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工商管理0901 赵奇0906040114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下正式成立了;1956年,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正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于是我们不禁会想,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是20世纪50年代;二是为什么是社会主义。
1、为什么是20世纪50年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长期的抗争于探索。
从三元里人民起义,到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渐渐从麻木中醒过来,渐渐开始抵御列强的侵略。
1840年至19世纪50年代,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与列强的矛盾开始爆发,期间虽有小规模的抗争,但大都是零散的,没有统一领导的,他们无法完成革命任务;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我国与列强矛盾进一步加深,人民与清政府矛盾也在不断加深,最后终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时虽然有了统一的领导,可是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无法弥补的阶级局限性,无法最终取得胜利,同时封建统治者也开展了洋务运动,名义上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最后由于主客观原因,洋务运动还是惨遭失败;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广泛活动,特别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救国之路,1898年戊戌变法艰难的开始了,可是又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以及力量不够强大,再加上列强的政治军事压力,他们同样无法完成革命任务。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正式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中国革命送来了曙光。
虽然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可是她也有一个成长的历程,他需要从一个婴儿成长到成年人,这个过程花了14年,直到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才开始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这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的局面;为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而努力。
要想取得这些成就,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之所以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只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开始,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有志之士希望通过此次运动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戊戌变法终在多方阻挠之下夭折了。
而之后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所取得的将中国变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努力也在辛亥革命之后化为乌有。
五四运动之后,受到苏联的苏维埃政府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染,中国开始认清一点: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开始向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
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第一步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
然而,在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妄图恢复封建资本主义,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决定了中国必须义无反顾的他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2.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决定,经历了广大人民的慎重选择。
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人民在封建时期经历着由社会等级、财富地位等局限的不公平待遇,身心都受到严重压迫。
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中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摘要: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中期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其中有一定的必然性。
当时资本主义陷入空前的危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局部战争演化为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处于革命的边缘,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内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并且对后代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字:20世纪社会主义必然意义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历史深入发展的结果。
一方面,落后国家跳跃性发展的可能来源于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交往的局限性,使每个民族都在走着自己孤立的发展道路。
文明的创造在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因而尽管人们每天都在重新发明和发现,但创新往往是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艰辛之路。
世界性的交往和竞争,不但使文明的成果得以普遍交流,而且也使各个民族或国家可以在科学技术、经济生产、甚至政治制度上,直接借鉴已有的文明成果,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方式。
这样,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跳跃性发展就成为历史的一个常规和普遍的现象。
避免重复和少走弯路正是后起国家能够很快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还同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密切相关。
两极性的世界分工也是世界历史的产物,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发展的直接结果。
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日益走向整体化,但各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在整体化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平衡性。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对落后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从而造成了世界性的两极分化,使落后国家依附于先进国家,使殖民地依附于宗主国。
两极性的世界分工为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必要性。
由于在资本主义世界分工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落后国家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来富强自己,这就促使它们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发展自己。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评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意识到了在中国资本主义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的救命稻草。
因此,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想要使社会主义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就要了解中国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即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想要使中国人民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正确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本文分别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背景、经济动因及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标签:中国;社会主义;必然性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背景社会主义扎根于中国已有近百的历史。
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及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条件是中国放弃资本主义,选择社会主义的主要缘由。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央人民政府出现在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导致了这种结果的产生,这种结果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
凭着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意志、能力、理想与信念,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领导中国人民前进,并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
正如吉尔伯特·罗兹曼所说:“消除分裂并建立起强大而整齐划一的中央政府,这是一种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之中的民心所向”,“这种民心所向一旦变成现实,它就具备自身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1〕起初一些国内外人们怀疑共产党能否搞好经济,但在建国后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使他们不能不表示钦佩。
犹如学者詹于虹所说的:“中国共产党用事实证明了‘打天下并不容易,治天下也不是难得没有办法’。
”〔2〕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以其雷厉风行的“三反”运动,宣告其对党自身建设的重视,并表明党惩治腐败的决心。
种种事例表明,中国共产党是经得起考验的、无产阶级的新型政党,它有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治国安邦的能力;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威望及其执政能力是分不开的。
中国为何在50年代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要解释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起,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生产关系先后建立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后是共产主义生产关系。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原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应该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上的。
但回顾历史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建立在并不发达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上的。
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的矛盾呈现在我们面前,难道真的是历史性的错误吗?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在1945年-1949年四年国共内战期间,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选择了共产党呢?到底是哪些中国人选择了支持共产党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在1949年10月1日前的中国社会现状吧。
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
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
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
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
中国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百分之八十,大约有3.6亿,是当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
农民的内部又有富农、地主一起共约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十左右,大约三千六百万。
中农在中国农村人口中约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大约七千多万。
中国的贫农,约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七十,大约两亿五千万。
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实际上是已经破产和将要破产的农民。
而当时两党的政策方针又有什么区别呢?国民党作为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当时的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是什么呢?这个在中国大陆现在很少报道,我也不知道。
中国选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事实证明君主立宪制在中国不可能行得通,资本主义道路也因为资产阶级剥削本质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需要,最适合中国实际发展的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为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以他们手上的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致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来,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压榨。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的仁人志士遍寻救国方案,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向清政府发起了挑战,但是由于农民的局限性,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联合势力镇压。
1860年清政府实行自救,开展了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实现“富国图强”的目标,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
1895年维新派走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维新变法,如果成功,中国也许可能走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但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戊戌变法失败。
1905年在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组织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很多人都希望中国能走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最终的成果被清王朝的旧臣袁世凯窃取。
致使中国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实践,让当时仍处在黑暗中的中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走向独立的希望。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中国的独立自强而努力奋斗。
题目: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摘要: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经实践证明,选择社会主义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其优越性,使得中国能一步步发展强大直至今天。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正文: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是基于当时国情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经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已确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因而在此时,我国领导者在了解现实情况后,充分考虑了实施的可能性,选择在此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选择的原因有四点。
首先,我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经比较强大,且发展较为迅速。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有80%是官僚资本,政府没收这些巨额资产,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还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土地改革完成后,广大农民为了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都产生了相互协作的内在要求。
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合作,也能提高产量。
实际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协的增产效果总体上更显著。
此外,建国之初,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络,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最后,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而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经实践证明,选择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有其优越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
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一、历史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的过渡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说过:“中国不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要它不变,就要使事物停止不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共产党领导者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为了有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完全胜利,宪法总结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的经验,对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作出了一些明确、具体的规定。
因此,在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也得到了全面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
与此同时,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全面确立。
所以,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
二、人民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设:从“一五”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里,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较快的发展速度,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有到无”的问题。
习概考试论述题论述题是毛概必考题型之一,为方便同学们复习论述题:一、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2)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规律,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的主观条件.二、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依靠力量。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私探索了一系列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验。
3、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4、当时的国际形式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三、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主要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这已是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的基本真理。
那么中国到底为什么又是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呢?这里面虽然有国际国内政治因素,但上完徐教授的课之后,我感觉,这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同不无关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并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化具有历史的沉积性和继承性。
一个社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厚的历史文化,不仅对现阶段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养分,而且对后续社会发展制度的选择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必然性,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分析与考察。
否则,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将无法很好地理解社会主义为何在落后的中国发生,又何以在艰难的环境中存在和发展。
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历史的、逻辑的结果。
近代中国存在着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
但是这种可能性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造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与曲折,造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复杂性。
官僚资本主义成为革命的对象,而同民族资本主义相联系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软弱性,使其无法完成本应由它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最终,这个任务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这就使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最终由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当时中国也已经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主要是:经济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了主导地位,政治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国际上苏联社会主义的榜样。
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米燕(外文学院12级英语系,201211101901)摘要: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文:(一)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历史发展看,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为什么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一、近代中国的国情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的中国。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也正是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造成了中国革命的运动和中国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条件和原因。
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一)帝国主义不允许。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他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二)国际社会力量不容。
十月革命以后,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必然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无产阶级的有力援助。
(三)国内封建势力不允许。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权是独裁专制的统治,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必然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
(四)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他们在经济上依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决定了其政治上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在近代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加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政策,得不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三、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理想社会观—大同思想。
为什么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先后两次发动鸦片战争,打败和侵入中国,中国内部又发生了历时14年最终归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才使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先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推动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
后来又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维新变法,冀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通过推动自上而下的改良,以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政治和经济纲领,结果只维持一百来天,就遭到保守派的残酷镇压而彻底失败。
然后又是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辛亥革命,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冀求实行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最终的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
历史表明,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这是因为: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
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
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
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个根本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合理解释:不是某些人或某个党派的主观意愿,而是世界历史的文明借鉴和两极分工,才使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义无反顾地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确当时中国也已经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主要是:经济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了主导地位,政治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国际上苏联社会主义的榜样。
社会主义应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具有更显著的优越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旧社会所无法想象的巨大成就,这是举世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