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晩出之书。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Translation involves three requirements difficult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Faithfulness is difficult enough to attain but a translation that is faithful but not comprehensible is no translation at all. Comprehensibility is therefore of prime importance. Sin 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by sea, there has been no lack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But if you assign them any book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se two requirements, few can do so. 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My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thought. It does not follow the exact order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but reorganizes and elaborates. However,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deas. It is more an exposition than a translation as it seeks to elaborate – an unorthodox way of translation. Kumarajiva sai d: “Whoever imitates me would fall.” There will be many others coming after me in translation work;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y will not use this book asan excuse for their fallings.( Translated by C.Y. Hsu)注评:1.“虽译犹不译也”译为“… no translation”较为合适,no 放在名词前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文艺之窗·168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节选英译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1 张栋 【摘要】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思想、生产力落后。
在中国内忧外患之际,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影响深远。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笔者将《天演论译例言》描述“信达雅”翻译理念的部分进行了翻译,共同探讨翻译标准与原则。
【关键词】严复 天演论译例言 信达雅原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晩出之书。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译文:There are three difficult things in the process of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Faithfulnessis difficultenough, if the translator just pursue faithfulness, they mayfail in comprehensibility ,then there translation work is meaningless ,so the comprehensibility is significant .Since we take the policy of opening ,there are plenty of translators, but the qualified Translators who can combine faithfulness and comprehensibility is not common.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at phenomenon, firstly ,they just have rough skim of the original work ;Secondly ,they don’t have an overall analysis and study about the original work; thirdly ,they can’t comprehend truly. Now , what this book want to explain is both the western scientific circle ‘s new reach result for 50 years and the scientist ‘s Work at the old age, my translation focus on the theory quintessence. SoI add and delete some words according to my own understanding ,I even revise and replenish the work. The translation work don’t need to restrain by the origin work ,if only the main point shows no different with the origin work. In another words ,if only the translator can express the origin work’s main point ,they don’t need to follow the origin work ,they can recreate it. But that is not the right way of translation. Just like the well-known monk master Jiumoluoshi said , 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ion. Afterward, there will be more translator ,please don’t follow my way . 参考文献: [1] 许健.以“达”为尊,既“信”且“雅”——严复“译例言”及严译《天演论》重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3(3)[2] 陈叶.严复"信、达、雅"新解[J].学术交流,2004.08 [3] 周领顺.新史料求证严复的翻译思想--从发展的角度看"信、达、雅"的包容性和解释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22(3). [4] 娜日苏.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及其西学翻译之路[J].兰台世界,2013,(34)(上接第167页)有优点,你们能没有优点吗?赶紧给我找!”并规定不及时完成“作业”的要写一千字的认识书,学生被“训斥”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天演论全文及注解Evolution and ethicsThomas Henry Huxley天演论[英]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著[清]严复译台湾商务印书馆授权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出版发行1/118页出版说明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他在戊戌变法以后到辛亥革命之前的十几年里?集中翻译了《天演论》、《名学浅说》、《原富》、《法意》、《社会通诠》、《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群学肄言》八部巨著。
1931年?商务印书馆集中再版?“严译名著丛刊”从此得名。
1981年?商务印书馆再次校勘重印这套丛刊。
台湾商务印书馆在1965年和2009年两次重印《严复先生翻译名著丛刊》?本社出版的这套丛刊即引自台湾商务印书馆。
本套丛书收录了严复先生嫡孙严倬云为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年重印《严复先生翻译名著丛刊》所做《序》?同时收录《严复先生与商务印书馆》?详细地介绍了严复先生一生救国救民的思想以及他的主要译述生涯?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严复翻译著作。
此次引进台湾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在编排体例上做了较大改动?一是根据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原版繁体字转为简体字?竖排转为横排?标点和字词用法则保留台湾商务印书馆版本原貌?二是对版本进行了校勘?更正了若干明显的错讹?三是将中西译名对照和注文与内文进行了核对。
值得一提的是?严复先生一生译述、著述颇丰?除了上述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八种译述外?还翻译了德国人卫西琴《中国教育议》、英国人密克《支那教案论》、英国人狄仑《论今战财政》三部著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严复先生又根据当时外国报纸翻译整理编为《欧战缘起》?发表在1915年的《居仁日览》上。
在1904年前后?严复先生还亲自编撰了一本英文语法书?用文言讲英文语法?而且在编排上是左起横排?开了横排风气之先。
同时这本书也是我国最早使用西式标点的著作。
这就是《英文汉诂》。
此次我们出版这套《严复先生翻译名著丛刊》?除了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八部巨著外?增加了这五种著作?而这五种著作?现在已经很难见到。
译《天演论》自序(清)严复2017-02-20 名天+ 关注献花(0)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1]:“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2],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
”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笃信,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
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即至大义微言,古之人殚毕生之精力,以从事于一学,当其有得,藏之一心则为理,动之口舌、著之简策则为词。
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载焉以传之故。
呜呼,岂偶然哉!自后人读古人之书,而未尝为古人之学,则于古人所得以为理者,已有切肤精怃之异矣[3]。
又况历时久远,简牍沿讹[4]。
声音代变,则通假难明;风俗殊沿,则事意参差。
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诏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故曰,读古书难。
虽然,彼所以托焉而传之理,固自若也。
使其理诚精,其事诚信,则年代国俗无以隔之。
是故不传于兹,或见于彼,事不谋而各有合。
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精莹[5],如寐初觉。
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万万有加焉[6]。
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
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7],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
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
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8],《春秋》推见至隐[9]。
”此天下至精之言也。
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10],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11]。
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12],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13]。
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
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
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迁所谓本隐之显者,外籀也;所谓推见至隐者,内籀也。
其言若诏之矣。
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14]。
而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
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15]。
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16],不可复摇。
严复翻译天演论
《天演论》是严复先生于1910年创作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作品。
这部著作系统地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涵盖了科学、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下面是对《天演论》的一个700字简要翻译。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是一个永恒不灭的有机体,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发展规律。
宇宙的演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逐步上升的过程,其中包括物质的演化、生命的产生和进化、社会的发展等。
在物质的演化过程中,宇宙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来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
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化学和物理反应形成不同的物质形态。
严复认为,物质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复杂化的过程,它的最终形式是高级有机体。
生命的产生和进化是宇宙演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严复认为,生命的起源是一种偶然的事件,但生命的进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他认为,生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逐步上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变得复杂,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能力也不断增强。
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严复认为,社会的发展要受到物质、生命和心灵的共同作用。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一种历史过程,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理
想的社会。
总之,《天演论》是一部涉及广泛的哲学作品,它试图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和思考,揭示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规律。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天演论》译序】作者:严复严复《天演论》译序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
”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笃信,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
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即至大义微言,古之人殚毕生之精力,以从事于一学,当其有得,藏之一心则为理,动之口舌、著之简策则为词。
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载焉以传之故。
呜呼,岂偶然哉!自后人读古人之书,而未尝为古人之学,则于古人所得以为理者,已有切肤精怃之异矣。
又况历时久远,简牍沿讹。
声音代变,则通假难明;风俗殊沿,则事意参差。
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诏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故曰,读古书难。
虽然,彼所以托焉而传之理,固自若也。
使其理诚精,其事诚信,则年代国俗无以隔之。
是故不传于兹,或见于彼,事不谋而各有合。
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精莹,如寐初觉。
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万万有加焉。
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
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
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
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春秋》推见至隐。
”此天下至精之言也。
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
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
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
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
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迁所谓本隐之显者,外籀也;所谓推见至隐者,内籀也。
其言若诏之矣。
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
而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
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
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不可复摇。
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此非傅会扬己之言也。
吾将试举其灼然不诬者,以质天下。
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是已。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一、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
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
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一、《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曰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
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
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展开剩余48%一、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
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
仆始翻“卮言”,而钱唐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
及桐城吴丈挚父汝纶见之,又谓卮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自树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
穗卿又谓如此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
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玄也,乃会撮精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可用。
盖天地之大德,生也。
天地之所以成,生之所以行,其道无二。
天地之间,有形者有生,无生者无形。
形者有质,质者有量,量者有度。
度者,所以制形也。
形制既定,则质量随之而定。
质量既定,则生之理随之而定。
故生之所以行,必由质量而定其度,度定则形制随之而定。
译文:天地间最大的德性,就是生成。
天地之所以能够形成,生命之所以能够运行,其根本的道理是相同的。
在天地之间,有形的物质有生命,无形的物质则没有生命。
有形的物质有其质,质又有其量,量又有其度。
度,是用来制约形的。
形一旦被制约,质和量也随之而定。
质和量一旦确定,生命的原理也就随之而定。
因此,生命的运行,必须由质和量来确定其度,度一旦确定,形也就随之而定。
原文:夫生物之所以为生物者,以其能生生也。
生生者,无有穷已。
故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必有其所以生生之理。
此理也,非一日之所得,非一人之所能,盖历千百年,积万世之经验,而后始明。
译文:生物之所以被称为生物,是因为它们能够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是没有穷尽的。
因此,生物之所以被称为生物,必然有其生生不息的道理。
这个道理,不是一日之间可以得到的,也不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需要历经千百年,积累万世的经验,才能逐渐明了。
原文:夫天演者,生物进化之谓也。
生物进化,必有其故。
故者,所以生故也。
生物之所以进化,必有其所以生故之故。
此故也,非一日之故,非一年之故,亦非一世之故,盖历千万世之故,而后生物进化乃成。
译文:所谓天演,就是生物进化的意思。
生物的进化,必然有其原因。
原因,是用来产生原因的。
生物之所以进化,必然有其产生这个原因的原因。
这个原因,不是一日之原因,也不是一年之原因,更不是一世之原因,而是历经千万世的原因,之后生物的进化才得以实现。
天演之道,无有止境。
生物之进化,无有止境。
盖天地之间,生之理无穷,故生物进化之理亦无穷。
生物进化之理无穷,故天演之道亦无穷。
译文:天演的道理,没有止境。
生物的进化,没有止境。
因为天地之间,生命的原理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生物进化的原理也是无穷无尽的。
天演论四月二十二日area Gentian蜃灰Cha白垩也。
物竞Strugge for eitence今通译生存竞争。
天择Seection今通译天然淘汰。
斯宾塞尔Sarc,Jean Ba年发表论文,明认天择原理,是为天择说之始。
格兰特Grand英人。
一八二六年,格氏作文论绿色海棉Sicu,Nioau今通译哥白尼。
生1473年,卒1543年。
波兰人。
天文学名家。
近世自然科学之前驱者。
天人会通论Stem of Snthetic it今通称经济学家。
马尔达Mathu,ThomaRobert今通译马尔萨斯。
生1766 年,卒1834年。
英国人。
经济学名家,著《人口论》monia导言四人为哈敦Cardoon今通称毛蓟。
拉百拉达La chata今通译堪察加。
半岛名。
东临白令海。
导言五互争名学Logic一名论理学,一名逻辑学。
导言六人择人择Artificia eection今通译人为淘汰。
撒孙尼Saon今通译萨克森。
导言七善败达斯马尼亚Tamania今通译塔斯马尼亚。
澳大利亚洲南端之一大岛。
日斯巴尼亚Hierica今通译亚美利加。
好望新洲Caate。
今通称灵长类。
导言十三制私哈猛Haman。
今通译哈曼。
摩德开Mordecai。
今通译摩得开。
亚哈水鲁Ahaueru今通译亚哈随鲁。
犹大Jew。
今通译犹太人。
亚丹斯密Smith,Adam。
生1723年,卒1790年。
英国人。
经济学名家。
导言十五最旨柏捷特Bagehot,Water。
今通译巴佐特。
生1826年,卒1877年。
英国人。
经济学家。
格致治平相关论。
今通译莎士比亚。
生1564 年,卒1616年。
英国人。
戏曲名家。
维多利亚Victoria。
生1819年,卒1901年。
英之女皇。
芝不拉Zebra。
美国南部,产白斑马导言十七善群约翰John生1167年,卒1216年。
马格那吒达MagnaCharta今通译大宪章。
下卷论一能实柏庚Bacon,Franci今通译培根。
生1561年,卒1626年。
论译事之难-严复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字典雅。
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
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视的。
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
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
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
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出版的著作,我的译文着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
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
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但这实在不是做翻译工作的正确方法。
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法师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
《天演论》云:“天地之始,万物生于无。
无中生有,有生于无,循环往复,终始不穷。
万物皆由化生,化生之道,莫知其极。
是以万物变化无穷,而生物之种,亦日以繁衍。
”夫生物之进化,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地之独有。
天地之大,生物之众,无不经历演变之过程。
达尔文氏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之理,解释生物进化之奥秘。
曰:“生物之种,始由单细胞而生。
细胞繁衍,聚而成群。
群聚日久,形质渐变,遂成今日之生物。
生物之种,因环境之变迁,气候之变易,适应者存,不适应者亡。
是故生物之种,乃由简单而复杂,由低级而高级。
”夫自然选择,生物进化之要义也。
达尔文氏曰:“生物之种,因环境之变迁,所受之压力不同,能适应者存,不适应者亡。
是故生物之种,必经淘汰、变异、适应之过程,而后能进化。
”生物之进化,非偶然之事,亦非人力所能为。
达尔文氏曰:“生物之进化,乃自然之力使然,非人为之所能改易。
吾人虽能观察、研究、利用生物之进化,然不能使之速成,亦不能使之逆转。
”《天演论》又云:“生物之进化,非一成不变。
种之兴衰,势所必然。
有之必亡,亡之必兴。
生物之种,乃循环往复,终始不穷。
”夫生物之进化,非但物种之演变,亦关乎人类之命运。
达尔文氏曰:“生物之进化,乃天地自然之理。
吾人当顺应自然,研究生物之进化,以造福人类。
”综上所述,《天演论》一书,详述生物进化之理,揭示物种演变之奥秘。
达尔文氏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之理,阐述生物进化之过程。
是书对后世生物学、生态学、进化论之研究,影响深远。
以下为《天演论》之文言文翻译:天地始生,万物生于无。
无中生有,有生于无,循环往复,终始不穷。
万物皆由化生,化生之道,莫知其极。
是以万物变化无穷,而生物之种,亦日以繁衍。
生物之进化,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地之独有。
天地之大,生物之众,无不经历演变之过程。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之要义也。
生物之种,因环境之变迁,气候之变易,适应者存,不适应者亡。
是故生物之种,乃由简单而复杂,由低级而高级。
夫翻译者,诚为学术之桥梁,文明之津梁。
余从事译事,夙夜匪懈,思所以传扬西学,启迪后学。
今将译《天演论》一书,不揣浅陋,略述译例,以告同好。
夫《天演论》者,英国赫胥黎氏所著,言生物进化之理,推衍至人类,发为公例,诚为科学巨著。
余译此书,首重信,次达,又次雅。
所谓“信”,者,谓译事须忠实于原文,不增不减,不删不削。
盖翻译之宗旨,在于传述作者之意,非己意也。
故于文字之间,务必求其真,求其确,求其不悖原文。
如原文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语,译为“物争天择,适者存”,虽字句稍异,然意旨未尝有失。
此所谓“信”也。
所谓“达”,者,谓译文须通顺流畅,易于理解。
盖翻译之效,在于使读者能领会作者之意,若译文晦涩难懂,则翻译之效将减半。
故于文字之间,务求其达,求其顺,求其易于理解。
如原文有“进化者,自然之理也”之语,译为“进化,乃自然之理”,虽字句稍变,然意旨未尝有失。
此所谓“达”也。
所谓“雅”,者,谓译文须有文采,文字典雅。
盖翻译之艺,非徒传意而已,亦传其文采也。
故于文字之间,务求其雅,求其美,求其有文采。
如原文有“进化如水之就下,势不可遏”之语,译为“进化之势,如水之就下,莫能阻之”,虽字句稍异,然意旨未尝有失。
此所谓“雅”也。
余译《天演论》,盖欲使中国士子,得以窥见西方科学之奥,启发思想之泉源。
是以于“信、达、雅”三者,力求兼备,不敢有所偏废。
虽知翻译之事,固无完璧,然余之心志,则已竭尽所能矣。
夫翻译者,实为学术之桥梁,文明之津梁。
余虽才疏学浅,然亦愿以此微薄之力,为我国翻译事业略尽绵薄。
愿吾国士子,于此书中,得见进化之理,感悟自然之妙,激发创新之志,共谋国家之强盛,民族之复兴。
故余译《天演论》,不避劳苦,不辞艰辛,以求“信、达、雅”之至。
望读者诸君,能以宽容之心,鉴余之诚,共勉于学,共勉于进。
是为译例言。
一、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陂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二、穆勒:《群己权界论》,严复译1. The subject of this essay is not the so-called “liberty of the will”, so unfortunately opposed to the misnamed doctrine of philosophical necessity; but civil, or social liberty: 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the power which can be legitimately exercised by society over the individual.有心理之自繇,有群理之自繇,心理之自繇与前定对;群理之自繇与节制对。
严复的译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名言正是严复所译。
以下是严复所译《天演论》中的一段内容:载理想之羽翼,而以达情意者也。
是故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俗之气。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
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
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英之南野,黄芩之种为多,此自未有纪载以前,革衣石斧之民,所采撷践踏者,兹之所见,其苗裔耳!邃古之前,坤枢未转,英伦诸岛,乃属冰天雪海之区,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
此区区一小草耳,若迹其祖始,远及洪荒,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故事有决无可疑者,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已。
特自皇古迄今,为变盖渐,浅人不察,遂有天地不变之言。
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穷诘之变动而来,京垓年岁之中,每每员舆正不知几移几换而成此最后之奇。
且继今以往,陵谷变迁,又属可知之事,此地学不刊之说也。
假其惊怖斯言,则索证正不在远。
试向立足处所,掘地深逾寻丈,将逢蜃灰,以是蜃灰,知其地之古必为海。
盖蜃灰为物,乃蠃脱壳积叠而成,若用显镜察之,其掩旋尚多完具者。
使是地不前为海,此恒河沙数蠃者胡从来乎?沧海飏尘,非诞说矣。
且地学之家,历验各种僵石,知动植庶品,率皆递有变迁。
特为变至微,其迁极渐,即假吾人彭聃之寿,而亦由暂观久,潜移弗知。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节选英译
张栋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4(000)014
【摘要】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思想、生产力落后.在中国内忧外患之际,严复翻
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影响深远.“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
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笔者将《天演论译例言》描述“信达雅”翻译理念的部分进行了翻译,共同探讨翻译标准与原则.
【总页数】1页(P168-168)
【作者】张栋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严译《天演论》合并策略研究——严复变译思想考之一
2.以“达”为尊,既“信”且“雅”——严复“译例言”及严译《天演论》重读
3.严复《译例言》所述“信
达雅”详析4.说不尽那“三字经文”——有感于《〈天演论〉译例言》5.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的写作动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
原文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晩出之书。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Translation involves three requirements difficult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Faithfulness is difficult enough to attain but a translation that is faithful but not comprehensible is no translation at all. Comprehensibility is therefore of prime importance. Sin 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by sea, there has been no lack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But if you assign them any book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se two requirements, few can do so. 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My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thought. It does not follow the exact order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but reorganizes and elaborates. However,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deas. It is more an exposition than a translation as it seeks to elaborate – an unorthodox way of translation. Kumarajiva sai d: “Whoever imitates me would fall.” There will be many others coming after me in translation work;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y will not use this book as an excuse for their fallings.
( Translated by C.Y. Hsu)
注评:
1.“虽译犹不译也”译为“… no translation”较为合适,no 放在名词前能
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2.则尚达也:尚,尊崇、重视;主要在于。
译为“of prime importance”。
3.象寄之才:《礼记.王制》中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嗜欲不同。
达其志,
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所以译员在古代又可称为“象寄之才”,译为“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4.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此句合并译为“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比较简练,符合英语的习惯。
如果译为“firstly,…
secondly…, and thirdly…”则显起来冗余。
5.今是书所言:译为“This book”即可,不必译为原书名。
因为“是书”在此
既可指“原著”也可指“你面前的这本书”。
6.而意义则不倍本文:倍,通“背”,违背。
此处是指不违背原文主旨大意,故
译为“…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deas.”
7.达旨:表达主旨。
8.取便发挥:取便,取其方便。
发挥,阐发,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故
译为“It is more an exposition than a translation as it seeks to elaborate…”
9.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
什法师,指鸠摩罗什,姚秦时期佛经翻译大师,其
翻译较为随意,据近代陈寅恪考证,“罗译删掉原文的繁复之处,而且不拘原文体制,经常变易原文。
”此处严复在引用鸠摩罗什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鸠摩罗什不能译为拼音“Jiumoluoshi”,应译为“Kumarajiva”。
学我者病:病,指失败。
故译为“fall”较好。
10.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此句为严复所言,而非鸠摩罗什所言。
口
实,借口。
故译为“I sincerely hope that they will not use this book as an excuse for their fallings.”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