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治疗小儿外感咳嗽60例
- 格式:pdf
- 大小:88.70 KB
- 文档页数:1
止嗽散——《医学心悟》方清程国彭,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原文: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
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予制此药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
或问∶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
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经曰∶微寒微咳。
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
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
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
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宜其投之有效欤?附论于此,以谘明哲。
现代研究经验:★●止嗽散见于清代名医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中。
为了说明本方能用于各种外感咳嗽,有必要对其药物功能做一简介。
方中紫菀、百部,性均温润,紫菀味苦辛,百部味苦甘,皆入肺经,二药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可理肺止咳,新久咳嗽均能使用。
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兼苦味,桔梗能宣达肺气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味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寒咳热咳均能应用,以上四味为本方主药,因其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故能调整气机升降失常;方中另有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疏表,甘草缓急止嗽。
由于本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等特点,因此,对于肺的宣散肃降、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咳嗽,都能使用。
临床上,对于风寒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可在原方中加苏叶、防风等辛温发散之品;对于风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应当减小紫菀、百部的用量,加入桑叶、菊花、薄荷、瓜蒌皮等辛凉清解化痰之品,以加强本方散风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感冒后咳嗽76例观察目的:观察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感冒后咳嗽的疗效。
方法:对2009年4至2010年3月来我院就诊150例小儿感冒后咳嗽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止嗽散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琥乙红霉素每次15mg/kg,每天2次;氯苯那敏每天0.3mg/kg,分4次口服;短期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250ug/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8%,对照组总有效率64.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止嗽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明显,能迅速减轻患者症状,缩短病程。
标签:止嗽散;小儿;感冒后咳嗽感冒后咳嗽是指当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的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其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感冒后咳嗽也为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病,临床上患儿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粘液痰,咳嗽可迁延不愈,可持续3~8周甚至更长时间,虽经长期或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仍不见好转,而血常规、X 线胸片检查无异常。
笔者采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4至2010年3月在本院中医门诊治疗的患者150例,均符合《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1]中感染后咳嗽的诊断标准,愿意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呼吸道感染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系统疾病者;③不愿意配合研究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时间服药,资料不全者。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6例,男39例,女37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年龄8岁。
对照组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7个月~14岁,平均年龄8岁。
2组患者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止嗽散加减治疗,基本方:荆芥、桔梗、白前、紫菀、陈皮、甘草、百部、杏仁。
在基本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痰多色白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痰黄稠者加黄芩、蒲公英、桑白皮,表寒重者加防风、苏叶、麻黄,热者加桑叶、菊花、连翘、黄芩,咽痒甚者加射干、牛蒡子、蝉蜕,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者加赤芍、丹皮。
一剂治伤风咳嗽的止嗽散
导读:
止嗽散是有名的解表剂,方如其名,具有辛温解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功效。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临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百日咳等证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
因为此方温润和平,也是治疗小儿咳嗽的好方。
处方:荆芥、陈皮、百部、紫菀、白前、桔梗、甘草。
本方由以上七味组成,为历代治外感咳嗽常用方。
只要对证,或用原方,或加减,均有良效。
1976年冬天到1977年春天,我在风西大队,当时正搞合作医疗,为了省钱,我选用此方治伤风咳嗽,一般2~5 剂痊愈。
这在往年,此类咳嗽都用抗生素加止咳药治疗,一周左右才愈。
今单用此方,也收到很好疗效。
后来,我把此方做成水丸,每服10g,效果也行,但不如汤剂。
验案
1988年,我在福洞镇医院。
一次值班,小学有一位女教师,感冒后咳嗽十分剧烈。
进屋后,我想切脉检查,她手按着桌子,弯着腰一个劲咳嗽,数十声不止,竟直不起腰来。
自己说嗓子发痒就想咳(此即刺激性咳嗽),有痰但不多,剧烈咳嗽时,小便失禁,裤子都湿了,求我好好给她治疗。
我劝她服中药,她说只要治好病,什么药都行。
我开了止嗽散原方给她,服 3 剂,病愈多半,又两剂痊愈,没用其他药物。
经她宣传,一时间学校老师纷纷来找我治病。
【按】此方出于《医学心悟》,乃程氏一生经验结晶。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
”。
【王权: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王老述,小儿咳嗽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脏腑娇嫩,肌肤柔薄,极易受风感寒。
又肺为娇脏,居于高位,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有宣发外透之性,外邪侵袭,首当其冲,其气郁闭不得宣发,上逆而咳,故小儿咳嗽多为外感咳嗽。
由于这些生理特性,也使得其病理特性“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小儿药证直诀》)。
王老根据上述特点,临证用方贵在药少力专,直达病所,尤其治疗小儿咳嗽必用古方止嗽散,往往得心应手,疗效极佳。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方中紫菀味甘性微温,主入肺经,能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白前主入肺经,长于泻肺降气止咳,为肺家咳嗽之要药;百部味甘苦性微温,甘润苦降,温而不燥,善于润肺止咳,三药伍用,白前突出一个“降”字,紫菀、百部侧重一个“润”字,一润一降,降润结合,相互促进,止咳祛痰,治咳嗽不论新久,皆可用之。
桔梗辛开苦泄,能开宣肺气,化痰利咽,为治咽部疾病之要药;陈皮理气健脾,和胃化痰,为治痰之要药;荆芥祛风解表散寒;甘草调和诸药。
上药伍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又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王老于临证中用此方时必加一味桑白皮,其云:“小儿咳嗽,外感日久多有郁热之嫌,应用桑白皮—药,此药作用于肺,走肺中气分,能清肺热,泻肺火,化痰止咳,下气平喘,对外感肺热之咳嗽尤有奇效”。
病案举例:王某某,男,3岁。
2007年5月6日来诊,其母诉小孩咳嗽5天,自服利君沙、消咳宁,仍咳嗽不止,故求王老诊治。
来时咳嗽频作,痰不易咯出,咽部微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王老辨证为外感风寒,郁生内热,治宜祛风散寒、清热止咳。
处方:白前4g,紫菀5g,百部4g,荆芥3g,陈皮4g,桔梗2g,甘草2g,桑白皮3g,2剂,水煎温服。
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偶有数声,效不更方,再进2剂,药尽,余症悉瘥。
天后,好转出院,当时仍偶有咳嗽。
后咳嗽逐渐加重,先后在外院住院,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甲泼尼龙抗炎”等治疗后好转。
刻下症见:咳嗽阵作、活动加剧,稍流清动后汗出,面白,下睑稍浮肿,唇淡红,咽不红肿,精神尚可,纳食不香,夜寐安,大小黄连10g,栀子10g,泽泻10g,车前子15g(布包),生地10g,当归10g,柴胡6g,甘草3g ,紫花地丁15g,连翘15g,赤芍15g,炙没药10g。
水煎服,7剂,每日1剂,分3次温服。
服药后忌食生冷、油腻之物以及海鲜。
8月11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皮肤结痂,虽有些疼痛但可以忍受,嘱守方再服7剂。
8月18号三诊:患者的症状基本消除,患者要求再服3剂以巩固。
随访半年,未见其他不适,可认为已根治。
分析:方中龙胆草清肝胆利湿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二药共为方中之主药;《黄帝内经》泌物。
颈静脉无怒张,胸廓两侧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散在湿性哮鸣音。
心率10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指纹色红。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3.81×10计数9.02×10巴细胞百分比59.3%,血红蛋白97g/L↓,血小板346×10辨证:宣,咳嗽日久,耗损肺气,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故久咳不愈,动则汗出,肺气不宣,水液输布不利,津液凝聚,故咳嗽有痰、量少,脾气虚,故下睑浮肿,面白唇淡,纳食不香。
归纳其病机为肺气不宣,痰湿留聚,肺脾气虚,为正虚44。
国医大师用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医案
嘿,咱今儿来说说国医大师用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这事儿啊!
你说这小孩子咳嗽起来,那可真让家长揪心啊!就像那小火车“呜呜”地响个不停。
国医大师呢,就有这么个神奇的止嗽散,就像是专门来对
付这小火车噪音的法宝。
咱想想啊,那孩子咳咳咳的,小脸憋得通红,多难受呀!这时候止嗽散就闪亮登场啦。
它就像是一群小精灵,跑到孩子的身体里,把那些让
孩子咳嗽的小捣蛋鬼给抓住啦。
国医大师那可是经验丰富得很呐!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多少止嗽散,就像咱做饭知道放多少盐一样精准。
这可不是随便乱来的,那得拿捏得
死死的。
你说这止嗽散咋就这么厉害呢?它里面肯定有好多神奇的药材,就像一个强大的战队,各自发挥着作用。
说不定啊,有像大力士一样能把咳
嗽赶跑的,有像温柔的护士一样能安抚孩子喉咙的。
而且啊,国医大师用这止嗽散可不光是开药就完事儿了。
他们还会仔细观察孩子的情况,就像侦探一样,看看咳嗽有没有变好呀,有没有其
他反应呀。
这多负责呀!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国医大师和这止嗽散,那孩子得遭多少罪呀,家长得急成啥样啊!这止嗽散可不就是孩子的救星,家长的定心丸嘛。
你看,中医就是这么神奇,这么博大精深!国医大师就像是掌握着中医宝库钥匙的人,能拿出最合适的宝贝来解决问题。
咱可不能小瞧了咱
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好东西呀。
所以说呀,国医大师用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那真的是太厉害啦!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呀,能让孩子们少受点罪,能让家长们少操点心。
咱得好好感谢国医大师们,是他们让中医的光芒继续闪耀,照亮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路啊!。
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江苏省金湖县中医院李捷笔者自1995年以来,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136例,都取得了令人效果满意的效果,其中男48例,女88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 2岁;病程最长8个月,最短5天。
均有近期感冒病史,经治疗后其他症状消失,唯咳嗽未愈或较前加重。
其特点是喉痒则咳,或咳必喉痒,甚者呛咳不断,以致面红目赤,努力咳出少许痰液方稍止。
偶遇冷热或异昧刺激,或大声说话即喉痒咳嗽又作。
检查咽部可见粘膜慢性充血,或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经胸部X线透视和血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组方如下:止嗽散加减:紫菀、白前各1 5g,款冬、生姜、紫苏叶、桔梗、橘红、荆芥各10g,甘草5g.百部、杏仁、法半夏各1 2g。
咽干痰黄粘稠者加麦冬、黄芩各12g.川贝10g;咽痒甚者加射干1 2g.蝉蜕10g;咽喉充血疼痛者去生姜,加板蓝根1 5g,牛蒡子10g;口淡欲呕者生姜加至1 5g;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明显者加赤芍、车前子各15g。
1 病因病机外感咳嗽,燥咳并不少见,此乃因“风为百病之长”,四时皆可致病,久必化燥;秋季燥邪当令,易感燥邪;或久居空调之室,或冬天生炉取暖,室内空气混浊干燥,而为燥邪所伤;或嗜食辛辣烟酒、油炸等热性食物,或温阳之品致火旺生燥,寒性收敛,腠理固密,无汗而燥。
若出现典型症候者,以桑杏汤治之多有佳效。
但临床症候往往错综复杂,常有兼夹之证,以燥热夹湿尤为多见。
两邪栩搏,病势更剧,其咳最为缠绵,极易转为内伤阴虚咳嗽和痰湿咳嗽,病情更加顽固难愈。
燥热与湿相搏,一则肺气被敛,宣降失司,津停为湿;二则气机失和,气血不畅,津液输布受阻,湿邪更加胶着难化,故形成难治之顽咳。
2 临床表现均有咽痒,咽干,咽部不适,咳嗽等症。
凉燥则咳嗽无痰或咯吐稀痰,咯痰不爽,或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苔薄白欠润,脉细数。
温燥则咳嗽少痰或吐粘痰,咯痰不爽,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
止咳第一名方止嗽散此方能治“诸般咳嗽”,阳康后咳嗽,特别适合此方有一个方子,可谓“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温润平和、不寒不热,极具灵动之气。
我临床使用此方30余年,治疗咳嗽,鲜有不效者。
后世医家应用此方治疗肺系疾病,因疗效确切,颇受推崇,堪称“不是经方的经方”,这个方子就是止嗽第一名方——止嗽散。
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医程钟龄《医学心悟》,程氏谓此方能治“诸般咳嗽”。
原方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
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功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
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
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
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
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
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
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
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
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所以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但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其所宜,这在临症时须加辨别。
近人聂云台氏用本方诸药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萝卜子60克(研)枇杷叶(去毛,包)30克煎汤,滤去渣取汁,再加生萝卜汁60克,共和调药粉为丸(酌加炼蜜更好),每丸如弹子大,约重8克,每服1粒,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次,开水化服。
这对各种咳嗽奏效更好,诚如聂氏所说:“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
”编者曾多次制用,收效颇为满意,病者亦称道不置。
这是在程氏制方的基础上有了改进,值得推广应用。
加减化裁:风寒初起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暑气伤肺,口渴烦心尿赤,加黄连、黄芩、花粉;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燥气伤肺,干咳无痰者加栝楼、贝母、知母、柏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