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6.68 MB
- 文档页数:106
教育经济学重点第一章绪论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1、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萌芽时期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名教育的经济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的论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
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写了著作《人力的资本观》,它运用现值折算法。
(2)形成时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的创建者,主要著作有《由教育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等。
美国丹尼森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
(3)发展时期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
出现的主要学者有英国的希恩、布劳格、韦锥,美国的罗杰森、鲁什林、戴维斯。
研究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研究的内用和范围有了很的拓展。
第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
第三,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第四,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
第五,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2、学科研究对象。
①西方:教育投资收益及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等②前苏联:经济规律在教育部门所起的特殊作用③中国:厉以宁,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杨保民,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王善近,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3、学科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4、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①是二战后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②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教育经济学重点汇总第一章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
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靳希斌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章形成早期:管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庶富教、墨子——教人耕者其功多、荀子——不教无以理民性初步形成:1.威廉·配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政治算数》首次运用数字资料计算广义的教育成果的货币价值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能力出现差别。
贡献:他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指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2.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立者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年)他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了论述。
他首次把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
亚当·斯密的教育经济思想1、人经过受教育,学习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2、这种才能的获得“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
3、“劳动工资,因务学习有难易,学费多寡而不同。
4、”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5、“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3.大卫·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耗费的劳动的原理。
价值的大小和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复杂劳动所生产的价值比较大。
4.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教育经济学——范先佐著(1999年12月第一版)一、目录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三节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第一节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评说第三节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第五章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一节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第二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三节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第六章教育与就业第一节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三节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第七章教育投资的负担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三节我国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第八章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第一节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第九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含义第二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第三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第四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第十章教育成本与效益第一节教育成本概述第二节教育效益分析第三节教育效益的计量第四节关于探讨我国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的思考第十一章教师的劳动与报酬第一节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教师的职责与任职条件第三节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和原则第四节我国现行的教师工资标准第五节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第十二章学生资助制度第一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含义、来源及其作用第二节学生资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我国学生资助制度分析第四节进一步完善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对策思路第十三章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二节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第三节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立所应遵循的原则第四节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二、教材主干内容走近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之前,人们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思想在古代早已萌芽。
例如在我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先秦诸子都有这类思想。
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公元前725——前645)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约公元前327——前289)在西欧,有关教育经济的朴素思想,早在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那里就有过论述。
上述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尽管在实践中看到了教育对生产所起的作用。
但是,在漫长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体力劳动阶段,劳动工具的物质技术性质还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个人体力和经验技能来体现,知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非常薄弱,自给自足的个体自然经济还居统治地位。
因而,人们还不可能充分认识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上的意义,从而不会形成较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
二、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是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经济理论体系。
它产生于17世纪下半期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法国。
这一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另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把科学技术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使教育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古典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他们正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看到教育的经济价值,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
第一章绪论1、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之谜”,20世纪初到中叶,美国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额,出现了剩余因子,即“经济之谜”。
2、舒尔茨(填空)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三个方面舒尔茨不仅在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教育经济学计量方法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韦锥他于1962年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曾有人认为他的这本专著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4、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苏联《计划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语言专门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包含两层意思:①生产的是使用价值,是维护社会生产劳动继续进行的劳动、维护劳动能力再生产的劳动;②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其内容是物质变换,其结果是物质产品。
总之,凡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劳动概念所辖的范围,观察教育劳动的性质以及教育投资的性质,可以得出如下论点:①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型的劳动②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③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的性质。
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着重研究教育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价值,即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和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
(它是集理论与综合实践于一体,兼容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论,开拓理论新领域与提供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第一节早期教育经济思想:1、萌芽:(1)管仲:教育是富国强兵之道。
(教导民众制造和改进农具,传授冶炼术,齐国国力大振)(2)孔子:第一教育重要,第二先富后教。
2、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英国产业革命时期):(1)、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而这又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
(2)、明确的把人的才能和教育投入的费用看作资本。
(3)、分析了劳动者素质的低下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并由此进一步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庸俗经济学:李斯特(德国):(1)1841年《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2)、把资本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个人固有的或个人从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得来的精神力量和体力),一国最大的消耗,应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3)、把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工作划分为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这两种工作是相互依存的:精神工作的成就越大,则物质财富的产量越大。
反过来,物质生产越发达,精神生产就更能获得推进。
(4)、他不仅把人的才智,而且十分明确的把人的体力都视为“精神资本”,及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
4、新古典学派马歇尔(英国):(1)、1890年《教育学原理》。
(2)、他一再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生产要素,除土地、劳动、资本外,还应该加上教育的因素。
(3)、把人的才能与其他种类的资本并列,认为他们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都是生产力提高的因素。
(4)、人的坚强、决心、精力、和自制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是工业效率的基础,工业进步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智力和才干。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学发展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经济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教育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经济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经济学的定义教育经济学是指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与经济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的投入产出、资源配置效率、教育公平与效果评估等问题。
教育经济学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经济分析,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源远流长。
在近代,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逐渐走上正轨。
19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概念,强调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美国学者霍奇金斯将经济学分析应用于教育领域,奠定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随后,教育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教育经济学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经济学家人本·切谢夫德等人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对于劳动力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此时,教育经济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开始与教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
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包括财政投入、人力投入等,并通过经济分析手段评估教育政策和项目的效果。
2. 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率: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问题,评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
3. 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分析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问题,探讨教育政策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提出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
4. 教育质量与效果评估:评估教育质量和效果,研究教育改革的成效,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范先佐著(1999年12月第一版)一、目录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形成第三节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三节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第四章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第一节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评说第三节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第五章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一节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第二节教育供给与需求第三节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第六章教育与就业第一节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三节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第七章教育投资的负担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三节我国教育投资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第八章教育投资的合理比例第一节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第二节教育投资的内部比例第九章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含义第二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考核与评估第三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第四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第十章教育成本与效益第一节教育成本概述第二节教育效益分析1963年国际教育经济学召开了首次教育经济学的国际学术会议。
1966年布劳格选编的《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出版。
1969年苏联经济学家冉明出版了《教育经济学》1972年英国出版了,都柏林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希恩的《教育经济学》,同年,英国经济学家布劳格出版了《教育经济学导论》阐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975年苏联经济学家科斯坦扬出版了《国民教育经济学》6、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被称为“主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美)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英)布劳格等。
《教育经济学》辅导纲要第一章教育经济学概论主要内容:1、教育经济学的形成2、教育经济学的发展3、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重点掌握:1、马克思、恩格斯教育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①教育与经济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
②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马克思是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的,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重要手段。
③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马克思在揭示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科学地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量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明了方向。
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是:第一,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并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就为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二,现代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在其发展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都遇到并提出了人力资本问题,都强调了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全部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资本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需要耗费稀缺资源。
人力资本是投资的结果,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人类增进福利的一条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中国教育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史近年来,教育经济学成为了学术研究与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不仅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教育经济学则通过研究与评估教育政策、资源配置、教育成本等方面问题,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那么,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史是如何的呢?一、起步阶段(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工作一直占据了重要位置。
然而,在中国的诸多困难面前,教育经济学还没有开始形成。
此时,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教育政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195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由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益性也开始受到质疑。
1960年代初期,学者们开始研究教育经济学的专题问题,如教育的社会成本、劳动力投资和收益等。
二、深化阶段(1978-199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经济学开始进入深化阶段。
特别是1985年以来,马寅初、林毅夫、陈清泰、杨珍等学者相继发起了一系列教育经济学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这一阶段,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逐渐扩大,除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教育角色外,还包括了教育品质与计量、教育价值和回报、教育市场与竞争等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明证了教育经济学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发展阶段(1992-至今)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进一步加速发展。
学者们加强了对教育市场、教育质量评估、教育技术、教育政策评估等问题的研究。
目前,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发展;二是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三是教育经济学方法应用面的广泛性发展,如基于大数据的教育问题研究等。
总之,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深化阶段和发展阶段,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1章绪论一、选择题1.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的()。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答案】A【解析】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形成于60年代。
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产生历史时间的考查,应该记忆。
2.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 )转入发展期。
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答案】C【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教育经济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3.1962年出版并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的作者是()。
A.苏尔茨B.丹尼森C.贝克尔D.韦锥【答案】D【解析】英国的教育经济学家韦锥于1962年出版并首次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曾一度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4.《教育经济学选读》(Ⅱ)、《教育经济学注》(新版)、《教育经济学导论》的作者是()。
A.希恩B.科斯塔年C.布劳格D.韦锥【答案】C【解析】以上的几篇著作都是布劳格完成的,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著作体系的考核,具有代表性的应该记忆。
5.教育经济学首先产生于( )。
A.东方国家B.西方社会C.欧洲国家D.北美国家【答案】B【解析】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在世界学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
它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
它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6.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 )引进中国。
A.50年代B.6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答案】C【解析】1980年11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作学术报告,介绍了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
此后一些大学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陆续发表文章,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评述、简介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学科的研究工作。
7.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