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礼节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大国礼仪的案例
在中国,礼仪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这是因为我们非常重视礼仪、礼节和礼貌。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礼仪的案例:
1. 见面礼:在古代中国,人们见面时会互相行礼,以示尊敬。
常见的见面礼包括拱手礼、鞠躬礼和抱拳礼等。
这些礼仪在现代社会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或与长辈交往时。
2. 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长辈应该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始吃;如果有贵宾,应该让贵宾坐在主位上;吃饭时不要说话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对长辈和贵宾的尊重,以及对食物的敬意。
3. 节庆礼仪: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进行庆祝,如贴春联、赏月、放烟花等。
这些节日礼仪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也加强了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4. 婚丧嫁娶礼仪:在中国,婚丧嫁娶是非常重要的时刻,因此也有许多相关的礼仪。
例如,婚礼时新娘新郎要拜堂、喝交杯酒、送红包等;葬礼时家属要穿孝服、磕头等。
这些礼仪表达了对婚姻和生命的尊重和哀思。
以上只是一些关于中国礼仪的案例,实际上中国的礼仪文化非常丰富和多样。
了解和遵守这些礼仪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日常礼仪有哪些中国日常礼仪有哪些1.用膳礼仪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
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拱手礼为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
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
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文化5000年连续不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常谈到了博大精深,有比较代表性的四个特点:二,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三,以和为贵的思想;四,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光宗耀祖的这种思想意识既是合理的,又是必然的。
因为父母者,人子之本源。
人长大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
另外一个方面,它有一定的必然性。
必然性是说在中华大地上,它有一种天然的导向,光宗耀祖就等同于为国尽职。
第一点,国与家的内涵,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合二为一,如果由现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个特殊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长期以来,我们把国就称为国家,在这里边已经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中国礼仪和规矩
中国有悠久的礼仪和规矩传统,并且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有价值和重要性。
一些中国的礼仪和规矩包括:
1. 尊重长辈:在中国文化中,长辈被视为权威和有经验的人。
年轻人要向长辈表示尊敬和听从。
这包括行为举止要恭敬,不打断长辈说话,要主动为老年人让座等。
2. 礼貌用语:在对话中使用敬语和礼貌用语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例如,称呼长辈时要加上尊称,对不熟悉的人称呼要避免使用直呼其名等。
3. 衣着规矩:在一些正式场合,比如参加婚礼、葬礼、重要会议等,人们会注意穿着得体。
男性常穿西装,女性常穿旗袍或正式礼服。
4. 礼节小动作:在传统中,人们会用小动作来表示谦虚和尊重。
例如,在接受别人赠送礼物时,常常用两手接过礼物,并表示感谢。
在敬茶时,要用两手将茶杯接过来。
5. 餐桌礼仪:在正式的宴会上,中国有一套餐桌礼仪规范。
例如,用筷子时要避免叉插食物,不要吹口气声,不要互相夹菜等。
6. 鞠躬礼仪:在中国,鞠躬是一种常见的示敬方式。
通常,下属鞠躬以表示尊敬上司,晚辈鞠躬表示尊敬长辈。
总的来说,中国的礼仪和规矩反映了尊重、谦虚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
这些习俗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遵守,并对人们的社交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传统礼仪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礼仪所体现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为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提供了指导。
以下是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
1. 鞠躬鞠躬是中国人常见的一种表示尊敬和谦虚的举止。
通常,低于你的级别或地位的人将鞠躬以示恭敬。
鞠躬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对方的地位和关系。
2. 双手合十双手合十是一种常见的祈祷和表示敬意的手势。
在佛教和道教中尤为常见。
当面对重要人物或圣地时,双手合十可以表达谦逊和崇敬之情。
3. 握手握手在中国也是常见的礼仪之一。
通常,在正式场合和商务会议中进行握手以示问候和尊重。
握手时,要保持微笑和目光接触,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4. 敬茶敬茶是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
当你作为客人拜访某人时,主人会为你倒茶,而你则需要接过茶杯并稍微行个礼以示谢意。
这一举动显示出你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5. 红包在中国,红包是一种用于表示祝福和感谢的礼物。
红包通常用于在节日、婚礼、生日等特殊场合赠送。
在交给对方时,通常需要用两手递上,并注意不要在公共场合打开红包。
6. 尊称中国有一套特殊的尊称方式,特别是在年长者和上级之间的互动中。
使用适当的尊称可以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7. 送别在中国文化中,送别是一种重要的礼节。
当有人离开时,家人、朋友或同事会一同为其送行,并表示祝福和好运。
通常会有特定的礼物,如挂件、纪念品等作为送别的礼物。
8. 赠送礼物在中国,送礼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
在特殊场合如结婚、生日、节日等时,人们会送给对方礼物,以表示关心和祝福。
选择适当的礼物是很重要的,常见的礼物有鱼、瓷器和酒等。
9. 礼仪编号中国有一套特殊的礼仪编号系统,用于区分场合和人际关系的亲疏。
比如在正式场合,高级人士会被赋予更高的礼遇,如座位的安排、用餐的顺序等。
10. 恭恭敬敬恭恭敬敬是中国人最常用的用语之一,形容一个人有礼貌、尊敬并且恭敬。
中国基本礼仪常识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 但它有自身旳规律性, 下面是小编整顿旳中国基本礼仪常识, 人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仪表1、仪表——第一印象旳核心仪表, 也就是人旳外表形象, 涉及仪容、服饰、姿态和风度, 是一种人教养、性格内涵旳外在体现。
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衣着整洁是仪表美旳最基本规定。
在平常生活中, 只要有条件, 就必须勤梳洗、讲卫生, 特别在社交场合务必穿戴整洁, 精神振作。
要对旳结识自己, 不盲目追赶潮流, 注意得体和谐, 做到装扮合适, 举止大方, 态度亲切, 秀外慧中, 个性鲜明。
2、仪容——淡妆浓抹要相宜仪容即容貌, 由发式、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旳肌肤所构成, 是个人仪表旳基本要素。
保持清洁是最基本、最简朴、最普遍旳美容。
男士要注意细部旳整洁, 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须、指甲等。
要懂得, 有时“细节”也能决定一切。
风华正茂旳学生, 天生丽质, 一般不必化妆。
职业女性, 特别是社交场合旳女士, 一般要化妆。
在某些场合, 合适旳美容化妆则是一种礼貌, 也是自尊、尊人旳体现。
化妆旳浓淡要根据不同旳时间和场合来选择。
在平时, 以化淡妆为宜, 注重自然和谐, 不适宜浓妆艳抹、香气袭人;参与晚会、舞会等社交活动时, 则应合适浓妆。
3、美发——并非潮流就是好发型是仪容旳极为重要部分。
头发整洁、发型得体是美发旳基本规定。
整洁得体大方旳发式易给人留下神清气爽旳美感, 而蓬头垢面难免使人联想起乞丐。
发型旳选择要根据自然、大方、整洁、美观旳原则, 既要观测发型旳流行趋势, 又不能盲目追赶潮流, 重要旳是应当考虑到自己旳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爱好和脸型特点。
头发旳护理:⑴常梳洗保清洁。
洗发时用十指按摩头皮, 以增进血液循环, 也有助于头发生长。
常梳头亦可增进头部旳血液循环, 还应及时将枯黄、开叉旳发梢剪掉, 保持头发旳美观。
⑵烫发、染发要审慎看待, 把握好分寸, 否则会损伤头发, 损害自己旳形象。
传统文化礼仪礼貌1、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2、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的风俗和礼仪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风俗和礼仪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一些中国的风俗和礼仪的例子:
1. 尊敬长辈:中国人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的风俗。
年轻人应该向年长的人致以尊敬和礼貌,例如称呼他们的称谓中加上敬语。
2. 宴请客人:中国人在宴请客人时非常注重场合和礼节。
通常会挑选一个喜庆的日子,为客人准备丰盛的饭菜,并运用精美的器皿和餐具。
3. 红包:在中国,红包是一种常见的礼物形式。
在节日、婚礼、生日等场合,人们通常会将一定金额的现金放入红包,作为祝福和礼物送给对方。
4. 再见礼仪:在中国,人们在道别时通常会互相点头致意,并说一句“再见”或“保重”。
如果是离别较长时间或感情深厚的关系,还可以握手、拥抱或道别时用文字表达情感。
5. 餐桌礼仪:在中国,用餐时有一些特别的礼仪。
例如,尊敬的长辈或客人通常要先动筷,年轻人要等待他们开始吃之后才能开始。
酒席上,主人会为客人斟酒,而客人则通过敬酒的方式表示感谢。
6. 拜访礼仪:在中国,人们在拜访他人时也有一些特别的礼仪。
在进入别人的家时,通常要脱鞋,如果主人走出来迎接客人,
客人要稍作停顿,示意主人先走。
7. 穿着服装:中国的风俗中,穿着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以显示尊重和注意形象。
在特殊节日如过年时,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汉服或节日礼服。
这些只是中国风俗和礼仪的一些例子,随着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存在,风俗和礼仪也会有所不同。
但总体上,中国人重视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人的礼仪规矩是多种多样的,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国人礼仪规矩:
1. 礼貌用语:例如在见面时,用“你好”、“您好”表示问候,道别时用“再见”、“拜拜”表示告别。
2. 尊敬长辈:中国人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习俗。
当与长辈交谈时,要表示敬意和尊重,如称呼
长辈时要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称谓。
3. 礼节性问候:中国人在见面时经常会问候对方的身体和家庭状况,如“您身体好吗?”、“您
家人好吗?”等。
4. 餐桌礼仪:进餐时,中国人有一套独特的餐桌礼仪,如不可用筷子指着别人、不可打嗝大声
嚷叫等。
在吃饭前向长辈或老人敬酒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
5. 穿着规矩:在特殊场合或宴会中,中国人会穿正式的服装,如西装、礼服等。
而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一般会穿着得体,避免穿得过于暴露或不得体的服装。
6. 礼物赠送:中国人在生活中喜欢互送礼物,送礼时要注意礼品的选择和包装。
同时,打开礼
物后要表示感谢并表达喜爱。
7. 客人礼仪:中国人对客人有着特殊的礼节,如在客人到来时应主动招待客人,并设宴款待等。
8. 礼仪用语:中国人注重客套,常使用一些礼仪用语,如“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等。
9. 敬酒礼仪:在宴会或者公共场合,中国人常常以敬酒的方式表达敬意,喝酒时有一定的礼节,如敬酒时要互相碰杯、不可逾越长辈的杯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社交礼仪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常见
的礼仪规矩,并不能代表全部。
在与中国人交往时,应尊重当地的习俗和文化,并适应当地的
礼仪规范。
中国古代礼节有哪些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古代的种种礼节,就是其具体表现。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节有哪些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礼节【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礼节注重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古代的种种礼节,就是其具体表现。
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图文版)_传统礼仪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介绍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几个方面。
一、家庭礼仪在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家庭礼仪被视为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礼仪之一。
家庭是社会最小单位,也是一个人的起点和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作最基本的美德。
在中国家庭中,晚辈要向长辈问候、照顾年长的家庭成员,并遵循各种家庭规矩和礼节。
二、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明礼仪强调尊师重道的观念。
师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高度重视,师生关系被认为是非常庄重和神圣的。
尊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是中国学生的必备品质,教师则以身作则,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敬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交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社交上的得体举止能够有效地展示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
在社交场合,人们注重彼此的问候、敬语和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
礼貌待人、言谈举止得体、谦虚有礼是传统文化中要尊重和遵循的社交礼仪。
四、宴会礼仪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被赋予了很高的重要性。
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文化,讲究饮食礼仪以及用餐时的行为规范。
在宴会上,主人与客人之间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角色区分,如主人应坐在宴会桌的主位,客人应遵循主人的安排和指示。
此外,中国人还强调宴会上的酒仪、敬酒礼节以及宴会交流中的言谈举止。
五、婚丧礼仪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婚丧礼仪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和庄重的场合,承载着家庭的传承和尊严。
在中国婚礼中,有很多的礼仪和习俗,如婚前聘礼、婚礼仪式、婚礼宴席等,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和流程。
在丧葬仪式上,人们要穿着朝服或丧服,举行相应的仪式和祭奠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六、节日礼仪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的节日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和风俗。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礼仪和习俗,人们通过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来表达喜庆、纪念和感恩之情。
古代见面的礼仪在古代,人们见面时通常遵循一些传统的礼仪,这些礼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见面礼仪:1.作揖:作揖是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是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隆重性礼节。
2.长揖:长揖是古代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
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3.跪拜:跪拜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又称叩头,磕头。
4.顿首: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
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
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
5.稽首: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6.肃拜:肃拜是古代汉族的一种女子礼节,属于比较轻的礼节。
行礼时,两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低下头到手。
肃拜虽然表示尊敬,但与跪拜相比,其礼节程度较轻,因此在有重大事情请求时,人们通常选择跪拜而非肃拜。
7.拱:拱是古代一种表示尊敬的礼节,行礼时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相交表示尊敬。
在古代,拱常用于行礼或感谢时,尤其在君主面前或者与长辈、尊者相见时,通常会行拱礼。
8.万福:万福是古代女子常用的一种礼仪,行礼时需口念“万福”,两手交于身前,然后微微低头,以表示尊敬和吉祥。
万福通常用于拜见尊长或重要宾客的场合。
9.唱喏:唱喏是古代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
见面时,一方扬起右手说“喏”,另一方扬起左手说“喏”,这是双方的相互致敬和寒暄之词。
10. 避席:避席是古代一种比较隆重的礼仪,通常在有重大事情商议或者举行重要仪式时使用。
当有人要离开座位时,必须先向在场的人行礼致歉,表示自己要离开座位了。
避席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不遵守避席礼仪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在场的人。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1.冠礼:指男子成年穿戴头饰的礼节,用于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
独立生活。
2.婚礼:婚礼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要求结婚双方要做好婚前的各种
准备,礼仪非常讲究。
3.丧礼:中国人尤其是古代非常注重丧礼,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
重和纪念。
4.朝会礼:古代中国官员要进行朝会,这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各种礼仪要求非常严格。
5.祭祀礼:古代中国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对先祖和神灵的
一种供奉和尊重。
6.进馔礼:进馔礼是指君王或重要官员在接待客人时要进行的礼节,
要求食物、饮料等都要符合规范。
7.系带仪:古代中国人要进行系带仪,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表示君
臣之间的忠诚和尊重。
8.受茵礼:古代官员在上朝时,要受茵礼,表示对于君王的尊重和崇敬。
9.奉承礼: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中,奉承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要
求对上司的恭谨和尊重。
10.建庙礼:在古代中国,建造庙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进行
非常正式的建庙礼,表示对于神灵的尊重和供奉。
中国与人交往的礼仪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与人交往方面有许多独特的礼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与人交往的礼仪:
1. 见面礼仪:在中国,人们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如握手、鞠躬等。
如果是长辈或者上级,晚辈或下级需要主动向他们问候。
2. 称呼礼仪:在称呼别人时,需要注意尊称和礼节。
对于长辈或者上级,可以使用尊称,如“您”、“先生”、“女士”等。
3. 餐桌礼仪:在中国的餐桌上,需要注意一些礼仪,如等待长辈或者主人先动筷、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走动等。
4. 送礼礼仪:在中国,送礼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礼仪。
在送礼时,需要注意礼物的选择和包装,以及送礼的场合和时间。
5. 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中,需要注意一些礼仪,如不大声喧哗、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不随地吐痰等。
中国与人交往的礼仪非常丰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
这些礼仪不仅能够体现我们的修养和素质,也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中国礼仪礼节。
中国礼仪礼节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绝天下,举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
礼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礼不可废,礼是一种美德,少了礼节,便是道德败坏。
前几天,邻居的一位阿姨来串门,闲谈中,她说起自己女儿忤逆不孝。
我当时吓了一跳,她的女儿我是见过的,那时她还没有出嫁,是一个漂亮活泼的女孩,待人温柔有礼。
她是她母亲最小的孩子且是唯一的女儿,与母亲自然很亲热贴心。
这样的一个女孩,我倒是想象不出怎么会对母亲不孝。
于是我问她女儿如何不孝,她说
女儿除夕没有上门给她拜年送红包,只是大年初一打了一个电话,让她心里很不舒服。
我恍然大悟,原来她老家的风俗是,嫁出的女儿理应赶在年内回门拜年。
我问她,你女儿知道这些俗礼吗,她想了想才说,她就算不懂也该问我呀。
我哑然。
礼节者,顾名思义,谓有礼有节。
有礼即讲礼貌,待人要有恭敬的态度;有节是守规矩,行事要有节度,不可过之,亦不可不及。
既要讲礼貌,就应该有个样子,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反正这个貌是必须要有的。
只要表面毕恭毕敬,哪管你满肚子的恶毒心肠。
王熙凤对老祖宗小兄弟,姑娘妯娌等可是一个个礼数周到,友善亲热,尽管泼辣,礼却不失。
且不说她如何暗施毒计害尤二姐,能在表面上做出一副亲热友爱的样子来,这份功力已不可小觑。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皇帝杖责臣子,臣子却还叩头谢恩,那时候觉得很奇怪,如今懂了。
皇恩浩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皇上要把你下狱处死,你还是要谢主龙恩,何况只是打上几板子。
谢就谢吧,谢一谢恩也是应该的,毕竟只是杖击不是上菜市口;上菜市口也要庆幸只是砍头不是凌迟,也算是极大的恩典了。
最重要的是不要
废了礼数规矩。
在心里,你尽可骂遍皇帝的祖宗十八代。
中国崇尚中庸之道,礼还有个节度,规矩一套一套的,做什么事该用什么样的规矩,那是绝对出不得差错的。
祭祀该杀几头牛几只羊,送礼该送几匹布几匹绢,这些都是有学问的,万万马虎不得。
中国的礼节传统源远流长,且与政治密不可分。
从周公制礼乐起始,礼节就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而成为一种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只有合乎礼的才是合理的,否则便是大逆不道。
到了孔夫子,更是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这个礼,其实便是维护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规范。
有礼,臣子百姓便不敢犯上,天子可稳坐宝位,至于礼崩乐坏,往往起自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这是无可奈何,谁叫自己订的规矩自己带头破坏,可也怨不得谁了。
天子犯法,尚与庶民同罪,何况这种事关礼制的大问题呢。
礼节可以表示出尊卑关系,并被当作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据说光绪年间,外国人送给慈禧一辆汽车,慈禧只坐了一回,就再也不肯坐了,因为她觉得让一个车夫坐在她前面是对她不敬,坏了礼数。
这只是一个笑谈,从中却可照出部分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的礼节观念根深蒂固,礼节甚至比身家性命都还重要。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爷,不是在对待侵入者时还讲究礼数周全吗?礼节,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身可死,礼却不可废,这种精神,也足以标榜功德了。
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礼节,虽然他们也有一套繁缛的礼仪,但却只用在宫廷和外交场合。
中国人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把礼节运用得炉火纯青。
比如说两个人同进一个门,一个伸手说:请。
另一个忙退后伸手说:岂敢,还是您先请。
如此双方推让几番,最后二人携手同进。
中国有一句老话:礼多人不怪。
要说中国的礼节,可也到了繁琐僵硬的地步了。
莫说经典中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除了统一的规范外,礼节还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形式有差异。
但有一点对所有重视礼节的人来说都毫无例外,那就是要显示出自己的确是懂礼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