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 格式:docx
- 大小:38.26 KB
- 文档页数:9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本文介绍了淀粉类、纤维素类、共聚合类、复合类以及可生物降解类高吸水性树脂及其发展、结构以及吸水理论,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它能吸收自身质量几百至上千倍的水,且吸水膨胀后生成的凝胶具有优良的保水性,因而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
1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高吸水性树脂发展迅速,品种繁多,根据现有的品种及其发展可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1 按原料来源主要分类1淀粉系:包括淀粉接枝、羧甲基化淀粉、磷酸酯化淀粉、淀粉黄原酸盐等。
2纤维素系:包括纤维素接枝、羧甲基化纤维素、羟丙基化纤维素、黄原酸化纤维素等。
3合成树脂系:包括聚丙烯酸盐类、聚乙烯醇类、聚氧化烷烃类、无机聚合物类等。
1.2 按亲水基团的种类分类①阴离子系:羧酸类、磺酸类、磷酸类等;②阳离子系:叔胺类、季胺类等;③两性离子系:羧酸-季胺类、磺酸-叔胺类等;④非离子系:羟基类、酰胺基类等;⑤多种亲水基团系:羟基-羧酸类、羟基-羧酸基-酰胺基类、磺酸基-羧酸基类等。
1.3 按制品形态可分四类:粉末状;纤维状;膜状;圆颗粒状。
2 高吸水性树脂的发展2.1国外发展上世纪50年代前,人们使用的吸水材料主要是天然产物和无机物,如多糖类、纤维素、硅胶、氧化钙及磷酸等。
50年代,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建立了高分子吸水理论,称为Flory吸水理论,为吸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高吸水性树脂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最早在1961年由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所Russell等[1]从淀粉接枝丙烯腈开始研究,其目的是在农业和园艺中作为植物生长和运输时的水凝胶,保持周围土壤的水份;其后Fanta等接着进行研究,于1966年首先发表了关于淀粉改性的物质具有优越的吸水能力的论文,指出淀粉衍生物具有优越的吸水能力,吸水后形成的膨润凝胶体保水性很强,即使加压也不与水分离,甚至具有吸湿保湿性,这些特性都超过了以往的高分子材料。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一、实验目标1.理解高吸水性树脂制备的基本原理;2.掌握实验室中沉析、真空干燥等常见的操作。
二、产品特性与用途高吸水性树脂或称超吸水性树脂(SAR),是指能吸收自身质量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水分的高分子聚合物,在日常生活、农业、医药及其他工业部门有广泛用途。
例如,高吸水树脂可用作香料载体、尿不湿的吸水材料;农业上用作园艺保水剂;工业上用作油水分离材料、污水处理剂、溶剂脱水剂;医药上用作人工肾脏过滤材料、血液吸附剂等,其很多用途正处于开发研究之中。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以淀粉、丙烯腈为原料制备高吸水性树脂,主要的化学反应有两个,即接枝反应和水解反应。
接枝反应是以水为介质,以铈盐为引发剂,将丙烯腈接枝到已糊化的淀粉链上。
水解反应是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将接枝聚合物侧链上的腈基转变为酰胺基和羧酸盐基。
其反应式如下:接枝反应:R st +Ce4+Rst·+Ce3+(Rst代表淀粉,下同) 水解反应:作为吸水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自身带有较多的吸水基团;二是本身不溶于水。
本实验制备的树脂是以淀粉为骨架,与丙烯腈接枝共聚成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侧链上的腈基又经过水解转化为亲水性很强的羧酸盐基和酰胺基,使其具有极强的吸水性。
因此,水解反应是使接枝共聚物实现其吸水性关键的一步反应,而水解反应条件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的高低。
四、主要仪器与药品1.主要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电动搅拌器,500mL三口烧瓶以及氮气钢瓶等。
2.主要药品玉米淀粉,市售;丙烯腈,AR;硝酸铈铵,AR;氢氧化钠,AR;硝酸,AR;95%(v/v)乙醇,CP。
五、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1. 称量淀粉10克装入三口烧瓶内,加200mL蒸馏水搅拌制成淀粉浆。
在氮气保护下,在80~85℃糊化30~40min,然后冷却到20~40℃。
2. 将硝酸铈铵用1mol/L的硝酸配成0.1g/mL的溶液,取3mL硝酸铈铵溶液与16克丙烯腈混合,配制成丙烯腈的硝酸铈铵溶液。
11.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实验十一. 高吸水树脂—聚丙烯酸钠的制备(半开放研究型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
2. 了解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原理及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高吸水树脂是一种三维网状结构,它不溶于水而大量吸水膨胀形成高含水凝胶。
高吸水树脂的主要性能是具有吸水性和保水性。
要具有这种特性,其分子中必须有强吸水性基团和一定的网络结构,即具有一定的交联度。
研究表明,吸水性基团越强,含水量越多,吸水率越大,保水性越好。
而交联需要适中,交联度过低则保水性差,尤其在外界有压力时水很容易脱去;交联度过高,虽然保水性好,但由于吸水空间减少,使吸水率明显降低。
高吸水性树脂按原料来源可分为三类:淀粉系列、纤维素系列和合成系列。
前两类是以淀粉或纤维素为底物,接枝共聚上亲水性或水解后有亲水性的烯类单体;后一类多是用丙烯酸盐轻微交联制得。
合成系列高吸水性树脂较之淀粉系、纤维素系吸水高分子,聚合工艺简单,单体转化率高、吸水能力高、保水能力强,是目前超强吸水材料的主体产品;淀粉接枝共聚生产的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和保水率强,也已用于工业化生产;纤维素来源广泛,有降低成本、废物资源化和成为环境友好材料的潜力。
1.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原理从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分析来看,高吸水树脂一般为含有亲水基团和交联结构的高分子电解质。
吸水前,高分子链相互靠拢缠在一起,彼此交联成网状结构,从而达到整体上的紧固。
与水接触时,因为吸水树脂上含有多个亲水基团,故首先进行水润湿,然后水分子通过毛细作用及扩散作用渗透到树脂中,链上的电离基团在水中电离。
由于链上同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而使高分子链伸展溶胀。
由于电中性要求,反离子不能迁移到树脂外部,树脂内外部溶液间的离子浓度差形成反渗透压。
水在反渗透压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入树脂中,形成水凝胶。
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各种水合状态;而分子中的疏水性基团则易于折向内侧,形成局部不溶性的微粒结构,使进入网格的水分子由于极性作用而局部冻结,失去活动性,形成False ice结构。
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工艺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具有优异吸水性能的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卫生产品、农业、环境工程等领域。
下面简要介绍高吸水性树脂的生产工艺。
首先,高吸水性树脂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合成树脂和后处理两个步骤。
合成树脂的主要原料是丙烯酸酯和乙烯基醚单体,通过聚合反应合成交联型树脂颗粒。
这一步骤的关键是确定合适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助剂等条件,以确保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和稳定性。
接下来,合成的树脂颗粒需要进行后处理工艺。
首先是粉碎,将合成的树脂颗粒进行磨碎,以获得适当的颗粒大小。
然后是干燥,将粉碎后的树脂颗粒进行烘干,去除其中的水分。
干燥后的树脂颗粒需要进行筛分,以获得均匀的颗粒粒径。
最后是包装和贮存,将筛分后的树脂颗粒装入适当的包装中,并进行贮存,以保持其吸水性能。
在高吸水性树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原料选择,应选用优质的丙烯酸酯和乙烯基醚单体,以确保树脂的质量。
其次是反应条件控制,应进行充分的实验研究,确定最佳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助剂用量等条件。
此外,需要对生产中的关键步骤进行严格的操作控制,以确保树脂的品质稳定性。
高吸水性树脂的生产工艺不断进步和创新,目前已经发展出了一些新的工艺方法,如微乳液聚合法、反相悬浮聚合法等。
这些新工艺方法可以提高树脂的吸水性能和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高吸水性树脂材料。
总之,高吸水性树脂的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原料选择、反应条件控制和严格的操作控制,可以获得优质的高吸水性树脂产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吸水性树脂的生产工艺将会不断完善和提高,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高吸水树脂,也叫超级吸水树脂,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能够吸收数倍于自身重量的水或其他液体。
它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水性、离子交换性和吸附性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卫生、农业、环保、化工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高吸水树脂的制备、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一、高吸水树脂的制备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较多,主要包括自由基聚合法、原位聚合法、悬浮聚合法等。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的原理及特点。
1、自由基聚合法自由基聚合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吸水树脂制备方法之一。
该方法是利用双烯丙基醚、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等单体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等交联剂在反应器中,在引发剂的作用下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网状结构。
自由基聚合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工艺成熟、产量高,且制备出的高吸水树脂具有较为均匀和稳定的孔隙结构、较高的吸水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但缺点也明显,由于聚合反应过程中存在多种副反应,如交联度不均、水解、分解等,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耐久性差,且合成出的高吸水树脂多为非无毒或半无毒的产物。
2、原位聚合法原位聚合法是在水溶液中通过加入不同的单体,即可得到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加入丙烯酸及其衍生物、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等水溶性单体,并反应后形成高分子材料的过程。
与自由基聚合法不同,原位聚合法需要在低温下进行反应,以控制高分子的交联度,并加入交联剂促进交联反应的进行。
原位聚合法的优点在于制备出的高吸水树脂结构较为优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吸水性能更好,且水分子运动更加自由,有利于离子交换反应的进行。
缺点是需要对反应温度、反应物和交联剂等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否则会产生聚合不完全、交联不均和晶体生成等副作用。
3、悬浮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是一种新型的高吸水树脂制备方法,主要通过将单体和交联剂等散布在水中,形成悬浮液,并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
与自由基聚合法相比,悬浮聚合法的优点在于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产能高,且吸水性能和耐久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摘要: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类具有出色吸水性能的材料,正在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卫生用品、农业、环境保护等。
本文旨在探讨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性能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高吸水性树脂这类具有独特性能的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高吸水性树脂能够吸收和保持大量的水分,具有较高的保水能力和稳定的化学性质。
因此,研究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和性能不仅对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一、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物理交联法和化学交联法两种方式。
1. 物理交联法物理交联法是通过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力实现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其中,主要方法有自组装法、热交联法和辐射交联法等。
自组装法是将聚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分子间作用力形成交联结构的方法。
热交联法是通过热处理使聚合物颗粒之间产生交联结构的方法。
而辐射交联法则是通过辐射照射聚合物体系来形成交联结构。
2. 化学交联法化学交联法是通过在聚合物分子中引入交联剂进行交联反应来制备高吸水性树脂。
常用的交联剂有环氧化合物、异氰酸酯、有机过氧化物等。
化学交联法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具有较高的交联度和保水性能,但交联反应的控制较为复杂,合成条件较为苛刻。
二、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1. 吸水性能高吸水性树脂的主要性能之一是其出色的吸水性能。
当高吸水性树脂接触水分时,吸水性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
研究表明,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性能与其交联度、孔隙率以及聚合物链的结构等有关。
2. 保水性能高吸水性树脂的保水性能是指其在吸收水分后能够保持水分,并不容易释放出来。
保水性能的好坏对于许多应用领域来说非常重要,如农业中的土壤保水、卫生用品中的液体吸收等。
许多研究表明,高吸水性树脂的保水性能与其交联度、孔隙率及分子链的结构有关。
3. 生物相容性高吸水性树脂在医学领域应用中的生物相容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111m g h g m t --∆⋅⋅=∆吸水速率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高吸水性树脂的基本功能及其用途2、 了解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原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高吸水性树脂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分子中含有大量的羧基、羟基等亲水基团,因此吸水能力很强,其吸水倍数可达自身重量的数百倍甚至上千倍,吸水速度极快,可在数十秒内生成凝胶。
另外,在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反应过程中,由于分子间发生微量交联,使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有机溶剂。
高吸水性树脂分散性好,无毒无味,加压不脱水,可以反复使用,现已发展成为系列化产品。
某些型号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行分解,不污染环境。
目前,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在淀粉骨架上接枝含有乙烯基的单体,然后皂化、干燥而制成;第二种是在纤维上进行接枝制得;第三种是将水溶性高分子如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等进行轻微交联而制得。
本实验采用第一种制备方法,以四价铈为引发剂在淀粉底基上接枝丙烯腈,然后皂化制得高吸水性树脂。
四价铈首先同淀粉链上带羟基的碳原子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碳自由基,进一步引发丙烯腈单体进行接枝反应,接枝产物经水解皂化后制得吸水性树脂。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电动搅拌器、250mL 三口烧瓶、冷凝管、单口烧瓶、温度计、烧杯 试剂:淀粉、丙烯腈(用前蒸馏),0.08%的硫酸铈铵溶液(用1%H 2SO 4配成),0.5mol/L 硫酸溶液,0.5mol/L 氢氧化钠溶液,氮气。
四、实验步骤1、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1) 向干燥的250ml 三口烧瓶中加入2.5g 干燥过的淀粉、100ml0.08%的硫酸铈铵溶液(用1%H 2SO 4配成)和20ml 丙烯腈单体。
(2) 将三口烧瓶置于40~45℃恒温水浴中,在氮气保护下进行接枝聚合,反应1.5h 。
(3) 将产物过滤,并用去离子水和丙酮进一步清洗,然后置于真空烘箱中于60℃烘干。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本文介绍了淀粉类、纤维素类、共聚合类、复合类以及可生物降解类高吸水性树脂及其发展、结构以及吸水理论,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它能吸收自身质量几百至上千倍的水,且吸水膨胀后生成的凝胶具有优良的保水性,因而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
1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高吸水性树脂发展迅速,品种繁多,根据现有的品种及其发展可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1 按原料来源主要分类1淀粉系:包括淀粉接枝、羧甲基化淀粉、磷酸酯化淀粉、淀粉黄原酸盐等。
2纤维素系:包括纤维素接枝、羧甲基化纤维素、羟丙基化纤维素、黄原酸化纤维素等。
3合成树脂系:包括聚丙烯酸盐类、聚乙烯醇类、聚氧化烷烃类、无机聚合物类等。
1.2 按亲水基团的种类分类①阴离子系:羧酸类、磺酸类、磷酸类等;②阳离子系:叔胺类、季胺类等;③两性离子系:羧酸-季胺类、磺酸-叔胺类等;④非离子系:羟基类、酰胺基类等;⑤多种亲水基团系:羟基-羧酸类、羟基-羧酸基-酰胺基类、磺酸基-羧酸基类等。
1.3 按制品形态可分四类:粉末状;纤维状;膜状;圆颗粒状。
2 高吸水性树脂的发展2.1国外发展上世纪50年代前,人们使用的吸水材料主要是天然产物和无机物,如多糖类、纤维素、硅胶、氧化钙及磷酸等。
50年代,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建立了高分子吸水理论,称为Flory吸水理论,为吸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高吸水性树脂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最早在1961年由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所Russell等[1]从淀粉接枝丙烯腈开始研究,其目的是在农业和园艺中作为植物生长和运输时的水凝胶,保持周围土壤的水份;其后Fanta等接着进行研究,于1966年首先发表了关于淀粉改性的物质具有优越的吸水能力的论文,指出淀粉衍生物具有优越的吸水能力,吸水后形成的膨润凝胶体保水性很强,即使加压也不与水分离,甚至具有吸湿保湿性,这些特性都超过了以往的高分子材料。
首次开发成功后,世界各国对高吸水性树脂在体系、种类、制备方法、性能改进、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975年美国谷物加工公司成功研究出淀粉接枝丙烯腈高吸水性树脂,但直到1978 年才由日本的三洋化成工业率先进行了商业化生产,将高吸水性树脂用于一次性尿布,于1979年在日本名古屋投产了1000吨/年的生产设备[2],产品远销欧美各国,使其市场潜力和应用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
高吸水性树脂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70 年代末美国UCC公司用放射法交联各种氧化烯烃聚合物,合成了非离子型的高吸水性树脂,其吸水能力高达2000倍,从而打开了合成非离子型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大门。
80年代出现了以天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原料(藻酸盐、聚氨基酸、壳聚糖、蛋白质等)制取的高吸水性材料,同时,出现了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由于它能改善吸水性材料的耐盐性、吸水速度、水凝胶的强度等许多性能,所以发展迅速。
90年代初,吸水性树脂的研究更是突飞猛进。
最新开发了对环境友好的聚氨基酸系高吸水性树脂、可生物降解的复合纤维或无纺布材料、高吸水性树脂泡沫、芳香性卫生用品、室内装饰性凝胶材料等。
目前,日本触媒、三洋化成及德国Stockhausen 三大生产集团掌握了全球高吸水树脂70%的市场,他们之间均以技术合作方式,进行着世界性国际联合经营,占居了世界主要技术和市场[3]。
在过去将近20年中,世界高吸水性树脂的市场需求持续强劲增长,图1是全球高吸水性树脂的生产能力和趋势图,从1986年世界高吸水性树脂产量不足0.5万吨/年,到2001年为125万吨/年[4]。
目前全球对高吸水性树脂生产和需求几乎是直线上升趋势。
在本世纪,随着北美、西欧高吸水性树脂市场逐渐进入成熟期,以及亚太和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对高吸水性树脂的需求将急剧膨胀,全世界对高吸水性树脂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2.2国内发展我国从80年代才开始研制高吸水性树脂,1982 年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黄美玉等[5]在国内最先合成出聚丙烯酸钠类高吸水性树脂,80年代后期己有20多个单位、研究所、纺织科学研究院与山东省济宁化肥厂联合研制出聚丙烯酸类的高吸水性树脂,建起国内第一套100吨/年的生产装置。
我国高吸水性树脂的消费始于1991年,一些独资或合资企业引进护翼卫生巾生产线,1993年引进尿裤生产线后,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1985年北京化工研究院申请了国内第一项吸水性树脂的专利,到2006年底,我国己申请专利200多项,主要集中在合成淀粉接枝丙烯腈皂化水解物、聚丙烯酸盐、聚乙烯醇衍生物等高吸水性树脂。
近年来,医用高吸水材料、生物可降解高吸水材料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如淀粉类可生物降解高吸水材料、聚氨基酸类、可生物降解高吸水性树脂、无机—有机复合高吸水性材料、羟乙基纤维素高吸水性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在应用研究方面,90年代末,我国己将高吸水性树脂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列为重大科技推广项目。
吉林省开展的移植苗木研究,黑龙江省开展的种子培育研究均取得可喜成就,新疆、河南等省也在研究利用吸水性树脂改良土壤,甘肃省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许多单位也开展了高吸水性树脂研究工作,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以及耐盐耐高温等高吸水性树脂,成功应用于西北干旱土壤改良、油田堵水等工作。
高吸水性树脂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在工业化及应用研究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所需的高吸水聚合物大部分仍需要进口。
如何加强高吸水性树脂吸水理论的研究,并开发出性能良好而廉价的吸水性树脂,这些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努力。
3.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与吸水机理3.1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三维网络结构,它不溶于水而大量吸水膨胀,形成高含水凝胶。
高吸水性树脂的主要性能是具有吸水性和保水性。
要具有这种特性,其分子中必须含有强吸水性基团和一定的网络结构,即具有一定的交联度。
实验表明:吸水基团极性越强,含量越多,吸水率越高,保水性也越好。
而交联度需要适中,交联度过低则保水性差,尤其在外界有压力时水很容易脱除[6]。
高吸水性树脂的微观结构因合成体系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大多数高吸水性树脂是由分子链上含有强亲水性基团(如羧基、磺酸基、酞胺基、羟基等)的三维网状结构所组成,如图1所示。
吸水时,首先是离子型亲水基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开始离解,阴离子固定在高分子链上,阳离子作为可移动离子在树脂内部维持电中性。
由于网络具有弹性,因而可容纳大量水分子,当交联密度较大时,树脂分子链的伸展受到制约,导致吸水率下降。
随着离解过程的进行,高分子链上的阴离子数增多,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使树脂溶胀,同时,树脂内部的阳离子浓度增大,在聚合物网络内外溶液之间形成离子浓度差,渗透压随之增大,使水进一步进入聚合物内部。
当离子浓度差提供的驱动力不能克服聚合物交联构造及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所产生的阻力时,吸水达到饱和。
图1 高吸水树脂的离子网络结构3.2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文献资料报道,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机理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两种占主要地位,金益芬等[7]认为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有3个原动力:水润湿、毛细管效应和渗透压。
高吸水能力主要由这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水润湿是所有物质吸水的必要条件,聚合物对水的亲和力大,必须含有多个亲水基团(如-OH、-COOH等);毛细管效应则是让水容易迅速地扩散到聚合物中;渗透压可以使水通过毛细管扩散、渗透到聚合物内部,或者说,渗透压可以使水连续向稀释聚合物固有电解质浓度的方向发动。
刘廷栋等[8]则认为当水与高分子表面接触时主要有3种相互作用:一是水分子与高分子中电负性强的氧原子形成氢键;二是水分子与疏水基团相互作用;三是水分子与亲水基团的相互作用。
上述两种理论虽然表述不相同,但二者的理论都是建立在高吸水聚合物的主体网络结构基础之上的,实质是相同的。
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后形成高含水凝胶,属于弹性凝胶。
高吸水性树脂的出现促进了凝胶学理论的发展,弹性凝胶的基本规律和特性也适用于高吸水性树脂。
在研究吸水性树脂的吸水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lory对凝胶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热力学理论公式以及Omidian等提出的吸水动力学理论。
3.2.1 Flory-Huggins热力学理论Flory[9]深入研究了高分子在水中的膨胀后,从聚合物凝胶内外离子浓度差产生的渗透压出发,导出了高吸水性树脂溶胀平衡时的最大吸水倍数理论公式:(3-1)式中:Q—吸水倍数;Ve/V0—交联密度;(1/2-x1)/V1—对水的亲和力;Vu—单体单元的摩尔体积;i/Vu—固定在树脂上的电荷密度;S—外部溶液的电解质离子强度;式中的分子第一项表示渗透压,第二项表示和水的亲和力,是增加吸水能力的部分;从这个公式可得出:(1)对于离子性高吸水性树脂,由于i/Vu为一个较大值,因此吸水倍数Q较大;而对于非离子性树脂,i/Vu值较小,所以吸水倍数Q较小。
(2)分母Ve/V0表示交联密度,因此在相同接枝率的情况下,交联剂用量越少,交联密度越小(要形成有效的三维网络结构),即分母越小,Q值越大,树脂的吸少能力越好。
(3 )对于同一树脂,当外部为电解质溶液时,由于树脂结构是确定的,因而可将Vu,V1,i/Vu,Ve/V0视为常数,同时电解质浓度不是很大时,溶剂与树脂的亲合力与纯水时的差别不大,此时溶液离子强度S越大,Q值越小,且Q5/3与S1/2成反比,这就解释了高吸水树脂在盐溶液中其吸液率急剧下降的原因。
但处于吸水状态的高吸水性树脂,显示橡胶的弹性行为,其刚性率G与交联密度成正比。
G=RT·Ve/V0 (3-2)吸水倍率Q表示交联密度小时,吸水倍率大,但刚性G则反而降低。
显然只控制交联密度是不能同时满足既提高吸水能力,又获得高强度凝胶的高吸水性树脂。
进一步解释为,达到吸水极限(吸水倍数最高状态时)的树脂,吸水倍数高时其凝胶的弹性就变差。
而具有高吸水能力的树脂没有达到吸水饱和状态时,其吸水凝胶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
这种理论指导的意义在于:仅仅注重追求高吸水倍数的树脂,而不照顾吸水后树脂水凝胶的刚性(弹性)是缺乏实用价值的,如果树脂吸水后变成稀汤状,吸水倍数再高也缺乏实用价值。
获得具有良好实用价值的树脂既要兼顾尽可能高的吸水倍数,又要保证一定的弹性“成型”性。
3.2.2吸水动力学理论Omidia n等[10]认为,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时,一方面水向吸水性树脂内部扩散;另一方面组成吸水剂的高分子链在水的作用下彼此分离、扩展。
吸水速率取决于水向高吸水性树脂内部的扩散速率以及高分子链在水的作用下扩展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