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制药综述及制药业展望

现代制药综述及制药业展望

现代制药综述及制药业展望
现代制药综述及制药业展望

小学期化学生物课程论文

现代制药流程综述及制药业展望

Abstract:

本文对现代制药流程进行了综述,即从药物发现、药物发展到批准及产业化;并具体分析了其中两个现代自然科学在制药中的应用,即酶科学与生物信息学。随后将传统化学制药与相对应的生物制药进行对比,并对制药业得发展进行展望。最后谈了谈对USTC小学期化学生物课程的收获及感想。

Key Words:

传统化学制药生物制药酶科学生物信息学

Content:

引言

一、现代制药基本流程概述

A.药物发现(Drug Discovery)

B.药物改进(Drug Development)

C.药物批准及产业化(Approval & Commercialism)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应用

A.酶科学(Enzymology)——for Drug Discovery

B.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for Drug Target Identification

三、前景展望

A.传统化学制药

B.生物制药

C.发展趋势

四、收获感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言

传统药物来源于自然界药材的发现与精炼,其黄金时代起源于20世纪之前。如当时西方人所说,“God had specially marked everything reveal its purpose”, 人们相信一切疾病都能在自然界找到能“以毒攻毒”的相应药物。药物化学在此过程中逐渐萌发。而人类主动寻找药物是创造和应用药物发现技术的开始。

早期的药物化学以化学学科为主导,包括天然和合成药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测等内容。随着科技发展,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相继建立。现代药物化学是化学和生物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主要任务是创制新药、发现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前景的先导物①。药物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经典科学,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内容,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科技发达、对生活质量要求愈发曾高的今天,一种新药的上市却不仅涉及到药物化学(当然这是基础),还囊括了临床试验、数据统计及分析等诸多方面。投资大、耗时长正是制药业的风险所在。

全面了解现代制药流程,不仅为了解甚至加入制药业打下了基础,其中的分析思想、学科交叉、严密要求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现代制药基本流程概述

A.药物发现(Drug Discovery)

作为药物研发(R&D)过程中的第一步,Drug Discovery是找到能有预期生物活性的分子,并且要求此分子的毒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大致分为:①靶点鉴定(Target Identification)、②靶点确认(Target Validation)、③化验(Assay & Hit)、④引物产生(Lead Generation)、⑤药物完善(Lead Optimization)。

①、②步主要集中在药物靶点上。药物靶点是能够与特定药物特异性结合,并产生治疗疾病、调节生理功能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分子结构,其在现代药物发现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寻找分子靶点并证明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是药物发现的基础②。靶点的确认标准是发现特异作用于该靶点的化学分子或抗体分子。在生物制药中,常用靶点有酶(Enzyme)(见技术应用的A部分)、受体(Receptor)、离子通道(Iron Channel)、运载体(Transporter)、DNA等。

③Assay & Hit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此步骤即利用生物化学、已知的化合物做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已知的分子一般来源于自然界药材,如咖

啡因(右图)、奎宁等。

第④步考虑到药物的活性(Potency)、专一性

(Selectivity)、溶解性(Solubility),即所说的SAR

(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对引物进行选择与改性。随后在第⑤步(2~3年)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效果,研究其药代动力(Pharmacokinetics & Pharmadynamic,PK&PD)、毒性等,再进一步完善。

B.药物改进(Drug Development)

药物改进,即将某种候选药物,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来阐明其对人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从而获得批准及产业化。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Phase Ⅰ目的:对药物的安全性与代谢性(ADME,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quisition)进行评估。方法:对少部分健康人进行用药、观察,一般持续几个月。

Phase Ⅱ目的:找到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与剂量的上下限。方法:对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避免心理因素的影响),分别使用待评估药物与已知药物(或空白药物,Vc片等);根据反馈情况达到目的。

Phase Ⅲ目的:在更广的患者群体中验证药效与剂量上限,获得更可信的安全性数据,寻找可能存在的罕见的副作用。方法与phase Ⅱ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研究人数(本步骤涉及患者应过千人)。

Phase Ⅳ上市后的调查,目的在于考查不可控的、真实生活中的药效情况,寻找可能存在的罕见的或长期副作用。

C.药物批准及产业化(Approval & Commercialism)

达到这一步时,除了后期市场调查外,历经千难万阻的新药研发基本告成。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应用

制药业是一个以技术为中心的行业,涉及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其综合性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转化科学(Transitional Science)几乎成为从药物发现到药物改进的支柱理论。利用临床前动物模型试验预测临床试验,再由临床试验结果指导模型试验;从药物靶点到预期生物效应再到临床反应,及其过程中的反馈指导,都有转化科学的影子。再比如,临床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Statistical Issue in Clinical

Trials),为药效的可信度提供精确的数字资料,是对前期假设的验证,也是药物批准的依据。

下面以酶科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应用为例,介绍现代自然科学对制药业所做的贡献,其中的综合应用思想是非常值得体会与借鉴的。

A.酶科学(Enzymology)——for Drug Discovery

酶催化的特性为高效性(比非催化反应高10的8~20次方倍(分子比),比非酶催化反应快10的7~13次方倍);专一性(酶对其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保证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定向进行);可调控性(别够调控、酶原激活、酶的可逆共价修饰、酶的抑制剂与激活剂、反馈抑制等多种调控方式对酶的催化进行调控);不稳定性(这是由酶的蛋白质本质决定的,要求温和的条件)③。

由酶催化的特性可见,其在生命代谢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控制酶也就意味着控制住了一些生理活动,为治疗某些疾病提供了可能。而酶催化的可调控性亦奠定的酶的候选药物靶点的地位。

结构基础包括活性部位(active site)(包括结合部位(binding site,负责与底物结合)与催化部位(catalytic site,负责催化底物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必须基团(维持酶分子高级结构所必须的基团);别构部位(allosteric site,效应物可通过与此部位的结合升高或降低酶的活性,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双底物酶促反应为大多数酶催化的反应类型(只有异构酶和裂解酶为单底物反应),反应机制大致分为顺序机制与乒乓机制。一个反应的机制可利用米氏方程作图判断出来,这里不细述。

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就可以针对性的寻找或设计药物。以乒乓机制为例,如果需要抑制A底物的催化反应,那么可以找到或根据已知的与A竞争结合位点的分子,设计出药物B。

B.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for Drug Target Identification

生物信息学可以定义为采用数学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对生物学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分类、分析和阐明,衍生出有关生物信息的一门学科。它包含了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工具和技术,其目的是理解不同生物实验数据的生物学意义并用以指导实验研究④。生物信息学帮助人们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发现和确定新的药物靶点,并通过计算机构建模型,验证各种设想,指导药物筛选,

从而设计或发现更为安全、高效的药物。生物信息学在Drug Target Identification 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靶点的确定在小分子方面,组合化学已经使可利用的备选物质的多样性大大地增加了,而同时实验室的自动化使得高通量筛选能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另一方面,基因组学提供了数量十分巨大的大分子潜在靶点。因此,目前药物开发的关键是如何在大量的潜在靶点中筛选出最有可能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靶点。这使得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焦点从对靶点的推测转移到了对靶点的识别与确定上。生物信息学可帮助人们在药物开发过程中更早、更快地找到更佳的药物作用靶点,减少研发时间和所需临床试验的数量⑤。而生物信息学技术就可以通过将病原体基因或基因序列与人类基因及其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该类药物理想的作用靶点。

靶点的选择

对靶点的定性,如蛋白质家族的分类和亚类。

对靶点的功能等特性的理解,如靶点在更大的生化或细胞环境中的生物学行为。

对靶点的利用及其对有关内容的研究,如预测针对靶点的药物在病人体内的摄取或重复摄取、解毒及以基因为基础的变异。

生物信息学帮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了解靶点。生物信息学与药物发现过程可直接地结合在一起:即先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类、分析,进而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建立有关靶蛋白的生理、病理过程及其基因表达的生物学模型,然后将计算机对模型的预测在实验室中迅速进行检验,而实验结果又被反馈回计算机用于对模型的进一步精确和改进。

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继续寻找已发现的药物靶点的同源体(homolog)来增加其利用价值。这样就可充分利用已有的检测方法和化台物库(Compound Library)。

三、前景展望

本世纪中、后期以来,生命科学,如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和生物技术的进展,为发现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信息科学的突飞猛进,如生物信息学的建立、生物芯片的研制、各种信息效据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大

大提升了研究水平;同时,制药企业为了争取国际市场,投入大且资金用于新药研究和开发(R%D),新药品种不断增加,促进了医药工业快速发展。

A.传统化学制药

首先回顾一下化学制药的发展历程。l9世纪末,化学工业的兴起,Ehrlich 化学治疗概念的建立,为本世纪初化学药物的合成和进展奠定了基础。例如早期的含锑、砷的有机药物用于治疗锥虫病、阿米巴病和梅毒等。随着1940年woods 和FildeS抗代谢学说的建立,不仅阐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也为寻找新药开拓了新的途径。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也随之开展,为创制新药和先导物提供了重要依据。进人50年代后,新药数量不及初阶段,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理和代谢变化逐步得到阐明,导致联系生理、生化效应和针对病因寻找新药,改进了单纯从药物的显效基团或基本结构寻找新药的方法。70年代迄今,人们对药物潜在作用靶点开始进行深入研究,随着对其结构、功能的深入了解,传统化学制药开始向生物制药过渡。

在本文第一部分所述药物设计过程中,化学修饰是传统化学制药的核心;提高药物对靶部位的选择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改善药物的吸收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大脂溶性、改善药物的溶解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都是化学修饰的目的,也是药物化学一直以来研究的对象。

B.生物制药

随着上世纪70年代的DNA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出现,生物制药产业应运而生。从1982年第一个新生物技术药物:基因重组胰岛素上市至今⑥,这个新兴产业已走过20余年历史。

生物制药产业以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细胞工程为主要代表。在生物制药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中,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遗传密码的破译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杂交瘤技术的创立为大量生产各种诊断和治疗用抗体奠定了基础;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和定向分化技术的出现,极大促进了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得生物信息学有了更广的数据来源,如前所述,为靶标的确定提供了极大帮助⑦;人源化抗体技术和人源抗体技术的出现,克服了鼠源抗体用于人体治疗的很多缺陷,使抗体类药物成为增长最迅速, 种类最多和销售额最大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⑧。

在生物制药中,常用靶点有酶(Enzyme)、受体(Receptor)、离子通道(Iron Channel)、运载体(Transporter)、DNA等。相应的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 激素、酶(本文的第二部分酶科学在Drug Design中的应用正是生物制药的体现)、生长因子、疫苗、单克隆抗体、反义寡核苷酸或核酸、细胞治疗或组织工程产品等。

如今,传统化学制药的黄金时代结束,新化学药品数量下降,而生物技术药物正逐渐成为成为当今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随着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与人类疾病发展相关的靶标被确定,生物制药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突破性进展。

C.发展趋势

生物制药方面,90年代初以来上市的新药中,生物技术产品占有较大的比例,并有迅速上升的趋势。通过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产业可提高经济效益。利用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制、生产药品,将是21世纪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⑨;而化学制药方面,近年来发展的组合化学技术,能合成数量众多的结构相关的化合物,建立有序变化的多样性分子库,进行集约快速筛选;这种大量合成和高通量筛选,对发现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和提高新药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药物前体的修饰为例,传统结构修饰常采用化学方法;全合成法路线较长,但可大幅度改变结构;组合化学法便于高通量筛选。而添加前体的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等方法,还有近年来采用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组合生物合成等生物学方法,也为前体修饰提供了新途径。

窥一斑而知全貌,药物化学与生物学科、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仍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这与制药业的综合性是密切相关的。

四、收获感想

通过这门课程,亲身体验了实际制药的过程。制药完全不同于平时学习的解题;从靶点选取到药物筛选,从临床试验到上市后的后续分析,是一个完全独一无二、无法重复的过程。没有固定的“套路”,没有明确的答案,甚至不知道有没有解。唯一明确与不变的是对研究者耐心与细心的要求,比如严格控制临床试验的条件、细致分析试验结果、不放过一点可能的副作用,因为随着投入试验

的时间与资金的增多,失败的代价也将越发增大。

其次是对科研风险的再认识。从找到Drug前体开始,能真正上市的药物不到0.1%。即使是获得批准、已经产业化的药物,还要承担撤回的风险,如Varivastatin,这种降血脂的药物在上市之后,长期服用其所导致的肌无力症状才被发现。这是由生物代谢系统的复杂性决定的,也就要求研发人员极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百折不挠的精神;虽然说运气对研究进程会有影响,如上段所述,应尽量将可能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第三是对决定进行一项研究之前准备的深化理解。一方面,在决定根据某个靶点设计一种药物之前,需要搜集尽量多的之前有关实验记录,以免重复或重蹈覆辙;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一项实验之前一定要明确做这项实验的理由、目的及预期结果,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是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认识。感触最深的一部分是在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肿瘤(tumor)的实验设计中,关于是皮下植入肿瘤还是原位研究问题的讨论。出于模型与真实环境相似度和可信度的要求,原位研究结果显然更有说服力;但是原位研究中肿瘤植入位置很难控制;即使精确植入,关于其生长情况的结果也很难获取;相比之下,皮下植入就便于研究得多。

最后也是同样重要的一点,便是对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人比喻,如果现代药物化学是一只鼎,那么支撑这只鼎的分别是化学、生物学科和计算机技术。创制新药是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探索性系统工程。学科交叉不仅是药物研发的必然要求,也为某些机理的发现、模型的构建提供崭新的思路与方法。自然科学本是一个整体,这一点恰在制药领域明显地体现出来。

结语

随着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信息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遗传病基因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类功能基因得到克隆、表达和应用,对医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与发展,为医药生物技术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并为产生大量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医药生物技术产品奠定了基础⑩。新兴的生物技术将与传统化学制药有机结合,严密的实验与分析方法将传承下去,医药科学将为人类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即将迎来知识经济的新世纪。知识创新,技术创

新,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将是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现阶段所要做的便是积累基础知识、培养科研所需的素质。

参考文献

①来源于https://www.doczj.com/doc/72593065.html,/view/71778.htm .

②徐炎, 李学军《多靶点药物治疗及药物发现》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09,

44 (3): 226-230

③余瑞元《生物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00-119

④孙迎节,吕鹅,薛久刚,张长铠《生物信息学在基因和药物发现中的应用》药学进展

2002年第26卷第3期174-176

⑤Howard K.2000,283(1):58-63

⑥Johnson IS.< The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producing the first genetically engineered drug>.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03, 2: 747~ 751

⑦胡显文,陈惠鹏,汤仲明,马清钧《生物制药的现状和未来( 一) : 历史与现实市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第24卷第12期,95

⑧陈志南《基于抗体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化前景》Chin Med Biotechnol, February 2007, V ol.

2, No. 1

⑨同(7)

⑩胡显文,陈惠鹏,汤仲明,马清钧《生物制药的现状和未来(二):发展趋势与希望》中国生物工程杂志China Biotechnology,2005,25(1):86—93

珠三角出口产业竞争力分析

透视珠三角 摘要:本文通过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三个指标,即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及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来分析珠三角各出口产业的竞争力状况。珠三角目前以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为辅。其中传统密集型产业虽仍对珠三角出口有较大贡献,但以价低量多取胜,国际竞争力趋弱;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尚未形成,但有较大潜力。因此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实行产业升级和产业淘汰并举,对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及鼓励创新,使其形成长期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珠三角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RCA指数;TC指数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ree indexes which are RCA index,TC index and export commodities structure conversion ratio to analysis the competence of indus-tries of PRD.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export of the M&E products and High-tech product rank first,and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second.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con-tributes a lot to export of PRD,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are weak and depend on low prices and large volumes;th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of M&E products and High-tech product can not be seen clearly now but have big potential in future.So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should think about industry transitions or E-limination;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y to R&D input and innovation in M&E and High-tech product to build a long-term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Keywords:the export industry of PRD;international competence;RCA index;TC index 2008年,珠三角出口总额达3872.08亿美元,占广东省出口总值的95.8%,出口依存度达到89.16%,仍是典型的外贸拉动型经济。在目前激烈及变化莫测的世界市场中,哪些产业是珠三角优势出口产业?其国际竞争力又如何?这是珠三角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本文将从衡量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几大指标,即RCA指数、TC指数及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这三个工具来分析珠三角地区各出口产业的竞争力状况。 一、基于出口份额和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 从2008年珠三角出口产业比例(HS分类标准)①可知:机械、电气设备、电视及音响设备出口排名第一,占出口总值的55. 72%。传统产业的出口比例远低于机电产品,排名从2~10的出口产业共占37.8%。这10大出口产业共占了总出口额的93.51%,为珠三角的代表性出口产业。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上的出口与该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之间的比较优势。其公式为:RCAX ij=(X ij/X i)/(X wj/X w)。其中,X i为i国j产品的出口额,Xi 为i国的总出口额,X wj为j产品的世界出口额,X w为世界总出口额。当RCA>2.5时,表明该国该类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当2.5>RCA>1.25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当1.25> RCA>0.8时,具有平均的国际竞争力;当0.8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贸易经济2班苗淑恺国际经济学是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跨国经济活动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产生了国际贸易。对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确定,以及贸易模式安排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理论的机轴应该说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以及它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的存在,尤其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条件,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则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出发点,考虑到科技进步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从新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从需求的特点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资产阶级的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变日渐衰落。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对外贸易学说也相应地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学说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早期的重商主义从16世纪到17世纪,晚期则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在他们的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积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

世界天然药物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天然药物发展现状分析 天然药物可以说是伴随人类社会存在而存在。十八世纪以前是人类疾病的主要治疗剂。随着十九世纪现代医学及化学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天然药物逐渐失去人们的重视而萎缩,特别在西方世界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近20年来天然药物在世界范围的“回归大自然”的呼唤中苏醒,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份成药或改造结构获取新的化学药品一直也是化学药品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重点谈及的是多种天然成份组合应用的药物。 由于受气候、环境、社会、经济、饮食等因素的影响,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环境污染疾病、肿瘤、药源性疾病、外伤及营养过盛或营养不良性疾病、老年性疾病明显增加,疾病从治疗型向预防型转变。现有化学药品未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整体医学的崛起:医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治疗应强调整体的健康观;治疗的出发点是激发自然治愈力;治疗疾病的主角是患者自身,治疗者不过是援助者;应综合应用各种疗法,这与我国中医药的学说相通。中医药学也是极其强调治病的原则是整体调节,把治病的着眼点放在培育调动人体的正气上。 现化代学药物疗效不佳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与耐药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又开始把视线投向天然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6年召开的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的第72号决议里首次强调了传统医药对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呼吁各成员国予以重视,这无疑对天然药物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以后的各次会议及相尖的专业会议上一再强调开发应用传统药,加强传统药的管理、安全性研究。WHO 与美国芝加哥的依利诺斯大学药学系合作开展“药学科学合作研究计划”并在那里建立了草药库。1997年出版了WHO草药汇编,收载了全球不同地区广泛使用的草药。 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药品市场总值近3000亿美元。美国占近30%,欧洲近28%,亚洲近26%(日本占20%,南韩、中国等近6%)。从1990年开始到1995年欧共体与美国、日本就医药制品中的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了协调,并建立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国际协调会”,争取医药技术在三个不同区域统一化。一旦达成协议,这三个地区中的任一国家所完成的新药上市前的全部测试工作,可以得到三个地区的共同承认,这一做法得到WHO的支持并要向非联盟地区推广。可以说这三个地区是全球药业的代表性地区,因而有关天然药的发展情况也以这三个地区为主介绍。

我国制药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制药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制药业展迅速,从简单的制剂加工发展到开发、生产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新剂型;从简单手工作坊发展到新工艺、新设备、机械化的现代厂房。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和革新,提高了我国制药工业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 中国制药行业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加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计中国制药行业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目前中国制药企业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企业规模与跨国制药巨头相比普遍偏小,制药企业数量众多,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同时企业效益低下,造成这些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中国制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核心竞争优势。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品很少,制剂企业主要生产仿制药,国内市场以仿制药为主。出口的主要是原料药和低价低档仿制药,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低端领域。“仿创结合、以仿为主”是我国制药业目前主要的药品开发方式。所以仍未摆脱以仿制为主,以原料药为主,以小型为主,以内销为主的格局,其规模与我国综合国力和用药需求很不相称。虽然制药工业仿制能力有所加强,但现代生产工艺技术却相当落后,制药设备陈旧,制药工程技术力量薄弱,药物研制成功后,从中试放大转化为生产力却步履困难。 不过近年来,我国制药业出口持续增长,主要出口化学原料药,面向非主流市场。近年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和中药出口持续增长。但由于缺乏经验和人才,通过国际认证的厂家和产品不多,企业产品难以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附加值较低、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的普及型非专利化学原料药和制药中间体成为出口支柱。 随着现代医药工业的高速发展,医药生产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重视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制开发。首先从制药工程和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应以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注重品种开发的连续性,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的集约化大生产。其次要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对化学原料药,要提高现有紧缺产品的生产能力,重视新路线、新工艺的研究。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及质量管理规范法规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将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一切滞后和有悖于WTO条例法规的方面需要尽快完

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我国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其“初衷”是要改变我国“贸易大国、贸易弱国”的现状,促使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其核心是要提高我国外贸出口的利润率。但是,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仍然只是量上的,而不是质上的,我国“贸易弱国”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自主出口。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涉及宏观、微观两个方面,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它绝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或企业某一方面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双管齐下”。对政府来讲,其工作主要是站在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高度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进行引导,进行结构性调整,而对企业而讲,其工作主要是从微观层次做好国际营销工作。 1.传统产品、主导产品、战略产品相结合,促使出口商品喉结由低度化向高度化转化 高新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量,即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二是作为传统内容或者“存量”部分的进出口货物技术含量的提高。因此,应引导企业通过应用高新技术提高转同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并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1.1用加快纺织品、服装等传统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传统商品的科技含量,使其成为高附加值的出口支柱产品 从国内情况看,目前农副轻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比重的70%左右,仍是出口的大宗商品,而且由于我国在资本、技术、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传统产品仍将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因此应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淘汰国际市场上需求萎缩、换汇成本高、无任何保留价值的亏损商品的同时,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的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高传统产品的加工程度、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档次,形成一批或一系列的国际名牌出口产品,使我国出口支柱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品转变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 1.2努力扩大高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 机电产品是近年来我国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出口产品,机电产品大部分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容量大,应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力军。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机电企业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确定一批主导项目,在国际市场形成中国机电产品的技术特色和优势,这对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着重要意义。

纺织业出口的竞争力分析

纺织业出口的竞争力分析 管理科学系物流管理B班 杨红云郭丽萍庄月芳洪艺婷雷佳徐曼莎【摘要】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国出口量最多的行业。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纺织业的出口贸易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立足于纺织业的出口,分析其优劣势。 【关键字】纺织业、出口、优势、劣势、竞争力 【正文】 一、纺织业的概念 纺织业在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纺织品的原料主要有棉花、羊绒、羊毛、蚕茧丝、化学纤维、羽毛羽绒等。纺织业的下游产业主要有服装业、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 纺织业细分下来包括棉纺织、化纤、麻纺织、毛纺织、丝绸、纺织品针织行业、印染业等。 纺织业同时也是一个高污染行业。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纺织业被列为重点污染行业。 二、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一)现状 1、出口增速明显下降 2006年至2008年前10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明显下降。2006年为25.08%,2007年是18.77%,2008年前10月下降到5.89%。2008年1-10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1537.17美元,同比上涨5.89%,较去年同期回落13.84个百分点,为近6年来的最低。纺织服装出口放缓已对行业就业及经营带来很大影响。据统计,2008年1月-5月,全国纺织业实际就业人数减少4.6万人,而去年同期是新增20万人。按工业和贸易统计计算,纺织品全年出口每下降10%,行业的销售收入将下降6.3%,就业岗位相应减少60万个左右。 2、纺织品内销比重逐年上升 2003-2007年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纺织品批发零售总额也在稳步提升。2002年,中国纺织品内销比重大约66%。2003年基本与此无关002

生物制药在中国之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生物制药在中国之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F1640201 瞿清辉716401910019 1国内外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 1.1国外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自1971年世界上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诞生以来,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从目前来看,生物制药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约占世界总量的2/3,每年的科研经费也超过了50亿美元,已经成功研发和正式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药物也有40多个,总的来说,美国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面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在生物制药方面虽然整体落后于美国,但其发展势头迅猛,在生物制药的某些领域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过美国。日本在生物制药产业上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研发经费投入较多,部分公司的实力甚至超过美国和欧洲。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印度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不断吸纳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生物制药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1.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初具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国注册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已经超过了200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吉林、山东、辽宁等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虽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非常重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发展规划已经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生物制药产业基地,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体而言,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发展形势良好,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截至目前,我国虽然已有200多家从事生物制药的公司,但是这些公司大多规模较小,大多是一些民营企业和外商企业,无法与国际大鳄相竞争,此外,市场陷入同质化竞争格局,另一方面,虽然这些公司打着生物制药的旗号但实际生产的生物药物所占比重并不高。更重要的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整个制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约为7.36%,远低于全球生物制药业在整个制药行业所占的比重。 2.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达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生物制药的研发和生产,相比而言我国的投入远远不够。另外,从申请的生产专利来看,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申请的生物技术专利可以达到全部专利的50%以上,而我国申请的生物技术专利不足全部专利的1%。此外,由于我国生物制药缺乏核心技术,至今没有一个在技术和市场上有明显优势的产品,目前所畅销的药品还是十几年前开发的旧品种,新上马的生物制药企业还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 2.3生物医药系统平台建设不足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长期性的平台建设和大环境建设的问题[4]。如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生物制药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限制了生物制药企业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研发的技术无法很快投入实际应用;专利保护不到位,生物制药领域浮躁作风现象严重;现行药品招投标机制、流通体制等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生物医药系统平台建设水平不足有关,都严重制约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4产业规模小 2002年,美国30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净销售额就达到567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产业规模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竞争力的一个文献综述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竞争力的一个文献综述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贸易产品的类型也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变化着。并且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进出口每一个环节都备受关注。不过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竞争力问题。那么这里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一、高新技术理论;二、竞争力理论。 高新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扩散理论,增长极理论,苗床理论、创新理论和企业家能力理论,三元参与理论,高新技术区域发展战略理论等五大类理论的提出与扩展上,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空间扩散理论 扩散(diffusion)是创新进行空间传播或转移的过程。最早对扩散现象进行开创性研究并奠定了空间扩散理论基础的,是被誉为第四代区位大师的瑞典德隆大学哈格斯特朗教授[1]。之后,一大批美英区位学者对之又做了深入的研究。扩散理论认为,一项创新由于能够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或者能节约劳动和节约资本,或者提供系统的功能(质量)而创造新的市场,促使在创新者与其周围的空间里产生“位势差”。为了消除这种差异,一种平衡力

量就会促使创新者向外扩散和传播,或者周围地区为消除差异而进行学习,模仿和借鉴。扩散可以发生在人群之间,厂商之间、地区之间或企业与地区之间等,经常是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人才流动及国际贸易等方式加以实现。技术扩散按照扩散过程中空间区位的变化特征来分,有三种类型:一是扩展扩散,即围绕创新起源点向周围地区扩散,在空间上表现出连续扩展。扩展扩散主要受距离因素控制,邻近效应明显;二是等级扩散,即创新循着一定的等级序列顺序扩散,如规模顺序、文化层次、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其决定因素为接受者的为势;三是位移扩散,即扩散接受者随时间产生非均衡的位移,它主要是由于移民或其他形式的人口流动而引起的。高新技术的扩散主要是第二种,或三种类型的组合,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也更为复杂多样。 高新技术扩散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在微观尺度上,由于剧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对信息的严重依赖,企业围绕高新区的空间聚集使得企业立于有利区位。技术空间扩散是科学园形成的重要基础。罗杰斯[2](E.Rogers)在其《硅谷热》一书专门论述了硅谷的影响和扩散。他说:“硅谷的成功也促使高新技术工业区在美国其他地扩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扩散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科技园在扩散初期处于能量积蓄阶段,技术和产业的空间扩散很慢,而当积累到一定规模后则增长速度急剧加快,一个系统只有内部

广东省外贸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广东省外贸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分析(纺织业)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纺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已利用自然资源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而现在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的产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纺织产物,纺织对于全世界人们来说都是生活中不可划缺的一部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纺织品生产国,也是世界纺织品第一出口大国,很多人选择到中国购买服饰,而纺织业是广东省的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纺织业发展对广东省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开辟市场,积累资金,保证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中广东省纺织行业是非常重要的,纺织业是广东省发展的重要的行业,也是广东省为之骄傲的行业。 1.2.中国纺织史 中国纺织生产起源大概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 夏代时期,社会的中、下层,主要是流行麻葛类纺织品。 商朝的纺织品主要包括丝织、麻织、毛织、棉织等等。 西周时期的纺织,主要流行的除了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丝、麻、葛织等传统,还有商代的毛织习俗。 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 秦汉到清末,丝织物一直保持高档品的地位,还出现以供观赏为主的工艺美术织品。而蚕丝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很多人冒名前来中国采购。纺、织、染、整工艺日趋成熟。 元、明两代,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人民日常衣着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 1870年中国开始引进欧洲纺织技术,开设大型纺织工厂,因此形成了少数大城市集中性纺织生产和农村农民分散性手工机器纺织生产并存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纺织生产迅速发展。纺织技术迅速提高,拥有制造全套纺织染整机器设备,从而棉纺织规模迅速扩大,毛、麻、丝纺织、化学纤维也有相应的发展。 1.3中国纺织业现状及发展 1990年广东省纺织业在全省制造业总产值的排位处于第二,成为广东工业化初期的主体行业,2002年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4%左右,服装出口101亿美元,占全球服装出口5.1%,广东省成为全球第三大服装出口基地,2003年广东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3659个,总资产为114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9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4%,在全国同行业排第三,实现利税排全国第四位,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居全国首位。面向未来,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纺织业必将继续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入世后我国现有海外市场被发达国家挤占了,如美国以高品位、高质量的纺织品参与国际竞争,使而中国纺织设备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低、产品品种档次低下,大量市场被挤占了,因此对广东省纺织业研究是刻不容缓的。 2.纺织业出口竞争分析 2.1内部优势分析 人力资源优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天然药物一直是人类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主要来源。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是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讲述了天然药物的开发及发展。 【关键词】天然药物;开发;发展 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在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类不断发展和进化,同时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也从未中断过。据记载,人类利用天然产物作为药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远古时代的原始人在寻找食物时,意外地发现服用某些植物和动物后会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人类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后,开始利用这些天然物质来治疗疾病,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和失败,终于发现了药物。这种来自自然界的可以缓解或治疗疾病的物质就是最原始的“药物”,国外称之为“天然药物( natural medicines)”,我国称之为“中草药( Chineseherbal medicines) ”或中药“( Chinese materia medica,CMM) ”。无论哪种称谓都是指来源于自然界所有生物中的、具有明确治疗疾病作用的单一化学成分或多组分物质,包括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的活性物质。在20世纪发明合成药物即所谓“西药( westernmedicines)”之前,“天然药物”或“中草药”是唯一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药物,迄今为止世界上不少民族仍在使用。在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丛林中,有些部族至今还在采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治病。在古代文明的几个发源地,许多药学著作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例如,公元一世纪时希腊的Dioscorides的《本草学》载有几百种药物;罗马帝国时代盖仑编写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篇中有近400种药物;世纪中亚名医阿维森纳的《医典》药物篇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学知识。我国在数千年前就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主要是植物药,也有动物药和矿物药;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共52卷,收载天然药物达1892种、处方12000多条。由此可见,天然药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曾经作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 1805年21岁的德国药剂师FriedrichSertürner 从罂粟中首次分离出单体化合物吗啡( morphine),开创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的先河。这一伟大功绩不仅是人类开始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作为药物的标志,紧接着又陆续从植物中分离出吐根碱( emetine ) 、马钱子碱( brucine ) 、士的宁( strychnine ) 、金鸡纳碱( cinchonine ) 、奎宁( quinine ) 、咖啡因( caffeine ) 、尼古丁( nicotine) 、可待因( codeine) 、阿托品( atropine) 、可卡因( cocaine) 和地高辛( digitoxin ) 等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伟大成就之一青霉素的偶然发现以及广泛应用不但扩大了天然药物的研究范围, 同时也加速了其发展速度。到20世纪90年代,约80%的药物都与天然产物有关: 有的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有的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有的受天然产物结构的启发而设计后人工合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家抢占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动权的制高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从而加剧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21世纪中国对外经济及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标志之一。本文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含义和特征、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探究入手,全面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现状、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我国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问题、对策 【正文】: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含义和特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高新技术十分发达的信息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其创新能力不仅极大地推动着国家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更使得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含义 高新技术有两种定义方法,一种从定量角度出发,以R&D①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科技人员比重、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使用年限在3年以内的资本份额(即新资本率)等作为指标;另一种则以行业划分为准,凡是在这些产业运用的技术就为高新技术。我国采用了后一种定义方法。 高新技术在国际上比较统一公认的惯例是指:以高新科技成果为基础,处于当代科技前沿的高知识密集度的尖端技术或先导技术,泛指一系列高新技术群.目前,国际上习惯以美国商务部制定的分类为标准,把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新技术产品:1。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是属于所确定的高新技术领域;2。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新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确定了十大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设备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武器技术。 2006年,我国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修订发布了新版《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将高新技术产品划分为电子信息、软件、航空航天、光机电

浅析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浅析出口产品的国际竞 争力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

浅析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姓名:黄小珊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曹娜

摘要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经济格局日也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国际间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增强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则成为世界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一个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政府机构和新实施的政策就能够促进长期增长的目标,不仅能够实现经济上的繁荣昌盛,而且还能达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对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情况做一下浅显分析,并就如何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一些有益对策。 关键词: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对策

Since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attern also has diversified and complicated,international trade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fierced . How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domestic exports, becomes the focus of the world economy. In a state which export products are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government agencies and new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can promote long-term growth targets, can not only realize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still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motpeople's living quality to enhanceunceasingly. In this case,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export products to enhance our economic strength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become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will make a simple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s export products situation and make some useful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export products. Keywords:export produc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tacountermeasures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金融理论前沿概述及研究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全球性的开放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显著特征,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主要流派 的国际金融理论,并简要评价,提出我作为大学生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理论/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国际化 根据国际金融第二版教材总结,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构制度和货币危机理论。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开放以及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加从全球的视角认识国际金融问题另外,随着将信息经济学引入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出现了一些新发展,以下将对重要几部分进行概要地介绍和评述。 一、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的简介 (一)、货币危机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债务危机出现后,已经发生了十几次货币危机,从那以后货币危机理论成为研究金融问题的焦点之一,按照年代的顺序分类,有三代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和一代雏形的危机模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指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和外债危机四大类。可见金融危机范围比货币危机广的多,出现货币危机就意味着出现金融危机,出现金融危机不一定出现货币危机。” (1) 投机性攻击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70年代末,有代表性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克鲁格曼所写的《国际危机模型》一文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尤其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假定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资本流出,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无限制地抛出外汇储备,当外汇储备达到临界点时,会引致投机攻击,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支持,就不得不放弃稳定的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Robert P.Flood教授和布朗大学的Peter M.Garber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当一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用来维持内部均衡的政策(主要是当国内出现财政赤字时,在国内过度供给信贷)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从而使固定汇率无法维持。”此理论合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哥德模型。总之,第一代危机模型强调经济的基本面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稳定与否。 (2) “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加洲大学伯克利大学的Maurice.Obstfeld、哈佛大学的Gerardo.Esquivel和https://www.doczj.com/doc/72593065.html,rrain.。“欧洲经济仍注重经济基本面,但提出一定条件下公众的主观预期能成为主导因素,投机者的行为导致公众信心丧失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中,很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很好,但也受到了危机冲击,从而产生了第二代危机模型。“第二代危机模型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情况下,即使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在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和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的作用下,仍会出现货币危机。”(注:孟春景. 关于金融改革的几个问题[J]. 吉林金融研究, 2009, (10)) (3) “道德风险”危机模型(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 上述两代货币危机模型无法解释1997-1998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存在两个显著特征“双危机”和“传染性”。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认为一个国家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经常帐户的逆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将引发货币危机。在分析和推导时,引入了金融过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