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赛萍从肝脾论治月经病经验拾萃
- 格式:pdf
- 大小:170.42 KB
- 文档页数:2
妇科疑难疾病与肝之所主的治验实例一、肝为将军之官(一)经期鼻痒喷嚏邢××,女,20岁。
数年以来,每次月经期间都发现鼻痒、眼痒、不断地打喷嚏,某院诊为过敏性鼻炎。
予多种抗过敏药物治疗无效。
后又改用中药祛风解表、养血之剂治疗仍不效。
细察其证,除鼻痒、眼痒、喷嚏等证之外,别无明显异常症状。
舌苔白,脉弦细。
综合脉证,反复思考:弦细之脉者,肝郁血虚之脉也;痒者,风也;肝血不足,风邪内动,故身痒也,然何故眼、鼻痒而全身不痒?因肝为将军之官,肺卫不固耳。
治宜舒肝养血祛风。
逍遥散加味。
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薄荷6克白蒺藜10克桂枝10克服药4剂之后,眼痒、鼻痒、喷嚏等均明显好转。
其后每次月经以前服药4剂停药,共服16剂,诸证消失而愈。
(二)经行身痒葛××,女,29岁。
3年多以来,每次月经将行之前即身痒难忍,朝轻暮重,搔痒过后可见大量红色如小米大的丘疹,抓破出血后搔痒略减。
某院诊为皮炎,先予西药内服、外用1年多不见改善。
后又改请中医治之,认为是风邪外客所致,应用祛风止痒之剂2个多月,不但瘙痒不见好转,反见更加严重,特别是近2个多月来,每次月经之前均奇痒难忍,昼夜难眠,烦躁不安,有时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细察其证,全身到处是搔抓的血痕,内衣之上到处是点点血迹,烦躁不安,不断搔抓,舌苔白,脉弦细。
综合脉证,反复思考,诊为血燥生风。
治宜养血润燥,凉血散风。
丹参银翘饮加减。
处方:丹参3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薄荷3克服药2剂之后,奇痒消失,其后每次月经之前服药4剂,共服12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问:为什么月经之前痒?为什么用祛风之剂反甚?答曰:月经之前冲脉充盈,若燥热郁内,淤血不行,则郁而化风而为身痒;此种身痒乃淤血燥热所为,非外风所致,若予散风之品以伤血,必燥热更甚,故痒必加。
所以只可用活血养血之品,不可过用散风之味。
从肝调治月经失调1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中医认为妇女以血为本,以肝为用,且以肝为先天,强调妇人在生理、病理上与肝血有密切的关系。
治疗妇科病必须注意调经先治肝,疏肝经自调。
笔者从肝调治月经失调,疗效颇好,兹举验案如下。
1 疏肝行气,活血调经何某,女,23岁,月经衍期7天来诊。
平素月经不定期,以延后多见,常赖注射黄体酮通经,症见经前乳胀,少腹胀痛,经量多,色深红,质稠,挟血块,满脸痤疮,如绿豆大小,色红,有脓点,舌红、苔微黄,脉弦略数。
此为肝郁化火,气滞血瘀之月经失调。
治宜疏肝行气,活血调经,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栀子10g,牡丹皮、柴胡、当归、延胡索、香附各12g,益母草、茯苓、赤芍、川牛膝各15g,丹参18g,甘草5g,生地黄20g。
服药2剂后月经来潮,症状减轻,4天后月经干净,经后改用养阴和血药3剂,用上法调治3个月而愈。
按:本例月经失调,属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滞血瘀,肝郁化热,故月经不得按时而下,产生诸症。
以逍遥散疏肝开郁,牡丹皮、栀子、生地黄泻肝凉血,牛膝、益母草、丹参活血通经,香附、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调经,诸药合用,服2剂月经来潮。
后以养阴和血调治,各症均除而愈。
2 舒肝健脾,补血调经陆某,女,40岁,工人,已婚,生2女。
自输卵管结扎后,月经量多,色淡红质稀,持续时间约半月余。
此次月经来潮已20余日仍未净,伴头晕,乏力,气短,纳呆,少腹痛胀坠,便溏,腰酸,心烦,胸闷,失眠,舌淡、苔白,脉弦细。
此为肝郁脾虚,脾不统血,气血不足,冲任失调。
治宜舒肝健脾,补血调经。
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各30g,白术、香附、当归各12g,茯苓、阿胶(烊)、炒酸枣仁各15g,炮干姜、柴胡各10g,菟丝子、续断、艾叶各 20g,炙甘草5g。
服2剂,血止经净,余症均减,嘱下次月经来潮前后5天来诊,连续调治3个月,月经复常。
按:本例病发于结扎术后心情抑郁不舒,多愁多虑,渐不思饮食,日久脾虚血少,肝气郁结,以归脾汤加疏肝调经药,舒肝健脾,调经补血,止血,使脾旺肝和,冲任得养,血止经调。
从肝论治月经病从肝论治月经病【摘要】从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论述肝与月经病的生理病理关系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肝;月经病;辨证论治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
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的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
以行经期异常为主的有经期延长。
以经量异常为主的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
经期、周期、经量均异常的有崩漏。
其中月经后期和月经量少临床多并见,月经先期和月经过多多并见,亦有月经先期伴量少和月经后期伴量多。
《河间六书》谓:“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叶天士在《叶氏医案存真》、《临正指南医案》中都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
正常的月经有赖于冲脉的充盈及任脉的舒畅,而冲脉隶属于肝脏,因此,肝藏血及主疏泄功能的正常是月经正常的基础。
冲脉之气盛,肝气疏泄有序,血脉才能流畅,月事才能以时下,因此,从肝论治月经病,是一重要治疗法则。
1肝与月经病的生理病理关系肝藏血,为血海,是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亦称血海。
肝血不足,冲脉无以充盈,可见月经过少,闭经。
肝气虚弱,收摄无力。
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等。
朱震亨《丹溪心法.头眩》“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
肝火亢生,灼伤脉络,破血妄行,亦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等。
肝主疏泄,朱震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冲任气血调和,月事以时下。
反之肝失疏泄,则月经异常。
肝之疏泄功能不及:如抑郁伤肝,肝气不疏,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肝气郁结,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滞,冲任气血阻滞,可见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等。
肝气疏泄功能太过:如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肝气亢逆,血随气行,可见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等。
肝主疏泄,其用为阳,肝主藏血,其体属阴,即“肝体阴而用阳”。
浅议月经过少以肝论治
韩璐;程慧莲
【期刊名称】《新疆中医药》
【年(卷),期】2007(025)003
【摘要】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持续2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少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闭经,未生育者可影响其生育,同时长期月经过少可以给病人带来心理压力,因而应该积极治疗。
目前中医治疗月经过少多以补肾活血为法。
但是,根据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城市女性月经过少多以工作生活压力大为诱因,其病因以肝气郁滞为主。
因此,以肝论治为主治疗月经过少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2页(P6-7)
【作者】韩璐;程慧莲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从肝论治月经过少浅析
2.浅议月经过少从脾胃论治
3.浅议月经病从肝论治
4.从瘀论治月经过少性月经病
5.从补肾调经论治月经过少及月经后期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U月第44卷第11期何赛萍教授从“结”论治妇科疾病经验浅析刘佳俐1时珍2何赛萍(指导>3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杭州310005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浙江中医药大学摘要:丨目的]总结何赛萍教授从“结”论治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方法j通过跟随何赛萍教授临诊、学习何赛萍教授的著作,搜集妇科临证相关医案,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总结何赛萍教授从“结”论治妇科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及临床治疗经验,并列举一则验案予以佐证。
[结果】何赛 萍教授宗仲景“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思想,认为妇科疾病的产生与气血不通、冲任失和密切相关,其中“结”是导致不通的重要因素,有寒 结、热结、水结、气结、痰结、血结之分,分别治以温阳散寒通滞、清热祛瘀散结、通阳化气行水、疏肝理气解郁、软坚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之法。
所附医 案为下焦水结之盆腔囊性块,以清热利水为治,应用五苓散随症加减,临床效佳。
丨结论]何赛萍教授法宗仲景,从“结”论治妇科疾病,如月经病、癥瘕 积聚、不孕等,疗效显著,其深刻经验值得进一步寻绎与总结。
关键词:从结论治;妇科病;张仲景;卵巢囊肿;五苓散;医案;何赛萍;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509(2020) 11-1061-05DOI: 10.16466/j.issnl005-5509.2020.11.006Academic Thought of Professor HE Saiping in Treating Gynecological Diseases from "KnotM LIU Jiali1, SHI Zhen2, HE Saiping3l.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 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 a ngzhou(310005), China; 2.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 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3.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Professor HE Saiping'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gynecological diseases from "knot *.[Methods] By following Professor H E's clinical work, studying Professor HE works, collecting medical cases related to gynecological disease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the principles of clinical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rofessor HE*s thinking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experience in treating gynecological diseases from “knot” were summarized, and one case was listed as evidence. [ResultsJProfessor HE follows Zhongjing^ saying 44If the five viscera Yuanzhen(essence) is clear, human beings will be healthy '.She believes the cause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obstruction of Qi and blood,and impairment of Chong Ren, among which “kno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obstruction, including cold knot, hot knot, water knot, Qi knot, phlegm knot and blood knot. The treatment principles involve warming Yang, dispersing cold and removing stagnation; clearing away heat,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dissolving knot; dredging Yang, transforming Qi and moving the water; soothing the liver, regulating Qi and relieving depression; softening firmness, resolving phlegm and dissolving knot;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stasis. The attached one medical case, which was pelvic cystic mass with water knot in lower-jiao, after treated with Wuling powder, and modified according to symptoms with the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clearing heat and promoting diuresis, the patient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ects. [Conclusion] Professor HE Saiping treats gynecological diseases such as menstrual disease, amassment and accumulation .infertility and so on, from “knot” by following Zhongjing. The curative effect is remarkable, and her profound experience is worth further searching and summarizing.Key words: treatment from the 4<knotM; gynecological diseases; ZHANG Zhongjing; ovarian cyst; Wuling powder; medical records; HE Saiping;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何赛萍教授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 生导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近40年,学验 俱丰,善用经方,参以时方,治疗各类妇科病,临证效 验。
首抓肝脾治疗月经病*导读:月经疾患虽涉及冲、任二脉和五脏,但很多情况表现在肝脾受病。
因肝藏血,为刚脏,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脾为后天之本,主思虑,乃……月经疾患虽涉及冲、任二脉和五脏,但很多情况表现在肝脾受病。
因肝藏血,为刚脏,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脾为后天之本,主思虑,乃气血生化之源。
两脏皆与气血有关。
妇女以血为主,血生于脾胃,藏于肝,一部分下归血海而为月经。
血赖气生,又赖气行。
妇女多情志抑郁,忧思不解,疲劳过度而为病。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影响气机,可致经行先期、痛经、逆经,或经期头痛。
思劳伤脾,脾虚气衰,血海空虚,可致经行后期,月经过少、经闭、崩漏或经行泄泻。
肝脾皆病,则月经紊乱,先后无定。
治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才能抓住疾病的根本。
对于月经病,他强调,如因月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如因病而后月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
依照这些原则处理妇科病与内科病之间的关系,临床常收到显著效果。
*首抓肝脾,调气和血疗月经病,首抓肝脾,调其气血,能使大部分月经疾病的治疗有所遵循。
*崩漏不愈,求之阴阳妇女在不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称为崩漏。
血崩是大下血,血漏是慢下血。
出血的机理,系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
治疗崩漏,喜用胶艾四物汤、归脾汤之类。
肝郁而下血者,加入香附炭。
出血量多,重用黄芪补气摄血,或大剂量使用霜桑叶、白芍炭、血余炭以收敛止血,甚者以赤石脂、禹余粮固涩之。
对于因停瘀而漏下不止或兼有白带者,常投以王清任膈下逐瘀汤取效。
崩漏日久,常见定时下血,一般疗法效果不佳。
对于这种出血,应当抓住证候的时间和空问,分析疾病病机与阴阳消长的关系,给予调理,使阴平阳秘,诸恙乃愈。
国医大师妇科(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验方精粹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或“经早”。
如仅提前三五天,且无其他明显症状者,属正常范围。
或偶然超前一次者,亦不作月经先期病论。
《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为早。
”本病在历代医籍中与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同属于月经不调的范畴。
如宋代的《圣济总录·妇人月水不调》云:“月水不调者,经血或多或少,或清或浊,或先期而来,或后期而至是也。
”明代万全在《妇人秘科》中分别将“不及期而经先行者”、“过期而经后行者”、“一月而经再行者”、“数月而经一行者”、“经闭不行者”逐一辨证施治。
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错后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经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
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主要发病机理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
常见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2周,经期正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乱经”。
本病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
该书“卷之二”云:“当归圆治女人脐下瘕结刺痛……月经或在月前,或在月后。
”本病如伴有月经涩少,则可形成闭经;若伴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则易发展为崩漏之症。
西医学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月经不规则,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一、班秀文案【案例1】魏某,女,20岁,南宁某学校学生,1977年8月初诊。
16岁月经初潮,一向超前7~10天,量一般,色暗淡,间或夹紫块,经后腰及小腹有胀感,并且绵绵而痛,持续3~5天,平时带下量多,色白或黄,无特殊气味。
诊其脉细缓,苔薄白而润,舌质淡。
证属脾肾两虚,冲任不足,肝木失荣之变,拟温肾、补脾、调肝之法为治。
从肝脾防治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思路与体会标签:围绝经期综合征;疏肝健脾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使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失调症状,如月经紊乱、潮热、出汗、激动易怒、心悸、失眠、便秘、骨质疏松症等。
目前西医主要采取激素替代治疗,疗效肯定,但长期使用雌激素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而中医通过调节患者整体机能,多环节、多层次延缓性腺轴衰老,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1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根据临床表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可归属中医“心悸”“失眠”“脏躁”“郁证”“百合病”等范畴,现代中医将其命名为“经断前后诸症”。
中医认为,女性经行经断由“肾精”“天癸”所决定,《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子七七,肾精渐亏,天癸渐竭,生殖能力减退直至丧失。
金元医家刘完素提出的“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不仅成为后世中医妇科“少女治肾、育龄治肝、老年治脾”的理论依据,也为当今研究女性不同时期生理特色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2 从肝脾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依据和思路2.1 中医理论围绝经期综合征乃肾精渐亏,天癸衰竭,冲任二脉虚衰所致,以肾虚为本,但与其他各脏腑有密切联系。
又肾虚于下,水不涵木,致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故以肝气郁滞为其发病特点。
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若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则气机升降出入平衡失调,因郁致病,产生各种病理变化,因而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出现一系列精神情志异常的临床表现。
另外,肝藏血,女子以血为用,与天癸、月经、胎产等功能密切相关,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若肾水亏虚,肝血不足,进一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引起虚实夹杂之证。
11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9 No.4·中医中药·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平时正常经量的1/2,或少于20 ml,或行经时间不足2 d,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1]。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不断改变,人工流产率不断上升,人工流产、引产后清宫等宫腔操作导致的月经过少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若未进行及时的诊治,可发展为卵巢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闭经、不孕、流产,甚可逐渐发展成绝经,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杨正望教授是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诊治月经病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师从杨正望教授,现将导师临证诊治半产后月经过少的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1 中西医病因1.1 西医月经过少在妇科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其发病与子宫内膜损伤、感染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性腺功能低下、机体应激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人流、宫腔操作不当会在很大程度上损伤患者的子宫内膜、宫腔与宫颈管。
研究显示,人工流产后宫腔、宫颈粘连的发生率高,粘连分离术后易复发。
宫腔操作次数越多子宫内膜损伤、感染、宫腔粘连几率也会显著提高,可造成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生殖轴功能失调,造成性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导致月经过少[2]。
西医多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激素治疗可有效调节和改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周期,但长期使用易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差,不良反应明显,停药后易复发。
1.2 中医月经过少属中医“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范畴。
中医认为, 月经是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在胞宫的生理现象,《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从肝脾肾论治妇科疾病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体验不好,要求高的可以不听,在此见谅.来源: 中医杂志摘要: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论述肝脾肾三脏与妇科疾病的关系及从肝脾肾论治妇科疾病;并根据冲任二脉的始末与循行,与肝脾肾三脏经脉相通,冲任二脉的生理病理,与肝脾肾息息相关,治疗也是通过调治肝脾肾三脏而达到目的,故提出冲任二脉为病,均责于肝脾肾的论述。
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气血为用,脏腑是生化气血之源,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妇女的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都是脏腑经络气血生化作用的表现。
妇女以血为本,而血生化于脾,藏于肝,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宅,主藏精,故肝脾肾三脏的生理病理与妇女的经带胎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肝脾肾的生理病理与妇科疾病的关系肝:肝为藏血之脏,其性喜疏泄条达,“肝主藏血,下行胞宫是为血海”。
“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抑,则血脉得畅”。
故肝血不足,或藏血功能失调,则出现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等。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血为气滞,致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闭经、经前乳胀等。
气郁化火致崩漏。
若肝气平和,肝血充足,则血脉流畅,血海安宁,周身之血亦随之而安。
脾: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主运化,妇女以血为本,月经、胎孕、哺乳均以血为用,血的生成,不但要有水谷精微作为物质基础,还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变成津血。
如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生化之源不足,血海空虚而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
脾气不运,则湿浊内停,发为带下等疾。
脾不但是生化之源,同时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妇科玉尺》:“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发为崩漏。
《傅青主女科》云:“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统血,是以崩漏,必治中州也。
”脾主统血,有赖脾气的充盛,故谓:“气为血帅,血由气摄。
”如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导致月经过多、崩漏等。
肾: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根,主藏精,其所藏之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妇女的月经、胎孕、产育等都是脏腑经络气血所化生的功能作用于胞宫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