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滩涂湿地的问题及其保护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1.38 KB
- 文档页数:5
河口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河口湿地是指位于河流与海洋交汇处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重要生态过渡区域。
它不仅是各种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还对于维护海岸线稳定、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当开发和利用,河口湿地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实现河口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护河口湿地的关键。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举办讲座和建立网络平台,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河口湿地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湿地的方法。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环保法规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发行为,加强对违法开发者的处罚力度,以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其次,建立健全河口湿地保护管理制度。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河口湿地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对河口湿地进行监测、评估和管理,并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适用的管理政策。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确保河口湿地的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此外,推动可持续利用河口湿地资源。
河口湿地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库。
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河口湿地资源,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例如,可以开展适宜的农业生产、开发可持续的渔业资源,并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既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又保护了湿地生态环境。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
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全球性的问题,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和制定保护政策和措施,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和合作机制,加强河口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提高国际社会对河口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
最后,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
通过建立综合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及时了解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面临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对河口湿地的保护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
《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篇一一、引言珠江河口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系之一,其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对当地生态系统及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篇论文将详细分析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化特点,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二、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一)时间变化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间变化主要表现在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变化方面,由于降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河流的流量、水质等指标在一年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年际变化方面,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珠江河口地区的水环境状况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二)空间变化珠江河口地区的水环境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河流的横向、纵向变化。
横向变化方面,受地形地貌、河流泥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河流的分布范围、水深等指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纵向变化方面,受上游来水、潮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河流的水质、流速等指标在不同河段之间存在差异。
三、影响水环境时空变化的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珠江河口水环境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河流泥沙等。
其中,气候因素对水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如降雨、温度等都会对河流的流量、水质等产生直接影响。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影响珠江河口水环境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污染等。
这些污染源的排放会对河流的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水环境的恶化。
四、水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生物多样性影响水环境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由于水质的恶化,一些敏感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同时,一些适应性强的物种可能会在新的环境下繁衍生息,形成新的生态平衡。
(二)渔业资源影响水环境的变化对渔业资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水质的恶化,一些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数量减少,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
同时,一些新的物种可能会在新的环境下繁衍生息,为渔业提供新的资源。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广东省河口滩涂管理条例河口滩涂资源丰富,滩涂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曾为沿岸经济社会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
珠江河口滩涂湿地是河口淤泥质淤长型湿地 ,它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点为河口生物资源多样性提供了生存和繁衍增殖的基础条件。
下文是,欢迎阅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河口滩涂管理,保障河道行洪纳潮,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河口滩涂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河道入海河口滩涂以下简称河口滩涂的开发利用、整治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河口滩涂开发利用,是指从事河口滩涂的促淤、圈围、围垦等活动。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河口滩涂,属国家所有;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河口滩涂的管理,严格控制河口滩涂的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河口滩涂资源,必须保障行洪安全和纳潮需要,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统筹兼顾交通、水产养殖、国土资源开发、改善生态环境等,保障河口的合理延伸,发挥滩涂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河口滩涂实行统一管理,负责实施本条例。
国土资源、海洋与渔业、交通、规划、建设、环保、民政、林业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六条珠江、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的河口以及跨地级以上市的河口是本省的主要河口。
主要河口滩涂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他河口滩涂按分级管理原则,由有管辖权的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第七条珠江河口的具体范围按水利部《珠江河口管理办法》的规定划定。
其他主要河口的具体范围由省水利、海洋与渔业等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划分,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确定。
其他河口的具体范围由有管辖权的市、县水利、海洋与渔业等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划分,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确定,并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章开发利用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权限制定河口滩涂开发利用规划。
珠江河口滩涂湿地的问题及其保护研究崔伟中1,2(1.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2.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广州510611)摘要:珠江河口滩涂湿地是河口淤泥质淤长型湿地,它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点为河口生物资源多样性提供了生存和繁衍增殖的基础条件。
随着珠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河口滩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还面临各种不可忽视的危机和问题。
现以珠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视角研究珠江河口湿地保护的基本措施,建议加大依法保护河口滩涂湿地,科学利用滩涂湿地岸线,合理划分滩涂湿地的功能,动态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的发展,进一步保护河口湿地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使人与滩涂湿地和谐相处。
关 键 词:珠江河口;滩涂湿地;问题;保护措施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48(2004)01-026-05 珠江河口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河口东西向跨越150km ,南北向纵深100km ,水域面积4220km 2,大陆岸线长450km ,是中国七大江河流域河口之一。
珠江河口三江汇流,八口入海,河网交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河口之一。
珠江河口承泄珠江流域453690km 2的来水来沙,在河流和海洋动力的长期作用下,泥沙不断落淤,逐渐发育演变成珠江河口滩涂湿地。
珠江河口滩涂湿地是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它以其自身的生态优势维系大量的水生生物和植物的生存发育。
随着珠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河口滩涂湿地面临各种不可忽视的危机和问题,研究保护珠江河口滩涂湿地的基本措施,使人与滩涂湿地协调共存,对珠江河口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当重要。
1 自然概况1.1 自然特征珠江河口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暖,年平均温度22℃,年积温达6000℃以上,基本无霜。
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5554.2h [1],年平均降水量1826mm ,降水多集中在4~9月。
珠江河口属弱潮强径河口,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年平均潮差为0.86~1.69m ,最大潮差为2.29~3.64m 。
珠江河口径流丰富,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为3260×108m 3,多年平均输沙量8500×104t ,其中有机质和胶体微粒达3060×104t [2],是珠江河口滩涂的主要物质来源。
珠江河口滩涂湿地土壤多为水成盐渍沼泽土,具有如下特点:颗粒细,一般多为0.05~0.005mm 的粉沙质淤泥或淤泥质粉沙;养分高,全氮含量为1.2~1.6g/kg ,全磷为1.4~1.8g/kg ,全钾为20~28g/kg ,有机质含量为21~36g/kg ,p H 值在6.7~8.4之间;盐分低,属轻盐度,一般在2‰~4‰[3]。
在这种河流和海洋、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富饶的滩涂土壤条件组合下,珠江河口滩涂湿地成为珠江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湿地类型与规模珠江河口滩涂湿地属河口淤泥质淤长型湿地,每年向海延伸约100m 。
据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浅于5m 等深线的滩涂面积约38×104hm 2,浅于3m 等深线的滩涂面积约8.2×104hm 2,浅于2m 等深线的滩涂面积约4.3×104hm 2[3]。
1.3 生态特点1.3.1 生态环境脆弱珠江河口滩涂湿地处于海洋、淡水、陆地间的过渡区域,区域内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人类开发活动的相互作用最活跃,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
珠江河口生态系统在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交错作用下,容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表现收稿日期:2003-07-01;修订日期:2003-11-05作者简介:崔伟中(1955-),男,广东省新会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E 2mail :cuiwzh @第2卷第1期2004年3月 湿 地 科 学WETLAND SCIENCE Vol.2 No .1Mar.,2004极为突出。
滩涂湿地生态环境受季节影响明显。
1.3.2 初级生产力较高珠江河口地处的优越自然条件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珠江河口滩涂湿地水域的叶绿素a的含量范围在0.90~5.80mg/m3之间,初级生产力范围为150~580mgC/(m2・d)。
水域的叶绿素a 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由滩涂向海洋方向逐渐减弱。
1.3.3 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季节变化大珠江河口滩涂湿地生物多为河口性种类,生物平均生物量为300~40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85~270ind/m2。
滩涂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受生态环境季节变化影响大,全年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游泳生物量以夏季最高,底栖生物秋季最高,鱼卵仔鱼出现量春季最多。
同时,由于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滩涂湿地成为多种鱼类种群繁育区域和多种珍稀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如中华白海豚(Sousa chi nensis)、中华鲟(A cipenser si nensis)等。
1.3.4 红树林湿地生态作用巨大珠江河口湿地红树林面积现存1900hm2,主要有香港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深圳湾福田国家级红树林湿地、珠海大围湾和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等。
现存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有10种以上,共同构成了以秋茄和桐花树为优势种的群落。
珠江河口红树林湿地不仅具有除去水中的磷和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起到净化水体的特殊作用和价值。
而且是河口生物种聚集地,咸淡水交迭环境的鱼、虾、蟹、贝类资源十分丰富,栖息红树林的鹭科(Ardei2 dae)、鸭科(Anatidae)等鸟类达100多种。
另外,珠江河口红树林湿地是候鸟从大洋州到北亚徒迁往返的重要一站,广阔的滩涂和丰富的底栖动物为它们提供休息活动的场所和食物,到此落脚的鸟类最多年份达20万只以上。
2 滩涂湿地的主要问题2.1 天然滩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红树林湿地锐减珠江河口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珠江河口的区位和丰富的水、滩涂、航运、水产等多种自然资源一直是珠江河口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近20年来,珠江河口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表1),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工业开发区和港口码头等基本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滩涂湿地的开发利用速度加快,加上一些无序的滩涂围垦的影响,河口治理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引发了滩涂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和滩涂湿地保护极不协调的矛盾,导致大量滩涂湿地消失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4~7],50年来珠江河口开发利用天然滩涂湿地共6.0×104hm2,其中从1950~1980年开发利用1.9×104hm2,1981~1989年为1.5×104hm2,1990~1999年为2.6×104hm2。
表1 珠江河口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情况Table1 The population and the G DP of the estuary area 年 代198519931998199920002001人口(万人)125826562831301033523628G DP(亿元)166322655535613967647363 3为工农业总产值天然滩涂湿地不断减少和破坏,红树林首当其冲,如深圳福田红树林已从原来建立国家级保护区时的304hm2,减少为不足160hm2;珠海市境内的天然红树林已从1454hm2锐减到不到110hm2,淇澳岛大围湾32.2hm2的天然红树林是幸存面积较大的红树林。
珠江河口滩涂湿地和红树林的减少不仅削弱了河口地区防洪纳潮和抵御台风暴潮的能力,而且严重影响了河口生态的功能,特别对珠江河口地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尤为重大。
2.2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减弱珠江河口水域是中国承受环境压力最大的河口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河口承纳的废污水不断增加。
从表2可知2001年珠江流域废污水表2 珠江流域和珠江河口年排污量Table2Annual sewage discharge of the Pearl River basinand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area地 域排污量年际变化(×109t)198519931998199920002001珠江流域 3.88 4.8813.3713.9613.0616.53珠江河口 1.62 4.29 6.777.727.169.49年排放量是1985年的4倍多;2001年珠江河口地区废污水年排放量是1985年的6倍[8]。
废污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2002年通过珠江河口入海的化学需氧量为115×104t、磷酸盐1.46×104t,无721期 崔伟中:珠江河口滩涂湿地的问题及其保护研究 机氮43.78×104t,重金属3.10×104t,砷448t,石油类1.37×104t[9]。
由于进入河口废污水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日益明显,底层海水缺氧程度在加剧(表3),并曾有含氧量接近零的极低水平的记录。
珠江河口水质恶化,削弱了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形成了水生态脆弱带。
还导致附近海域成为赤潮多发敏感区。
表3 珠江河口伶仃洋溶解氧实测值年际变化比较Table3 Tested values of DO in the Lingdindyang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层位溶解氧年际变化(mg/dm3) 19851988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表层7.257.14 6.94 6.75 6.41 6.57 6.41底层 1.760.930.80 1.192.3 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河口生物资源面临枯竭由于天然滩涂湿地大量的开发利用,改变和破坏了湿地水生态环境,导致滩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水生态种群的生存危机,使湿地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据有关资料,珠江河口滩涂湿地水域20年来水生态变化很大,冬季浮游植物种类由158种下降到97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由1711×104Ind/m3下降到100×104Ind/m3;夏季浮游动物种类由133种下降到16种,浮游动物生物量由233.9mg/m3下降到69mg/m3;潮间带生物物种减少十分明显,生物平均生物量由1207g/m2下降到370g/m2,平均栖息密度从887.35ind/m2下降到84.78ind/m2;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从342ind/m2下降到153.33 ind/m2;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和渔获量严重减少,渔获率从1983年251kg/h下降到1992年的105kg/h,下降了58%[10~12]。
2.4 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加剧滩涂湿地萎缩退化在天然滩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同时,还面临着珠江流域水土资源的开发活动的影响:一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珠江河口滩涂湿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