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化天线测试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71 MB
- 文档页数:25
学校代码10701分类号TN82学号17021210750 密级公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双极化全向天线研究作者姓名:冯安迪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位类别:工学硕士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郭景丽副教授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提交日期:2020年5月Research on Dual-Polarized OmnidirectionalAntennaA thesis submitted toXIDIAN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in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Microwave TechnologyByFeng AndiSupervisor: Guo Jingli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May 2020摘要摘要全向天线具有水平面360°全覆盖的优点,在无线局域网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双极化天线有提升信道容量、提高频谱利用率和对抗多径衰落等优点。
论文对水平/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和双极化全向天线做了系统的研究,在传统缝隙天线的基础上进行小型化和多频设计,设计了三种全向天线。
首先,设计了两款基于三维辐射缝隙的双频水平极化全向天线。
采用三维辐射缝隙的设计,降低垂直缝隙的高度,实现天线的小型化。
采用阶梯型折叠贴片为三维缝隙馈电,实现双频谐振。
分别通过将馈电结构偏离垂直方向的中心和增加寄生贴片的方式扩展了天线的工作带宽。
改进后的寄生馈电天线与偏馈天线相比,高频交叉极化大大降低。
两天线的尺寸均为302510mm mm mm ⨯⨯,测试结果表明两天线-10dB 阻抗带宽分别为2.38-2.55GHz 、4.7-6.1GHz 和2.38-2.51GHz 、4.8-5.9GHz ,水平面不圆度小于6dB 。
其次,设计了两款基于水平折叠缝隙的双频垂直极化全向天线。
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无线通信中,天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把电磁波转化为电信号或者把电信号转化为电磁波,从而实现无线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是现代无线通信领域中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它主要是用于多输入和多输出(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实现多路数据并行传输,提高无线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许多种类的双极化天线,比如麦克斯韦天线、鲁谷天线、波瓣天线等。
但是,这些天线的隔离度比较低,而且大小笨重,不太适合应用于现代小型化、高速率的通信设备中。
因此,研究设计一种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通过理论计算、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来分析和优化其性能和特点。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是:1.设计一种新型的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能够满足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对天线性能的需求。
2.研究该天线的设计原理、电磁特性和性能指标,并对其进行仿真计算和优化设计。
3.通过实验验证,探究该天线在不同频段和工作条件下的实际性能表现,比较其与传统天线的性能差异。
三、研究内容1. 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的研究背景和发展概述介绍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本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的设计原理和结构针对多输入和多输出(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研究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的设计原理和结构。
主要包括双极化天线元件的选取、相对位置的确定、反向耦合器的设计等方面。
3. 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的电磁特性分析和优化设计通过仿真计算和分析,研究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的电磁特性,比如天线的增益、阻抗匹配、功率分布、辐射特性等方面,并进行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
4. 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的制作与实验验证基于理论计算和仿真优化设计,制作出实际的双极化高隔离度天线,并进行实验验证。
双极天线方向图仿真实验报告(B5)天线与电波传播实验报告级队区队学员姓名学号实验组别3同组人无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实验项目:双极天线方向图仿真实验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 的使用。
2.加深对双极天线工作原理的理解;3.理解双极天线的方向性及天线臂长、架设高度对天线方向性的影响;实验器材:计算机一台、matlab 软件。
实验原理阐述、实验方案:双极天线可以理解成架设在地面上的对称振子,因此,研究双级天线的性质(这里主要指方向性)可以分两步进行。
1.对称振子的方向性(1)电基本振子的远区辐射场如果对称振子的电流分布已知,则由电基本振子的远区辐射场表达式沿对称振子几分,就可以得到对称振子的辐射场表达式。
电基本振子的远区(满足kr>>1,即πλ<<2r )辐射场表达式如下:====θλπ=θλ=?θ-θ-?0E E H H e sin r Il 60j E e sin r 2Il jH r r jkr jkr (1-1)式中:I——电基本振子的电流;l——电基本振子的长度;r——远区中一点到电基本振子的距离。
根据远区辐射场的性质可知,Eθ和Hφ的比值为常数(称为媒质的波阻抗),所以,在研究天线的辐射场时,只需要讨论其中的一个量即可。
通常总是采用电场强度作为分析的主体。
(2)对称振子的电流分布如果将细对称振子看成是末端开路的传输线张开形成,则细对称振子的电流分布与末端开路线上的电流分布相似,即非常接近于正弦驻波分布。
以振子中心为原点,忽略振子损耗,则细对称振子的电流分布为:≤+≥-=-=0z )z l (k sin I 0z )z l (k sin I )z l (k sin I )z (I m mm (1-2)(3)对称振子的辐射场及方向函数已知对称振子的电流分布后,将电基本振子的远区电场表达式沿对称振子进行积分,就可以得到对称振子的远区电场表达式。
图1双极天线及其坐标建立上图的坐标系,即可得到对称振子的辐射场表达式:dz e )z l (k sin sin re I 60j )(E cos jkz l l jkr m θ--θ?-θλπ=θjkr m e sin )kl cos()coskl cos(I 60j -θ-θλ=(1-3)根据方向函数的定义,对称振子的方向函数如下:θ-θ=θ=θθsin )kl cos()cos kl cos(r /I 60)(E )(f m (1-4)2.地面的影响当天线并非架设在自由空间中,而是架设在地面上时,地面将对天线的辐射场产生影响。
双极化射灯覆盖测试报告2014年1月22日目录1.测试说明 (3)2. 天线下倾角、安装位置的测算 (5)3. RRU不同输出功率,覆盖效果对比 (6)3.1 20W以上输出功率覆盖效果 (6)3.2 低功率覆盖效果 (7)4. 双极化天线与单极化天线覆盖效果对比 (8)5. 2面双极化天线对全楼(3个单元)的覆盖效果 (9)6. 楼道测试与户内测试对比 (10)7. 平层覆盖测试效果 (10)8.本次测试总结 (10)9.住宅小区解决方案建议 (11)1.测试说明随着LTE的网络部署,住宅小区覆盖需求将越来越迫切,而现有的覆盖方式或投资较大,或效果不太理想。
为了增加小区覆盖的灵活性,针对厂家最新推出的双极化天线进行了测试,省公司组织石家庄分公司、上海设计院及双极化天线厂家进行了住宅小区大型楼宇的覆盖测试。
(1)测试时间:2014年1月16、17日(2)测试目标:维多利亚小区4号楼(30层)(3)天线厂家、类型:虹信、京信双极化射灯天线:;三元达单极化射灯天线。
(4) 测试方法:选择维多利亚小区4号楼作为测试目标,射灯天线放于南面5号楼楼顶。
将信源调整为不同功率及将天线调整为不同倾角进行对比测试。
4、5号楼均为3个单元、30层,楼高90米,楼间距51米,楼宇纵深75m*15m 。
表示楼道,测试也多是在楼道进行楼间距51米5号楼2. 天线下倾角、安装位置的测算2.1下倾角测算测试楼宇高90米,楼间距51米,双极化射灯垂直波束宽度为30度,下倾角为45度(最大下倾角)时,通过测算1面双极化天线应该能完成从高层到底层的覆盖。
(垂直覆盖示意见右图)2.2安装位置测算4号楼由3个单元构成,方法一:在5号楼2单元安装天线,实现对4号楼2单元的覆盖;方法二:在4号楼的合适位置安装2面天线,实现对4号楼的3个单元进行覆盖。
3. RRU不同输出功率,覆盖效果对比3.1 20W以上输出功率覆盖效果采用垂直方向倾角下压45度,一副双极化天线覆盖对面中间单元的方式,信源分别设置不同功率(60W、40W、20W、10W、5W)对同一单元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楼宇上半部分(18层以上)因距离天线较近,不需主瓣覆盖即可得到理想效果,但下半部分即使主瓣方向,覆盖效果也与功率关系较大,在信源设置20W时,除电梯阻挡严重的局部区域下载速率较低,其它区域下载速率均在15Mbps以上,最高速率。
一种双极化天线的新型设计方案介绍及实际测试结果
分析
自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的相控阵技术被应用于军用雷达系统以来,相控阵天线系统已经显示出它在体积、重量、反应速度、功耗、适用范围等方面的优点,并引起了卫星移动通信、政府应急部门系统等民用方面关注。
近年来,由于双极化天线具有同频段的双通道通信、提高通信容量、实现双工操作、可以提高系统灵敏度、抗多径效应等性能,从而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采用的双极化天线可以实现垂直与水平极化、±45度极化和左、右圆极化三种相互正交的极化方式的组合。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型的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相结合的双极化天线方式。
1 双极化天线的设计
目前采用的双极化天线主要采用双层或多层电路来实现,通过不同层的天线阵分别实现不同的极化。
本设计采用的相控阵天线可以在同一层面上实现双极化,只要通过调整微带贴片单元的馈电方式就可以实现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两种极化方式,从而实现双极化。
采用这种新型的双极化天线可以实现对卫星信号的矢量接收,在移动载体通信系统中显示其独特的优越性。
本文采用的双极化天线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a)为天线结构,它由贴片层、介质层和接地层组成。
图(b)为微带贴片单元的基本结构。
通过调整。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双极化智能天线阵列设备规范S m a r t A n t e n n a A r r a y D e v i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D u a l -P o l a r i z e d S m a r t A n t e n n a ) 版本号: V 1.3.0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QB-╳╳-╳╳╳-╳╳╳╳目录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4双极化智能天线阵列的结构、原理 (3)4.1双极化智能天线的结构 (3)4.2双极化智能天线的原理 (4)4.3宽频双极化智能天线支持的频段 (4)5电气性能要求 (5)5.1电气性能指标要求 (5)5.2匹配要求 (8)5.3广播波束宽度的约定 (8)5.4广播波束权值的约定 (9)6天线校准网络要求 (9)7机械性能指标要求 (9)7.1N型天线端口设计要求 (9)7.2盲插端口设计要求及机械固定结构要求 (10)7.3集束端口设计要求及机械固定结构要求 (10)7.4其它机械指标要求 (10)7.5安装要求 (10)8环境指标要求及适应性要求 (11)8.1工作环境条件 (11)8.2环境适用性要求 (11)9可靠性要求 (11)附录A电性能和环境测试测试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A.1.电性能要求 (14)A.1.1.增益测量 (14)A.1.2.方向图圆度(全向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副瓣电平的测量 (16)A.1.3.天线电下倾角测量 (17)A.1.4.驻波比测量 (18)A.1.5.隔离度测量 (19)A.1.6.校准电路参数测量 (20)A.1.7.功率容限测量 (20)A.2.环境测试要求 (21)附录B各类天线安装指导要求 (22)附录C检测、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22)C.1.检验规则 (22)C.1.1.型式检验 (22)C.1.2.出厂检验 (23)C.2.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23)C.2.1.标志 (23)C.2.2.包装 (24)C.2.3.运输 (24)C.2.4.贮存 (24)前言本规范旨在明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智能天线阵列设备的技术要求,并为相关设备的集中采购和TDD系统网络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基站天线性能综合评估报告(XX分公司网络优化中心)XX分公司为了改善弱覆盖、提高用户满意度,解决网络中的隐形问题,同时借鉴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选择了使用不同年限、品牌的天线进行综合性能测试。
通过对三阶互调、使用年限、前后比和第一上旁瓣抑制性等指标综合分析,借助更换对比,DT测试、话务KPI综合分析,为网络优化中天线故障排查、是否需要更换和更换标准、以及更换后达到的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
1.本次测试选取的场景、天线、基站数量如下:场景天线数量/根基站数量1.农村弱覆盖投诉1832.高速公路带状覆盖4883.市区干扰点掉话2794.库房新天线抽查10/2.天线性能测试本次采用德国Rosenberger 三阶互调测试仪和扫频仪对天线性能进行测试,同时结合话务统计指标、DT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1 天线性能测试结果本次主要对天线自身的主要参数指标:三阶互调(IM)、驻波比(VSWR)、前后比、第一上旁瓣抑制进行测试。
22.1.1 三阶互调合格率参数说明:三阶互调是反映天线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该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线的优劣。
目前国标要求≤-107dbm。
本次判定合格的标准如下:三级互调测试标准(dbm)等级大于‐90大于‐107且小于等于‐90小于等于‐107评测不合格可用优良说明:通过本次对天线综合性能的测试,发现较多天线三阶互调不合格(本次测试把IM≤-90dbm的均视为合格,远低于国标要求),这和目前集成度越来越高的基站系统难以匹配。
3.网络KPI指标综合分析本次网络KPI指标的分析是建立在:老天线→集采新天线→KATHREIN高性能天线,分别提取相同时段的话务统计数据,进行多次分析基础之上的。
3.1KPI指标柱状图分析结果说明:天线的三阶互调好坏直接会影响到网络的上行干扰即误码率。
说明:从以上网络KPI指标的改善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天线性能的提高,给网络质量带来相对明显的改善,建议长期观察。
平面天线的双频和双极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对天线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很多时候需要实现双频和双极化,但是常规的平面天线难以实现这个目标。
因此,在研究平面天线双频和双极化技术方案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此外,该研究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选题意义:1. 常规平面天线只能较好的工作于单频和单极化的情况。
因此,研究平面天线的双频和双极化技术方案,对扩大平面天线的应用范围,提高其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平面天线的双频和双极化涉及到电磁理论、电磁场数值计算和平面天线设计等多个方面,对于加深对天线原理和电磁场的理解,提高天线设计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 研究双频和双极化有利于提高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机载雷达、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微波通信等领域。
三、研究内容:1. 双频平面天线的设计与优化:通过对双频天线的设计参数、谐振效应和功能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电磁场数值计算软件对天线的性能进行仿真,最终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双频平面天线的结构。
2. 双极化平面天线的设计与优化: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设计满足双极化要求的平面天线,通过仿真优化,提高平面天线的工作带宽和性能。
3. 实现平面天线双频和双极化的技术路线研究,提出高效、经济的实现方案。
4. 双频和双极化平面天线的实验研究和测试分析,对结果进行验证和优化。
四、预期成果:1. 设计出满足双频与双极化要求的平面天线,其性能表现优秀,且工艺简单、经济实用。
2. 提供高效、实用的双频与双极化平面天线的研究方法和实现方案,可推动平面天线相关技术的发展。
3. 提高本领域的从业者的设计和研究能力,为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研究工作计划:1. 了解现有平面天线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电磁理论,确定研究任务和具体方案。
2. 建立平面天线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专业仿真软件进行设计、优化和验证。
天线检测报告报告编号:XXXXX 检测单位:XXX有限公司检测时间:XXXX年XX月XX日检测地点:XXX市XXX区XXX路XXX号一、检测目的本次天线检测旨在评估被测目标的天线系统是否符合相关国际或国内规范标准,识别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二、检测内容本次天线检测的检测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天线参数测试包括天线增益、工作频率、极化方式、方向图、阵面效率、输入阻抗等。
2. 天线电性能测试包括驻波比、波瓣、旁瓣等天线电参数的测试。
3. 天线机械性能测试包括天线的偏振变化、天线缺陷、天线连接件松动、天线外观等。
三、检测结果1. 天线参数测试结果经过测试,被测天线的增益、工作频率、极化方式、方向图、阵面效率、输入阻抗等参数均符合国内外相关标准,正常值与标准值相差不大。
2. 天线电性能测试结果天线的驻波比在各个频段都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符合国际通用标准。
波瓣和旁瓣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符合国内外的相关标准。
3. 天线机械性能测试结果经检测,天线没有出现偏振变化等异常现象,天线外观无破损、无明显变形;天线连接件紧固、无松动;未发现天线缺陷,可以正常工作。
总体来看,被测天线的性能均达到国内外相关标准,满足工作要求,可以投入使用。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本次天线检测的结果,被测天线的性能均符合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不需要进行修理或更换,可以正常使用。
建议在平时的维护中注意天线的灰尘、松动等问题,做好定期保养和维护,以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是本次天线检测的报告,请按需阅读。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请联系我们。
TD-LTE室内双极化天线测试报告目录1概述 (3)1.1背景描述 (3)1.2测试内容 (3)2实施方案 (4)2.1测试地点 (4)2.2测试环境搭建 (7)2.3测试预置条件 (8)2.4测试说明 (9)3测试准备 (10)3.1测试设备 (10)3.2测试人员联系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项目测试 (11)4.1室内单极化天线2×2MIMO效果测试 (11)4.2TD-LTE单通道覆盖效果测试 (11)4.3室内双极化天线2×2MIMO效果测试 (12)5数据记录 (14)6测试结果分析与结论: (21)6.1测试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测试结论 (25)1 概述1.1 背景描述TD-LTE的魅力在于高速数据与多媒体业务,而视频电话、视频流、游戏等高速数据业务一般都发生在室内环境中,这些业务功能都需要较大的系统容量和良好的网络质量。
由于室内分布系统是解决室内覆盖的主要方式,TD-LTE室内分布系统将是TD-LTE整个网络建设的重点之一。
LTE系统中引入了MIMO技术,多天线技术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系统容量及其性能,而且还可以显著地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可靠性。
TD-LTE室内覆盖要实现MIMO功能,需增加一路天馈线,不管是新建一套分布系统或者共用原有分布系统,实施难度较大。
室内双极化天线的引入是实现TD-LTE实现MIMO 的一个新的建设方法,本次测试的目的即为了验证室内双极化天线实现MIMO 功能的效果和质量。
1.2 测试内容TD-LTE室内双极化天线测试主要是通过和单极化天线的效果对比来验证其性能,测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室内单极化天线实现2×2MIMO方式的效果测试;2.TD-LTE单通道覆盖效果测试;3.室内双极化天线实现2×2MIMO方式的效果测试;测试和记录以上4种实现方式的无线信号质量指标和上传下载速率等业务指标,通过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得出室内双极化天线实现TD-LTE的MIMO方式的效果评价。
2 实施方案2.1 测试地点金海大厦-1F ,该处场景较为开阔,测试实施调整较为方便。
测试环境设置示意图测试区域机房天线近点中点远点金海-1层测试区域环境照天线技术指标:2.2 测试环境搭建测试点位于金海大厦负一层的通信机房外,天线的布放和调整所受影响较小。
将BBU和RRU安装在机房内,引馈线出机房外,天线置于负一层顶上线槽。
原有单极化天线更换双极化天线原理图1.5米单极化天线安装示意图室内双极化天线双极化天线安装示意图2.3 测试预置条件1)设置 TD-LTE系统工作带宽为20MHz(频率范围2320~2340MHz、2350~2370MHz);2)开启一个小区,默认TD-LTE 系统配置为下行开环自适应,上行SIMO,时隙配比采用时隙结构一(2:2);3)RRU每通道的机顶发射功率为20W,即43dBm,测试房间信号太强,测试时需通过增加衰减器调整TD-LTE 发射功率;4)定义RSRP的近、中、远点分别为-80dBm左右、-95dBm左右、-105dBm左右。
5)测试软件FTP、DU Meter,上传下载服务器地址:10.210.199.215(内网服务器)。
2.4 测试说明测试目是在相同条件下,通过使用TD-LTE终端进行FTP上传下载对比TD-LTE单通道、双通道(2副单极化天线和1副双极化天线两种情况)实现2×2MIMO功能,对终端上传下载速率的影响。
首先是使用TD-LTE终端(TD-LTE接收终端和笔记本电脑),在固定点通过FTP上传下载测试单极化天线条件下实现2×2MIMO的峰值速率。
然后屏蔽其中1副单极化天线,在相同的固定点,重复FTP上传下载,记录峰值速率的变化。
接下来再将更换为1副双极化天线(2×2MIMO),重复上述步骤。
对比TD-LTE室分系统分别在使用单通道、单极化天线和双极化天线的条件下的2×2MIMO等3种实现方式情况下对上传和下载速率的影响。
3 测试准备3.1 测试设备表1 设备需求表4 项目测试4.1 室内单极化天线2×2MIMO效果测试4.2 TD-LTE单通道覆盖效果测试4.3 室内双极化天线2×2MIMO效果测试5 数据记录近中远点位置与天线距离:近点:约2.5米中点:约5米远点:约5米,在墙背面数据记录表格:第14页, 共25页双路单极化POWER&SINR第15页, 共25页第16页, 共25页第17页, 共25页RSRP:-80dBm ,近点Aver SINR 在35~40dB 之间 Aver SINR 在 30dB 左右波动Aver SINR 在20dB 左右波动RSRP:-95dBm ,中点RSRP:-105dB m ,远点第18页, 共25页DU Meter 上传下载测试流量记录分析: 图例说明: 上传: 下载:上行速率小于前两种,波动大,变化快性能基本与双路单极化天线一致上行速率波动大上行速率小且波动也大第19页, 共25页第20页, 共25页6 测试结果分析与结论本次测试由于受设备版本功能的影响,没有使用TD-LTE的双流传输功能。
6.1 测试数据分析6.1.1RSRP/RSSI/RSRQRSRP是在测试中为了三种不同天线获得相同的近、中、远点的对比条件而做的一个测试基准值,就是在测试中人为设定为一致的,以作为对比基准。
测试中,RSRP是一个小范围波动值,不是完全固定在某一数值的。
双路单极化天线:以双路单极化天线为基准,获得测试中近、中、远点的物理位置为距离分别为与天线相距2.5米、5米、5米再隔一扇门。
双路双极化天线:而近、中、远点参考位置上,双极化天线的RSRP在相同位置上测出的RSRP比双路单极化天线强约5dB,说明双极化天线的增益比双路单极化天线的增益要高。
为获得尽可能接近的比较基准条件,双极化天线测试时信源增加了5dB的衰减。
单通道方式:单通道模式下RRU只有一路输入/输出信号,不同于前面两种2*2MIMO方式中RRU有两路信号输入/输出,结果分析对比时需要注意这个区别。
单通道信号强度介于双路单极化天线和双极化天线之间,相同条件下稍强于双路单极化天线方式。
由于单通道方式没有使用MIMO功能,工作方式不一样,基本指标对比将在双路双极化2*2MIMO和双路单极化2*2MIMO之间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测试中,在相同的RSRP下,双路单极化天线和双路双极化天线实现的2*2mimo模式下的RSSI/RSRQ的在远点完全一致,中点只有RSSI相差1dB,RSRQ 相差2dB,在正常波动范围内,指标值基本一致。
6.1.2Average SINR(dB)与RSRQ一样,在数据记录过程中,下行UE接收到的Average SINR是一个波动值,由上表中可以看出,三种天线情况下UE接收到的的Average SINR基本一样。
在近、中点波动范围完全一样,在远点有1~3dB的区间区别,差距不大。
结论:三种天线条件在相同的RSRP下,Average SINR的值基本一致。
6.1.3MCS DL & MCS UL在上行方向,单极2*2和双极2*2方式的调制方式一致,而单通道的方式最差,近点、中点都使用了QPSK方式。
原因分析是单通道方式在基站侧没有了分集接收的效果,相较前两种方式速率效果最差;在下行方向由于在测试终端测试到的下行Average SINR基本一致,三种天线情况在的近、中、远点下行(MCS DL)采用的调制方式一致;6.1.4下载速率:如上面图表所示,在不使用双流传输的方式下,三种天线情况下的速率是基本一样的,相差最大的再中点,但差距也在8%以内,属于合理的波动范围。
这与前面分析的Average SINR和MCS DL指标结果基本一致。
TD-LTE单通道不支持双流传输模式,在开启双流传输模式下,使用2*2的天线方式理论上速率可以达到单通道的2倍。
本次由于设备版本的问题,未能验证使用双流方式的速率差距。
6.1.5上传速率:1. 在上行方向,使用双路单极化2*2方式的效果最好,速率明显高于后两种方式,平均是单通道的2~3倍。
2. 双路单极化2*2与双路双极化2*2相比,在近点处(RSRP>= -80dbm),单极2*2速率约是双极2*2方式的1.08倍,差距不大;而在中、远点处,单极2*2方式明显高于双极2*2,中点处单极2*2速率是双极2*2的2.1倍,远点是1.28倍。
3.原因分析是双路单极化天线的分集接收效果比双路双极化天线的分集效果好,两个分集接收天线端口信号的不相关性决定了双极化天线总的分集效果,但由于双极化天线只使用了一根物理上的天线,分集效果对相隔1.5米的两路单极化天线稍差。
4.单通道方式的上传速率不仅低,而且波动较大,具体见第5章得DU Meter上传下载测试流量记录分析。
6.2 测试结论1.室内双极化天线基本接近双路单极化天线实现2*2MIMO效果。
室内覆盖的一般场强设计都在-85dbm以上,在这个指标下基本就是上述近点的测试指标。
在近点条件下,双极化天线的效果基本与双路单极化天线一样。
室内双极化天线的效果好于单通道覆盖方式,总体来说与双路单极化方式性能较为接近;2.室分双极化天线的接收分集效果目前差于双路单极化天线,这和主设备MIMO 功能实现、双极化天线本身性能都有关系,室内双极化天线存在进一步改进性能的空间;3.本次测试由于没有使用到双流传输,下行的效果测试没有能完全体现出来,室分双极化天线在使用双流数据传输功能下的性能仍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