保护和利用湿地公园原有的植被资源,减少破坏和侵占原生生态系统的行为,以保持湿地公园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常见水生植物类型与其在环境改良中的应用水生植物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其根系和茎均在水中生长。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同时也能够净化水质和改良水土环境。
水生植物的种类繁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类型及其在环境改良中的应用。
一、浮叶植物浮叶植物又称为漂浮植物,其茎和叶子浮在水面上,根部则悬浮在水下。
浮叶植物有着较宽的叶子和根茎,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
常见的浮叶植物有:睡莲、荷花、水葫芦等。
浮叶植物在环境改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净化水质,二是修复水生生态系统。
浮叶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特别是对氮和磷的吸收能力比较强,它们将这些物质转化为自身组织的生物量。
因此,通过引入浮叶植物来治理富营养化的湖泊或河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同时,浮叶植物也能够在水中形成绿化带,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二、水下植物水下植物是指在水中生长,茎和叶子完全浸在水中的植物。
水下植物根据其生长习性可以分为浅水水下植物和深水水下植物。
浅水水下植物主要生长在浅水区,比较耐寒,如水芹、水鱼藻等。
深水水下植物生长在较深的水域,比较耐热,如茭白、菹草等。
水下植物在环境改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净化水质,二是保护生态系统。
水下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减少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含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生态系统中,水下植物起到了保护岸线和水生生物的作用,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三、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是指在水中生长,但茎和叶子均沉在水底的植物。
它们的根部则扎在泥沙中,能够吸收泥沙中的营养物质,如:水苏、水莲花等。
沉水植物在泥沙层上形成一层丰富的沉积物,对保持水土结构和水源涵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沉水植物在环境改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保护水土和建立水文生态系统。
它们能够稳定土壤,抑制泥沙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区的侵蚀破坏。
湿地植物配置要点整理一、水面的植物配置1)水面的植物配置应与水面大小比例得当,水生植物应占水面的1/3-2/5 ;若植物占的面积过大,使得水面拥挤凌乱,没有足够的空间展示水面的镜面作用。
2)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3)也可大面积种植荷花,如“曲院风荷”;4)许多自然风景区的水池中较独立的局部可在水面铺满浮萍、大薸等,亦颇具乡村野趣。
5)一些污染严重的水面,大量布置粉绿狐尾藻、雨久花、凤眼莲、美人蕉、千屈菜、香菇草等抗污染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6)水面的植物配置应与水缘和岸边的景观相呼应,如果岸边有亭、台、楼、阁、榭、塔等园林建筑,对应的水面应尽量少布置水生植物,留出空旷的水面展示建筑美丽的倒影。
7)如果水缘、岸边有优美的植物景观,应在对应的水面少量布置浮叶植物以丰富水景,如岸边丛植美人蕉、芭蕉,水缘丛植黄菖蒲,小片种植千屈菜,期间丛植大花皇冠,水面点缀睡莲、亚马逊王莲,美人蕉、千屈菜、睡莲花期一致,不同的花色以及植株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形成美丽的水景,令人回味。
8)水面植物的布置应有疏有密,与岸边的距离应有远有近,忌沿边线等距离栽植,以免景观单调呆板。
9)离岸边较近的水面常配置香蒲属、芦苇、水葱、菰、莲、泽泻、花蔺、菖蒲等较高的挺水植物。
(1)可成片种植单一种类的挺水植物,形成简洁明快的优美风景。
(2)也可以在同一水面栽植多种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以展示自然情趣。
(3)也可以在挺水植物的边缘简单地配置睡莲属、芡实、荇菜属、眼子菜、菱属、大薸、水鳖、凤眼莲等浮叶和漂浮植物。
10)丰富的园林水景,不仅要求植物配置停留在水面,更需要深入到水中。
水体较深的中心地带可配置苦草、金鱼藻属、水毛茛属、黑藻等沉水植物。
11)水域宽阔处,主要考虑远观,应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植物配置应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以量取胜,给人以壮观的感受,如睡莲群落、荷花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的组合灯。
河道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参考植物配置说明)水生植物是指生长环境为水体、沼泽地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
水生植物可分为以下四类:1、挺水植物:指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芦苇、菖蒲、香蒲、水葱、水生美人蕉、慈姑、灯心草等;2、浮叶植物:指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睡莲、荷花、萍浮草、王莲等;3、漂浮植物:指根部不生长在泥中,植株部分漂浮与水面之上,部分悬浮在水里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浮萍、红萍、水鳖等;4、沉水植物:指整个植株全部没入水中,或仅有少许叶尖或花露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金鱼藻、菹草、黑藻等。
主要的植物配置表九、后期管理人工湿地后期管理主要包括结构管理和植物管理两方面:(1 )结构管理人工湿地的各项结构管理在于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延长湿地使用年限。
任何细微的损坏或裂缝,都会因不断的污水流动,造成损坏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定期(如每月)对人工湿地池体如坝、泄洪沟及其它控制水流的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
(2)植物管理植物是人工湿地处理核心,也是人工湿地后期管理最重要工作,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植物栽种初期的管理人工湿地植物栽种初期的管理主要是保证其成活率,湿地植物栽种最好在春季,植物容易成活。
如果不是在春季,如冬季应做好防冻措施,如在夏季应做好遮阳防晒。
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确保栽种的植物能成活。
2)控水植物栽种初期为了使植物的根扎得比较深,需要通过控制湿地的水位,促使植物根茎向下生长。
3)及时收割植物人工湿地植物一般生长较快,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在其生长茂盛、成熟后应对植物进行及时收割,并处理和利用。
一般的植物收割时间为上半年的3〜5月份和下半年的9〜11月份。
4)做好日常护理防止湿地内其它杂草滋生,对已生长的杂草应及时清除;需及时清除植物的枯枝落叶,以防止腐烂等污染。
5)暴风雨后的维护暴风雨后,湿地床上植物发生歪倒,要及时扶培,排除积水。
6)冬季对植物的处理对不耐寒的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要做好防冻措施或及时收割掉,降低负荷。
园林常用水生植物水生湿地植物的配置及应用(组图)(2010-04-13 13:32:08)转载▼标签:水生湿地植物杂谈水生湿地植物作为营造水景的重要要素,它的应用一直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
本文从植物的构建模式、优化配置、群丛模式、与水体关系角度分析了水生湿地植物,并且结合武汉市三大公园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1、生态水景的构建模式1.1 生态水景的构建模式(1)生态自然型其景观自然形成,各群落分布自然合理,少有人工干涉,如:洪湖的荷花,白洋淀的芦苇。
(2)生态观赏型其景观由人按生态原理并结合原地形地貌设计而成,各群落分布建植由人工而成,群落以观赏为主。
同时运用各种手法使风景优美,使之成为旅游景点,如:杭州的西溪湿地、金银湖湿地公园等。
1.2 水生植物的群落模式(1)物种多样化模式:陆生、湿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依序构成生态水景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统一的组合体,各组成部分比例协调,景观层次和色彩丰富,如:解放公园。
(2)优势种主导模式:优势种在水景中起主导作用,是景观的主体部分,也是景观的特色部分,其他物种为伴生物种。
如大片的荷花形成的景观,点缀有香蒲、茭草和水葱。
如杭州西湖曲院风荷的荷花。
(3)水质净化型模式:此类景观以大量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为主,水域内点缀少量其它水生植物,主要以保持水质良好,水体透明为主。
如:和平公园的人工湖,其中种植的大量菹草和黄花鸢尾。
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模式:通达人为设计将欲种植的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按一定比例在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安排。
使其高效运行达到净化水质,并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和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
群落配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水平空间配置:指水域平面上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
所配置的植物群落可分为生态型植物群落和观赏性植物群落,生态型植物群落以水体污染的治理,污水的净化,促进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主要目标,注重群落的生态效应,其建群种要求耐污,去污能力强,生长快,繁殖能力强,生态效益好的物种,如芦苇。
水生植物的配置特点及常绿水生植物的选择一、水生植物的配置一泓池水,荡漾弥渺,虽然有广阔深远的感受,但若在池中、水畔结合水生植物的姿态、色彩来造景,会使水景大为增色。
中国园林中,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茫茫芦花,阵阵涟漪,浑似白雪,水天一色,秋色美景,意境深邃”。
我们根据实际调查,并借鉴传统水生植物的造景手法,依水域形式不同,将水生植物归纳为四种基本配置模式。
(1)水域宽阔处的水生植物配置此配置应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远观。
植物配置注重整体、宏大而连续的景观效果,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角感受。
如:荷花群落、睡莲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等。
(2)水域面积较小处的水生植物配置此配置主要考虑近观,更注重水生植物的单株观赏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等,适合细细品味;手法往往较为细腻,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故水生植物配置时不宜过于拥挤,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
配置时水面上的浮叶及漂浮植物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当,一般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宜超过1/3,否则易产生水体面积缩小的不良视角效果,更无倒影可言。
水缘植物应间断种植,留出大小不同的缺口,以供游人亲水及隔岸观景。
(3)在河流等条带状水域中的水生植物配置水生植物配置则要求水生植物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体现节奏与韵律。
(4)人工溪流的水生植物配置人工溪流的宽度、深浅一般都比自然河流小,一眼即可见底。
此类水体的宽窄、深浅是植物配置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应选择株高较低的水生植物与之协调,且体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只起点缀作用。
二、常绿水生植物的选择大部分水生植物的观赏季节在夏季,冬季时观赏效果普遍较差。
在水生植物的配置时选用一定比例的常绿和半常绿品种,冬季时与枯萎的植物互相映衬,可美化丰富冬季景观。
在江南地区,水生植物绝大多数为落叶性状,只有少数如石菖蒲、水毛茛(Ranunculusaquatilis)等表现常绿特性,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必须合理使用现有的水生植物种类,并考虑冬季景观的营造。
园林景观水生植物的应用及技术水生植物是园林景观中常见的一种。
它们因特殊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生命形态,常常被用于提升园林美学价值和营造自然氛围。
水生植物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生长地点可分为淡水水生植物和盐水水生植物;按照生物学分类学可分为藻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一、淡水水生植物淡水水生植物是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塘泊中的水生植物。
它们是园林景观中常用的水生植物。
淡水水生植物根系发达,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比较常见的淡水水生植物有荷花、菖蒲、香蒲、水仙等。
这些植物在园林中常常被应用于建筑物、台阶、石墩等场合,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二、盐水水生植物盐水水生植物是生长在海水、河口、沼泽湿地等咸水环境中的植物。
这些植物的根部能够耐受盐分,吸收含盐的水分,比较常见的盐水水生植物有海茄苳、碱蓬、盐蒿等。
这些植物在园林中可用于向游客展示海洋或咸水湿地生态,或营造异域风情。
三、水生植物的技术水生植物的技术包括种植技术和养护技术两个部分。
种植技术方面,水生植物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
对于淡水水生植物来说,种植的水质需要经过专业调整,同时要注重水中营养物质的供给。
对于盐水水生植物来说,需要选择含盐度适宜的环境,不宜在长期淡水环境中生长。
另外还要注意植物与水的接触方式,以保证植物根部能够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养护技术方面,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修剪,在生长季节还需要适时添加营养物质。
同时需要关注植物是否感染病虫害,做好防治工作,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总之,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园林景观中的数十种水生植物,不仅让人们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具有水性特色的环境,使园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富有生命力。
水生植物在园林中应用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日益注意到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针对于园林绿化,水生植物已成为更好的选择之一,因为这类植物不仅美观,而且具有重大的环保和生态意义。
在水生植物应用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利用水生植物来打造水景。
在城市公园、广场等场所,常常会有各种水景,如人工湖、喷泉等。
而通过加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可以让这些水景更加美观自然。
例如,排水沟周围适合种植碧根果、墨莲等水生植物。
这些植物生长快,根系发达,有很高的吸收能力和净化水体的作用,从而可以使水质清澈明亮。
同时,这些水生植物还能构建一个又一个美丽自然的水景,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灵上的愉悦。
其次,水生植物还可以用于治理污水和补充湿地。
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区的污水处理厂日渐臃肿,所处理的污水很难达到国家标准。
此时,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净化能力,就成了解决污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水生植物可以将一些化学物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通过根系吸收,因而能有效地改善水质,使废水变得更干净,从而达到处理污水的目的。
而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构建湿地,也可达到污水治理的效果。
湿地不仅具有渗透性强、保水能力大等特点,同时还能纤维微生物、细菌等有害物质,从而使湿地成为一种天然的生态保护场所。
最后,水生植物还可以用于城市防洪和修建景观。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的河流、湖泊等在自然条件下的保护能力往往下降。
而在一些特定的区域,通过适量地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洪涝的可能性。
这些水生植物的根系形成的复杂的地下结构可以对土壤进行稳固,在降雨量大时起到保存土壤及水量的作用,同时还能保障城市的安全。
除此之外,水生植物还可以被应用于一些场地修建上。
正确地运用水生植物,我们便可以在城市节点、工业园、旅游景区等地方构建出更加和谐、美丽的自然景观。
总之,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对城市的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虽然其应用范围和实用程度还有待发掘和改进,但相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未来水生植物的应用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广阔。
园林景观配置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分析作为园林景观配置的一部分,水生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园林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生植物在其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本文就园林景观配置中水生植物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水生植物的定义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这里的水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或其他都市水系。
水生植物分为有根植物和无根植物两类。
其中有根植物需要土壤养分,无根植物则可以通过水中的营养物质生长。
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与陆地上的植物完全不同,所以这些植物都必须具有适应水环境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二、水生植物的分类水生植物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习性也不尽相同。
这里就三种常见的水生植物进行介绍:1. 荷花:荷花是水生植物中的代表性种类。
荷花根系发达,叶子和花朵均能浮于水面,具有美观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 睡莲:和荷花一样,睡莲也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
睡莲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朵则呈现出洁白、粉红或深红的颜色。
睡莲能净化水质,同时还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3. 香蒲:香蒲是一种常见的水生草本植物。
香蒲能吸收水中的氧气,净化水质,同时还能起到固定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三、水生植物的应用1. 提高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中,水生植物能够为景观带来自然、柔和、清新的感觉。
荷花独特的莲花形状、睡莲的淡雅花朵,以及香蒲的丰富层次感,都能营造出优美的景观。
2. 调节水体环境水生植物是水体的天然过滤器,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净化水质,提高水体的质量。
3. 保护生态环境水生植物能够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增加水中生物的栖息地,提供食物来源。
同时,水生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改善气氛质量,减轻城市烟雾和污染。
四、水生植物的选用水生植物的选用需要根据所在环境、生长条件和目的进行选择。
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条件水生植物是生长在水中的,但不代表这些植物不需要土壤。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类别及配置要点分析发布时间:2023-02-16T06:48:42.076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9期作者:宋毅斌[导读] 我国的湿地现状是目前我国湿地面积较大宋毅斌乌鲁木齐市鲤鱼山公园 830011摘要:我国的湿地现状是目前我国湿地面积较大,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我国的开发力度的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部分湿地遭到了破坏。
尽管说建造湿地公园是目前保护湿地最有效的途径,由于现在还是处于对公园湿地植物配置和景观建设的认识较少的阶段,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就会导致出现一些误区。
所以,如果想要有效地建设湿地公园,就必须要进行更详细地研究。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要点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键环节,城市生态建设关系民生大计,更关系着地球生态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为了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大力开展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各类主题式城市湿地公园拔地而起,成为市民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成为一座城市生态建设效益的直接体现。
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的“筋脉”,植物群落是城市湿地公园的“心脏”,城市湿地公园价值功能的发挥完全得益于植物配置,由此可见植物配置的重要性1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种植配置设计原则为了考虑到生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我们就要在配置公园湿地的植物群落时将各种植物的特点与周围景观的特点进行合适的匹配。
不仅如此,为了在湿地环境中保持一定的群落规模,我们还需要考虑植物的自我维持,植物的后续自我成长,以及专业人员的日常护理。
一般来说,在湿地公园植物配置上,必须使用本地的草本植物作为湿地公园建造的主要体系植物,因为本地的草本植物能才能很好地保证公园湿地植物的自己维护的能力,同时还要求能够把日后维护的成本降到最低。
另外,林地建设以多元化、自然化为主,林地建设多采用林草混用。
要想保持树木系数,在种植道路周围的树木的时候就不能种植得太近。
2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类别2.1陆生植物陆生植物泛指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喜光、环境适应能力强,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类别。
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应用浅谈随着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贯彻实施,我国的园林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园林,其中湿地公园便是园林建设中的公园类型之一,之所以称为湿地公园,顾名思义,存在大量的野生自然湿地,水占据了园林的大部分,水的灵动性为园林提升了丰富性与审美性。
自古以来,我国就注重山水合一,植物园林,亭台楼榭别有一番趣味。
湿地公园中大面积的水域充分利用,种植适合的水生植物为湿地公园的艺术美感增添了亮色。
不同的湿地类型需要不同的水生植物,这是由水生植物的性能决定的。
水生植物类型不一,功能多样,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湿地公园中的常见水生植物分类水生植物离不开水,其本身就是生长在水中或者是湿地中的特有植被类型,常见的有两大类,分别为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
湿地公园中的水生植物与我们思维习惯上的水生植物存在一致性,一般是模糊的水生植物概念,凡是在水中生长的花卉植物都被称为是水生植物。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差异,现有四种类型的水生植物,分别是挺水类植物、浮水类植物、沉水类植物及漂浮类植物。
我国水生植物类型多样,资源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品种杂交与选育技术不断提高,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中水生植物的选择提供了多样性与灵活性。
实际水生植物的利用中常见的水生植物类型有睡莲科、鸢尾科、莎草科及雨久花科等几种。
从目前水生植物的利用情况来看,我国的湿地公园建设中出于对色彩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彩叶类植物也用于湿地公园的绿化与建设中,常见的彩叶类植物有花叶鱼腥草、金线石菖蒲、花叶芦竹、花叶香蒲等,这些水生植物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湿地公园的建设增添了色彩,使得湿地公园呈现出多样性,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的应用分析湿地公园中的水生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属性,有的为了观赏,有的为了生态需求,还有的是双方面需求的兼顾,我们主要从景观效果与生态效果两方面对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系统,在城市规划、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水生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对水体中的水质有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和选择。
一、水生植物在水质改善中的作用1. 水生植物能够吸收和稳定底泥中的有机物,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水生植物根系庞大,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减少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
2.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具有吸附和稳定作用。
水生植物根系和叶片表面能够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3. 水生植物可增加水质的氧含量。
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的缺氧状态。
二、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选择1. 荻草类植物:荻草类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适应水体中的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环境。
例如香蒲、芦苇等,根系发达,能充分吸收底泥中的营养盐。
2. 凤眼莲类植物:凤眼莲具有很高的富营养化指数,对底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吸收能力较强。
它们的叶子广泛,增加水面积,促进水体中的氧气交换。
3. 眼子菜类植物:眼子菜具有善于吸收污染物质、适应性广以及生长迅速的特点。
在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或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情况下,种植眼子菜可以有效净化水体。
4. 黄菖蒲类植物:黄菖蒲根系发达并且叶片多,能够增加水面积,为水体提供更多的氧气。
同时,黄菖蒲还具有一定的富营养化指数,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总之,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对水质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合理选择和配置水生植物,可以提高人工湿地的治理效果,有效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不同水生植物对生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取适宜的水生植物时应考虑本地水质特点、气候条件以及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园林景观水生植物的应用及技术园林景观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空间,而水生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增添美感,还能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本文将从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技术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生植物的应用1. 池塘景观:水生植物在池塘景观中起到装饰和净化水质的双重作用。
如睡莲、芦苇等水生植物的种植可以增加池塘的观赏性,同时通过其根系的吸收作用,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改善水质。
2. 水生花坛:水生植物还可以应用于水生花坛中,如睡莲、花菱草等。
水生花坛不仅能丰富园林景观的层次感,还可以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为城市增添一抹绿色。
3. 湿地景观:湿地是水生植物的天然栖息地,因此在园林景观中模拟湿地环境的建设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通过适当的设计和种植,可以形成湿地景观,如人工湿地、湿地公园等,为城市增加一片湿地绿洲。
二、水生植物应用的相关技术1. 水生植物的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水质条件的水生植物是保证园林景观效果的重要一环。
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抗逆性以及观赏价值等因素,确保植物能够在特定环境下良好生长。
2. 水质管理:水生植物的生长不仅依赖于土壤养分,还与水质直接相关。
因此,水质管理是水生植物应用中的重要环节。
需要控制水质中的营养物质浓度,避免过高或过低对植物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调整水质。
3. 生长环境的模拟: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种植需要模拟其自然生长环境。
例如,为水生植物提供适宜的水深和水温,以及合适的光照条件。
这可以通过调整水体深浅、使用遮阳网等方式实现。
4. 种植技术:水生植物的种植技术也是水生植物应用的关键。
需要注意植物的种植深度、根系的处理以及水质养护等方面。
对于一些特殊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还需要注意其种植的季节和方法。
5. 养护管理:水生植物的养护管理是保持园林景观水生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需要定期修剪、除草、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保持水生植物的整洁和健康。
2010 NO.31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农 业 科 学随着水景园林与人工湿地的兴起,水生植物的配置与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虽说湿地能够选用的植物只有几十种,但在工程中配置起来还是需要一点点的技巧和经验,减少在苗木采购和施工时的困难,避免施工或设计变更造成的损失。
1 水生植物配置1.1地域环境对植物配置的影响植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种植地区的改变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搭配外来品种”的原则。
对一些新奇的外来植物品种,在配置前,应参考其在本地区或附近地区的生长表现后再行确定,防止盲目配置而造成的施工及维护困难。
特别是天津东部及南部地区土壤以盐碱地为主,更应选择耐盐碱水生植物,如果有条件对一些外来植物应进行试种,考察其适应性。
1.2土壤条件对植物配置的影响不同水生植物对栽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针对植物的配置需对土壤进行选择。
睡莲及藻类等适合选用土壤贫瘠、沙化严重的沙土作为栽培土;各种挺水植物如千屈菜、美人蕉、再力花、梭鱼草等喜肥的植物类型宜选用土壤养分含量高、保肥能力强的土壤栽种;而湿地边缘种植花昌蒲、紫芋、花叶芦竹等水缘和喜湿植物则宜选用壤土类。
1.3植物特性对植物配置的影响配置水生植物时,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搭配要适宜。
选择时要充分了解各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注意株型大小、色彩搭配与植株的观赏风格等协调一致,还应考虑植物景观是否能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
配置时可以是单纯一种,如在较大水面种植荷花等;也可以几种混植,混植时的植物搭配除了要考虑植物生态要求外,在美化效果上要考虑有主次之分,以形成一定的特色。
1.4水文特征对植物配置的影响湿地水深及水流特征对植物配置有较大的影响。
水生植物种植得水深范围内能够影响到其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不同生长类型的植物有不同适宜生长的水深范围。
挺水植物的种植深度受植株高度的影响,如泽泻、香姑草、石菖蒲等的种植深度只有10cm~30cm,而深水荷花在水深150cm 甚至200cm还能正常开花。
蔬菜科技自然与生活3.2水景绿化营造因地制宜设计水景,可以几种水生植物混合配置,综合考虑植物生长主次,结合植物形态、姿态及颜色特点,协调不同植物花色、花期。
可种植常见的水生植物荷花、水葱及睡莲等,园区水边栽植耐水湿花草,增加水景趣味丰富水边景象,带来自然生态感。
3.3区内道路绿化车道边应选用树冠整齐、枝条广被植物进行配置,常用树木有阴香、香樟及广玉兰等。
在乔木底部种植绿篱以遮挡视线防噪声,通常可选四季常年茂盛的树木,枝条稠密无间隙。
园区小路既是道路也是景观,为小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
园路采用乔木、灌木或草皮多层次组合,具有情趣的特色植物可对节点起到强调作用,达到步移景异效果。
3.4园内建筑小品利用园区内雕塑、座椅等景观配置可美化环境,同时具有实用价值。
设置花架与植物,攀缘植物可沿花架生长,营造绿意盎然效果,常用攀缘植物有紫藤、爬墙虎等。
雕塑可放置在较开敞位置,形成视觉焦点。
座椅附近植物应以落叶乔木为主要背景。
座椅背后配置稠密植物起到依托,具有安全感和私密性,还能对建筑墙角起到软性作用。
小区建筑风格与外部环境有效融合,优美的居住环境与品质提高居住满意度,居民零距离接触大自然,获得咼品质生活感受。
3.5季节化配置植物做好园林植物配置要结合季节特点进行设计。
不同植物生长周期不同,需选择适当季节进行植物配置。
春季种植植物,要保障花期适宜,对植物进行层次性搭配。
夏季为创造清爽生活环境,选择乔木类较高大植物,增加绿色遮阴。
秋季园林植物配置要考虑植物耐寒性,和其它植物搭配好,优化景观。
冬季植物搭配选择耐寒性植物,确保其冬季有旺盛生机。
3.6空间美感配置植物植物配置应对植物混搭,形成直观视觉冲击。
采取多方法体现植物美感,包括水平垂直对比及大小对比,呈现植物形态美、层次空间美感。
应避免植物景观单一,优选多品种植物。
4后期养护管理4.1修剪绿植栽培后要适当修剪绿植枝叶,提高景观观赏性,有利植物自身养分积累,提高植物存活率。
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配置应用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配置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园林景观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绿地和花坛。
水生植物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也越来越被重视。
因为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配置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污水处理、改善路径及泳池环境、建设湿地保护区等问题。
当前,国内外大部分园林场地的水体也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景观资源,在水池或湖泊中植物的种植、荷花、莲花、水仙、曼陀罗、香草厚,可以为景观带来更多的生态元素,更改水域的色调,增加动静变化,使人们更愿意来到这里遨游、休闲,同时也能够将园林中的水体进行有效地利用。
首先,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处理污水。
水是人类生活必需品,但污水处理则是一个长久以来的难题。
除了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外,采用植物吸收污水是当前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方法。
例如悬钩子、香蒲、水葱、箭竹等水生植物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分解能力,能有效地过滤水体中的杂质和病菌,达到净化水质,提高园林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其次,水生植物也可以用于建设主题湿地保护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自然湿地也被大规模地破坏,而建设人工湿地保护区成为了保护自然湿地的必选之法。
植物的生命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湿地环境的改善和更新,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湿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也让水体空间的利用更加合理和有效。
最后,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水生植物也可以用于改善环境。
在今天的园林中,景观硬设施已经不能诠释园林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而水生植物则在春夏秋冬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景色,让树、花、草丰富地生活着。
在庭院、室内花卉和水上花坛它也可以当作一个绿色的元素,以它的光芒和色彩,坚持了我们所需要的环境美化。
需要注意的是,水生植物生长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搭配,在配植中要遵循“高矮、近远、薄厚、次第”的搭配原则。
也要注意有些水生植物生长繁茂,可能会影响游泳、垂钓等活动,因此还需要根据整体环境进行植物的配植。
综上所述,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配置应用也已逐步被广泛接受,它为园林景观的生态构建提供了一个新型模式,它与环境的无缝融合,给人们带来了别样的体验和养眼景象,让人们爱上了这种崭新的绿色景观元素。
园林常用水生植物水生湿地植物的配置及应用(组图)(2010-04-13 13:32:08)转载▼标签:水生湿地植物杂谈水生湿地植物作为营造水景的重要要素,它的应用一直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
本文从植物的构建模式、优化配置、群丛模式、与水体关系角度分析了水生湿地植物,并且结合武汉市三大公园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1、生态水景的构建模式1.1 生态水景的构建模式(1)生态自然型其景观自然形成,各群落分布自然合理,少有人工干涉,如:洪湖的荷花,白洋淀的芦苇。
(2)生态观赏型其景观由人按生态原理并结合原地形地貌设计而成,各群落分布建植由人工而成,群落以观赏为主。
同时运用各种手法使风景优美,使之成为旅游景点,如:杭州的西溪湿地、金银湖湿地公园等。
1.2 水生植物的群落模式(1)物种多样化模式:陆生、湿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依序构成生态水景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统一的组合体,各组成部分比例协调,景观层次和色彩丰富,如:解放公园。
(2)优势种主导模式:优势种在水景中起主导作用,是景观的主体部分,也是景观的特色部分,其他物种为伴生物种。
如大片的荷花形成的景观,点缀有香蒲、茭草和水葱。
如杭州西湖曲院风荷的荷花。
(3)水质净化型模式:此类景观以大量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为主,水域内点缀少量其它水生植物,主要以保持水质良好,水体透明为主。
如:和平公园的人工湖,其中种植的大量菹草和黄花鸢尾。
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模式:通达人为设计将欲种植的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按一定比例在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安排。
使其高效运行达到净化水质,并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和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
群落配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水平空间配置:指水域平面上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
所配置的植物群落可分为生态型植物群落和观赏性植物群落,生态型植物群落以水体污染的治理,污水的净化,促进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主要目标,注重群落的生态效应,其建群种要求耐污,去污能力强,生长快,繁殖能力强,生态效益好的物种,如芦苇。
观赏性植物群落要求株型美观,有花有色,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易形成区域内观赏特色。
如:荷花和睡莲。
垂直空间配置:指水生植物群落的垂直空间配置由水深决定,不同的水生植物群落对水深有不同的要求。
群落配置从湖岸向湖心,随水深的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水生植物,即湿生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
这些群落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生态位,能适应不同水深处的光照条件,能保持相对稳定。
2、水景中的水生湿地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分为水边的植物配置、驳岸的植物配置、水面的植物配置、堤、岛的植物配置等。
配置时要考虑到物种搭配和生态功能,做到观赏功能和水体处理功能统一协调。
物种搭配应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符合各水生植物对生态位的要求,同时能充分发挥各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2.1 水边与驳岸的植物配置水体边缘是水面和堤岸的分界线,水体边缘的植物配置既能对水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实现从水面到堤岸的自然过渡,尤其在自然水体景观中应用较多,所以水边植物配置应讲究艺术构图。
在构图上,注意应用探向水面的枝、干,尤其是似倒未倒的水边大乔木,以起到增加水面层次和富有野趣的作用。
水边的植物配植,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色彩、线条以及姿态来组景和造景的。
我国园林中自古水边主张植以垂柳,造成柔条拂水,同时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池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气根的小叶榕等,均能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
但水边植物配植切忌等距种植及整形式或修剪,以免失去画意。
2.2 水面植物的配置水面全部栽满植物的,多适用小水池,或大水池中较独立的一个局部,在南方的一些自然风景区中,保留了农村田野的风味,在水面铺满了绿萍或红萍,如似一块绿色的地毯或红色的平绒布,也是一种野趣;在水面部分栽植水生植物的情况则比较普遍,其配置一定要与水面大小比例、周围景观的视野相协调,尤其不要妨碍倒影产生的效果。
以水面作底色,配置丰富多彩的水生植物,可以增加俯视水面的景观,还可使岸边景物产生倒影,起到扩大水面的效果。
在较大的水面,为了欣赏远景,还可结合人的视点栽植再力花、芦苇等植株较高的水生植物,以增加景深,方便观赏和留影2.3 堤、岛的植物配置水体中设置堤岸、岛屿,是划分水面空间的主要手段,堤岸常与桥相连。
而堤、岛的植物配置,不仅增添了水面空间的层次,而且丰富了水面空间的色彩,倒影成为主要景观。
有了倒影,景物变一为二,上下交映,倒影还能把远近交错的景物组合在一张画面上,如远处的山和近处的建筑、树木组合在一起,如若一幅秀丽的山水画。
岛的类型很多,大小各异。
环岛以柳为主,间植侧柏、合欢、紫藤、紫薇等乔灌木,疏密有致,高低有序,增加层次,具有良好的引导功能。
3、生态水景中水生湿地植物群丛模式3.1 常见的几种自然分布水生湿地植物群丛苔草+荻:优势种苔草和荻,伴生种为芦苇和荻草。
苔草+灯芯草:优势种为苔草和灯芯草,伴生种为荆三棱和水蓼。
芦苇群丛:优势种为芦苇。
伴生种有菰和水蓼。
菰群丛:优势种为菰,伴生有狐尾藻,眼子菜等植物。
菰+莲群丛:伴生有浮萍,满江红,眼子菜等植物。
3.2 探讨的几种人工配置水生湿地植物群丛香蒲+茭草+睡莲:香蒲群丛为主导群丛,茭草和睡莲为伴生群丛。
花叶芦竹+黄花鸢尾+茭草:花叶芦竹为主导群丛,黄花鸢尾和茭草为伴生群丛。
再力花+干屈菜+睡莲:再力花为主导群丛,干屈菜和睡莲为伴生群丛。
黄花鸢尾+香蒲+睡莲+荇菜:黄花鸢尾为主导群丛,香蒲、睡莲和荇菜为伴生群丛。
4、生态水景中水生湿地植物与水体关系的探讨4.1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要求生产者包括藻类和水生植物。
藻类和水生植物对BOD和COD的耐受程度有明显的不同,对水体营养元素浓度耐受程度也明显的不同。
水体的矿质盐的浓度及BOD5、COD是影响水生植物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水生植物种类对上述三大因素的耐受浓度不同。
4.2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此类配置以环境净化水质为主,其配置以沉水和漂浮植物为主,如:金鱼藻,菹草,凤眼莲等。
这类植物吸取营养能力强,生物生长量大,能降低水体N.P含量,使水质好转。
5、水生湿地植物在水景中应用示例分析5.1 汉水公园景点景汉水公园原是一片垃圾场,后经改造成现代的汉水公园。
汉水公园内的水景点实质上是人工在垃圾场上挖掘的人工塘,开始时塘内水体发黑发臭,后经治理现已成为一景观优美的水景。
在此水景中,我们应用了多种水生植物,首先应用的是荷花、芦苇、香蒲、水菖蒲、睡莲、黄花鸢尾、蒲苇等植物,这样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使水体COD、BOD5大大下降,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在此基础上放养了鱼类,使水体生物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也使水体生态系统趋于平衡。
汉水公园的特点是水生植物配置合理生态优先,物种多样,景观小巧,是人工生态型观赏点。
5.2 解放公园景点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注意群落的生态作用和层次结构及地质性状,能充分体现和突出人工湿地的景观与作用,是景观与环保结合的典范。
在水生植物的上应用选择了水生美人蕉、再力花、梭鱼草、黄花鸢尾、花叶芦竹、千屈菜、等既有观赏性又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植物。
在应用手法上结合水体的实际情况和地理条件采取了片植、丛植和高矮品种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植株的观赏形态和层次,丰富了水景的观赏元素。
应用水生植物30种,数量30万株。
5.3 金银湖公园景点金银湖公园原有大量的自然水系,但植物种类偏少,缺少观赏色彩和层次。
结合实际情况和地形地貌,我们在金银湖选用了高大色彩丰富的植物,增加观赏色彩和层次,选用的植物有荷花、花叶芦竹、水葱、蒲苇、伞草、再力花、睡莲、千屈菜等。
是自然生态观赏型景点。
应用水生植物20种,数量10万株。
5.4 三大水景试验点试验对比(1)配置的水生湿地植物种类对比解放公园水景点:水生美人蕉、千屈菜、花叶芦竹、香蒲、梭鱼草、黄花鸢尾、睡、莲、再力花、荇菜、菹草、金心鸢尾、轮藻等。
汉水公园水景点:芦苇、水葱、荷花、睡莲、黄花鸢尾、水菖蒲、菹草、荇菜等。
放养了鲫、鲢等鱼种。
金银湖公园水景点:水生美人蕉、睡莲、黄花鸢尾、荇菜、伞草、花叶芦竹、香蒲、荷花、水葱、芡实、王莲、水菖蒲、再力花、千屈菜、苦草、菹草等。
放养了鲫、鲢、鳙等鱼种。
(2)水生湿地植物群丛生态位配置的合理性对比解放公园水景点:挺水、湿生、浮水、沉水位。
各生态位都配置了适宜的植物种类。
大湖配置了大量的沉水植物,小湖也配置适量的沉水植物,以保持水质的良好。
汉水公园水景点:在相对对窄小的范围内配置了挺水、沉水和浮水植物。
使水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生态链。
水质能保持相对良好。
金银湖公园水景点:沿湖滨带配置了大量挺水植物,为鱼类提供栖息之地和食源。
在水深适宜之处配置了多种沉水植物。
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基础。
使水体生态链趋于完善。
(3)优势种及生态作用解放公园水景点:优势种为再力花、香蒲和菹草。
维持水质良好。
汉水公园水景点:优势种为荷花和菹草。
提供食源和维持水质。
金银湖公园水景点:优势种为香蒲、菹草和荷花。
为鱼类提供栖息产卵之地并净化水质。
(4)水体形式及环境特点解放公园水景点:人工湖泊,有水渠相联,形成环形水系并有人工湿地床进行水处理汉水公园水景点:有人工岛屿和潭。
水底环境多样,为多种水生动物提供了生存基础,也增加了景观元素。
金银湖公园水景点:以天然水系为主。
水面宽阔,驳岸形式多样,景观野趣自然。
(5)水质及环境特点解放公园水景点:水质良好。
景观优美,寓游乐于科技之中。
汉水公园水景点:景点小巧玲珑,景观元素丰富。
水质良好。
金银湖公园水景点:景观野趣自然,水质良好,物产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