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同样需要礼教文明重建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8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试题答案一、单选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A. 法治B. 仁义C. 礼仪D. 忠诚答案:B2. 法治中国建设中,强调的“依法治国”是指什么?A. 以法律为工具治理国家B. 以道德为指导治理国家C. 以人治为主导治理国家D. 以法治为手段,以德治为补充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A. 仁B. 义C. 礼D. 智E. 信答案:E4. “礼之用,和为贵”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A5. 法治中国的建设,强调了哪些方面的法治原则?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法律的权威性C.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选题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包括哪些方面?A. 家庭礼仪B. 社会礼仪C. 国家礼仪D. 个人修养答案:A, B, C, D7. 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A. 完善的法律体系B. 公正的司法制度C. 公民的法律意识D. 政府的法治实践答案:A, B, C, D8.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A. 传统文化为法治中国提供道德基础B. 法治中国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C. 传统文化与法治相互独立,互不影响D. 法治中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答案:A, B, D三、判断题9.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与法治中国建设是相悖的。
答案:错误10. 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答:中国传统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为法治提供了道德基础,促进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形成。
同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也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五、论述题12. 论述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答: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传承中华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
析
“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传承中华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展开。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艺术、礼仪礼教等方面了解中华文明,以及古代文明对今天文明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研究中,学生要理解并掌握“传承中华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从自身行为上从言行举止上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以行动传承中华文明。
在本单元的研究中,学生要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精神结构,研究如何坚持传统礼仪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此让自己成为一名文明有礼的中国人。
此外,在研究本单元时,学生要从法律的角度研究法治,以便能够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学会遵守法律、尊重法律。
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才能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总之,本单元从传承中华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法治的重要性,使学生
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和内容,学会从言行举止上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一种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最终实现传承中华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易错易混汇总(判断题集)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解析版)1.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 × )【解析】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2.坚持良法之治是法治的首要内容。
( × )【解析】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
3.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成文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 × )【解析】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4.推进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 × )【解析】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5.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 × )【解析】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6.在法治国家,人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 × )【解析】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7.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保障机制、不能腐的惩戒机制、不易腐的防范机制。
( × )【解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8.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基本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法性审查工作。
( × )【解析】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9.维护宪法的权威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 × )【解析】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10.政府部门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
( × )【解析】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制与教化学案【学习目标】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重点难点】重点: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难点: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合”问题。
【导】请结合课本47-48页,完成填空题。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1)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
(2)令: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
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原因①汉武帝以后成为主流思想(形成“德主刑辅”的统治思想;董仲舒“春秋决狱”),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②魏明帝设置,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
(2)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
3.唐朝的法律和礼治(1)唐朝的法律演变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
②唐高宗时撰成《永徽律疏》,即《》,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确立的标志特点删繁就简;唐律是的典范(2)唐朝的礼治①:732年颁行,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基层教化: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
(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指为补充律文不足而设的条例或案例),制定了。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1)儒学向基层渗透①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并通过授徒、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②朱熹的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乡约教化①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教学立意】法律与教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外各国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同时使用的两个基本手段。
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约束社会的规则。
教化是国家提倡的政教风化,是法律之外的重要补充。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课有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两条线索,都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所起的重大作用。
本课在设计时注重强调习总书记所说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教材分析】《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是高中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的一课。
本课有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两条线索。
分别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了解一些相关史实,但对这部分知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具有理论性、系统性。
本课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帮助其理解法律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坚实保障。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及相关成就。
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与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认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及作用难点:理解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时代性【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活动:通过《民法典颁布》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法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中国的法治建设发展史上是一座丰碑。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三单元开篇,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对近现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有一定影响。
2.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两条主线:第一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第二子目: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第三子目: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三个子目之间按照时序编排。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都是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习动力较强,并且在高一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包括“春秋战国的时代变迁”,“百家争鸣与儒法思想”,“汉尊崇儒术”,“唐的大一统”,“宋代的理学”,“明清思想的新变化”等内容。
对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有一定了解。
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已经具备了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史料进行理解概括,教师在课堂讲述的过程中,通过适时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提炼出关键要点,参与课堂。
但是,学生对于“教化”这方面知识是陌生的,也是不好理解的。
另外,中国古代统治者礼法并用的统治手段也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
三.课标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在法治上的表现前言:礼法结合是法学中的一个大题目。
自学科成立以来,它就成为众多学者瞩目。
中国法律自实行礼法结合的开始,从东汉到清朝,始终加以沿用与继承,并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与标志。
它的被沿用与继承,不仅体现在法制上,还体现在思想上。
礼法结合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关于礼法关系的历史考辩(一)礼的起源1、礼的简介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礼的发展及形成礼是中华文明所独具的特产。
在夏、商、周三代,礼是一代王朝的政教刑法和朝章国典,是王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维系家天下的等级制社会政治秩序的准则、制度或规程。
礼制的成熟,实在西周成王、周公时代,核心内容是建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
”根据礼建立社会的秩序应是”亲亲、尊尊、长长”(二)法的起源及其一般规律1、法的起源(1)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它是没有法的,也不可能有法的出现,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其认为:法和国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时才出现的,它们都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所以在那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大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原始人在那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由此便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因此其是不存在什么私有制、剥削、阶级的。
中国传统礼制对现代中国法治的启示——“礼”的法伦理学视角解读礼制是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研究中国法制的演进不能不提及礼制。
正是“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
”[1]“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宗教仪式,在阶级出现后才逐步蜕变为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这意味着它不仅是中国法的起源,而且还影响着中国法发展的历程。
“从总体来说,整个中国古代法制历史始终受礼制的支配和影响,一部中国古代法制史实是礼法合治的历史。
这是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2]“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3]中国自古就是崇尚德治却缺乏法治的国度,道德对中国法治发展始终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
”[4]道德作为影响中国法发展的本土资源,主要是借助“礼”这种形式来实现的。
尽管人们现在对“礼”的本质尚还有争论,但大多数人都认为“礼”与道德密切相关。
“礼确实是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基本规范。
”[5]在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与其说是“礼”在支配和影响中国法制的发展进程,倒不如说是潜藏在“礼”之后的道德在发挥着作用。
中国历史上从先秦到清末两千多年的礼法之争,实际上就是对道德与法律之间孰主孰辅的争论,当然在这个时期内始终是道德占据着统治地位。
《唐律疏议》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论断就是最好的诠释。
中国从上世纪初就开始了逐步迈向法治的进程,特别是在进入现、当代以后这个进程迅速加快。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应从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中寻找积极有益因素,而中国传统礼制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由于“礼”是反映社会道德关系最基本的规范,在发掘中国传统礼制对现代中国法治的启示中,作为伦理学与法学的交叉融合产物的法伦理学,必将成为进行这方面研究最重要的路径、方法。
法治中国同样需要礼教文明重建作者:方朝晖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21期【摘要】数千年来,礼治是中国制度建设的基础,其内在精神在于对人的信任和尊重,通过尊贤使能,敦风俗、明人伦,让人心得到温暖、让人性得以复苏,从而建立行为准则,塑造集体风尚,铸就行业传统。
礼是中国文化中衡量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主要标准。
没有礼,中国社会就会像一架没有灵魂的机器,失去生气与活力。
西方的法在中国古代的对应物,并不是《书经》称之为“法”的事物,而是“礼”这个概念。
未来的中国法治建设,要从法理学做起,明确定位法与礼的关系,自觉地把法作为促进礼的途径,从礼的高度理解法的功能;要对西方法治的基本概念如个人权利、司法独立等作重新界定,从更高的层次定位法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礼治法治中华文明【中图分类号】D092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法治(rule of law)在西方文化中有深厚土壤。
与此相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有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
中国需要法治,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礼治传统与礼教文明的重建,同样应得到重视。
下面先论礼之义。
礼的特征与本质:秩序,认同与尊重“礼”源于祭祀①,进一步演变成一系列重要场合的礼仪活动,即所谓典礼(亦称礼典),与今本《仪礼》内容相应。
典礼应当是“礼”最初和最主要的含义②,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礼,又有冠、婚、丧、祭、朝、聘、射、乡饮八礼之分(参《礼记·昏义》、《大戴礼·本命》),此外还有郊、社、尝、禘、馈、奠、射、乡、食、饗十礼之说(《礼记·仲尼燕居》),等等。
“礼”也进一步引申为代表正式的制度体系,即所谓“礼制”。
在《周礼》一书中,我们看到那么宏大的王朝制度,包括三公六卿的等级,春夏秋冬四官的配置,各级官员的职守和待遇等,皆被纳入礼的范畴③。
此外,《礼记·曲礼下》所述天子五官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之分,以及“天子建天官六大”,“天子之六府”,“天子之六工”之类,皆属礼制范围。
“礼”还可从上述人间世界的规则或规矩,延伸到自然世界甚至整个宇宙,代表天地间一切规则或规矩。
《左传》记载子大叔论礼,一方面把礼的范围大大拓宽为涵盖一切事物的规矩,有声、色、味之律,有喜、怒、哀之度;④另一方面,又把礼的地位大大提高到“天之经,地之义”的地步,成为“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
也有人说,礼本来就源自天地,代表天地间最高秩序和法则,所以无比神圣。
“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礼记·礼运》);“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礼记·丧服四制》)。
⑤正因如此,古人认为礼保证了天地万物及人间社会一切事物的有效运行:“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
”(《荀子·礼论》)沈文倬认为⑥,礼可分为曲礼、典礼和礼制;如果说典礼指特定场合中的礼节,曲礼则指日常生活中的礼节。
⑦严格说来,这些只是礼的形式,无论曲礼、典礼还是礼制,其主要功能之一均在于塑造行为规范,确立生活秩序。
古人认为,先王害怕人欲膨胀无度、导致混乱⑧,故制礼以“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左传·隐公五年》);“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荀子·荣辱》);“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礼记·经解》)。
⑨“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礼记·经解》),“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⑩。
“礼”应代表人与人、与万物交接时的伦理规范,以人与人相互尊重、彼此恭敬、和谐相处为精神。
正因如此,古人把礼看成“人道之极”(《荀子·礼论》),“理万物者”(《礼记·礼器》)。
《礼记·曲礼》一篇中所记大量人伦日用常见的行为方式,最能体现这种意义上“礼”的含义。
也可以换个说法,“礼”就是恰当的、合乎分寸和尺度的行为或行为方式(“礼者,履也”,《说文解字·礼》)。
无论是曲礼、典礼还是礼制,甚至天地宇宙的法则,都可以看作上述伦理规范的进一步延伸或客观外在表现。
许多人把礼的本质等同于它在塑造规矩和规范方面的功能,这样一来服礼就与消极地服从传统和习俗无异了,甚至礼与法也就没有任何区别,法律、制度和政策也属于礼了。
这显然有问题。
“礼”的目标在于追求和谐、健康的共同体生活:人们相互尊重,彼此敬让;人人各安其分,不相僭越;人们彼此关爱,和乐融融;人民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即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如果说礼代表的是规矩、规范,那也是为了保障这样的生活。
单纯的规矩、规范可能演变成机械、死板的条条框框,与人性的内在需要相对立。
礼之所以能创造理想、充满活力的生活共同体,而成为“国之干”(《左传·僖公十一年》)、“国之纪”(《国语·晋语》)、“政之舆”(《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治辨之极”(《荀子·议兵》),还因为它有如下一些重要特征:一是主敬。
礼标志着对生命的敬畏。
“礼者,敬而已矣。
”(《孝经·广要道》)礼源于祭,祭礼塑造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荀子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荀子·礼论》)在祭祀中,对人间权威的服从被对超人间权威的崇拜所代替,从而使人间的秩序获得了神圣内涵,使共同体生活有了神圣基础。
没有这个内涵和基础,共同体生活及其礼仪规矩就不稳固。
此外,祭祀实现了对人间权威的驯化,使之走向理性。
当然,敬畏绝不仅仅体现在祭祀之中,古人认为一切人类行为都要主敬,才能体现礼的精神。
《论语》中“敬”字出现二十多次,“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正是把礼的精神转化为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行为的细节。
二是称情。
荀子谓礼为“称情而立文”,多述喜怒哀乐之情合理发泄之道。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有痛苦也有欢乐,有悲伤也有喜悦。
一方面要让人们的真情实感得以发泄,另一方面又要使情感的发泄合乎分寸和尺度,这就是“称情立文”。
文者,饰也。
“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
……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
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
”(《荀子·礼论》)“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
”(《礼记·礼运》)“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
(《史记·礼书》)相互尊重、彼此敬让、秩序井然、和乐融融的共同体生活之所以出现,正因为每一个人的情感都得到了满足;更准确地说,是每一个人的情感都得到了适度的满足。
三曰养性。
“礼者,养也”,“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荀子·礼论》)当人的情感、欲望、需要得到了恰如其分的满足、没有逾越分寸时,就对人的生命构成滋养。
“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荀子·礼论》)《左传》昭公25年谓“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
《汉书·礼乐志》亦引刘向谓“礼以养人为本”。
可见礼的本质不在于通过一套规范或规矩来统治别人,也不是人为地追求统一或一致,而是要让每一个人的生命得到健康的成长、健全的发育。
“五四”以来,人们多指责礼教“吃人”,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问题,即在现实实践中礼有时被当成了机械、死板的礼仪规矩,但那岂是礼的本义?综而言之,“礼”不是硬性的约束机制,而是同一共同体中多数人在心理上认同、在情感上接受的行为规范,其根本精神在于对人、物的尊重。
可以这样说,一套政策或制度就其本身而言也许不是礼,但当被人们从心理上广泛接受为人与人相互尊重的行为方式、从而赋予它以某种道德意义或价值时,就成为礼了。
可见,礼与法的区别并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实质上的;不是外在形式上的,而是内在精神上的。
梁漱溟先生曾这样区分礼与法:凡一事之从违,行之于团体生活中,人情以为安,此即谓之礼……大家相喻而共守,养成这么一种习惯。
成为习惯即叫礼。
所谓‘礼’这个东西,除了道德上的义务或舆论上的制裁之外,它没有其它的最后制裁(如法一样有打有罚)。
凡一事之从违,行之于团体生活中,借外面有形的,可凭的标准以为决定,可行者行,不可行者止;取决于外面,于事方便,此即所谓法。
在法表面上的标准很清楚,很明白,很确定;然与内里人情不一定相恰。
在法上来解决一切问题,凡不合法者,他都有一个解决或制裁。
由于礼以人们在心理上、情感上认同为特点,导致它不像法那样强调统一的、一刀切的形式,而是更强调其处境化、人情化的特点。
尽管一些礼后来被以书面形式确定,表面上与法无异,但对人的约束方式仍有所不同:违背了礼可能被人嘲笑、批评,甚至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但不一定会受到硬性的制裁;违背了法必定可受硬性的制裁。
法律的权威来自于国家机关,而礼的权威来自于舆论,特别是地方社会或私人生活圈内的舆论,未必与国家权威有什么关系。
另一方面,法律作为一种形式性原则,虽有强制性,但可以随时制定、随时废除。
而礼虽没有法那样大的强制性,却不能随时制定或废除。
因为礼往往首先作为一种风俗习惯自然而然地形成,而后受到正式认可;但它一旦形成,往往就已具有巨大的惯性,在人心中形成强大的力量,比法律的影响力要更加根深蒂固。
所以,礼与法作为对人的约束,各有特点,各有优劣。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法治一定比礼治更高级。
礼在今天过时了?并没有!现代人重视法治,轻视礼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也许是德国社会学家突尼斯(Ferdinand Tonnies, 1855~1936)关于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划分,前者不过是一个籍由图腾、宗教、传统、礼俗等权威让人们被动地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而已。
另一相关的观点是昂格尔关于习惯法、官僚法和法治法(又译法律秩序)的区分。
根据他的区分,礼相当于西方历史上的习惯法,当然是比较落后的制度,迟早要过渡到以法治为主。
在全面反驳这些观点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是,礼治是不是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适用于传统社会?在通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家的礼治思想是不是完全过时了呢?近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研究了礼、特别是儒家的礼学后,向我们展示了礼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意义。
下面我们提供一组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