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黔之驴翻译赏析

古诗黔之驴翻译赏析

古诗黔之驴翻译赏析
古诗黔之驴翻译赏析

古诗黔之驴翻译赏析

文言文《黔之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黔之驴》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悯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ORg。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注释】

1选自《柳宗元集》卷一九。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

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ǐ)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柳州。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地名:贵州)。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而。

4至:运到。

5则:却。

6之:代词,代驴。

7庞然:巨大的样子。然,的样子。

8以为:把……当做。以:把。为:当作。

9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观察。

10稍出近之:(老虎)渐渐走出树林接近它(驴)。稍:渐渐。近,接近。

11悯(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2莫相知: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动作一方偏指另一方。

13大骇:非常害怕。大:非常。骇,害怕。

14远遁:远远地逃走了。远:遥远。遁:逃走。

1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将要咬自己。且:将要。噬:咬。以:

认为。己:自己。

16然往来视之。然:表转折,然而,但是。往来:来来回回。视:观察。

17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异:特殊的。

18者:表示揣度的语气。

19益习其声: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益:渐渐,更。习:熟悉,习惯。

20终不敢搏:始终不敢与它搏斗。终:最终。搏:扑、击。

21稍:渐渐。

22近:靠近。

23益:更加。

24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5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

26驴不胜怒:驴不堪恼怒。不胜:不能承担或承受。

27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28因:因此。

29计之:考虑这件事。计:考虑。之: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30技止此耳:(驴)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技:本领,技能。止:只,仅。此:如此。耳:罢了。

31因:于是。

32跳踉(tiào iáng):跳跃。

33?(hǎn):(虎)怒吼。

34尽:吃尽,吃光。

35乃:才。

36去:离开。

37断:断裂,这里指咬断驴的脖子。

38噬:咬。

39他日:有一天

【翻译】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庞然大物的样子,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很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不是有什么特殊本领的。(老虎)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的靠近它,但始终不敢进攻。(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因此跳跃着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驴)当初不

暴露他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赏析】

《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船载”两个字还暗说了驴子形体的巨大沉重。“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

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悯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

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

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窥”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发展。“稍出近之”,后来老虎又慢慢走出来向驴靠近些。这是对老虎并不

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揭示。“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两句,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发展——由迅速离开驴子的“蔽”,到立定脚跟的“窥”,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近”——而且初

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庞然大物”的决心。不过这里的“近”,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距离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悯然莫相知”,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

个什么怪物。“悯然”,谨慎害怕的样子。由于“莫相知”,自然“悯然”;而由于“悯然”,当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悯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谨慎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他日”,有一天。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莫相知”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见其决心。然而认识并未取得进展,仍然停留在“以为神”的阶段。所以“驴一

鸣”,驴子吼叫一声,“虎大骇,远遁”,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为什么要“远遁”呢?“以为且噬己也”,因为老虎认为驴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常恐惧。“以为且噬己也”,点明了“甚恐”的实质;而“甚恐”,又为老虎后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不过如此”的结论进行了铺垫。

这一节写老虎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个“怕”字,但时起时伏,非常生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畏惧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间”,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窥之”,虽害怕得很,但惊魂初定;“稍出近之”,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甚恐”,畏惧之心又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以为神”的思想认识。

然而老虎“远遁”,会不会一走了之呢?如果这样,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之的。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之心,甚至慢慢产生了吃驴之意: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这一节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入。“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通过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这是虎对驴“神”的形象怀疑的开始。这里的一个“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

后把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往来”,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而“觉无异能者”,并进而“益习其声”,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又近出前后”,进一步到驴子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注意,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上去抓取它呢?这是因为老虎对驴的底细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虽然“觉无异能者”,但驴子的“无异能”,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个“终”字,把老虎慎重对敌、不敢贸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一个“搏”字,又把老虎围绕驴子煞费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无遗,从而为后面的吃驴情节作了伏笔。

这一节写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活动,尽管归结为“终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与开始的怕不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以前的怕,是担心自己被对手吃掉的恐惧;怕,只不过是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吃掉对方的顾虑而已。所以,“终不敢搏”,既说明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由“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它对驴的彻底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文言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礼记》一则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知道有困惑,然后自己才会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吧? 赵普 《宋史》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狼和黔之驴_翻译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

经典古诗词鉴赏5篇

经典古诗词鉴赏5篇 《送陈章甫》原文及赏析·唐·李颀【赏析】这是一首送友人罢官归乡的诗。主人公陈章甫是江陵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梁六自洞庭山》原文及赏析·唐·张说1 送梁六自洞庭山 作者: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赏析】 这是诗人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陽)的送别之作。梁六为诗人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途经岳州入朝。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的怀抱《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陽,诗益凄婉”)?但开篇诗人只说到“巴陵一望”,本当续写望后的怅惘却成了“洞庭秋”,纯粹描写即目所见之景了。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湘

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 气蒸云梦、波撼岳陽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天天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别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了就是愈觉其“孤”。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如果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话》),却于有意无意得之。 关于君山传说很多,或说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处”),或说“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拾遗记》),这些神仙传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染上几分缥缈。“水上浮”的“浮”字,既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迷离扑朔之感。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三句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 人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黔之驴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

其肉,乃去。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

大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赏析

大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一直是我们语文固定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就算在大学也不例外。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一) 上邪两汉:佚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赏析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

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清代王先谦说:“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诗短情长,撼人心魄。正如胡应麟所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二) 行行重行行两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 一、诗歌鉴赏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 ①〈动〉退;后退。②〈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⑤〈动〉回头。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_____) A.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 B.初闻涕.泪满衣裳 C.却看妻子 ..愁何在 D.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回头D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 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D。 2.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 3.“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性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 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黔之驴》原文及作品原文及译文

《黔之驴》原文及作品赏析 原文 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来源 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鉴赏 《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

36首经典古诗词鉴赏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排行榜 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35.《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3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初中语文文言文《黔之驴》练习(含答案)

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 己也( ) 慭慭..然( ) 虎大骇.( ) 荡倚.( )冲冒 益狎.( ) 大阚. ( ) qián hào pang dùn kuī xiá liàng shì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巨大的样子 ) 憖憖..然(小心谨慎 ) 他.日(另外 ) 虎大骇. ( 害怕 ) 益.习其声( 渐渐 ) 驴不胜.怒( 忍受 ) 计.之曰( 考虑 ) 技. 止此耳(本领 )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用船 ) 至则无可用(则: 却 ) 稍出近之(稍: ) 虎大骇,远遁(遁:逃走) 以为且噬已也(且: 将 ) 益习其声(益: ) 益狎(狎: 亲近而不庄重 ) 技止此耳(止: ) 乃去(乃: 才 ) 蔽林间窥.之( 偷看 ) 以为且噬.己也( 咬 ) 蹄. 之( 用蹄子踢 ) 三、一词多义 ① 然: A.庞然大物( ) B.然往来视之( ) ② 因: A.虎因喜( ) B.因跳踉大阚( ) ③ 去: A.乃去( ) B.西蜀之去南海( ) ④ 耳: A.技止此耳( ) B.无丝竹之乱耳( ) (5)以为: A.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 B.以为且噬己也( ) (6)之: A.黔之驴 ( ) B. 虎见之 ( ) 8、⑴……的样子;然而⑵于是;于是⑶离开;距离⑷罢了;耳朵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蔽林间窥之 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 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 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五、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 、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C 、“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D 、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2、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C 、虎因喜,计之曰 D 、稍出近之

黔之驴(翻译答案)

31、黔( qián )之驴(答案) 选自【唐】柳宗元(人名)的《柳河东集》 一、字词解释与句子翻译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①好:喜欢 ②船:用船(名词做状语)★③入:进入 ★译句: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①至:到☆②之:代词,它,指驴 译句: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 kuī)之。 ☆①之:代词,它,指驴,②庞然:巨大的样子 ③以:认为★④为:是⑤蔽:隐藏 ⑥窥:偷看☆⑦之:代词,它,指驴 ★译句: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认为它是神物。(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 4.稍出近之,慭(yìn)慭然,莫相知。①稍:渐渐 ②近:接近(形容词做动词)☆③之:代词,它,指驴 ④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⑤知:了解,知道 译句:(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5.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hài),远遁(dùn);①大:非常 ②骇:惊恐,害怕☆③远:距离远④遁:逃跑 译句:一天,驴子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顿时远远地逃跑; 6. 以为且噬(shì)已也,甚恐。①以:认为★②为:认为 ☆③且:将要☆④噬:咬⑤甚:非常⑥恐:惊恐,害怕 译句: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

7.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①然:然而,但是②视:观察,看 ☆③之:代词,它,指驴★★④异:特殊的⑤能:本领 ★译句: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8.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①益:渐渐☆②习:熟悉 ☆③其:代词,它的,指驴的④搏:搏击 译句:渐渐地熟悉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 (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9. 稍近,益狎( xiá ),荡倚冲冒。①稍:渐渐,★②益:更加 ☆③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④荡:碰擦 ⑤倚:倚靠⑥冲:冲撞⑦冒:冒犯 译句:渐渐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加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 10. 驴不胜怒,蹄之。★★①胜:能承受,忍得住 ★★②蹄:用蹄踢(名词做动词)☆③之:代词,它,指老虎★★译句: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11. 虎因喜,计之曰,①因:于是★★②计:盘算 ☆③之: 代词,指这件事 ★译句:老虎于是高兴(起来),盘算这件事道: 12. “技止此耳!”①技:本领 ☆②止:只③耳:罢了 ☆译句:“(驴子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 13. 因跳踉(liáng)大 (hán),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跳踉:跳跃② :吼叫 ☆③其:代词,它的,指驴的★④尽:吃完★⑤去:离开 译句: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 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 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 为《柳河东集》。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字词解释: 【1】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黔(qián),地名,包括现在四川、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以,而。 【3】则:却。 【4】庞然:巨大的样子。

【5】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以”后边省去“之”字。 【6】蔽:隐藏。窥(kuī):偷看。 【7】稍:渐渐。 【8】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9】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10】骇(hài):惊惧。 【11】遁(dùn):逃走。 【12】以为且噬(shì)己:认为将咬自己。且,将。噬,咬 【13】觉无异能者: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者,这里相当于“……似的”。 【14】搏:扑,击。 【15】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16】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击。冒,冒犯。 【17】不胜怒:非常恼怒。不胜,不禁、不能承受。 【18】蹄:踢。 【19】计之:盘算这件事。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0】技止此耳: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止,只、不过。耳,相当于“罢了”。 【21】跳踉(láng):跳跃。 【22】?(hǎn):虎怒吼。 【23】去:离开。

经典古诗词名句大全鉴赏,唐诗宋词精选

经典古诗词名句大全鉴赏,唐诗宋词精选 一。友谊爱情 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2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2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2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9.在天愿作比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译文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运到后却没有可以使用的地方(处所),(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是个庞大的动物,以为是神奇的东西,隐蔽在树林中间偷看【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非常】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遁逃】;以为是(驴子)将要咬【吞噬】自己,非常恐惧【很惊恐】。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看】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的】本领【能耐】(似的);渐渐地熟悉【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出没(在它的)前前后后【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终归

【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靠近,(态度)更为【更加】态度亲近而不尊重【随便】,碰撞倚靠冲撞冒犯(它)。驴不能承受愤怒【禁不住发怒】【非常愤怒】,用蹄子踢它【老虎】。老虎就欣喜【喜悦、高兴】了,盘算这件事,(心想)道:“(驴子的)技艺【本领】只不过【只是】如此【这样】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它的【驴的】喉咙,吃尽【光、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一:《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 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不过 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 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 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 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 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 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个动作描画出诗人完 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 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 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 仅仅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不过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 “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 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 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 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 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 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

黔之驴原文及翻译

黔之驴 柳宗元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者:……的人,……的地方。好事者,爱多事的人。船:用船(名词作状语修饰“载”)载以入:完整的结构是“载之以入”省略“之”,之,代词代“驴”。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译:黔地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至,到。则,却。放之山下:省略了“于”正常语序为“放之于山下”译:(驴)运到(后)却没有用处,把它放在山下。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之:代词,代驴。……也:肯定句固定的句式,译为“原来是……”。庞然,巨大的样子。以为神,完整句应该是“以之为神”。以,把。为,当作,作为。 译: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一种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了神物。 4.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蔽,躲蔽。窥,偷看。稍,渐渐。近,接近。……然:……的样子。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即为“莫之知”,不知道它(有什么本领) 译:(老虎)躲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看驴,渐渐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 5.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他日,有一天。大骇,非常害怕。远遁,逃到远处。以为,认为。且,将要。噬,咬。己,自己。也,肯定句句末的语气判断。甚恐,十分害怕。 译:有一天,驴一叫,老虎非常害怕,逃到远处,认为(驴)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6.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然而。觉,觉得。能,本领。者,表示揣度的语气,不译。 译:然而(老虎)来来回回的看驴子,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7.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益,日益,逐渐。习,熟悉。其,代词,代它的,指驴的。声,叫声。近,接近。出,出现。终,始终。搏,扑击。 译:老虎逐渐熟悉驴的叫声。又接近它,在它的前后出现,始终不敢扑击驴。 8.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稍,渐渐。近。接近。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句中译“随便”。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冒,冒犯。不胜,禁不住。蹄,用蹄子踢,名词用作动词。 译:渐渐接近它更加随便,碰一碰,靠一靠,撞一撞,冒犯它,驴忍不住发怒了,用蹄子踢它。 9.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因为。喜,高兴。计,盘算。之,代词,代这件事情。技,本领。止,只,仅仅。耳,罢了。(虎因喜=虎因之喜因,因为之,代词,代这件事。喜,高兴) 译:老虎因此高兴。(心里)盘算着这件事,心想:“(驴)的本领仅仅是这样罢了。” 10.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因,于是跳踉:跳跃。断,咬断。尽,完。其,代词,它的,驴的。乃,才。去,离开。 译:于是跳跃起来怒吼,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黔之驴》

《黔之驴》 [课文解读与学情分析] 课文解读: 本文节选自柳宗元的《柳河东集》,是《三戒》中的一则,这篇课文以老虎对驴的认识为线索,讽刺了那些官高位显而又无德无才、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同时启示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交待了故事背景,驴的由来,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时间久后,虎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解读本文,显性信息存于老虎惧驴、识驴、吃驴的情节;再透视隐性意脉,还能看出老虎的小心谨慎,善于观察,这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驴则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的形象。寓言的深邃主旨,提示出老虎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启示人们敢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做斗争。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八4班学生,是我校农民工子弟班,文言文基础较差,虽在课文注释帮助下,可以基本理解文意,但有些字读音需要教师引导纠正,故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落实字词,疏通文意,课后巩固训练。第二课时,则注重品读课文,以复习导入,通过对文中一系列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老虎和驴的形象,体会寓意。 [课时目标与环节贯通]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掌握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把握寓言情节,熟读背诵。 2.通过品味动词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把握老虎与驴的形象。 3.体会文章寓意,懂得敢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做斗争。 教学重点:把握寓言情节,通过品味动词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把握老虎与驴的形象。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寓意,懂得敢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做斗争。

100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和解释鉴赏

100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为人却没有道德,不死还有什么意思。(如果做人可以不讲究仪表,那还不如死了呢!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5、投我以桃,报之以。(诗经大雅抑)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时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命

运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己不上进,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顺随善良就像登天一样艰难,顺随恶行就像山崩地裂一样迅速坠落,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处在安全时期也要考虑危险可能存在,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人不是圣贤,都会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如果犯错了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有智慧;能够战胜他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