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9
简述数据库发展的三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十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只是用来计算的,那么数据管理就只能纯人工了。
2、文件系统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这时硬件方面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软件方面,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
一般称为文件系统,处理方式上不仅有批处理,而且能够联机实时处理。
3、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这时硬件已有大量容量磁盘,硬件价格下降,软件价格上升。
处理文件方式上,人们越来越需要联机实时处理。
在这种背景下就诞生了统一管理数据的专门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Database),简而言之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运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所谓“数据库”系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予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
一个数据库由多个表空间(Tablespace)构成。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一直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之一。
二战中,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卷入了战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中美成为盟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称霸世界,美国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
于是,美国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同时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长期的封锁、禁运、孤立等敌对政策,还发动侵朝、侵越战争威胁中国安全,把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中美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 是中美双方逐渐产生外交意向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新中国在国际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开始谋求与中国对话。
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 1958年在华沙, 先后进行了两次大使级秘密会谈, 双方就台湾、贸易等问题进行了商谈, 到1968 年1月, 会谈举行了134次,但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1968年8 月,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中美关系开始有所突破。
首先,他指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重新考虑同中国的关系;然后,美国第七舰队的行动缩小到台湾海峡以内,并放松了对中国的贸易限制。
中国方面也领会了这些信号,1970年1月两国恢复了在华沙的大使级会谈。
不久,尼克松又请法国总统戴高乐等人把美国谋求与中国对话的想法转告中国政府,同时放宽美国公民访问中国的限制,后来又表示愿派一名高级密使秘密访问北京。
同年底,毛泽东主席在与访问中国的美国友人斯诺谈话时也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时期。
1971年 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美国乒乓球队发出希望访问中国的信号,中国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1971年4月10 日,美国乒乓球队抵达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称他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篇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音乐发展概括一、古代音乐中国最悠久的音乐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1年在我国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用鹤骨打孔制成的七孔骨笛可以说是现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可追溯到八千年前。
现在大量出土的同时代的陶埙、骨哨预示着当时的人们就已具备基本的音乐需求。
根据现存文献的记载,当时人们主要通过音乐表达对农业生产的描述,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其后出土的夏、商、西周等时代盛行的鼓、编钟、磬等都说明我国有极其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
那个时期我国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其后才逐渐出现了七音乐器和作品。
到了汉代,国家开始建立专门搜集、编制音乐的政府部门“乐府”,后来“乐府”一词逐渐演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歌体裁。
在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出现,西域文化传入我国,我国传统音乐被注入了新的元素。
但总体来说,汉代以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
隋、唐时期可谓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巅峰时期,由于国泰民安、国家富足,人民开始重视起精神文化的发扬,音乐成了他们生活、娱乐的主要项目。
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渗入,唐代音乐非常繁荣,音乐教育也开始萌芽,甚至出现了许多音乐教育机构,如梨园、教坊、大乐署。
我国传统音乐传至清代,民间普及程度已非常高。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既有高雅音乐又有民间小调,地域音乐特色异彩纷呈,民族音乐形式种类丰富多彩。
既有北方的山东大鼓,又有南方的浙江道情;既有汉族秧歌,又有维吾尔族木卡姆。
总体上,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唐朝、清朝两段高峰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不论是各种音乐的种类还是所表达的音乐内涵,都可称得上是我国传统音乐历史中的瑰宝。
二、近现代音乐从十六世纪起,西洋音乐开始传入我国,以独立形式存在于我国宫廷。
十九世纪末,随着中国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洋人大量涌入,西洋音乐在我国大规模传播,民间开始吸纳西洋音乐元素,形成中西结合的特色音乐曲风。
二十世纪初,许多留洋音乐家陆续回国,在国内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传授西方音乐基础知识,西方音乐在城市内大受追捧,其现象在上海最为显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发生的大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发生的大事,第一次全国人大的召开,宪法颁布,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 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0年到1959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发生的故事这个太多了,不过还是说一句:与其纠结于尘封的历史,不如立足现在,成为创造故事的人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生了那些大事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改造完成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土改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过度时期经济建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歌曲五十年代歌曲中有不少好听的苏联歌曲,如: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田野静悄悄,夜莺曲纺织姑娘,遥远的地方,喀秋莎,玛丽诺之歌,三套车,丰收之歌,神圣的战争,飞翔吧,和平鸽;春天里的花园鲜花怒放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战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战争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中东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等。
越南战争(英文:Vietnam War;1955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 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援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对抗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支援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
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寮国、柬埔寨。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援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
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
越南人民军(北越军)和越共游击队最终打败了越南共和国军(南越军),统一了全越南。
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最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越南战争是冷战下的一次实战,希望统一越南的越南反*** 武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在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支援下,推翻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庭艳的*** 。
问题一: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极其原因(一)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分析部分表现及原因分析:一、早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多奉行经济自由主张,采取放任政策,因此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很少有所支出。
二、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为公众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此增加了财政支出。
另外,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额依旧持续增长,但在GDP中的比重却无明显变化。
这主要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多出现了经济滞涨现象,因此各国政府都相继控制了财政支出的增长。
(二)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分析二战结束之后,全球大部分地区处于和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各国的经济,为解决贫困问题,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经济方面的建设,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张。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十分明显,到了90年代左右,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增长趋势渐缓,处于稳定的增长期。
对于其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促进增长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目标,就发展中国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发挥着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
在前一章的学习当中,我们了解了财政的职能,财政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其职能发挥的必要性——克服经济周期性波动。
而发展中国家,一般指国家与人民利用可利用的资源以保证商品与劳务生产的持续增长,财政支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首要目标,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政策扩大总资本的积累,利用投资扩大公共资本的积累。
对比各个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比例,基本上都是谋求最大的经济与社会利益的财政支出。
促进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是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支出上取得最大的积极效果,也在宏观上解释了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1-3年级)一、课程改革前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中国国内,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小学数学教育主要以背诵题目和机械计算为主,注重记忆与运算能力训练,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
但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们缺乏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小学数学教育开始进行一定的改革。
教材内容逐渐增加了一些实际应用题,但依然以计算为主,题型偏重于机械计算和背诵。
这一时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材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
二、课程改革中期(80年代-90年代)进入80年代,随着数学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逐渐多元化,引入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90年代,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法也日益改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淘汰,更多的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造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和思维碰撞,创设质疑和讨论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后期(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继续发展。
教育部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教材内容进一步丰富,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方面,教育部提倡“启发式教学法”,提倡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机械计算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中,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育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归为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人工管理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外部存储器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等还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软件只有汇编语言,尚无数据管理方面的软件。
数据处理方式基本是批处理。
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计算机系统不提供对用户数据的管理功能。
用户编制程序时,必须全面考虑好相关的数据,包括数据的定义、存储结构以及存取方法等。
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数据脱离了程序就无任何存在的价值,数据无独立性。
数据不能共享。
不同的程序均有各自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不同的程序通常是不相同的,不可共享;即使不同的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也不能共享,程序中仍然需要各自加人这组数据,谁也不能省略。
基于这种数据的不可共享性,必然导致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浪费了存储空间。
不单独保存数据。
基于数据与程序是一个整体,数据只为本程序所使用,数据只有与相应的程序一起保存才有价值,否则就毫无用处。
所以,所有程序的数据均不单独保存。
二、文件系统在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利用在信息管理方面。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成为紧迫的需要,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此时,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
软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
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
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
这个阶段有如下几个特点: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转向信息管理,因此对文件要进行大量的查询、修改和插人等操作。
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但比较简单。
程序与数据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的“回乡生产运动”一、问题开埠之初的上海人口不足50万,解放之初的人口统计录得人口502万。
到1954年,上海人口达到662.71万人,1955年更是接近700万大关。
[1]人口的迅速增长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早在1949年春,《人民日报》就发表了《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一文,指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消费型转向生产型。
而判断一个城市是消费型还是生产型的指标之一,是城市人口的劳动参与度。
1955年4月底上海的699.7万人口中,被赡养者的比例高达62.93%,远远高于被认为是合理水平的50%。
[2]1953年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开始实施,政府直接承担起为城市人口供应粮食的任务。
而1954年到1955年的两年里,上海的粮食销售量屡屡超过计划供应量。
[3]对此,1955年5月,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在讲话中说“上海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地、踊跃地到全国各地参加工农业和其他各项建设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放弃农业生产跑到上海来等待就业的劳动人民应该说服动员他们回乡生产”。
[4]紧接着,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在6月份制定方案,要求“从1955年7月起,到1956年6月份之前,坚决从各方面完成紧缩城市人口100万,其中动员40万至60万人回乡生产的任务,以达到贯彻本市紧缩与加强的方针,消除人口臃肿的不合理现象的目的。
”[5]这项方案意味着每十个生活在上海的人中,必须要有一个离开上海。
上海是中国最先进最繁荣的大都市,让已经来到上海、甚至已经生活下来的人放弃上海的生活,回到乡村或小城镇去,必然会有人不理解、不情愿。
将群众的“不支持”转化为支持,即成功地把那些原来不支持这个运动的民众疏散出上海,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对策面对“回乡生产运动”遇到种种难题,中国共产党展示了有能力、有办法、有威信、有号召力的政党形象,达成了既定的目标。
其成功的要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发动宣传系统,对民众进行有策略的宣传和教育。
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关于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一、世纪:100年一个世纪,百位前面数值加1,例: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0+1=11,所以,公元11世纪;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2+1=3,所以,公元前3世纪;例: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0+1=1,所以,公元前1世纪;例:公元9年(西汉结束),0+1=1,所以,公元1世纪。
二、年代:10年一个年代1.早期(初期):世纪头二十年例:20世纪早期,1900——1919年左右;例:前594(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元前6世纪早期。
2.上半期:世纪前50年例:1800年——1850年左右,19世纪上半期。
3.中期:40——60年代例: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9世纪中期。
4.后半期:世纪后50年代例:1851年——1899年,18世纪后半期。
5.晚期:80——90年代例:1885年(汽车产生),1898年(戊戌变法),19世纪晚期;例: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6世纪晚期。
三、××纪元多少年1.××纪元多少年是公历多少年:计算方法:纪元开始+多少年-1例:洪武十三年是:1368(洪武元年)+13-1=1380年(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例:道光二十年是:1821(道光元年)+20-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例:中华民国26年是公历多少年:1912(民国元年)+26-1=1937年(抗战爆发,南京大屠杀)2.现年是××纪元多少年:计算方法:现年-纪元开始+1例:1894年是光绪多少年:1894-1875(光绪元年)+1=光绪20年(甲午中日战争)例:1949年是中华民国多少年:1949-1912(民国元年)+1=民国38年(渡江战役,南京解放)注:洪武元年、道光元年、光绪元年等材料一般会告诉。
民国元年1912年要掌握。
四、某事件距今多少年计算方法:现年-事件发生年例:2009年是美国联邦制共和制政体确立多少年:2009年-1789年(美国联邦制共和制政体确立)=220年五、两者间隔1.两者都是公元前或两者都是公元后:计算方法:数值直接相减例: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活了多大?551―479=72例:今年是京张铁路通车(1909年)多少周年?2009-1909=1002.一个公元前,一个公元后:计算方法:数值相加后减1,例:中国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公元476年)相距多少年:476+476-1=951年THANKS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及其失误的史实,并
总结经验教训。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在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展开了正确的建设步伐,实现了多个历史性的成功。
一是坚持改革开放、和谐社会与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在全中国进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经济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
另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积极推进了法治中国的建设,推动了人民的幸福、民主与发展。
二是实行科学发展战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从总量上看,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从质量上说,实行了技术改造、部门结构调整,成功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重视民生保障与教育发展。
在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再到基本公共服务平等的猛烈变革,从而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教育事业在物质基础条件上大有发展,也使子弟得到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各种成就,但仍存在失误。
一是立法制度上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造成法律落后于实践,影响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
二是社会结构上动荡不安,不断出现社会矛盾,催生了各种社会问题。
三是特殊的政治环境,导致地方官员对财政和外资有所偏袒,另一方面,政府出台政策偏多且变迁不定,实施不到位,难以支持企业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本着正确的精神实施,不断取得成绩,但同时也有失误,由此可以体会到以下经验教训:一是科学性立法不断完善,促进法治建设;二是加强对社会结构的平衡,建立和谐社会;三是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经济体制,助力民营企业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