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知识点美学试题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审美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主体)、(对象)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2、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美学史上曾流行过几种看法:第一中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如柏拉图的美学;第三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的,如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的美学研究。
3、根据美学的知识学构成,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符号学美学)等4、根据美学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相应的分支学科有(艺术美学)、(教育美学)、(技术美学)等。
5、根据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的说法,自然美的原型是(原始自然崇拜文化)。
6、(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登)根据他在大学的讲义出版了关于感性学的著作,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7、人本身所表现出的美主要表现在(人体美)、(人格美)两方面。
8、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美以(社会功利)为前提。
9、构成形式美的基本要素是(色)、(形)、(声)。
10、(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11、英国的画家和美学家(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一书中说:波状线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
蛇行线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
12、形式美基本要素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13、节奏可以分为(时间性)节奏和(空间性)节奏两个方面。
14、(多样统一)被称为形式美最高级的组合规律。
15、多样统一另一说法是(和谐)。
包括两中基本类型:(对比)及(调和)。
16、古罗马的(朗吉弩斯)第一次明确地论崇高和优美。
17、(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18、声音的(表情)功能和(象征)功能使它成为形式美的要素。
19、英国的(博克)认为“惊惧是崇高最高度的效果”。
20、根据康德的说法,(优美)与爱欲和女性美有关,(崇高)与攻击性和男性美有关。
文传美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学范畴的是【朗吉弩斯】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说明【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5.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美是一种直觉】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天空,我们绝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
”这段话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着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直觉性】10.“花是红的”这是【认识判断】,而“花是美的”是【审美判断】二选择题1.我们平时的“睹物思人”,在性质上属于【接近联想】2.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他理解美的角度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3.【恐惧】不是壮美的对象的特点4.“对牛弹琴”除了说明弹琴者不看对象外,还说明【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5.朱自清的散文《绿》这样描绘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里表现出的风格是【优美】6.钱钟书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经验中的【理解】7.在美学家柏格森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笑和喜剧感,是由【生命的机械化】造成的8.“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通感】9.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在距离】10.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壮美】类型的景象三:判断题1.【√】“完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四:名词解释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2023年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美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的学科。
A.低级的感性认识B.人的意志C.理性D.意念2.【单选题】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
A.功利境界B.学术境界C.艺术境界D.境界3.【单选题】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
A.理念论B.先验主体论C.绝对精神论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4.【单选题】根据现代美学的观点,艺术在逻辑上首先存在于()A.物质形态中B.形式概念中C.行为个体中D.意象世界中5.【单选题】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的观点,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化大风格,这种观点是()。
A.完全正确的B.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最主要的特征C.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不全面D.完全错误的6.【单选题】认为审美形态是美的形态的逻辑出发点是()。
A.认为美是主观的B.认为美中有人的体验C.认为美是客观的,完全外在于人D.认为美在实践中形成7.【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的是()。
A.天地境界B.道德境界C.功利境界D.自然境界8.【单选题】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
A.审美需要B.抽象思维C.审美理想D.认识能力9.【问答题】名词解释:审美趣味10.【单选题】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心声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A.形式说B.表现说C.娱乐说D.符号说11.【单选题】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特征。
A.虚无性B.具体性C.不可捉摸性D.非实体性12.【问答题】简述审美境界的性质、特点。
13.【单选题】美学应当划归于()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人文学科D.实证科学14.【问答题】简述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特征。
15.【问答题】名词解释:艺术品的他律性16.【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意念B.实践C.精神D.物质17.【单选题】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一、知识点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大一美学期末考知识点总结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艺术创作、审美观念、艺术哲学等。
作为大一学生,我们在这个学期接触到了很多关于美学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其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对美学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领域,并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艺术的定义和分类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定义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
从最早的模仿论到现代的表现论,关于艺术的定义有了不同的看法。
同时,艺术也可以分为绘画、音乐、戏剧等不同的分类,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三、审美的主体与对象审美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涉及到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
审美主体是指欣赏艺术作品的人,而审美对象则是指被欣赏的艺术作品本身。
通过对审美主体和对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审美经验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四、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的过程。
它涉及到创新、表达和技巧等方面。
而艺术批评则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过程。
通过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五、美的哲学思考美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的探讨,它还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美的哲学思考涉及到美的本质、美与善的关系、美的价值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思考美的含义和作用。
六、文化背景与艺术鉴赏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艺术的发展和鉴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七、现代艺术与社会问题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它涉及到了当代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反思。
住在富人区的她2024年汉语言本科-美学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简述自由是美学与实践存在论之间的中介。
2.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
A.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B.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生过程C.人类超越原发的自然需要的过程D.人类意识由自我性转化为社会性的过程E.人类产生道德观念的过程3.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4.在儒家的美育观中,实质上更强调()。
A.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道德教化D.才艺培养5.构成审美活动动力机制的要素包括()。
A.审美需要、审美想象、审美趣味B.审美直观、审美想象、审美趣味C.审美趣味、审美激情、审美需要D.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A.鲍姆加登B.黑格尔C.费希纳D.康德7.审美理解8.简述梁启超的美育观。
9.认为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的美学家是()。
A.歌德B.席勒C.伏尔泰D.达尔文10.意象与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
A.理想状态B.基础动力C.超验意境D.形式符号11.古希腊语中的“艺术”一词指的是()。
A.模仿B.技艺C.创造D.审美12.交感巫术13.“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句话所指的审美形态是()。
A.悲剧B.荒诞C.丑D.喜剧14.所谓自由人生境界,就是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
A.自然境界B.功利境界C.道德境界15.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是()。
A.艺术欣赏B.艺术品C.艺术家D.艺术技巧16.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而生成的审美形态是()。
A.丑B.荒诞C.优美D.崇高E.悲剧17.艺术最核心的功能是()。
A.宣传B.审美C.教育D.娱乐18.简述审美实践是一种人生实践。
19.简述崇高的审美特征。
20.审美趣味21.期待视界22.艺术品的开放性23.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美感B.文化C.艺术D.自然24.交感思考25.审美经验中涉及到的想象活动的高级形式包括()。
自考汉语言美学知识点梳理
汉语言美学是指对汉语言的音韵、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进
行审美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下面我将从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四
个方面对汉语言美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首先是音韵方面,汉语言美学强调音韵的美感,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元素在诗歌、韵文中的运用。
古诗词中的平仄、押韵等
都是音韵美的体现。
其次是词汇方面,汉语言美学注重词汇的精炼和美感。
比如一
些具有音韵美的词语、富有意境的词语都是汉语言美学的重要内容。
句法方面,汉语言美学强调句子结构的优美和语法的灵活运用。
古文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都体现了句法美。
最后是修辞方面,修辞是汉语言美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都能
够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除此之外,汉语言美学还包括了对汉字的审美、对语言文字艺
术表现力的探讨等内容。
总的来说,汉语言美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文学、音韵学等多个领域,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瑾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文传美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学范畴的是【朗吉弩斯】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说明【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5.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美是一种直觉】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天空,我们绝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
”这段话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着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直觉性】10.“花是红的”这是【认识判断】,而“花是美的”是【审美判断】二选择题1.我们平时的“睹物思人”,在性质上属于【接近联想】2.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他理解美的角度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3.【恐惧】不是壮美的对象的特点4.“对牛弹琴”除了说明弹琴者不看对象外,还说明【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5.朱自清的散文《绿》这样描绘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里表现出的风格是【优美】6.钱钟书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经验中的【理解】7.在美学家柏格森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笑和喜剧感,是由【生命的机械化】造成的8.“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通感】9.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在距离】10.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壮美】类型的景象三:判断题1.【√】“完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四:名词解释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美学》提纲绪论重点了解美学的定义,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中西美学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一、人类审美发展史。
人类在远古时代即已具有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的良诸、河姆渡文化(浙江)和汶山文化(山东)等考古发现,即说明史前时代的新石器时期,人类有了审美的表现。
从世界范围看,1879年在西班牙发现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后,人们普遍认为:比较成熟的艺术在三万前的冰河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人类从欣赏具体美的事物到形成较为抽象的美的观念,其重要标志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现了“美”这一词。
二、中西美学发展史概要1.中国。
在古代《国语》中即已记载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看法。
中国古代第一个对美与善作出区别的是孔子(评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评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继孔子之后,孟子对共同美问题作了精辟的阐发:“口之于未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也”。
此外,老子的美丑相依相生的观点等,也对后来的美学史产生了组要影响。
2.西方。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根据“数的原理”来分析美,认为美在于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
但更为重要的是柏拉图对“美是什么”与“什么是美的”这两者的辨析。
柏拉图强调美学应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这是美学的核心问题。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1750年,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美学的独立。
从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逐渐获得了学术界的公认。
三、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由此可见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一是美的本质与特征,二是美感的本质和特征,三是美的创造的规律和类型。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黑格尔增区分美学研究的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其后费希纳归纳为“自上而下的美学”与“自下而上的美学”,称前者为“哲学的美学”,后者为“科学的美学”。
比较而言,19世纪以前,美学研究大多倾向于“哲学的美学”,而从19世纪后期开始,则转向“科学的美学”。
文传美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学范畴的是【朗吉弩斯】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说明【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5.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美是一种直觉】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天空,我们绝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
”这段话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直觉性】10.“花是红的”这是【认识判断】,而“花是美的”是【审美判断】二选择题1.我们平时的“睹物思人”,在性质上属于【接近联想】2.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他理解美的角度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3.【恐惧】不是壮美的对象的特点4.“对牛弹琴”除了说明弹琴者不看对象外,还说明【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5.朱自清的散文《绿》这样描绘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里表现出的风格是【优美】6.钱钟书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经验中的【理解】7.在美学家柏格森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笑和喜剧感,是由【生命的机械化】造成的8.“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通感】9.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在距离】10.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壮美】类型的景象三:判断题1.【√】“完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四:名词解释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审美趣味:①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什么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②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③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
“意味”,是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
审美体验: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气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到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审美距离: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事实上的心理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
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五:简答题1、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在哪些主要观点?1.主观论: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认为美是主观的,否定了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2.客观论:以蔡仪为代表,主张美是客观的,坚持了唯物论,但忽略了美的相对性。
3.主客观统一论:以朱光潜为代表,认为美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
这种观点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混淆了起来,把人的意识等同于人的实践。
4.实践论:以李泽厚为代表,认为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2、审美活动的特点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
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充分的个性化特征。
审美活动的四个特征: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有限无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3、中和的审美特征①强调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
既是情感的适中,也是人格精神的和谐。
②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③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4、气韵的审美特征(1)从气韵与内在生命的关系看:突出生命的活力及自然形成的韵味,生成有先天后天因素。
(2)从气韵与表现形式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气韵是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的总体审美形态;另一方面,气韵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的感性形式一般具有直接可见的表层结构和智能通过精神活动区领会的深层结构,而深层结构所发挥的作用使得感性形式处于美的运动、变化之中。
5、神妙的审美特征1.形而上的超越性2.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3.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4.神妙具有内在自由性6、审美感知的特点:感知活动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其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1、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2、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3、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7、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1、物质材料层,指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等2、符号形式层,指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向世界的独特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等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面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4、超验意境层,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它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7、审美教育的特点审美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具有自己特殊的内涵和目的,与其他教育形式有不同的教育特点。
1、情感性是美育的首要特性,它以情感为中介,具有激发情感、以情动人、陶情养性的重要作用。
2、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具有过程性和全面性特征。
过程性指美育绝少外在于审美实践过程的其他目的与功用。
全面性指一方面德智体各种教育方式都可以借助美育的手段、方法来增进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美育又是其他各种教育方式发展的基础。
8、怎么样理解审美教育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极其丰富复杂的人生实践中必然会与世界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心灵上必然会达到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层次比较高的一种,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
审美活动活动不同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独特意义在于,它不仅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体悟到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从而在人的心里鼓起追寻理想的激情。
通过审美,主体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
通过审美,在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
因此可认为美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教育。
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美育将人生境界提升到了一种自由境界的高度。
八、审美经验的性质和基本特征1、审美经验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实践性。
2、感性直观性3、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4、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5、自由无限性6、非理性的显性表征(1、不自觉性和突发性 2、非逻辑性 3、创造性)十、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1、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2、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3、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五.论述题:1、论述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
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再次,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是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例如:罗丹《老妓》(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妓”。
人们看到时,不禁惊呼“丑的如此精美”。
欧米哀尔“肉体受着垂死的痛苦”,“发现自己活象一具尸体而感到恐惧”,罗丹在雕刻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丑,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颤,从而不能不惊叹于他艺术表现的精美绝伦,不能不赞叹他艺术的美,因此,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中,不是变美了,而是暴露了它丑的真实面目,让人真实地认识它丑的本质。
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
2、试论优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区别(美感、形式、内在状态):崇高是美在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表现出来;优美是美在主客体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状态中表现出来。
联系:如果承认美的本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积极情感的生动形象,就可以说优美与崇高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优美与崇高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或:(一)从审美形态方面来分析1.从量的方面看:优美小崇高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形体轻巧力量较小,崇高的事物则形体巨大力量强大。
如风景秀丽的园林和雄伟的泰山,小溪和长江。
2.从形式方面看:优美规则柔和,崇高粗犷奇特。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均衡、比例均匀、节奏和韵律等形式美的规则,表面光滑,多曲线、弧线,如史特劳斯的《圆舞曲》。
而崇高的事物则表面粗糙,多直线、折线,各部分很不协调,甚至有几分丑怪,令人惊骇。
如挺拔的石林,嶙峋的山石。
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内容压倒形式,不拘泥于形式上精雕细琢,如贝多芬、米开朗琪罗作品的雄伟浑厚。
3.从状态方面看,优美是静态美,崇高是动态美。
(二)从审美效果方面分析1.优美的事物往往引起的是单纯平静的愉悦感,崇高事物引起的美感包含突兀感、自豪感、严密感、惊惧感,心灵始终处于摇荡震撼之中。
2.优美的事物让人亲近喜爱,崇高的事物则让人崇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