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化本11级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化本11级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化本11级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化本11级

实验一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4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维生素B2的基本原理。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性能,掌握其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1.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VB2)是橘黄色无臭的针状结晶,其结构式为:

H HO

HO

HO

H

N H H H OH

N C

N O O

H 3C H 3C

维生素B2易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稳定,光照易分解,对热稳定。

维生素B2溶液在430~440 nm 蓝光的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荧光峰在535 nm 。维生素B2在pH=6~7的溶液中荧光强度最大,在pH=11的碱性溶液中荧光消失,所以可以用荧光光度法测维生素B2的含量。

维生素B2在碱性溶液中经光线照射会发生分解而转化为光黄素,光黄素的荧光比核黄素的荧光强的多,故测维生素B2的荧光时溶液要控制在酸性范围内,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2.荧光分光光度计

(1)常温下,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一定的紫外可见光的辐射能成为激发态分子,激发态分子通过无辐射跃迁至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以辐射跃迁的形式回到基态,发出比吸收光波长长的光而产生荧光。

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IF 与物质的浓度c 有以下的关系:

当实验条件一定时,荧光强度IF 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这是荧光光谱法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bc I I F εφ0303.2=Kc I F =

(2)荧光分析法的特点:

a.与紫外-可见分光度法比较,荧光分析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b.选择性好。荧光法既能依据发射光谱,又能依据吸收光谱来鉴定物质。

c.所需试样量少、操作方法简便。

(3)

荧光分析仪器

a.常用的荧光分析仪器由激发光源、单色器、液槽、检测器和显示记录器五部

b.荧光分析仪器与分光光度计比较主要差别有两点:

(a)荧光分析仪器采用垂直测量方式,以消除透射光的影响; (b)荧光分析仪器有两个单色器,能够获得单色性较好的激发光并消除其它杂散光干扰。

c.荧光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由光源氙弧灯发出的光通过切光器使其变成断续之光以及激发光单色器变成单色光后,此光即为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被测的荧光物质在激发光照射下所发出的荧光,经过单色器变成单色荧光后照射于测样品用的光电倍增管上,由其所发生的光电流经过放大器放大输至记录仪,激发光单色器和荧光单色器的光栅均由电动机带动的凸轮所控制,当测绘荧光发射光谱时,将激发光单色器的光栅,固定在最适当的激发光波长处,而让荧光单色器凸轮转动,将各波长的荧光强度讯号输出至记录仪上,所记录的光谱即发射光谱,简称荧光光谱。当测绘荧光激发光谱时,将荧光单色器的光栅固定在最适当的荧光波长处,只让激发光单色口的凸轮转动,将各波长的激发光的强度讯号输出至记录仪,所记录的光谱即激发光谱。

当进行样品溶液的定量分析时,将激发光单色器固定在所选择的激发光波长

处,将荧光单色器调节至所选择的荧光波长处,由记录仪得出的信号是样品溶液的荧光强度。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主要仪器:荧光分光光度计;1cm石英皿;25mL容量瓶;1mL、5mL移液管试剂:维生素B2标准溶液:10.0μg/mL;待测样品溶液

四、实验步骤

1、系列标准溶液的制备

取维生素B2标准溶液(10.0μg/mL) 0.50mL、1.00mL、1.50mL、2.00mL、2.50mL 分别置于25mL的容量瓶中,各加入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浓度依次为0.20μg/mL、0.40μg/mL、0.60μg/mL、0.80μg/mL、1.00μg/mL的一系列维生素B2标准溶液。待测。

2、标准溶液及样品的荧光测定

将激发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荧光发射波长固定在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处。测量上述系列标准维生素B2溶液的荧光发射强度。数据记录于表1中。以溶液的荧光发射强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制作标准曲线。

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未知溶液的荧光强度,并由标准曲线确定未知试样中维生素B2的浓度,计算待测样品溶液中的维生素B2的含量。

五、实验注意事项

1.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时,要按照仪器使用规定使用,不可随意操作;

2.使用石英比色皿时,要注意勿用手直接触摸比色皿表面,因握住侧棱。

六、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在EXCEL上拟合系列标准溶液浓度与荧光发射强度的标准曲线图。

2、由校准曲线查出并计算待测样品溶液中的维生素B2的含量。

七、思考题

1.试解释荧光光度法较吸收光度法灵敏度高的原因?

2.维生素B2在pH=6~7时荧光最强,本实验为何在酸性溶液中测定?

实验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钙含量(4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了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理。

3、掌握标准曲线法测定元素含量的分析技术。

二、实验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的电子对共振线的吸收。气态的基态原子数与物质的含量成正比。当式样组成复杂,配制的标准溶液与式样组成之间差别较大时,常采用标准法,本实验就使用标准加入法,基本方法是在五个容量瓶中加等量的待测式样,分别加入不等量(倍增)的标准溶液,用适当溶剂稀释至一定体积后,依次测出它们的吸光度。以加入标样的质量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工作曲线,图中横坐标与标准曲线正常的交点与原点的距离X即为容量瓶所含待测元素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出式样的含量。

三、仪器和试剂

1. AA-6300C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乙炔钢瓶,空气压缩机、钙空心阴极灯

2. 容量瓶:1000mL一个,100mL 7个。

3. 移液管:5mL,10mL各1支。

4. 钙标准溶液:2.0 4.0 6.0 8.0 10.0ug/ml

5. 自来水样

四、实验步骤

1、钙标准溶液的配制

A、精确称取1.400g标准品氧化钙,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此溶液含钙1.000mg/mL。(贮备液)

B、用吸管吸取10mL 1.000mg/mL钙的贮备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含钙0.1000mg/mL。

C、用10ml吸管分别吸取2、4、6、8、10mL 0.1000mg/ml的钙溶液于5

个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到刻线,摇匀。此系列标准溶液分别含钙2.00

4.00 6.00 8.00 10.00 ug/mL。

2、自来水样的制备

用10ml吸管吸取自来水样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3、参照AA-6300C火焰法操作规程完成钙系列标准溶液吸光值的测定。

测量条件:

分析线:422.7nm 灯电流: 3mA

燃烧器高度: 5mm 狭缝宽度: 0.4mm

4、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完成样品自来水中钙含量的测定。

5、记录测定值,换算成样品浓度。

6、实验室卫生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五、AA-6300C操作规程(火焰法)

1、开机打开电源(稳压器),依次打开计算机电源,自动启动完Windows(DOS)

后,再打开仪器电源开关。

2、初始化启动WizAArd系统,选择联机。系统很快就会进入初始化,初始化

成功“OK”(确定)。每次开机都必须经过初始化才能控制仪器。

3、寻峰

3.1 初始化后出现元素灯选择窗口,如需更改元素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3.2 选择元素灯后,系统将会弹出被调整元素灯参数对话框,根据需要进行相

关的参数设置。设置好参数后,下一步进行相应的元素灯寻峰。

3.3 单击“寻峰”按钮对当前工作波长进行寻峰。当需要对当前元素的其他特征

波长进行寻峰,可在“特征谱线”下拉框中选择相应的波长。

3.4 当需要查看仪器当前能量状态或需要对能量进行调整时,可依次选择主菜

单的【应用】/【能量调试】,

4、参数设置

寻峰结束后,程序进入系统测试状态,选择系统菜单的“仪器”下的“燃烧器参数设置”,对燃气流量、燃烧器高度和位置进行设置。一般为1200-1800ml/min(燃气流量)。调整位置使光斑正好切入燃烧器中缝上方6-8mm。

4.1在进入测量之前,对待测样品进行设置。单击工具按钮即可打开

样品设置向导。

4.2对测量参数进行设置。单击工具按钮即可打开测量参数设置对话框。

选择计算方式为连续、积分时间为1-3秒、滤波系数0.6秒。

5、测量

使用火焰法时,在进入测量前,请依次打开空压机电源、乙炔钢瓶阀门,使乙炔分表压力在0.05-0.06Mpa.,并认真检查气路以及水封。当您确认无误后,

可单击工具按钮即可将火焰点燃。再单击测量键进行测量。

6、关机

在关机前必须经过火焰状态下,先关闭乙炔钢瓶阀门,待火焰熄灭后再关闭空压机。退出AA系统、再关闭主机、最后关闭电源。

六、实验注意事项

(1)AA-6300C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系精密贵重仪器,在未熟悉仪器的性能及操作方法之前,不得随意拨动主机记录器的各个开关和旋钮。

(2)仪器在开机进行测量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方法进行。

(3)本实验使用易燃气体乙炔,故在实验室严禁烟火,以免发生事故。

(4)点燃火焰时,必须先开空气,后开乙炔,熄灭火焰时,则应先关乙炔,后关空气,防止回火,爆炸事故的发生。

七、结果处理

1、在坐标纸上画出:钙的校准曲线(注意空白值如何处理)。

2、由校准曲线查出并计算未知样品中钙的含量。

八、思考题

1、为什么燃助比和燃烧器高度的变化会明显影响钙的测量灵敏度?

2、空白溶液的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光源需要调制?

仪器分析实验思考题答案合集汇编

一、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中微量氟 1、总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是由那些组分组成,各组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氯化钠,柠檬酸钠,冰醋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是提高离子强度,柠檬酸钠是掩蔽一些干扰离子,冰醋和氢氧化钠形成缓冲溶液,维持体系PH值稳定!2、测量氟离子标准系列溶液的电动势时,为什么测定顺序要从低含量到高含量? 答:测什么一般都是从低到高,每测一个你都冲洗电极吗,不冲洗的话,从低到高,比从高到低,影响小。还有就是防止测到高浓度的溶液使电极超出使用范围。 3、测定F-浓度时为什么要控制在测定F-离子时,为什么要控制酸度,pH值过高或过低有何影响? 答:因为在酸性溶液中,H+离子与部分F-离子形成HF或HF2-,会降低F-离子的浓度;在碱性溶液中,LaF3 薄膜与OH-离子发生反应而使溶液中F-离子浓度增加。因此溶液的酸度对测定有影响。氟电极的适用酸度范围为pH=5~6,测定浓度在10^0~10^-6 mol/L范围内,△φM与lgC F-呈线性响应,电极的检测下限在10-7 mol/L左右。 二、醇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1、如何进行纯物质色谱的定性分析? 色谱无法对未知纯物质定性分析(这里所谓未知就是你对它的分子组成、结构一无所知),除非你已经知道它可能是某种物质或某几种物质之一,那么你可以用这几种物质的标准品和待分析的纯物质样品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对照,保留时间相同,则证明是同种物质。 为色谱峰面积; A i 为相对重量校正因子,f(甲醇)=1.62、f(乙醇)=1.65、f(正丙醇)=1.05、f(正f i 丁醇)=0.87 三、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1、 2、制作标准曲线和进行其他条件试验时,加入还原剂、缓冲溶液、显色剂等试 剂的顺序能否任意改变?为什么?

仪器分析实验试题及答案1

一、填空题 1、液相色谱中常使用甲醇、乙腈和四氢呋喃作为流动相,这三种溶剂在反相液相色谱中的洗脱能力大小顺序为甲醇<乙腈<四氢呋喃。 2、库仑分析法的基本依据是法拉第电解定律。 3、气相色谱实验中,当柱温增大时,溶质的保留时间将减小;当载气的流速增大时,溶质的保留时间将减小。 二、选择题、 1、、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___D___的差别。 A. 沸点差 B. 温度差 C. 吸光度 D. 分配系数。 2、气相色谱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___C__原则。 A. 沸点高低 B. 熔点高低 C. 相似相溶 D. 化学稳定性。 3、在气相色谱法中,若使用非极性固定相SE-30分离乙烷、环己烷和甲苯混合物时,它们的流出顺序为(C ) A. 环己烷、乙烷、甲苯; B. 甲苯、环己烷、乙烷; C. 乙烷、环己烷、甲苯; D. 乙烷、甲苯、环己烷 4、使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葛根素、对羟基苯甲醛和联苯的混合物时,它们的流出顺序为(A ) A. 葛根素、对羟基苯甲醛、联苯; B. 葛根素、联苯、对羟基苯甲醛; C. 对羟基苯甲醛、葛根素、联苯; D. 联苯、葛根素、对羟基苯甲醛 5、库仑滴定法滴定终点的判断方式为(B ) A. 指示剂变色法; B. 电位法; C. 电流法 D. 都可以 三、判断题 1、液相色谱的流动相又称为淋洗液,改变淋洗液的组成、极性可显著改变组分的分离效果。(√) 2、电位滴定测定食醋含量实验中电位突越点与使用酸碱滴定法指示剂的变色点不一致(×) 四、简答题 1、气相色谱有哪几种定量分析方法? 答:气相色谱一般有如下定量分析方法:内标法、外标法、归一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2、归一化法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应用?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试行) 一、教学目的 仪器分析实验是实验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的重要内容。其要紧目的是:通过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有关仪器分析方法差不多原理的明白得,把握仪器分析实验的差不多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地使用分析仪器;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科技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差不多要求 1、课前认真预习,认真阅读仪器分析实验教材,了解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工作的差不多原理、仪器要紧部件的功能、操作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 2、学会正确使用仪器。未经老师承诺不得随意开动或关闭仪器,更不得随意旋转仪器旋钮、改变仪器的工作参数等。详细了解仪器的性能,防止损坏仪器或发生安全事故。实验室应始终保持整洁和安静。 3、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地学习有关分析方法的差不多技术。要细心观看实验现象和认真记录实验条件和分析测试的原始数据;学会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主动摸索、勤于动手,培养良好的实验适应和科学作风。 4、爱护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中如发觉仪器工作不正常,应及时报告老师处理,每次实验终止后,应将使用仪器复原,清洗好使用过的器皿,整理好实验室。 5、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简明,图表清晰。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日期、原理、仪器名称及型号、要紧仪器的工作参数、简要步骤、实验数据或图谱、实验中的现象、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咨询题讨论等。 实验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差不多条件实验及试样中微量铁的测定)(4学时) 实验二食品中NO2-含量的测定(4学时)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取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取光谱的阻碍(4学时) 实验四荧光分析法测定铝的含量(4学时) 实验五原子吸取光谱法测定痕量镉(4学时) 实验六玻璃电极响应斜率和溶液PH的测定(4学时) 实验七自来水中含氟量的测定-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4学时)实验八极谱催化波测定自来水中微量钼(4学时) 实验九硫酸铜电解液中氯离子的电位滴定(4学时) 实验十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4学时) 实验十一果汁(苹果汁)中有机酸的分析(4学时) 三、教材及参考书 1、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 001.7) 2、万益群、倪永年主编.仪器分析实验(第三版).江西高校出版社(2 003.8) 3、谢能泳、陆为林、陈玄杰编.分析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四、其它讲明 五、实验项目一览表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使用专业:环境科学

仪器分析实验室建设汇总

仪器分析实验室建设 一仪器分析实验室原有条件 仪器分析实验室在过去多年建设的基础上,98年按教育厅合格实验室的要求,开展了合格实验室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充实了部分仪器设备,改善实验条件,增加实验项目和增加仪器设备配套台数,改善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条件,同时通过加强管理,实现管理规范化,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对药品、仪器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生均实验面积达 2.4m2、/人。能开出教学计划要求的全部实验。此外,还可以对外进行分析检测服务,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实验室具有实验仪器84台套,实验面积517平方米,设备总值约22万元。 原有仪器分析实验室情况 二、仪器分析实验室近期建设情况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经二十年的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已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双师型比例达60%。在教学改革,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他们在我省基层环保单位,已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受到广泛好评。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目前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建设试点专业,教育部资助125万元专项经费。上述资金到位后,环境工程实验室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化学实验室获省教育厅高校“双基合格实验室”为契机,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展实验室面积,并拨出专项资金约13万元进行维修。现专业实验室面积约1200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已于2002年5月到位并投入使用。 仪器分析实验室新增仪器设备如下表 日本岛津AA—6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是当今世界上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大型仪器。氢化物发生器的配置更扩大了检测的范围,可检测浓度为PPb 级的包括Na、Mg、Zn、Fe、Al、Cu、Pb、Cd、As等各种金属元素。 TRACE GC2000气相色谱是由Thermo Finnigan生产的新一代产品,该仪器配置了FID、ECD、NPD三个检测器可分析烷烃、苯、含氯有机物、农残等多种物质的含量。 日本岛津UV-2401紫外分光光度仪采用了双光速技术,该仪器使用范围广,稳定性好,可检测吸收峰在110-900纳米内的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通过对扫描

各类仪器分析实验室要求

各类仪器分析实验室要求 气相色谱分析室主要是对容易转化为气态而不分解的液态有机化合物及气态样品的分析。仪器设备主要有气相色谱仪,具有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自动化程度很高,对有机化合物具有高效的分离能力,所用载气主要有:H2、N2、Ar、He、CO2等。但对高沸点化合物,难挥发的及热不稳定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高聚物的分离却无能为力。要求局部排风及避免阳光直射在仪器上,避免影响电路系统正常工作的电场及磁场存在,一般设计:仪器台(应离墙以便仪器维修)、万向排气罩、电脑台(一般在仪器台旁配置)、边台、洗涤台、试剂柜等 液相色谱分析室主要体现在高效率分离,对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离制取纯净化合物,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仪器设备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仪,适宜于高沸点化合物、难挥发化合物、热不稳定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高聚物等,弥补气相色谱仪的不足。环境和实验室基础装备设计要求与气相色谙室相近。 质谱分析室主要是对纯有机物的定性分析,实现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式、分子结构的测定,分析样品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主要设备有质谱仪、气-质联用仪。质谱仪是利用电磁学的原理,使物质的离子按照基特征的质荷比(即质量m与电荷e之比—m/e)来进行分离并进行质谱分析的仪器,缺点是对复杂有机混合物的分离无能为力。气相色谱分离效率高,定量分析简便的特点,结合质谱仪灵敏度高,定性分析能力强的特点,两种仪器联用为气-质联用仪。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分析质量和效率。质谱仪可能有汞蒸汽逸出,要考虑局部排风。 光谱分析室主要是根据物质对光具有吸收、散射的物理特征及发射光的物理特性,在分析化学领域建立化学分析。主要的仪器是原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X射线荧光仪、红外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LCP)

仪器分析实验习题及参考答案

色谱分析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调整保留时间是减去的保留时间。 2、气相色谱仪由五个部分组成,它们 是 3、在气相色谱中,常以和来评价色谱柱效能,有时也用 表示柱效能。 4、色谱检测器按响应时间分类可分为型 和型两种,前者的色谱图为 曲线,后者的色谱图为曲线。 5、高效液相色谱是以为流动相,一般叫做,流动相的选择对分离影响很大。 6、通过色谱柱的和之比叫阻滞因子, 用符号表示。 7、层析色谱中常用比移值表示。由于比移值Rf重现性较差,通常 用做对照。他表示与移行距离之比。 8、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设计的原则是、以达到减少谱带变宽的目的。 二、选择题

1、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______的差别。 A. 沸点差, B. 温度差, C. 吸光度, D. 分配系数。 2、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_____原则。 A. 沸点高低, B. 熔点高低, C. 相似相溶, D. 化学稳定性。 3、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_______。 A. 调整保留值之比, B. 死时间之比, C. 保留时间之比, D. 保留体积之比。 4、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时______要求进样量特别准确。 A.内标法; B.外标法; C.面积归一法。 5、理论塔板数反映了______。 A.分离度; B. 分配系数;C.保留值;D.柱的效能。 6、下列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中,属于质量型检测器的是 A.热导池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B.火焰光度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C.热导池和电子捕获检测器;D.火焰光度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7、在气-液色谱中,为了改变色谱柱的选择性,主要可进行如下哪种(些)操作?() A. 改变固定相的种类 B. 改变载气的种类和流速 C. 改变色谱柱的柱温 D. (A)和(C) 8、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时间过长会导致半峰宽______。 A. 没有变化, B. 变宽, C. 变窄, D. 不成线性

仪器分析教案

1.1 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①检测能力②样品的需求量③分析效率④使用的广泛性⑤精确度 1.2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根据测量原理和信号特点,仪器分析方法大致分为四大类 ⒈ 学分析法 以电磁辐射为测量信号的分析方法,包括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 ???? ?的变化折射、衍射等基本性质物质之后,引起反射、非光谱法:电磁波作用拉曼散射 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或光谱法:依据物质对电 ⒉电化学分析法 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⒊色谱法 以物质在两相间(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分配比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 ⒋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质谱法、热分析法、放射分析等 。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历史较久远,应用十分广泛,与其它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相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所用的仪器简单、价廉,分析操作也比较简单,而且分析速率较快。 在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面,例如化合物的鉴定、结构分析和纯度检查以及在药物、天然产物化学中应用较多。 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讨论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原理和结构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在有机定性及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讲解思路: 让学生首先了解: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而各种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电子跃迁类型是本章的难点。最后了解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使物质产生吸收光谱并对其进行检测。鉴定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 2.1.光分析法概论 内容提要: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电磁波谱原 重点难点:电磁波谱区 一、电磁辐射的性质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⒈波动性 电磁辐射是在空间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可以用频率(υ)、波长(λ)和波数(δ)等波参数表征。掌握频、波长、波数的定义及之间的关系。 ⒉微粒性 普朗克方程 E λ ?=υ=c h h (2-3) 该方程将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联系起来, 二、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的大小顺序排列可得到电磁波谱,不同的波长属不同的波谱区,对应有不同的光子能量和不同的能级跃迁。能用于光学分析的是中能辐射区,包括紫外、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2.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内容提要:介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概念。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也称作紫外和可见吸收光度法,它包括比色分析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 有机化合物吸收可见光或紫外光,σ、π和n 电子就跃迁到高能态,可能产生的跃迁有σ→σ*、n →σ*、π→π*和n →π*。各种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或吸收波长与有机化合物的基团、结构有密切关系,根据此原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结构分析。 无机络合物吸收带主要是由电荷转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而产生的。电荷转移跃迁的摩尔吸收系数很大,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以建立这些络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重、难点:分子的电子能级和跃迁 生色团的共轭作用 d-d 配位场跃迁 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位体π-π*跃迁。 2.3.朗伯比耳定律

实验室设计规范(20200523203207)

实验室规划设计 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新建、扩建、或是改建项目,它不单纯是选购合理的仪器设备,还要综 合考虑实验室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和平面设计,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空气净化、安全措施、 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实验室里,先进的 科学仪器和优越完善的实验室是提升现代化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增长的必备条件。“以人为本,人 与环境”己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课题。本着“安全、环保、实用、耐久、美观、经济、卓越、领先”, 的规划设计理念。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七个方面:化验室设计要求、平面设计系统、单台结构功能设计系 统、供排水设计系统、电控系统、特殊气体配送系统、有害气体输出系统等六个方面。下面就按上述六 方面依次讲解。 一、化验室设计要求 根据化验任务需要,化验室有贵重的精密仪器和各种化学药品,其中包括易燃及腐蚀性药品。另 外,在操作过程中常产生有害的气体或蒸气。因此,对化验室的房屋结构、环境、室内设施等有其特殊 的要求,在筹建新化验室或改建原有化验室时都应考虑。 化验室用房大致分为三类:精密仪器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辅助室(办公室、储藏室、钢瓶 室等)。 化验室要求远离灰尘、烟雾、噪音和震动源的环境中,因此化验室不应建在交通要道、锅炉房、 机房及生产车间近旁(车间化验室除外)。为保持良好的气象条件,一般应为南北方向。 1. 精密仪器室 精密仪器室要求具有防火、防震、防电磁干扰、防噪音、防潮、防腐蚀、防尘、防有害气体侵入 的功能,室温尽可能保持恒定。为保持一般仪器良好的使用性能,温度应在15~30℃,有条件的最好控制在18~25℃。湿度在60%-70%,需要恒温的仪器室可装双层门窗及空调装置。 仪器室可用水磨石地或防静电地板,不推荐使用地毯,因地毯易积聚灰尘,还会产生静电、大型 精密仪器室的供电电压应稳定,一般允许电压波动范围为±10%。必要时要配备附属设备(如稳压电源等)。为保证供电不间断,可采用双电源供电。应设计有专用地线,接地极电阻小于4Ω。 气相色谱室及原子吸收分析室因要用到高压钢瓶,最好设在就近室为能建钢瓶室(方向朝北)的 位置。放仪器用的实验台与墙距离500mm,以便于操作与维修,室内有有良好的通风,原子吸收仪器上方 设局部排气罩。 微型计算机和微机控制的精密仪器对供电电压和频率有一定要求。为防止电压瞬变、瞬时停电、 电压不足等影响仪器动作,可根据需要选用不间断电源(UPS)。 在设计专用的仪器分析室的同时,就近配套设计相应的化学处理室,这在保护仪器和加强管理上 是非常必要的。 2. 化学分析室 在化学分析室中进行样品的化学处理和分析测定,工作中常使用一些小型的电器设备及各种化学 试剂,如操作不慎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这些使用特点,在化学分析室设计上应注意以下要求:(1)建筑要求化验室的建筑应耐火或用不易燃的材料建成,隔断和顶棚也要考虑到防火性能。可采用水磨石地面,窗户要能防尘,室内采光要好,门应向外开,大实验室应设两个出口,以利于发生 意外时人员的撤离。 (2)供水和排水供水要保证必须的水压、水质、和水量以满足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需要,室内 总阀门应设在易操作的显著位置,下水道应采用耐酸碱腐蚀的材料,地面应有地漏。 (3)通风设施由于化验工作中常常会产生有毒或易燃的气体,因此化验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 件,通风设施一般有3种: ①全室通风采用排气扇或通风竖井,换气次数一般为5次/时。 ②局部排气罩一般安装在大型仪器发生有害气体部位的上方。在教学实验室中产生有害气体的上方,设置局部排气罩以减少室内空气的污染。 ③通风柜这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局部排风设备。内有加热源、水源、照明等装置。可采用防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

第十二章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一、基本要点: 1.熟悉法拉第电解定律; 2.掌握控制电位电解的基本原理; 3.理解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方法; 4.掌握恒电流库仑滴定的方法原理及应用。 二、学时安排:4学时 电解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利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后,直接称量在电极上析出的被测物质的重(质)量来进行分析,称为电重量分析法。 2.将电解的方法用于元素的分离,称为电解分离法。 库伦分析法是利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测量电解完全时所消耗的电量,并根据所消耗的电量来测量被测物质的含量。 第一节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电解现象 电解是一个借外部电源的作用来实现化学反应向着非自发方 向进行的过程。电解池的阴极为负极,它与外界电源的负极相连;阳极为正极,它与外界电源的

正极相连。 例如:在C uS O4溶液侵入两个铂电极, 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相联。如果两极之间有足够的电压,那末在两 电极上就有电极反应发生。 阳极上有氧气放出,阴极上有金属铜析出。通过称量电极上析出金属铜的重量来进行分析,这就是电重量法。 二、.分解电压与超电压 分解电压可以定义为:被电解的物质在两电极上产生迅速的和连续不断的电极反应时所需的最小的外加电压。从理论上讲,对于可逆过程来说,分解电压在数值上等于它本身所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这个电动势称为反电动势。反电动势与分解电压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反电动势阻止电解作用的进行,只有当外加电压达到能克服此反电动势时,电解才能进行。实际分解电压并不等于(而是大于)反电动势,这首先是由于存在超电压之故。 超电位(以符号η来表示)是指使电解已十分显著的速度进行时,外加电压超过可逆电池电动势的值。超电压包括阳极超电位和阴极超电位。对于电极来说,实际电位与它的可逆电位之间的偏差称为超电位。在电解分析中,超电位是电 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引起的,前者与电极过程的不可逆性有关。后者与离子到达电极表面的速度有关。超电位是电极极化的度

仪器分析实验讲义-2013

分析科学与分析技术实验(二)
试用教程
(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仪器分析实验室
2013 年 1 月

目 录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十 盐酸与醋酸混合液的电导滴定(实验楼 D-304)……….………..…… 3 电位法测定水中氯离子的含量(实验楼 D-304)…………………….. 7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微量氟(实验楼 D-304)……………….. 12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镉(实验楼 D-304)………………………………15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 B2 的含量(实验楼 D-310).....……………..…..… 19 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及定量分析(实验楼 D-320)………………….. 23 高效液相色谱基本参数设定及定量分析(实验楼 D-318)…..……… 26 气相色谱法基本参数测定及定量分析(实验楼 D-312)…………….. 30 原子吸收法(石墨炉法)测定废水中的铜(实验楼 D-308)……..…. 33 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实验楼 D-208)…………………...…… 37
实验十一 核磁共振波谱测定化学位移及自旋耦合常数(实验楼 D-316)……...41
2

实验一
盐酸与醋酸混合液的电导滴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溶液电导(率)的基本概念,电导(率)测定的原理及其应用。 2、掌握 DDS-11AT 数字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电解质溶液中, 带电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做有规则的移动, 从而传递电荷, 使溶液具有导电作用。 其导电能力的强弱称为电导 G, 单位为西门子, 以 S 表示。 因为电导是电阻的倒数,所以,只要测出溶液的电阻值,便可知道其电导。 故采用两个电极插入溶液中,以测出两极间的电阻值 R。当温度一定时,根据欧 姆定律,R 与两极间距离 L(cm)成正比,与电极的截面积 A(cm2)成反比: R = 1/G = ρL/A ρ——电阻率,Ω·cm 当电极固定不变,A 与 L 也固定不变时,L/A 为常数,以 J 表示: 即 J = L /A J——电极常数,cm-1 由(1)、(2)式得: G = l/(ρJ) ……………………(3) ……………………(2) ……………………(1)
因为电导是电阻的倒数,电导率是电阻率的倒数,所以 K = 1/ρ K——电导率,S/cm 由(3) 、 (4)式得: K = G·J …………………… (5) …………………… (4)
当电极常数已知,则通过(5)式,可以将测得的电导值换算为电导率,这 也就是电导率仪的工作原理。 单位换算关系:1 S/cm = 103 mS/cm = 106 μS/cm 本实验以标准 NaOH 溶液滴定盐酸和醋酸的混合溶液。在滴定过程中,因 为溶液中迁移率较大的 H+被加入的 OH-中和,而代替它的是迁移率较小的 Na+ 离子和难以电离的水,因此溶液的电导(率)不断降低,直到 HCl 完全被中和
3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一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及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不同的助色团对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2.观察溶剂极性对丁酮、异亚丙基丙酮的吸收光谱以及pH 对苯酚的吸收光谱的影响。 3.学习并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具有不饱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在紫外区(200~ 400nm)有特征吸收,为鉴定有机化合物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方法是比较未知物与纯的已知化合物在相同条件(溶剂、浓度、pH 值、温度等)下绘制的吸收光谱,或将未知物的紫外光谱与标准谱图(如Sadtler紫外光谱图)比较,如果两者一致,说明至少它们的生色团和分子母核是相同的。 E1带、E2带和B带是苯环上三个共轭体系中的的π→π*跃迁产生的,E1带和E2带属强吸收带,在230~270nm范围内的B带属弱吸收带,其吸收峰常随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而发生位移。 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有:内因(共轭效应、空间位阻、助色效应)和外因(溶剂的极性和酸碱性)。 溶剂的极性和酸碱性不仅影响待测物质吸收波长的移动,还影响吸收峰吸收强度和它的形状。 三、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自动扫描型)石英吸收池容量瓶(10 mL,5 mL)吸量管(1 mL,0.1 mL)四、试剂 苯、乙醇、氯仿、丁酮、异亚丙基丙酮、正庚烷(均为A.R) 苯的正庚烷溶液(以1︰250比例混合而成)、甲苯的正庚烷溶液(以1︰250比例混合而成) 0.3 mg ·mL-1苯酚的乙醇溶液、0.3 mg ·mL-1苯酚的正庚烷溶液、0.4 mg ·mL-1苯酚的水溶液、0.8 mg ·mL-1苯甲酸的正庚烷溶液、0.8 mg ·mL-1苯甲酸的乙醇溶液、0.3 mg ·mL-1 苯乙酮的正庚烷溶液、0.3 mg ·mL-1苯乙酮的乙醇溶液 异亚丙基丙酮分别用水、甲醇、正庚烷配成浓度为0.4 mg ·mL-1的溶液 五、实验步骤 1.苯及其一取代物的吸收光谱的测绘 在五只5 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0.50 mL苯、甲苯、苯乙酮、苯酚、苯甲酸的正庚烷溶液,用正庚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将它们依次装入带盖的石英吸收池中,以正庚烷为参比,从220~320 nm进行波长扫描,得吸收光谱。 观察各吸收光谱的图形,找出最大吸收波长λmax,并计算各取代基使苯的λmax红移了多少?2.溶剂性质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1)溶剂极性对n→π* 跃迁的影响在三只5 mL的容量瓶中,各加入0.02 mL(长嘴滴管1滴)的丁酮,分别用水、乙醇、氯仿稀释至刻度,摇匀。将它们依次装入石英吸收池,分别相对各自的溶剂,从220~350 nm进行波长扫描,制得吸收光谱。比较它们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变化,并解释。 (2)溶剂极性对π→π* 跃迁的影响在三只10 mL的容量瓶中依次加入0.20 mL分别用水、甲醇、正庚烷配制的异亚丙基丙酮溶液,并分别用水、甲醇、正庚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将它们依次装入石英吸收池,相对各自的溶剂,从200 ~300 nm 进行波长扫描,制得吸收光谱。比较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变化,并解释。 (3)溶剂极性对吸收峰吸收强度和形状的影响在三只5 mL的容量瓶中,分别加入0.50 mL苯酚、苯乙酮、苯甲酸乙醇溶液,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将它们依次装入带盖的石英吸收池中,以乙醇为参比,从220~320 nm进行波长扫描,得吸收光谱。与苯酚、苯乙酮、苯甲酸的正庚烷溶液的吸收光谱相比较,得出结论。 3.溶液的酸碱性对苯酚吸收光谱的影响在二只5 mL的容量瓶中,各加入0.50 mL苯酚的水溶液,分别用0.1 mol·L-1HCl、0.1 mol·L-1NaOH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将它们分别依次装入石英吸收池,相对水,从220~350 nm进行波长扫描,制得吸收光谱。比较它们的最大吸收波长,并解释。 六、思考题 1.举例说明溶剂极性对n→π*跃迁和π→π* 跃迁吸收峰将产生什么影响? 2.在本实验中能否用蒸馏水代替各溶剂作参比溶液,为什么? 实验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芳香族化合物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吸收光谱在有机结构分析的应用;借助“标准吸收光谱图”鉴定未知物; 2、学习有机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简介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仪器分析实验是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需要与仪器分析课密切配合。实验课程主要依据的是本课程所涉及的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法的原理,通过对仪器的操作使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实现对多种分析仪器的熟练掌握。 教学目标主要有几个方面: 1. 配合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有关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 3. 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4.通过仪器分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教材:《仪器分析》,刘立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仪器分析实验》,苏克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仪器分析》,高俊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 《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仪器分析实验》,高俊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 《仪器分析》,朱明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三、对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学过仪器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仪器分析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1.明确仪器分析在生产、教学及科学研究中的任务和作用; 2.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数据处理; 3.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法的基本操作。 每次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由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数据的记录及处理组成。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书本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四、考核方式与学习效果评价的结构比例 以考勤、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综合一起,作为实验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实验平时成绩(50%)和最后实验考试成绩(50%)组成。 五、对先修课的要求、课程班规模要求、实践类课程方案等 要求在《仪器分析》、《分析化学》、《环境监测》这三门课的基础上,进行此课程的学习。对课程规模没有要求。

仪器分析教案

第一章绪论(Preface ) §1-1 仪器分析简介 一、仪器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学中的位置 1.分析化学 定义: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及其分析方法的学科。 分类: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 2.化学分析法/经典分析法 定义: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分类:重量分析法—绝对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相对分析法: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3.仪器分析法(物理和物理化学分析法) 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能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结构。 分类: 二、仪器分析的特点和局限性 1.仪器分析的特点: (1)适用于微量、痕量组份含量分析(含量<1%,测量的相对误差为1~10%);(2)操作简便快速; (3)最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分析。 2.仪器分析的局限性: (1)准确度不够高,相对误差通常(1~10%); (2)一般都需要以标准物进行校准,而很多标准物需要用化学分析方法来标定;(3)仪器比较昂贵。

3.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与计算机联用:自动化、数字化 与其它分析方法联用:气相色谱-光度法联用;FIA -光度法联用 §1-2 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1. 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x 与仪器响应信号y 的关系曲线。 线性范围:标准曲线直线部分所对应被测物质浓度或质量的范围。 标准曲线的绘制:用 “一元线性回归法”的数据统计方法来给出y 与x 的关系式 标准溶液浓度: x 1 x 2 x 3 x 4 x 5 …… 响应信号: y 1 y 2 y 3 y 4 y 5…… 1 2 1 ()() () n i i i n i i x x y y b x x ==--= -∑∑ a y bx =- 2. 灵敏度 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的变化,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用S 表示。 y x

仪器分析实验室环境要求

仪器分析实验室环境要求 1.气相色谱分析室 主要是对容易转化为气态而不分解的液态有机化合物及气态样品的分析。仪器设备主要有气相色谱仪,具有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自动化程度很高,对有机化合物具有高效的分离能力,所用载气主要有:H2、N2、Ar、He、CO2等。但对高沸点化合物,难挥发的及热不稳定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高聚物的分离却无能为力。要求局部排风及避免阳光直射在仪器上,避免影响电路系统正常工作的电场及磁场存在,一般设计:仪器台(应离墙以便仪器维修)、万向排气罩、电脑台(一般在仪器台旁配置)、边台、洗涤台、试剂柜等 2.液相色谱分析室 主要体现在高效率分离,对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离制取纯净化合物,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仪器设备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仪,适宜于高沸点化合物、难挥发化合物、热不稳定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高聚物等,弥补气相色谱仪的不足。环境和实验室基础装备设计要求与气相色谙室相近。 3.质谱分析室 主要是对纯有机物的定性分析,实现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式、分子结构的测定,分析样品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主要设备有质谱仪、气-质联用仪。质谱仪是利用电磁学的原理,使物质的离子按照基特征的质荷比(即,质量m与电荷e之比:m/e)来进行分离并进行质谱分析的仪器,缺点是对复杂有机混合物的分离无能为力。气相色谱分离效率高,定量分析简便的特点,结合质谱仪灵敏度高,定性分析能力强的特点,两种仪器联用为气-质联用仪。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分析质量和效率。质谱仪可能有汞蒸汽逸出,要考虑局部排风。

4.光谱分析室 主要是根据物质对光具有吸收、散射的物理特征及发射光的物理特性,在分析化学领域建立化学分析。主要的仪器是原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X射线荧光仪、红外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LCP)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等。实验室应尽量远离化学实验室、以防止酸、碱、腐蚀性气体等对仪器的损害,远离辐射源;室内应有防尘、防震、防潮等措施。仪器台与窗、墙之间要有一定距离,便于对仪器的调试和检修。应设计局部排风。使用原子吸收罩排风较为适宜。 以上实验室,根据实际需要可设置样品处理室,一般有洗涤台、实验台、通风柜等设备,同化学实验室类似。

仪器分析实验的课后习题答案及讨论 2

高效液相色谱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特点:检测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定量精确度高,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分析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热不稳定有机及生化试样的高效分离分析方法。 2.高效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的主要区别可归结于以下几点: (1)进样方式的不同:高效液相色谱只要将样品制成溶液,而气相色谱需加热气化或裂解; (2)流动相不同,在被测组分与流动相之间、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力; (3)由于液体的粘度较气体大两个数量级,使被测组分在液体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比在气体流动相中约小4~5个数量级; (4)由于流动相的化学成分可进行广泛选择,并可配置成二元或多元体系,满足梯度洗脱的需要,因而提高了高效液相色谱的分辨率(柱效能); (5)高效液相色谱采用5~10Lm细颗粒固定相,使流体相在色谱柱上渗透性大大缩小,流动阻力增大,必须借助高压泵输送流动相; (6)高效液相色谱是在液相中进行,对被测组分的检测,通常采用灵敏的湿法光度检测器,例如,紫外光度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荧光光度检测器等。 3. 高效液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定性:(1)利用纯物质定性的方法 利用保留值定性:通过对比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保留值的色谱峰,来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及在色谱图中位置。不适用于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数据之间的对比。利用加入法定性:将纯物质加入到试样中,观察各组分色谱峰的相对变化。 (2)利用文献保留值定性 相对保留值r21:相对保留值r21仅与柱温和固定液性质有关。在色谱手册中都列有各种物质在不同固定液上的保留数据,可以用来进行定性鉴定。 定量:有归一法、内标法、外标法 — 在定量分析中,采用测量峰面积的归一化法、内标法或外标法等,但高效液相色谱在分离复杂组分式样时,有些组分常不能出峰,因此归一化法定量受到限制,而内标法定量则被广泛使用。 4.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时,选择流动相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尽量使用高纯度试剂作流动相,防止微量杂质长期累积损坏色谱柱和使检测器噪声增加。 (2)避免流动相与固定相发生作用而使柱效下降或损坏柱子。如使固定液溶解流失;酸性溶剂破坏氧化铝固定相等。

仪器分析论文

仪器分析论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有机质谱仪的组成及MS的发展与应用 2015/12/6 目录

有机质谱仪的组成及MS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是一项测量离子质量和强度 的技术, 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荷比以完成待测样品中分子结构的分析。如 今各种色谱与多种模式的质谱的联用技术,集色谱的强大分离能力和质谱的强定性能力 于一体,已经成为分离和分析复杂样品的首选方法。质谱仪器是由真空系统、分析系统 和数据系统组成。在高分辨条件下, 将质谱信号通过计算机运算, 可以获知其元素组成, 因此, 质谱仪还具有元素分析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 质谱已成为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食品化学、毒物学、药物学、医学、地质、石油化工等领域进行分析和 科学研究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有机质谱仪;组成;原理;发展与应用 第一章绪论 引言 4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台商品质潜仪间世以后,质潜仪汗始用十石油成份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和石油精炼过程监控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质谱法成为 原子能工业中测定核原料成份有效手段质谱法已从物理扩展到化学、原子能、冶金和真 空等领域[1]。 质谱仪又称质谱计。和不同的仪器。即根据在中能够偏转的原理,按物质、或分子碎片的质量差异进行分离和检测物质组成的一类仪器。质谱仪按应用范围分为、和。按分 辨本领分为高分辨、中分辨和低分辨质谱仪。其中,有机质谱仪是应用最广泛的质谱

仪。另外,质谱仪是一个用来分析和鉴定未知化合物,量化已知化合物和解析化合物的结构和分子性质的强大分析工具。质谱技术因具有检测精确度高、分析速度快、所需样品和试剂少的优点,已成为分析化学学科中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之一。 质谱法在一次分析中可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将分离技术与质谱法相结合是分离科学方法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当前,经典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现代数据挖掘的工具都被应用于质谱数据分析,发展了两类方法用来鉴别化合物,一种是基于质谱相似性的数据库检索方法;另一种是质谱结构解析(Structure Elucidation)方法;数据库检索方法是基于相似性理论发展起来的,利用各种各样的衡量相似性的准则例如相关系数、共同峰的个数、峰出现的概率等等,通过快速的扫描质谱数据库中大量的数据,利用计算机找到与要鉴别的化合物具有最相似质谱的化合物。然而,当待测化合物的分子量比较大时,分子结构组合呈指数级增长,在数据库中很难找到匹配好的化合物,并且标准质谱数据库的数据只是自然届化合物中很小的一部分,很多化合物的质谱数据在质谱库中找不到,这给质谱数据库搜索方法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质谱 随着电子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质谱仪技术的提高,使仪器的性能指标、自动化程度和几何尺寸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为适应科技进步和市场需要,用于有机分析的质谱仪正朝着超高分辨高灵敏度质谱仪和小型台式质谱仪两个方向发展。有机质谱仪和其它分析仪器相比较的一个显着特点它可以和其它某些仪器联机(GC/ MS, LC/ MS等), 也可以同其它质谱联机(MS/ MS)[2]。这不仅可以集中二种以上分析方法的长处, 弥补单一分析方法的不足, 还能产生一些新的分析测试功能, 大大拓展了质谱仪的应用范围。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一 乙酸的电位滴定分析及离解常数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通过醋酸的电位滴定,掌握电位滴定的基本操作和滴定终点的计算方法。 2. 学习测定弱酸常数的原理和方法,巩固弱酸离解平衡的基本概念。 二、 实验原理 电位滴定法是在滴定过程中根据指示电位和参比电极的电位差或溶液的pH 值的突跃来确定终点的方法。在酸碱电位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不断加入,被测物与滴定剂发生反应,溶液pH 值不断变化,就能确定滴定终点。滴定过程中,每加一次滴定剂,测一次pH 值,在接近化学计量点时,每次滴定剂加入量要小到0.10mL ,滴定到超过化学计量点为止。这样就得到一系列滴定剂用量V 和相应的pH 值数据。 常用的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绘pH~V 曲线法 以滴定剂用量V 为横坐标,以pH 值为纵坐标,绘制pH~V 曲线。作两条与滴定曲线相切的45°倾斜的直线,等份线与直线的交点即为滴定终点,如图3-10(a )所示。 (2)绘△pH/△V ~V 曲线法 △pH/△V 代表pH 的变化值一次微商与对应的加入滴定剂体积的增量(△V )的比。绘制△pH/△V ~V 曲线的最高点即为滴定终点[图3-10(b)]。 (3)二级微商法 绘制(2 ?pH/△2 V )~V 曲 线。(△pH/△V )~V 曲线上一个最高点,这个最高点下即是2 ?pH /△2 V 等于零的时候,这就是滴定终点法。该法也可不经绘图而直接由内插法确定滴定终点[图3-10(c )]。 确定滴定体积以后,从pH ~V 曲线上查出HAc 被中和一半时(1/2Ve )的pH 值。此时,pH=pKa,从而计算出Ka 。醋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如下: 其离解常数为] [] ][[Ka HAc Ac H -+= 当醋酸被中和了一半时,溶液中:[Ac -]=[HAc],根据以上平衡式,此时Ka=[H +],即pKa=pH 。 因此, - ++?Ac H HAc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化本11级

实验一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4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维生素B2的基本原理。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性能,掌握其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1.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VB2)是橘黄色无臭的针状结晶,其结构式为: H HO HO HO H N H H H OH N C N O O H 3C H 3C 维生素B2易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稳定,光照易分解,对热稳定。 维生素B2溶液在430~440 nm 蓝光的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荧光峰在535 nm 。维生素B2在pH=6~7的溶液中荧光强度最大,在pH=11的碱性溶液中荧光消失,所以可以用荧光光度法测维生素B2的含量。 维生素B2在碱性溶液中经光线照射会发生分解而转化为光黄素,光黄素的荧光比核黄素的荧光强的多,故测维生素B2的荧光时溶液要控制在酸性范围内,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2.荧光分光光度计 (1)常温下,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一定的紫外可见光的辐射能成为激发态分子,激发态分子通过无辐射跃迁至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以辐射跃迁的形式回到基态,发出比吸收光波长长的光而产生荧光。 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IF 与物质的浓度c 有以下的关系: 当实验条件一定时,荧光强度IF 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这是荧光光谱法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bc I I F εφ0303.2=Kc I F =

(2)荧光分析法的特点: a.与紫外-可见分光度法比较,荧光分析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b.选择性好。荧光法既能依据发射光谱,又能依据吸收光谱来鉴定物质。 c.所需试样量少、操作方法简便。 (3) 荧光分析仪器 a.常用的荧光分析仪器由激发光源、单色器、液槽、检测器和显示记录器五部 b.荧光分析仪器与分光光度计比较主要差别有两点: (a)荧光分析仪器采用垂直测量方式,以消除透射光的影响; (b)荧光分析仪器有两个单色器,能够获得单色性较好的激发光并消除其它杂散光干扰。 c.荧光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由光源氙弧灯发出的光通过切光器使其变成断续之光以及激发光单色器变成单色光后,此光即为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被测的荧光物质在激发光照射下所发出的荧光,经过单色器变成单色荧光后照射于测样品用的光电倍增管上,由其所发生的光电流经过放大器放大输至记录仪,激发光单色器和荧光单色器的光栅均由电动机带动的凸轮所控制,当测绘荧光发射光谱时,将激发光单色器的光栅,固定在最适当的激发光波长处,而让荧光单色器凸轮转动,将各波长的荧光强度讯号输出至记录仪上,所记录的光谱即发射光谱,简称荧光光谱。当测绘荧光激发光谱时,将荧光单色器的光栅固定在最适当的荧光波长处,只让激发光单色口的凸轮转动,将各波长的激发光的强度讯号输出至记录仪,所记录的光谱即激发光谱。 当进行样品溶液的定量分析时,将激发光单色器固定在所选择的激发光波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