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趣谈
- 格式:docx
- 大小:18.86 KB
- 文档页数:7
古代回文诗大全一、回文诗就像一个神秘的文字魔法。
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简直惊掉了下巴。
比如说“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你看这诗,正着读是一个人赏花之后骑马飞奔,酒意微醺,到傍晚才回去的场景。
反过来读呢,又是另一番妙境,就像你走在一条时光的回廊,不管从哪个方向走,都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这难道不神奇吗?就像一个会变身的精灵,怎么看都充满惊喜。
二、古代的回文诗可多着呢!每一首都像是一个宝藏等待着被发掘。
像“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这首诗里藏着多少思念啊。
丈夫思念妻子,父亲思念儿子,那股子愁绪就像一团怎么也化不开的浓雾。
你要是把这首诗倒过来读,还是一样的深情,就如同一条情感的河流,不管流向哪,都带着满满的思念。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古人用智慧和情感编织的梦。
三、嘿,你知道吗?回文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它就像是一个双面绣,两面都精美绝伦。
就拿“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来说吧。
从前往后读,你能感受到春天里莺啼柳绿,明月当空的美妙景象。
反过来读,同样是那幅画面,只不过像是换了个视角重新欣赏。
这就好比你看一幅画,正着看觉得美,倒过来再看,又发现了新的细节,简直妙不可言。
四、我觉得回文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超级惊喜。
“风卷雪篷寒罢钓,月辉霜柝冷敲城。
浓香酒泛霞杯满,淡影梅横纸帐清。
”你瞧,这诗描绘的画面多有层次感。
寒风中钓鱼归来,月光下霜华满布的城池,还有那满杯的美酒,清瘦的梅影。
倒过来读呢,依然能让你沉浸在那个清冷又富有诗意的世界里。
这不像我们现在有些单调的文字,回文诗是有灵魂的,像一个会跳舞的精灵,在文字的舞台上尽情展现它的魅力。
五、回文诗可不得了啊!它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两扇不同的文学大门。
像“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奇妙有趣的回文诗奇妙有趣的回文诗(一)孟华一首诗顺读流畅优美,若将它的全篇或句、段倒回来读,也流畅优美,这就是回文诗。
这种诗虽带有一定的文字游戏的性质,但它构思巧妙,手法独特,音韵和谐,趣味盎然,是我国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回文诗的奇妙和趣味主要表现在“回”字上,“回”是指词句的回环往复,“回”法不同,它的构成就不同。
下面介绍几种形式:一、顺倒型。
顺读成诗,倒读亦成诗。
这是回文诗的最初形式,也是其基本形式和常见形式。
这种回文诗诗律规范,诗味浓郁。
宋朝李禺写的七律《回文诗》是其中著名的一首: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恰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此诗顺读,构画出了远游在外的夫对妻、父对子思念的情景;倒读,则抒写了子对“无音讯”的父、妻对“久别离”的夫思念之情,而且两诗的意境幽远,情感深挚,富有感染力。
二、诗词型。
顺读是诗,倒读则词;或顺读是词,倒读则诗,这是回文诗的发展。
这类回文诗描写多细腻,感情多凄婉,抒情性较强。
清朝一女诗人写的《秋》回文诗,顺读是一首七律,倒读则成一曲《虞美人》词。
七律·····秋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枯叶,别离长夜望高楼。
迟迟月影斜倚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虞美人·秋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欲将愁旅赋余诗,叠叠竹倚,斜影月迟迟。
楼高望夜长离别,叶枯寒阴结,冷风留得未残灯。
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这首回文诗无论是诗还是词,都秋意浓厚,人情凄幽,不失为好诗好词。
三、反复型。
这种回文诗选一字为首,连环读之,不仅句句成诗,而且首首押韵。
这也是回文诗的发展。
宋朝钱惟治的《春日登大悲阁回文》就是这种诗:碧天临迥阁,晴雪点山屏。
夕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
全诗仅四句20字,若以任何一个字领头依序读之,能成诗四十首,顺读20首,倒读又可成20首。
回文茶诗独具匠心妙趣横生回文茶诗记梦二首苏轼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茶团,使美人歌以饮。
余梦中写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吐碧衫。
”意用飞燕吐花事也。
乃续之为二绝句。
其一: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培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这是两首通体回文诗,倒读出下面两首:其一: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五颜鸵。
其二: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茶壶回文诗清?黄伯权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
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
其诗又可回读为: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
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
秋宵吟?秋月清?陈琼仙轻舟一泛晚霞残,洁汉银蟾玉吐寒。
楹倚静荫移沼树,阁涵虚白失霜峦。
清琴瀹茗和心洗,韵竹敲诗入梦刊。
惊鹊绕枝风叶坠,声飘桂冷露浸浸。
其诗可回读为:浸浸露冷桂飘声,坠叶风枝绕鹊惊。
刊梦入诗敲竹韵,洗心和茗瀹琴清。
峦霜失白虚涵阁,树沼移荫静倚楹。
寒吐玉蟾银汉洁,残霞晚泛一舟轻。
梅清?张奕光香暗绕窗纱,半帘疏影遮。
霜枝一挺干,玉树几开花。
傍水笼烟薄,隙墙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其诗倒读为: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墙隙,薄烟笼水傍。
花开几树玉,干挺一枝霜。
遮影疏帘半,纱窗绕暗香。
回文诗趣谈回文诗,也叫回纹诗,回环诗。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诗歌体裁,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
这种诗,它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顺读、倒读、斜读、跳读、回环读均可。
据传,我国最早的回文诗是西晋苏伯玉的妻子为怀念远方的丈夫,在盘子中婉转回环地写了一首著名的《盘中诗》,它成为我国第一首回文诗。
而最著名的回文诗是我国前秦时的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苏若兰所作的《璇玑图》。
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
窦滔有个宠姬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每每相见,总免不了一番嘲讽,窦滔常常为此遗憾,心中十分不快。
回文诗例谈回文诗例谈陕西·榆林 / 王振权回文诗是古代的一种顺读倒读均可成文的文学作品体式(此处的“诗”取其广义,兼指词、曲、赋等韵文),同时又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据《四库全书总目》的《< 回文类聚>(宋·桑世昌编纂)提要》中说:“《回文类聚》载曹植镜铭八字,回环读之,无不成诵。
”可见,回文的产生,当溯源于汉末或者更早,到魏晋南北朝时已有不少可观的作品,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式。
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回文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由于许多著名诗人的参与,使之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逐步趋于规范。
明清更是回文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有清一代,文坛“玩”风大振,不仅参与回文诗的文士众多,而且作品数量大增;其内容以咏风花雪月为主,形式花样不断翻新,较前代更加成熟、完善。
后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回文这一体式渐趋衰落,除了不入韵的回文对联因其形式相对简单,难度较小,至今还有些文人仍然编撰外,其他如诗词曲赋等韵文,则很少有人再去创作。
回文诗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以图案为载体的回文诗图,如相传东汉末苏伯玉妻的《盘中诗》,晋·前秦时苏蕙的《璇玑图》,以及《玉连环》《叠字连环》《回环图》《锦缠枝》《璇玑碎锦图》等。
第二大类是纯文字的回文诗,即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所说:“《诗苑类格》载唐·上官仪曾说'诗有八对’。
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后来有人好奇,定要做到词序完全可以不拘,无论顺读、倒读,都可成文,这便成了一种稀奇的文体。
这种稀奇的文体,总名叫做回文体。
诗、词、曲都曾经有过。
”陈氏所谓的回文体,就是顺读、倒读均成文的纯文字的诗词曲赋。
其中以回文诗较为多见,回文词相对偏少,而回文曲、回文赋则极为罕见。
本文所谈仅限于第二大类。
回文诗颇见遣词造句功力,具有很高的美学艺术价值,被誉为诗中之奇葩。
这种形式回环往复,风格奇特,颇富异趣,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古诗词回文拾趣作为古诗文中的奇葩,回文诗独具特色,它形式多样,下面主要赏析的是既可顺读又可倒读的回文诗。
浙江新昌县的南明山中,有一尊历时近三十年才凿成的齐梁时代的大佛。
佛高十几丈,自手指至指尖一丈二尺有余。
两膝踝间四丈五尺。
山寺因此而命名为大佛寺。
其周围环境,清净幽雅,景色如画,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天然居。
其寺有一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对联巧用“天然居”和“大佛寺”这两个名称,组成回文,切题、工整,自然而有情趣,构成了本幅回文联的主要特色。
擅写回文的丁药园,更把此体引向深入。
他的一曲《菩萨蛮》唱出了千古不变的爱情主题。
该词流转自如,毫无拼凑之嫌。
下帘低唤郎知也,也知郎唤低帘下。
来到莫疑猜,猜疑莫到来。
道侬随处好,好处随侬道。
书寄待何如,如何待寄书。
www写一个少女与意中人相会。
她听到情郎已应约到窗下,便把帘子放下轻轻唤郎,并嘱咐他别胡乱猜疑,一切都好。
词曲选材并无特别,奇就奇在整句无论顺读还是倒读,有如行云流水,一气贯通。
以上是单句回文。
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宽慰无数恋人的秦少游,又独辟环形回文,以表述他“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语)初看奇巧,形似圆环,经整理为一首七绝: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以少胜多。
环环相扣,用十四字写出了二十八言的格律诗,且平仄协调,粘对合律,韵脚正确,严格遵循七绝的格律。
顶针回环,实属珍品。
《白雪遗音选》中的《桃花冷落》更记载了一字回文顶针,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
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
毛衣未湿黄梅雨,雨滴红梨分外娇。
娇姿常伴垂杨柳,柳外双飞紫燕高。
高歌佳人吹玉笛,笛边鸾线挂丝绦。
绦结玲珑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
潮平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
摇入西河天将晚,晚窗寂寞叹无聊。
聊推纱窗现冷落,落云渺渺被水敲。
敲门借问天台路,路过西河有断桥,桥边种碧桃。
回文诗相传由晋代文人傅咸、温峤等首创,但不见作品传世。
杂谈妙趣横生的回文诗说到回文诗,不能不先说说修辞学中的“回环”。
回环是汉语中的一种“用相同的语句循环往复地说明”的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即:甲乙—乙甲。
详细言之,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够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还使语意精辟警策。
例如:“发展需要科学,而科学更需要发展”;“文人的无聊,无聊的文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等等。
回环用在文章(一般指散文)里,始终还是一种修辞方法,不过也有将包含着回环的那段文字叫做“回文体”的。
回环使用在文章中,可以根据需要,表现出有好几个来回,如“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便是;可回环若用在诗歌中,就只能有一个来回,这便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回文”了,而这样的诗便称为回文诗。
回文诗出现的年代很早,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首回文诗当属苏伯玉妻所作的《盘中诗》。
苏是西晋人,则意味着回文诗至少首先出现在西晋时期。
清人朱存孝在其所著的《回文类聚序》中便宣称回文诗“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为大备。
”到目前为止,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中国最早的回文诗便是《盘中诗》。
苏伯玉妻的姓名及生平均无从查考,只知道苏伯玉使蜀,久未归回,而且连书信也没有一封。
她却居住在长安,非常想念自己的丈夫,便生巧思,在盘中作诗一首,诗中虽然有一些埋怨之辞,但更多的是苦苦思念之情。
全诗凡168字,共有49句,27韵,屈曲成文,寓宛转缠绵之意。
最后点明“当从中央周四角”,告诉丈夫该如何读这首诗。
据说,当苏伯玉经过一番思考,读懂全诗后,百感交集,并被妻子的深情与奇妙的才情所感动,当即决定收拾行装,迅速返回到了家乡。
《盘中诗》从中央的“山”字起读,绕向四周,布局安排颇富机巧,但不能倒读,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回文,不过其词序的刻意安排,与后来的回文确实相似,把它说成是回文诗的先导,也还说得过去。
回文诗赏析(九)--古刹回文诗摘趣转:依依的博客回文诗赏析(九)古刹回文诗摘趣湖北省来凤县仙佛寺山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首奇诗: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这首诗描绘景色如画,倒过来读,仍是一幅如画的美景:烟笼月色树笼妙,影漾波中潭落霞;天晚宜人留景好,妍争桂白菊开花。
如将每句诗减去第一、二两字,仍是一首景色宜人的诗:菊白桂争妍,留人宜晚天;潭中波漾影,树色月笼烟。
又如将每句的第五、六两字减去,还是美景如画的诗:花开菊白妍,好景留人天;霞落潭中影,纱茏树色烟。
这首诗的作者,据说是一位四处云游的道人,当他自峨眉来到这里时,展眼四望,秋潭落霞,桂开菊放,诗兴大发,挥笔而就。
镇江,古称润州。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任润州太守时,与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友善,成了金山寺的常客。
在此地幽美的景色感染下,苏东坡诗兴一起,妙笔挥就,诗句优美,闻传遐迩的「金山寺回文碑」:潮随岸浪雪山倾,远浦鱼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譪譪红霞晚日晴;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倒过来读,仍然如诗如画: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晴日晚霞红譪譪,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鱼浦远,倾山雪浪岸随潮。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中,有多块回文诗碑,其中一块,描绘了桃花源「翠竹寺」秀丽迷人的风光,令人陶醉:天连草色一川平,日映红花万树晴;泉滴洞中山滴翠,烟溪绿袅竹声清。
倒读此诗,花、草、树、泉、天色、山洞、流溪、翠竹等等的风光,依然明媚动人:清声竹袅绿波烟,翠滴山中洞滴泉;晴树万花红映日,平川一色草连天。
这首诗很有趣:正读反读都成诗这首诗很有趣:正读反读都成诗文/金钟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首很有趣、很天才的诗,这首诗正着读倒着读都能成诗,刘坡公《学诗百法》说:“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回文诗反复成章(资料图图源网络)回环诗,又叫“回文诗”、“回纹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它是我国文人玩的一种文字游戏,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回文诗中,足见诗人的深厚功底,也可以看见我国汉字的绝妙。
很多城市已经正式地迈入了春日,就让我们来看看回环诗里是怎么赞赏这洋洋得意的春日的。
回环诗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资料图图源网络)回文诗石山染痕苔青青,绿水春荫柳啼莺。
池荷生叶红莲碧,溪流泛舟轻拂风。
倒着读就是这样的:风拂轻舟泛流溪,碧莲红叶生荷池。
莺啼柳荫春水绿,青青苔痕染山石。
这首诗呢,正着读倒着读,意思差不多,都显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调皮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的喜欢和宠溺。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的喜欢(资料图图源网络)翠绿色的苔藓将山和石都染绿了,不禁让我想起《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在门前的石阶上映出了淡淡的痕迹,在珠帘之间可以看到青青的河边草,这映阶碧草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的,天真又可爱。
绿水欢脱地流着,柳树已经长出了繁密的枝芽,莺鸟欢快地在柳的树荫下唱啊跳啊。
正像苏轼《蝶恋花·春景》中的“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高兴地在空中、暖阳里飞,清澈的河流环绕着人家,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传递着春的气息。
荷塘里面,碧绿的莲叶与红色荷花的相互衬托下,显得更红更绿了,也让我想起了大家熟知的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绿的莲叶像连着天一样,无边无际,荷花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地艳丽鲜红。
天地的广阔,莲花的迷人,如此地绚烂生动。
在缓缓的溪流上泛舟,感受到微风的轻轻拂动,轻松惬意,如人间仙境,脉脉不得语,真真可以“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驾一叶扁舟,游于春水间,听任小船漂流而去,在船上享受风声、水声、鸟声,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回文诗趣谈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小学五、六年级》2015年第27期
一
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妹夫秦观。
家人告诉苏轼,秦观出外游玩,很可能去佛印和尚的寺里去了。
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
秦观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
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
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
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非常高超。
二
还有一种回文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
回文诗是一种可顺着读和倒着读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怎样读意思大同小异,颇具欣赏价值。
广东茂名市有一座观山寺,石壁上刻有一首回文诗,不论是顺读倒读都是一首渔舟唱晚七律诗,浑成自然,无限妙趣,全诗如下: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有名的回文诗故事引言回文诗是指能够从前往后,或者从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诗句。
它们独特的结构和音韵魅力使得它们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几首有名的回文诗,带领读者走进回文诗的神奇世界。
什么是回文诗回文诗,顾名思义,是指从前往后读和从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诗句。
这种诗句的结构通常非常严格,每个字、每个音节都需要按照特定的规则排列。
回文诗可以是一首完整的诗,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短语或者单词。
它们通过巧妙的排列和运用语言的特点,创造出独特的美感和思维方式。
著名回文诗家Lewis Carroll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是英国著名的回文诗家,他的回文诗作品享誉世界。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Madam, in Eden I’m Adam.”(夫人,在伊甸园我是亚当)。
这句回文诗改编自《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通过巧妙的语言编排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以及对回文结构的巧妙运用。
Langdon Smith兰登·史密斯(Langdon Smith)是美国的一位著名回文诗家,他的诗作《A man, a plan, a canal: Panama!》(一个人,一个计划,一个运河:巴拿马!)是大家熟知的回文句子之一。
这句诗句描述了巴拿马运河的建设过程,通过精心的编排使得整个句子从前往后读和从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
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这句诗句成为回文诗中的经典之作。
回文诗的艺术特点对称结构回文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称结构。
无论是诗句的长度还是音节的排列,都需要满足对称的要求。
这种对称结构给回文诗带来了独特的美感,使得整个诗句看起来和谐且平衡。
灵活运用语言回文诗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需要灵活运用语言,通过巧妙的排列和组合,使得诗句可以从前往后读和从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
他们通过运用词汇的异构性、同音字以及句子结构的变化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回文效果。
独特的韵律回文诗的音韵是其另一个重要的特点。
回文诗家们通过对诗句中的音节和押韵的安排,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有趣的回文诗鄄城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刘兴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
在这浩如烟海的诗歌里,有一种类型的诗歌可以说是构思巧妙,妙趣横生,读后让人拍案叫绝,那就是回文诗。
所谓回文诗,也叫回环诗。
是指诗可正读亦可通体倒读。
回文诗大约始于宋朝,诗中字句,从头至尾往复回环,读之成韵。
它有一定格式,约束大,制作不易。
它看起来像是文字游戏,但正是这种奇妙的结构表现出了汉语文字的一种魅力,它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里的浪花。
我们不妨欣赏几例:据说,有一次,宋代文学家苏轼和其妹苏小妹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
打开一看,信上只写了几个字:“静思伊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
”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原来是一首叠字回文诗,其读法为: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苏小妹深受感动,心中无限相思之情荡起,便仿少游诗体,回了一首:“采莲人在绿杨津一阕新歌声漱玉。
”即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
苏东坡也不甘寂寞,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了14个字,并把他们排成一圈,形成一首别人看来的怪诗。
已目赏时花醒归微去力马酒飞如原来,苏东坡写的也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写了自己在外游玩的生活和情趣。
其读法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另外,苏东坡还有一些回文诗作品,《记梦》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无论正读,还是回读,可以说都易趣盎然,别有一番滋味。
记梦(正读)空花落尽酒倾漾,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辗斗晴窗。
记梦(反读)窗晴斗辗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漾倾酒尽落花空。
不过,被世人誉为回文诗珍品的是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春夏秋冬》,夏更是公认的一枝独秀。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日月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回文诗典故
《有趣的回文诗典故》
嘿,你们知道吗?我最近可碰到了一件和回文诗有关的超有趣的事儿呢!
那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公园玩。
我们在湖边溜达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个老爷爷正摇头晃脑地念着什么。
我们好奇地凑过去,就听到老爷爷念道:“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我们都一脸懵,这啥呀?老爷爷看我们迷惑的样子,笑着说:“这是回文诗呀,你们顺着读倒着读都有意思呢。
”接着他又念了倒着的:“微力酒飞如马去,飞如马去花赏。
”哇,我们顿时觉得好神奇呀!
我们缠着老爷爷再给我们讲讲,老爷爷就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回文诗可是很有历史的呢,古代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写。
”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那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我就说:“这也太有意思了吧,那他们怎么想出来的呀?”朋友 A 说:“肯定是绞尽脑汁呗!”朋友 B 接话道:“哈哈,说不定写的时候头发都掉了一大把呢!”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爷接着又给我们说了几首回文诗,我们越听越入迷。
然后我们也试着自己编了几句,虽然很幼稚,但大家都玩得特别开心。
从那以后,我就对回文诗特别感兴趣啦,时不时就会想起那天在公园和朋友们还有老爷爷一起探讨回文诗的有趣场景。
真的是一次难忘的经
历呀!回文诗,可真是个神奇又好玩的东西呢!。
趣味回文诗
趣味回文诗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读起来既有节奏感,又有趣味性,同时还能练习我们的语言水平和创意思维能力。
回文诗,就是颠倒着念,前后都一样的诗句。
而趣味回文诗,则是诗句中还穿插许多俏皮的谐音和妙趣横生的文字游戏。
比如有这样一句:“落花飞渡,春水碧波涌。
”如果颠倒念,就变成了:“涌波碧水,渡飞花落。
”
又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变成了:“霜为露白,苍苍葭蒹。
”
这样的方式非常有趣,可以让人在娱乐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文学素养。
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写作中,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和巧妙之处。
卷帘风入双双燕,燕双双入风帘卷。
明月晓啼莺,莺啼晓月明。
断肠空望远,远望空肠断。
楼上几多愁,愁多几上楼。
――晁端礼《菩萨蛮》在中国诗歌发展流变中,正统诗体之外,别有杂体诗旁逸斜出潜滋暗长。
所谓杂体诗,《辞海》说:“诗体中的一种,多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
如离合诗,回文诗、辘轳诗等。
”宋严羽《沧浪诗话·文体》中亦有类似论述:“论杂体,则有……盘中、回文、反覆、离合,虽不关诗之轻重,其体制亦左,至于建除、字谜、人名、卦名、数名、药名、州名之诗。
”不过,《辞海》与《沧浪诗话》虽都承认杂体诗为一种形式上独特的别类诗体,但评价均不高,认为是文字游戏。
然而,历览各代诗歌,却多有诗家于杂体诗中逞才炫技,各擅胜场,各领风骚。
在杂体诗中,回文诗是颇负盛名的一类。
回文诗,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回文,也写作“迴文”、“回纹”、“回环”。
它是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
用此法于诗,谓之回文诗;用于词,谓之回文词。
因词亦为诗,下面统称回文诗。
自西晋以降,历代多有回文诗传世。
最负盛名的回文诗当属前秦窦滔的妻子苏蕙(若兰)的《织锦璇玑图》。
关于此诗由来,已敷衍成佳话。
苏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
窦滔有个宠姬名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窦滔颇不快。
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言。
若兰十分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
此图以841字排成纵横各为29字的方图,八百多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
可以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等,得诗3752首,才情高妙,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令人叹为观止。
该诗非徒有形式,也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若兰内心的悲欢苦乐。
若兰派人把织好的锦图送到襄阳,窦滔大惭,深感负爱妻若兰,当即遣回赵阳台,盛礼迎苏若兰到襄阳,历此风波,夫妻更加恩爱。
有趣的回文诗
1. 《赏花》
花艳映双人,
人双映艳花。
例子:咱一起去花园赏花呀,那花儿开得艳,映着咱俩,可不就像“花艳映双人”嘛!
2. 《划船》
船行水上波,
波上水军船。
例子:我们去划船,船在水上行,那水波荡漾,可不就像“船行水上波”嘛,多有意思呀!
3. 《观云》
云飘似仙舞,
舞仙似飘云。
例子:你看那云飘来飘去,像仙人在跳舞一样,这就是“云飘似仙舞”呀,神奇吧!
4. 《逗猫》
猫戏小儿欢,
欢儿小戏猫。
例子:你瞧那小猫和小孩子玩耍,多欢乐呀,不就是“猫戏小儿欢”嘛!
5. 《观月》
月照满林霜,
霜林满照月。
例子:晚上看月亮,月光照在满是霜的树林上,真像“月照满林霜”呢!
6. 《听雨》
雨落敲叶响,
响叶敲落雨。
例子:下雨的时候听,雨滴敲打叶子发出响声,可不就是“雨落敲叶响”嘛,多生动呀!
7. 《爬山》
山高我为峰,
峰为我高山。
例子:咱努力爬山,到山顶了,就感觉山高我成峰了呀,像“山高我为峰”一样!
8. 《下棋》
棋争黑白妙,
妙白黑争棋。
例子:和朋友下棋,那争夺的场面可真妙,不就是“棋争黑白妙”嘛!
9. 《观鸟》
鸟飞林逾静,
静逾林飞鸟。
例子:看着鸟儿飞走,树林反而显得更安静了,这就是“鸟飞林逾静”呀!
10. 《读书》
书读意无穷,
穷无意读书。
例子:读书的时候能体会到很多意思呀,就像“书读意无穷”,要是觉得没意思可就读不下去书咯!
我觉得回文诗真的太有趣啦,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语言的魅力,还能带来很多欢乐和惊喜呢!。
回文诗趣谈回文即回环可诵之文。
以回文体写诗,则顺读、倒读都合律成韵,从而极大限度的运用汉字构词和词义组合的可塑性,表现出高度技巧和驾驭汉字的能力。
通常所言回文诗,是指如下列各首的“通体回文诗”,此外还有多种奇巧体格。
一.通体回文指一首诗从尾字倒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韵诗。
如齐·王融《回文诗》正读为:斜峰绕曲径,耸石带山连。
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
倒读为: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径曲绕峰斜。
(斜古音读xia)唐·潘孟阳有《春日雪回文》五绝,正读为:春梅杂落雪,发花几时开?真颜尽兴饮,仁里愿同来。
倒读为:来同愿里人,饮兴尽颜真。
开时几花发?雪落杂梅春。
其诗友张荐作回文诗和之:迟迟日气暖,漫漫雪天春。
知音醉欲饮,思见此交亲。
倒读为:亲交见此思,欲饮醉音知,春天雪漫漫,暖气日迟迟。
宋·苏轼才气横溢,在回文诗中也多有戏笔。
其《题织回文》: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倒读为: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古代作回文诗词者甚多,许多文学大家如苏轼、王安石乃至理学家如朱熹也不以为是小道而轻弃之。
下面再举几首回文诗:梁·简文帝《和湘东王后园回文诗》:云枝间石峰,水脉浸山岸。
清池戏鹄聚,树秋飞叶散。
倒读为:散叶飞秋树,聚鹄戏池清。
岸山浸水脉,峰石间枝云。
宋·王安石《碧野》:碧芜平野旷,黄菊晚秋深。
意倦留甘饮,身闲累苦吟,倒读为:吟苦累闲身,饮甘留倦意。
深秋晚菊黄,旷野平芜碧。
《泊雁》:泊雁鸣深渚,收霞落晚川。
柝随风敛阵,楼映月低弦。
漠漠汀帆转,幽幽岸火燃。
壑危通细路,沟曲绕平田。
倒读为:田平绕曲沟,路细通危壑。
燃火岸幽幽,转帆汀漠漠。
弦低月映楼,阵敛风随柝。
川晚落霞收,渚深鸣雁泊。
宋·苏轼《题金山寺回文》:潮随激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倒读为: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天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激随潮。
无名氏《题广东高要县观山寺壁》:悠悠绿水傍林隈,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映碧苔。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云棹一蓬开。
倒读为:开蓬一棹云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苔碧映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隈林傍水绿悠悠。
陈子高六言绝句:纤纤乱草平滩,冉冉云归远山。
帘卷堂空日永,鸟啼花落春残。
倒读为:残春落花啼鸟,永日空堂卷帘。
山远归云冉冉,滩平草乱纤纤。
二.就句回文这是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的回文体式: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如对联:“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来水傍鱼”即是此格。
清人李旸《春闺》: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
眼波横泪横波眼,眉黛愁浓愁黛眉。
永夜寒灯寒夜永,期归梦还梦归期。
明代某僧人《过西湖诗》:天连泗水水连天,烟锁孤村村锁烟。
树绕藤萝萝绕树,川通巫峡峡通川。
酒迷醉客客迷酒,船送行人人送船。
此会应难难会此,传今话古古今传。
三.双句回文此体回文,每二句形成一个回复单元,即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对联中的“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即属此类。
此类回文少见于诗而多见于词。
苏轼《菩萨蛮》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
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
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
邮便问人羞,羞人便问邮。
柳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碗冰红藕,藕红冰碗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有人以为回文词是“文人慧笔,曲生狡狯”,但身为道学夫子的朱熹竟也染指: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樽酒绿繁荫,荫繁绿酒樽。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用其它词牌作双句回文词的,为符合词谱,就往往要增损字句,截长补短。
如梅窗《阮郎归-七夕》:皇州新景媚晴春,春晴媚景新。
万家明月醉风清,清风醉月明。
人游乐,乐游人,游人乐太平。
御街神圣喜都民,民都喜圣神。
后一句为前一句的部分回读,但总体上仍属双句回文体。
四.本篇回文由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文如传为苏轼的《西江月。
咏梅》: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沏映艳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艳映沏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有些词牌由于句式长短及平仄格律的限制,难以象《西江月》那样句句对应地回文,但用破读法重新断句,仍可回复成为一首完整的符合词谱格式的作品。
如清人万树的《南乡子。
闺怨》:衾染泪香红,冷睡吟哀忆恋空,忘尽盟誓深似海,谁同?意蜜心诚独有侬。
侬有独诚心,蜜意同谁海似深,誓盟尽忘空恋忆,哀吟。
睡冷红香泪染衾。
五.双篇回文由两篇完成一个回复式,后一篇为前一篇的倒读,此体式主要指词而言,若在诗即是通体回文,在词,倒读之后虽然句式、字数、标点都仍旧,但字与句已有新的组合,故而与通体回文诗不同。
如清人董宁《卜算子》:明月淡飞琼,阴云薄中酒。
收尽盈盈舞飘絮,点点轻鸥咒。
晴浦晚风寒,青山玉骨瘦。
回看亭亭雪映窗,淡淡烟垂岫。
倒读则为:岫垂烟淡淡,窗映雪亭亭。
看回瘦骨玉山青,寒风晚浦晴。
咒鸥轻点点,絮飘舞盈盈。
尽收中薄云阴,琼飞淡酒月明。
《卜算子》倒读后由仄韵变为平韵,词调亦名《巫山一段云》双篇回文尚有另一种特殊格式,即后篇每句为前篇每同位句的倒读回文。
如近人樊增祥《玉楼春》二首:其一其二蝶衣金瘦花房粉粉房花瘦金衣蝶雪燕双雕钗玉冷冷玉钗雕双燕雪霜情薄怨素心兰兰心素怨薄情霜月恨天如圆靥杏杏靥圆如天恨月迭笺秋雁书传锦锦传书雁秋笺迭叶坠疏桐金蚀井井蚀金桐疏坠叶人中画字写炉灰灰炉写字画中人白露秋期归心准准心归期秋露白若于中间画一轴线,则二首诗成轴对称图形,观之读之都趣味盎然。
六.环复回文这是回文体和连环体的综合运用。
先连环诵读至尾,再从尾字开始连环读至开头,从而形成重复倒旋的回文格。
如清代永嘉民女吴绛雪所作往复回文四时诗,每首仅十字,往复回读可得二十八字七绝。
诗的原文和读法如下:《春》: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读为: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读为: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读为: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读为: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七.叠句连环体这种连环体的回文诗,句与句之间有一个字或多个字重叠,其结构如鳞片之叠压覆盖,层层推进,故又称鳞叠连环体。
如清人万红树《四时诗-翠蕉连环图诗》多字重叠,用横行排列,酷似鳞片叠压:《春》春雨晴来访友家雨晴来访友家花晴来访友家花径来访友家花径斜《夏》夏沼风荷翠叶长沼风荷翠叶长香风荷翠叶长香满荷翠叶长香满塘《秋》秋月横空奏笛声月横空奏笛声清横空奏笛声清怨空奏笛声清怨生《冬》冬阁寒呼客赏梅阁寒呼客赏梅开寒呼客赏梅开雪呼客赏梅开雪醅也有一字重叠的,称玉环连环体。
如无名氏《踏莎行》词:兰蕙温柔,柔香嫩体,体如玉润宫腰细。
细眉淡扫远山横,横波滴滴娇还媚。
媚脸凝脂,脂匀粉腻,腻酥香雪天然美。
美人妆罢更临鸾,鸾钗斜插云髻里。
又如清人华广生《白雪遗音-桃花》诗: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
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野鸟理新毛。
毛衣未湿黄梅雨,雨滴残红分外娇。
娇姿常伴垂杨柳,柳外双飞紫燕高。
高阁佳人吹玉笛,笛边鸾线挂丝绦。
绦结玲珑香佛手,手把茜窗望江潮。
潮平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
摇入西河天将晚,晚窗寂寞叹无聊。
聊对残霞观冷落,落花渺渺水迢迢,迢迢借问天台路,路过河西有断桥。
附:网友回复该贴如下隔岸听箫2005-07-11 03:20:44RE:回文诗趣谈楼主所言的第六种“六.环复回文”,亦称“辘轳体”,读来饶有兴趣。
在下竟曾敢一试,现呈于后,还望指教:辘轳体回文诗四首鸭戏春水绿护花掩池蛙(春)鹅白隐翠草清波载香荷(夏)鸣雁飞碧透空灵御风轻(秋)鹰伴松雪冷鸦惊若寒星(冬)月落含山2005-07-12 13:30:11RE:回文诗趣谈我来翻译:鸭戏春水绿护花,水绿护花掩池蛙,蛙池掩花护绿水,花护绿水春戏鸭。
(春)鹅白隐翠草清波,翠草清波载香荷,荷香载波清草翠,波清草翠隐白鹅。
(夏)鸣雁飞碧透空灵,碧透空灵御风轻,轻风御灵空透碧,灵空透碧飞雁鸣。
(秋)鹰伴松雪冷鸦惊,雪冷鸦惊若寒星,星寒若惊冷鸦雪,惊鸦冷雪松伴鹰。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