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35.49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口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

国际贸易中国际结算常用的支付方式有汇兑、托收和信用证等。信用

证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使用比率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的85%下降到当

前的不足20%,其中北美和欧盟分别只有11%和9%。而我国国际贸

易结算的70%都是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是我国出口贸易结算中使用最为广泛,同时也一直是被视为较为保险的一种支付方式。

不过在国际贸易实际业务中使用信用证结算方式也存有一定的风险,

近20年来,信用证欺诈现象有增无减。能够说从进口商申请开证、开

证行开立信用证、出口商审证备货装运直至进口商同开证行清算,赎

单提货是步步有风险,稍有不慎,便无法结汇。所以,在当前的外贸

环境下研究信用证结算方式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十分必要。

一、信用证方式下出口商面临的风险

所信用证风险形成的根源是该信用方式自身存有的缺陷。信用证是一

项纯单据文件,体现的是单据与款项的对流过程,具有“四不管”特

征(指不管贸易合同、不管货物、不管单据真伪、不管是否履约等。),银行只审查出口商所提交的单据是否与信用证条款相符,以

决定其是否履行付款责任。银行的付款与买方的收货完全是两个互不

相干的环节。信用证支付环节强调的是信用与基础合同履行分离的书

面认证,这种相独立的制度在保证银行付款的同时也暴露了信用证特

征下的缺陷。在一定水准上使部分不法商人有机可乘,设置若干隐蔽

性的“陷阱”,出口商收汇所面临的风险如下:

(一)进口商伪造信用证产生的欺诈风险

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或诈骗分子往往通过伪造信用证,欺骗议付行和出

口商,诱使出口商仓促发货,骗取货物。主要有如下三种比较常见的

情况:

信用证以电开形式开出但无密押。条款中要求通知行与第三家银行核押,同时,通知行会收到自称是第三家核押行发来的不加押的证实电,

或要求全套单据寄交第三家银行,而第三家银行是不存有的。不法分

子利用通知行跟进核实该密押或第三家银行的空档,诱骗受益人发货。信用证以信开形式开出并随附该仿冒开证行有权签字人员的印鉴,企

图以假乱真,欺诈受益人(出口商),使其盲目发货,达到骗取出口

货物的目的。若通知行风险意识不足,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便

会按正常的程序将该信用证通知受益人。

信用证申请人先寄来一份信用证副本或将信用证传真给受益人,再告

知稍后会有一张正式信用证开出,从而初步取得受益人的信任。受益

人出于对合作者的信任可能在未到当地银行找专业人员审核该证前,

就备货乃至发货。

(二)信用证“软条款”的风险

软条款,也叫陷阱条款,开证申请人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故意设置

若干隐蔽性的陷阱条款,在一份不可撤消信用证中隐藏了申请人单方

面可随时解除付款责任主动权的条款,使得表面上为不可撤消的信用

证变成了实质上可撤销的信用证,随时会变成一张废纸,常见的软条

款一般有:对信用证生效日期另附条件的条款。开证申请人要求开证

行开出“暂不生效”的信用证,规定必须取得某种条件或某种文件之

后该信用证才能生效使用。虽然信用证已开出,但生效与否的主动权

完全由开证申请人掌握。如果受益人发货,一旦货物的行情发生变化

或其因他原因申请人不愿接受货物,就会拒绝发出生效通知,致使出

口商出口受损。

信用证自身前后矛盾的条款。进口商往往利用信用证“严格一致”的

原则,蓄意在信用证中设置一些相互矛盾的条款。这就会使卖方难以

做到单证相符而招致其货款被拒付。规定凭证文件由开证申请人或其

代理人出具商检证明或由其签署意见的条款。这类软条款常常在货物

检验环节出现。信用证中规定向银行交单的检验证书必须由开证申请

人或其指定代理人签发。这种条款规定使出口商受到极大牵制,将是

否接受货物的主动权交给了对方,如果申请人借故不签发检验证书,

出口商贸然发货,银行就会因为单证不符拒绝付款;如果出口商不发货,就会被进口商以货物质量有问题不能按时交货追究违约责任。

国际贸易术语选择中设置的软条款。这种软条款在以FOB (FreeOnBoard,即船上交货在指定装运港),术语成交时尤为隐蔽。

买卖双方约定以信用证修改书为准告知卖方运输事项,如买方迟迟不

开信用证修改书,卖方就无法出运货物,从而陷入被动局面。另外在CFR(CostAndFreight,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或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术语下,

规定船公司、船名、装运期、目的港须取得开证申请人的同意,使得

卖方在交货、收汇等方面完全受控于买方。如果信用证中出现此类条款,在履约过程中就会极难操作,其付款的主动权完全被开证申请人

及开证行控制。信用证规定与合同不符。有些信用证中规定的条款与

合同不符,使得出口商陷入被动,如按合同规定发货,就会造成单证

不符,遭到银行拒付;如按信用证规定发货,又会导致违反合同,遭

到买方索赔。

(三)开证申请人和开证行丧失支付水平的风险

一般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开证申请人丧失支付水平。在信用证方式下,出口商按信用证要求满足“相符交单”的条件后,开证行因在信

用证上做出了付款承诺,就必须代替进口商首先向出口商支付货款,

承担第一付款责任,之后,除了从进口商处收回为其垫付的货款外并

收取相对应的费用。但如果进口商在未履行完国际贸易买卖合同期间

企业倒闭或因破产丧失了支付水平,按照信用证原则,开证行仍要继

续履行第一付款义务,银行却不能最终从进口商处收回货款。开证行

为保护自身利益,通常会对出口商所提交的单据实行严格相符的审查,发现任何细小的不符点都会拒付货款。二是开证行丧失支付水平。在

用信用证结算的方式下,出口商可凭信用证要求的单据直接向开证行

凭单收汇。但若开证行偿付水平出现问题,出口商就有可能存有收汇

风险,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即使做到了单证相符,也无法从资信和偿

付水平不佳的银行拿到款项。由以上种种情况可知,因为信用证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