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背影》精品教案(新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7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背影》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人:[你的名字]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背影》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表达的亲情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背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对家人的关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亲情的表达和描写。
(2)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并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学作品,讨论亲情主题的作品。
(2)提问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背影》,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让学生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3. 合作学习:(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标记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并解释其意义。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为素材,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背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续)5.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背影》中的亲情主题。
(2)强调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反馈与评价1.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通过讨论、分享,提升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培养孝顺父母的品质;(2)感悟生活中的美好,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3)培养孝顺父母的品质。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2)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如《背影》的作者、主题等;(2)简要介绍《背影》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理解词义;(3)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培养孝顺父母的品质。
5.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父母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3.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培养孝顺父母的品质。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我与父母的故事”主题活动,分享彼此与父母相处的美好时光;2.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亲情的文章,提升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3.邀请家长参加课堂活动,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子女。
六、教学资源1.课文《背影》;2.生字词表;3.课文结构分析;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3.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程度;4.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案设计(优秀5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2.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作者是朱自清。
《春》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
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三、生字新词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差使狼藉簌簌拭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背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2. 学习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与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讨论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3.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课文理解:学生通过课文朗读,回答相关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分析与讨论3.1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3.2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细节,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2 教学内容1.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课文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能力。
5.2 教学内容1. 评价方式: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2. 评价内容: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第六章:课文深入分析6.1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手法。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情深和社会背景。
6.2 教学内容1. 主题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主题,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2. 象征手法: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背影”的象征意义。
背影第一课时教案这篇文章是通过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背影第一课时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背影第一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方: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
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表达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
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背影》;(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2)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正确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2)父亲形象的分析;(3)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引导。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概括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2)评价学生在讨论和表达中的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和背诵;(2)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背影》;2. 结合课文,分析父亲的形象,写一段心得体会;3.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春》、《荷塘月色》等,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情怀;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父亲的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背影》教学案(新版)语文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背影》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1、《背影》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音乐《父亲》,渲染气氛。
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
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2、《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
一、教材分析《背影》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与父亲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关爱和无私奉献,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珍惜亲情。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学会珍惜和回报。
(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父亲深沉的爱意。
(2)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关爱家人。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 朗读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语言的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2)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理解父亲的爱。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表现父亲的爱的?(2)组间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 是否有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疑问或困惑,需要进一步解答?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背影》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背影》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2)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背影》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
(2)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2)简要介绍课文《背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背影》,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找出的重要句子或段落,并解释其重要性。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2)让学生通过举例,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课后作业:1. 请根据课文《背影》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2. 请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写一段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或段落。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深刻?是否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恩意识是否有所提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背影》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的内容。
2、采用多角度的阅读等方式进行整体感知,品味朴实的语言。
3、学习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立意及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4、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
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文章以“背影”为题,因为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
点名作者的写作角度和抒情出发点,简洁、概括性强。
3、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在大学读书期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持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200多万字。
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4、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
又借钱办了丧事。
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5、学习生字:差.使(chāi)奔.丧(bēn)狼藉.(jí)簌簌.(sù)蹒跚..(pán shān)踌躇..(chóu chú)颓.唐(tuí)琐屑.(xiè)6、理解生词。
7、学生默读课文。
三、指导朗读,探究思考: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感情,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明确:“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文章第1段。
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
这是写作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
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
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四、教师小结:作者用倒叙方式,记叙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现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这是一支父爱的颂歌。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语:1、听写生字词。
2、默读课文,、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2)、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指名读课文。
2、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3、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三、小组讨论后,明确:(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
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三次。
“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
(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泪。
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明确: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五、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六、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1、检查字词。
2、课文内容回顾。
二、导入新课内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可朱自清先生却另辟蹊径,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同样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那么,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它为什么能那样感人呢?让我们继续来研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1、我们已经知道了全文共有四次提到了“背影”,那么文章开头所说的“最不能忘记”的“背影”是指哪一次?(就是第6小节中所写的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这也是作者描写得最详细的一次“背影”。
)这次“背影”为何会给“我”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请一学生用饱含感情的语气读第三次提到“背影”的句段)明确:作者从穿着、行动两方面对父亲的背影进行具体描写。
写穿着,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写行动,选用了“探”、“攀”、“缩”、“倾”等动词和“蹒跚”、“慢慢”、“努力”等形容词,抓住了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集中反映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所以这个“背影”给“我”留下了最难忘的印象,这“背影”中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也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
如:(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无疑是沉重、难过的,但是在儿子面前,父亲不仅不把自己沉重、难过的心情外露,而且还反过来安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2)、“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3)、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
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还“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疼惜之情。
)(5)、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6)、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
(7)、“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老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3、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明确: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四、课文总结:1、以“背影”为题的作用。
(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2、分段:第一部分(1):写对父亲的思念,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
第二部分(2—6):回忆父子二人由徐州相见到浦口告别的经过,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感情。
第一层:简述回家奔丧的经过,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境况。
第二层:写车站送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层: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子间深挚的感情。
第三部分(7):写“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通过接读来信、回忆“背影”,再次点题,照应前文。
3、写作特色:(1)、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并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个背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背影,实际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
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爱子精神的写照: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老境颓唐、心情忧伤的“神”,都表现在这个背影上。
同时这个背影也成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联系和怀念,全都融化在这个背影里了。
(2)、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抒情。
(“我”的感情变化也是伏笔)(3)、围绕中心剪裁,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表现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