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译论对实用文体翻译文本的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366.36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对实用文体翻译的认识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在日益开放的现代,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已经不可避免。
而由于各国语言上的差异,翻译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使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得以相互交流,相互了解。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它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前一种语言为源语(source language),而后一种语言即为译语(target language)。
由于文体的不同,翻译也具有不同的类型。
文体就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
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所产生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的总体。
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同时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完整体系。
它分为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
而我们专业主要涉及商务文体的翻译。
关于翻译,有很多的标准。
最常用的是泰特勒的翻译原理简论,其中有一条为“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写法与风格应与原文的写法与风格性质相同。
实用文体翻译因为文体的变化与迥异,标准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来确定,即翻译要有“文体意识”。
特别是在商务文体的翻译中,文体意识尤为的重要。
商务文体的翻译者必须具有过硬的商贸业务知识,包括源语与译语。
否则翻译后的不仅文章不准确不够专业,给读者以困扰,更甚会对现实商务交易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及结果而影响正常交易。
商务文体翻译需要较高的商务文体理解能力以及商务专业知识,既要理解正确,表达也要正确。
切不可望文生义,理所当然的翻译出个单词的常用语义或表面字义。
例如,the retailer may finance the customer by extending credit. 零售商为顾客提供信贷。
此句中,翻译者的理解和表达都存在错误,表现在对finance以及extend credit上。
《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其策略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以及多译本之间的互补性,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英译本为例,分析不同翻译策略下的文本再现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二、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1. 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策略。
直译注重保持原文的形式与结构,而意译则更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意义。
在《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英译中,这两种策略常交替使用,以达到传递原文内涵的同时,又尽量贴近英语表达习惯的目的。
2. 归化与异化归化翻译注重文化融合,将原文中的异域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读者熟悉的表达;而异化翻译则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异国文化的魅力。
在《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英译中,归化与异化并存,使得译本既具有可读性,又能较好地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
3. 注释与省略针对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内容,译者常常采用注释或省略的策略。
注释有助于解释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帮助读者理解;而省略则可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或尴尬。
在《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英译中,注释与省略的合理运用对于保持文本的连贯性与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多译本互补性分析不同的译者因其个人理解、翻译风格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这些不同的译本之间具有互补性,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全面、丰富的文本信息。
以《红楼梦》为例,不同译本对于人物性格、情节描绘以及文化内涵的呈现各有千秋,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四、案例分析以《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英译本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翻译策略的应用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例如,在《红楼梦》中,译者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传达了原著中人物情感、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而在《聊斋志异》中,归化与异化的结合使得译文既具有可读性,又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2019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多元系统翻译论本土化策略及其创新性研究(编号:1353MSYQN051);2018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中华文化典籍英译与译学发展关联研究(编号:WY2018100-C )。
作者简介:韩雪(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翻译。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1日。
引言多元系统是对早期翻译研究理论的拓展与延伸,主要指的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大系统,其具有的各个要素之间不具有平等关系,因此,各要素之间会相互争夺多元系统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得多元系统处于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
多元系统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存在的弊端,使得翻译跳出了文本的局限,转向了社会发展条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语境等更为宽阔的领域,为翻译提供了一套广阔的理论框架,可以让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对翻译的内容、过程以及产品做出描述性的研究。
1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视域下茶文化典籍外译的意义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将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典籍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不仅可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到全世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而且也可以让外国人通过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而爱上了饮茶,从而打开国外茶市场,带动我国茶企业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内容繁多而且涉及到的范围又非常广,不仅包括茶文化的起源,不同类型茶的相关介绍,甚至还要对中国一些比较出名的产茶地域进行介绍,把茶文化的魅力和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关茶文化的中国典籍较多,但是翻译成外文的茶文化典籍就屈指可数,而且质量也良莠不齐,不符合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的要求。
从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来讲,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不是将文学技法进行简单的堆积,而是要保证其有秩序、层次分明的结构。
在过去,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一直以来都处于一个比较边缘的位置,甚至被看成是一个次要的系统,但是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视域下,翻译文学并不总是处于一种次要的地位,很多时候都应该处于主要的地位。
多元系统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摘要: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
“多元系统”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整个系统,它既包括“高雅的”“经典的”文学形式,也包括“通俗的”“非经典的”文学形式。
“多元系统论”尤其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阐释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研究;理论贡献;局限性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主要来源是俄国的形式主义。
出于对印象主义和实证主义批评的不满,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并不只是文学技法的简单堆积,而是“有秩序、分层次的结构”。
文学作品或文学类型是一个结构整体;文学本身同样是“有层次组织、自我更新的整体”。
(廖七一,200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首次提出“多元系统理论”这个术语。
“多元系统”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整个系统,它既包括“高雅的”“经典的”文学形式,也包括“通俗的”“非经典的”文学形式。
传统上的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次要系统,但埃文·佐哈尔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阐释了翻译文学什么时候在文学系统中处于主要地位,什么时候处于次要地位。
一、多元系统论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polysystem)是指一整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网络,包括文学系统、半文学系统,及社会内的外文学系统。
该理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文化、语言、经济、文学、政治、意识形态等,皆为系统,而非各种独立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每个社会符号系统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体系,相反是个开放的体系,由许多不同元素组成,这些不同元素组成不同的子系统,它们相互交叉,部分互相重叠,各有不同行为,却又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互相依存。
(张南峰,2004)这些系统是分等级的,有些系统处于中心位置,是“主要系统”,有些系统处于边缘位置,是“次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