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表格)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进度表
第一周
•教学内容:古诗词欣赏
•目标: 了解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朗诵
•作业: 背诵一首古诗词并背诵解释
第二周
•教学内容:现代文学作品分析
•目标: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教学方式:小组讨论、课堂报告
•作业: 选读一篇现代散文,写读后感
第三周
•教学内容:文言文阅读
•目标: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式:文言文鉴赏、课堂练习
•作业: 翻译一篇文言文短文并写读后感
第四周
•教学内容:古代小说导读
•目标: 熟悉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了解其特点和代表作。
•教学方式:讲解、分组讨论
•作业: 阅读一部古代小说,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五周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运用
•目标: 学习修辞手法的常见技巧,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教学方式:案例分析、写作练习
•作业: 写一篇短文,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修饰
第六周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鉴赏
•目标: 了解不同诗体结构及韵律要求,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式:诗歌分析、创作实践
•作业: 创作一首符合古代诗歌形式的诗歌
以上为初步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和进度会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新教材的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必修上册教学蓝图(含教学进度表)
教学目标
- 确保学生掌握必修上册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单元:古代诗词赏析
- 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韵律结构
- 分析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学习古代诗词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 阅读并理解古代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
第二单元:现代散文阅读
- 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风格
- 分析现代散文的主题和观点
- 学习现代散文的背景知识和社会背景
- 阅读并理解现代散文作品,进行评论和写作
第三单元:小说精读
- 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叙事手法
-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 学习小说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 阅读并理解经典小说作品,进行阅读感悟和写作
第四单元:古代文学名篇选读
- 理解古代文学名篇的传统价值和艺术特点
- 分析古代文学名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 学习古代文学名篇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
- 阅读并理解古代文学名篇作品,进行评价和创作教学进度表
注意:以上教学进度表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苏武传》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学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教材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课题择死?择生?课型新授课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题源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是从“生死抉择"角度切入《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两篇文本,拓展相关人物的材料进行的群文阅读。
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回到历史现场”,既是对相应学习情境的界定,又指明学习的策略。
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历史类散文作品时,联系历史背景,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以短评的方式阐发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本课借助多媒体,创设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便捷的智慧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学完《屈原列传》和《苏武传》,前者采取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读的方式,后者采取学生自读的方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
之后教师拓展了文本人物的生平经历及《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天地苍茫一根骨》等现代文阅读,促进学生对司马迁、屈原、苏武、李陵等人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本课整合两篇文章,从“生死抉择"这个角度对比不同人的选择,体会司马迁、屈原、苏武等人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最后能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理有据地评价。
学生情况: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二一班学生。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的生死抉择有疑义。
渔父和屈原,多数学生选择了前者;苏武与李陵,多数学生选择了后者。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生生互助,个人展示与小组展示,师生互动,课堂检测,课堂评价。
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本中人物的事迹与语句的梳理,能够明确人物的选择。
(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2.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获得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学科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3.领会司马迁、屈原、苏武等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提升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附录一: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
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
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
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
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
附录二:《天狗》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四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时第 1 课时主备人上课人上课时间2023年10月12日星期四第6节总课时总第7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理解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一、导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一个21 岁的青年率领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第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他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这个青年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思一、知人论世二、初读感知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京口即镇江。
怀古——所写内容。
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品读诗歌1.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用到了哪些典故?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明确:作者用典目的:对像孙权那样英雄的仰慕。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明确:作者用典目的:表达向往英雄业绩及抗金决心。
2、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指出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三、议词中用典之处颇多,有无堆砌之感,为什么?用事是用典的一种,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古讽今)。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活动课——“青春之歌”主题朗诵会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一单元活动课——“青春之歌"主题朗诵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总结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理解主题情感等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2.通过心悟、口诵、手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转化为诵读和写作。
3.指导学生尝试写作诗歌,引导学生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范本,并适度拓展;学会从生活出发寻找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
学习重点:教学目标的1、3。
学习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问题导入教师说导入语,学生听讲并思考。
同学们,在单元起始课上,老师和大家分享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活动。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两周的学习时间马上就要过去了,我们第一单元的学习也即将结束。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单元主题活动,请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用一个单元的所学来解决单元主题活动的相关问题,完成相关任务,展示出最优秀的自己!回顾单元主题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第一单元主题活动,再一次明确要求,强调重点:2020 年“国庆”将至,今年的国庆具有不同意义,我们要庆祝新- 1 -中国成立71 周年,我们也要歌颂中国人民在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感人事迹、形成的伟大精神,这是祖国发展的辉煌诗篇。
而我们的同学们,恰处在青春时期,刚刚迈入高中的门槛,在学习完第一单元后,班级将组织以“青春之歌"为主题的朗诵会。
朗诵会分为:课内、课外、原创三个板块,请你完成以下任务: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同学们回顾单元学习活动,检查已完成的学习任务,思考未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引导:下面老师就按照任务内容,分别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小支架。
任务一的思考支架任务一:活动的第一板块是朗诵课文中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的经典片段。
①请你从《百合花》和《哦,香雪》中,各推荐一个片段,作为本次朗诵会的素材,并写出推荐理由。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附件3: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故都的秋学科语文授课班级2308班授课时数1执教者授课日期2023年11月29日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一课,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抓住了“秋味"这个中心,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
文章以独特的手法,描绘不一样的秋,同时,也寄寓了丰富的情感,于悲秋之中颂秋,于颂秋之中悲秋。
本文既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作者动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手法特点。
同时,注意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授课时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教学目标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意境。
课前准备1、生: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自主朗读课文并结合语文新课程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成就以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
课前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假设你是郁达夫,在你的朋友圈中,你看到了这样的几条朋友圈,他们大都是发了几张图片以及自己的感受。
教师高一语文工作计划表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操。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
二、教学内容1. 语言文字的认识与运用a. 词语的辨析与搭配b. 句子的成分和修辞c. 段落的构成与表达d. 阅读与理解2. 文学作品的欣赏与鉴赏a. 古代文学名著b. 现代文学作品c. 诗歌、散文、小说的理解与分析3. 写作技巧与方法a. 论说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b. 作文评析与修改三、教学方法1. 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型教学为主。
2. 结合实际,注重实践。
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多方面应用。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两节语文课,每节课45分钟。
2. 每节课均分为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作业布置等环节。
3. 安排每周一次作文点评课,对学生作文进行修改与指导。
五、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六、教学计划第一学期1. 语言文字的认识与运用- 词语的辨析与搭配- 句子的成分和修辞- 段落的构成与表达- 阅读与理解2. 古代文学名著的阅读与分析- 《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阅读理解与课外阅读要求3.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议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选题与写作练习第二学期1.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茶馆》、《围城》等- 文学作品分析与讨论2. 诗歌、散文的理解与鉴赏- 名家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学生创作与评析3. 小说的写作与阅读- 小说结构与人物塑造- 选题与写作实践七、教学评价1.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外阅读等。
2. 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成绩评定和个性发展指导。
3. 每学期末进行语文素养评估,为学生制定下学期学习计划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