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吸氧鼻导管两种固定方法比较(一)
- 格式:docx
- 大小:18.31 KB
- 文档页数:3
吸氧法1.单侧鼻导管法:连接鼻导管于玻璃接头上,打开流量表开关,调节氧气流量;将鼻导管插入冷开水药杯中,试验导管是否通畅,并润滑鼻导管;断开鼻导管与玻璃接头,测量导管插入长度(约为鼻尖到外耳道口长度的2/3),将鼻导管轻轻插入;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梁和面颊部,连接鼻导管与玻璃接头,观察吸氧情况。
2.双侧鼻导管法:用特制双侧鼻导管插人双鼻孔内吸氧的方法。
使用时将双侧鼻导管连接橡胶管,调节好氧流量,擦净鼻腔,将导管插入双侧鼻孔内深约1cm,用松紧带固定。
3.鼻塞法:将鼻塞连接橡胶管,调节氧流量,擦净鼻腔,将鼻塞塞于1只鼻孔内,鼻塞大小以恰能塞住鼻孔为宜,勿深入鼻腔。
4.漏斗法:将漏斗与橡胶管连接,调节氧流量,置漏斗于病人口鼻上方约1~3cm处,固定。
5.面罩法:置氧气面罩于病人口鼻部,松紧带固定,再将氧气接管连接于面罩的氧气进孔上,调节氧流量至6~8L/min.6.氧气帐法:用特制的氧气帐或透明塑料薄膜制成帐篷,其大小为病床的一半,下面塞于床褥下,将帐幕封严。
使用时病人头胸部在帐内,氧气经过湿化瓶由橡胶导管人帐内,氧气流量10~20L/min,帐内浓度可达60%~70%,每次打开帐幕后,应将氧流速加大至12~14L/min,持续3分钟,以恢复帐内原来浓度。
7.氧气枕法:氧气枕为一长方形橡胶枕,枕的一角有橡胶管,上有调节夹以调节流量,使用时将枕内灌满氧气,橡胶管接上湿化瓶导管;调节氧流量。
(一)适应症1、呼吸系统疾患影响肺活量者。
2、心脏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致呼吸困难者。
3、中毒,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者。
4、昏迷病人,如脑血管意外等。
5、某些外科手术后病人,大出血休克或颅脑疾患病员、产程不定期长或胎心音不良等。
(二)准备质量标准1、着装整洁。
2、用物准备①氧气筒及氧气表,扳手、棉签、胶布、用氧记录单、鼻导管,橡胶管,清水一碗。
②检查鼻导管及氧气管道是否通畅,有无漏气,环境是否安全。
③口述吸氧适应症。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常规导管的护理周红;张琼;文婷亮【摘要】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体内常规置有各种导管,即气管插管、动脉测压管、中心静脉测压管、静脉穿刺留置管、心包引流管、纵隔或胸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
这些管道是维持病人生理功能和显示病情变化的生命线,护理技术具有特殊性,且工作量大、难度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
近年来,护理界同仁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导管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现综述如下。
1气管插管的护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对病人的心肺功能影响较大,引起通气和灌注比例失调,降低肺的顺应性,增加呼吸道阻力、呼吸功、肺内分流、心脏负担等[1]。
术后经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支持病人呼吸,以减少呼吸作功、减轻心脏负担、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帮助病人度过手术后危险期。
因此,科学的气管插管护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具体措施如下。
1·1妥善固定气管插管病人入ICU后,护士立即将气管插管与调节好参数的呼吸机管道连接,保持插管及牙垫的固定,检查并确定气管插管是否脱出、通畅。
气管插管的位置在气管隆突1~3 cm,一般成人插管深度在22~23 cm[2]。
每班测量并记录插管深度。
观察双侧胸壁运动是否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有无上腹膨胀,缺氧程度有无改善[3]。
1·2...【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医学卷》【年(卷),期】2006(000)006【总页数】4页(P)【关键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管道;护理【作者】周红;张琼;文婷亮【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医学院;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北荆州;湖北荆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体内常规置有各种导管,即气管插管、动脉测压管、中心静脉测压管、静脉穿刺留置管、心包引流管、纵隔或胸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
这些管道是维持病人生理功能和显示病情变化的生命线,护理技术具有特殊性,且工作量大、难度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
一种新型双侧鼻导管固定方法及应用体会关键词:双侧鼻导管固定方法应用体会摘要:低幼儿童对吸氧配合度差[1],传统面颊部鼻导管固定方法因黏贴胶布多,儿童撕扯摩擦等易脱落[2],影响吸氧效果,且反复撕扯粘贴,面部娇嫩皮肤易受损:而已有鼻梁固定方法中如“王”字[3]固定方法虽牢固不易撕扯掉,但裁剪复杂,黏贴难度大,且都在上嘴唇处有黏贴,如此多的胶布黏贴,使患儿吸氧舒适度下降。
现介绍一种新型鼻导管固定方法,该方法为在鼻梁处固定鼻导管,固定更稳固,操作更简单,同时避免对面颊部皮肤的损伤刺激。
1 材料与制作1.1材料取一边长3cm的正方形3M弹性布胶带1.2制作从任意一边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处分别剪开2cm长度。
1.使用方法使用时先在鼻中隔部位贴一3m水胶体敷料作为保护,将制作好的胶带中间剪开胶带部分固定于鼻梁,两侧剪开部分胶带分别缠在鼻导管插口两侧,下横轴部分粘在鼻导管上,从头后方适度收紧鼻导管。
1.应用体会选定常规面颊固定组和该新型固定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采用新方法进行固定后鼻导管2h松动脱落的几率由原来的百分之60%下降到百分之20%。
不仅如此,此方法胶布与皮肤黏贴的面积明显减少,仅鼻梁部,患儿由于胶布长时间黏贴带来的不适感减弱,从而也减少了患儿的撕扯。
1.结论综上所述,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费秀珍,王立新.新生儿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29.[2]苏冰.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吸氧鼻导管两种固定方法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8):19[3]郭舒文,罗德才,柯翠云,陈少环,陈素贞.王字型鼻贴用于婴幼儿鼻导管固定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5,13(21):2050-2051.。
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吸氧鼻导管两种固定方法比较发表时间:2010-11-01T16:15:15.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8期供稿作者:苏冰[导读]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的婴幼儿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苏冰(广西南宁市桃源路区人民医院11楼心胸血管外科 530000)【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230-02 【摘要】目的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需持续鼻导管吸氧的婴幼儿找到一种确切适用、易于接受的吸氧鼻导管固定方法。
方法随机将心脏术后的婴幼儿160例分为2组,A组采用常规胶布固定法,B组采用透明膜固定法,临床观察患儿的耐受性和采用透明膜固定效果好。
结论透明膜固定吸氧导管的脱管率和重置率低于普通胶布固定,能更好地达到氧疗效果。
【关键词】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氧管固定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的婴幼儿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1]。
几乎所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2]。
Widi msky等 [3]报道,长期低流量吸氧不仅可改善肺心患者的肺功能,而且可以使心脏结构发生逆转,尤其对右心的结构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Greif[4]研究证明,在围手术期给病人吸入80%的氧气可以提高血氧含量和切口周围组织内氧张力。
可以使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率降低50%,并降低手术的死亡率。
可见持续鼻导管吸氧是很必要和重要的护理操作。
但由于婴幼儿的配合能力不足,常因用手抓、哭闹、摇头等导致吸氧导管脱落。
为了避免反复置管,患儿反复哭闹。
减少患儿家长因氧管脱落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怀疑的心理,更好地达到氧疗的效果,我科护理人员采用透明膜固定吸氧导管。
经过比较,吸氧导管用透明膜固定较用胶布固定效果好。
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将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手术后患儿72例为A组,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龄6M~32M,平均23.8± 3.79M。
10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周庆玲;田庆芬;方玉松;陈忠堂;刘茵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5(45)18
【摘要】婴幼儿不仅体重小,且有其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因此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与成人有别。
2002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39例10kg以下婴幼儿施行心内直视手术。
现报告如下,并总结手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及心肌保护的体会。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周庆玲;田庆芬;方玉松;陈忠堂;刘茵
【作者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南,250013;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
南,250013;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南,250013;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南,250013;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南,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1
【相关文献】
1.10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50例分析 [J], 李军山;曾仪;周启字;文其祥;杨澎;王联群
2.10kg以下低体重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J], 王晓军;张红;李坚
3.体重10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体会 [J], 廖晖;翁钦永
4.体重10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治疗 [J], 刘传绶;林新枝;王新生;王京
生;张坚;徐莉
5.10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 [J], 竺胜伟;徐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救护理学 1一.填空题:1.伤员分类的标记:红色代表病伤严重,危及生命者;黄色代表病情严重,未危及生命者;绿色代表受伤较轻,可行走者;黑色代表死亡伤病员。
2.组织器官实现有效灌流的基础是足够的血容量、正常的血管舒缩功能、正常的心泵功能。
3.病人只要出现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搏骤停的诊断即可成立,应立即进行复苏。
4.MODS患者监护中,反映循环功能的最佳指标为DO,反映代谢功能的最佳指标为VO。
5.创伤的院内评分使用收缩期血压、脉率、呼吸状态、神志指标作为评分参数。
6.急诊科的设置有预检分诊处、急诊诊断室、急诊施救室、急诊监护室、观察室、综合检查室。
7.重度中暑的4种类型:中暑高热、中暑衰竭、中暑痉挛和日射病。
8.清除胃肠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常用方法:催吐、导泻和洗胃。
9.PH为7.35-7.45表明:正常、无酸碱平衡、代偿了的酸碱紊乱和互相抵消的酸碱紊乱。
10.完成机械通气的基本两个要求是:通气方向的单一性和通气管道的密闭性。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种休克不属于根据病理生理学方法进行的分类:C A、低血容量性 B、心源性 C、过敏性 D、阻塞性2.一例休克病人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动脉压均低于正常,休克的原因可能是:B A、心功能不全 B、血容量不足 C、输液过量 D、肺栓塞3.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急救技术的要求:DA、操作简单易行,易于掌握B、效果确实可靠C、救护人员尽量要少D、尽量使用先进的医疗器械4.PH正常可能有以下情况中,哪一项不对:BA、酸碱平衡未紊乱B、失代偿性碱中毒C、代偿性酸中毒D、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5.ICU医疗管理模式中,哪一项不对?CA、开放式B、半开放式C、封闭式D、垂直式三.问答题:1.昏迷病人紧急处理的原则是什么?昏迷病人紧急处理的原则,主要是维持基本生命体征,避免脏器功能的进一步损害,积极寻找和治疗病因。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维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充足氧供。
两种双腔鼻导管固定方法在新生儿氧气吸入中的应用比较作者:杨丽艳时富枝付凯丽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7期临床上新生儿吸氧过程中,由于依从性差,在哭闹、烦躁时鼻导管易脱落。
由于意外拔管是在医护人员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患儿可因失去有效的氧供而发生缺氧甚至窒息[1],而且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
本科对双腔鼻导管的固定方法做了改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4年2月使用双腔鼻导管的患儿140例,其中早产儿60例,足月儿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0例,实验组70例。
1. 2 固定方法1. 2. 1 对照组采用透明敷料常规固定法双腔鼻导管用透明敷料高抬法固定于两侧面颊,挂于耳后调节合适的长度后固定。
1. 2. 2 实验组采用3M弹力绷带固定法 3M弹力绷带修剪为2.5 cm宽、4~5 cm长,将鼻导管自鼻翼两侧沿面颊高抬法固定于耳前,挂于耳后调节合适的长度后固定。
2 结果两组新生儿双腔鼻导管管道固定效果比较对照组2 h管道滑脱例数37例,滑脱率为52.86%,实验组2 h管道滑脱例数8例,滑脱率为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 讨论3. 1 双腔鼻导管吸氧法更符合人体生理功能,体感舒适度高,更容易为患者接受[2]。
3. 2 新生儿由于年龄小,容易恐惧烦躁、不配合,当患儿转动头部时,容易滑出,给患儿造成意外伤害的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额外负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
常规固定法因固定范围小,患儿转动时易滑脱;3 M弹力绷带固定法由于固定长度增长,更加牢固,不易滑脱。
3. 3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娇嫩,容易压伤, 3 M弹力绷带固定法由于受力面积增加,应在双侧面颊粘贴水胶体敷料,减小摩擦力,使患儿舒适。
水胶体敷料材质柔软透气,无毒无色,对皮肤无任何刺激,并与皮肤保持一致,固定后可减少患儿鼻部局部皮肤的压迫感,有利于患儿舒适,减少对鼻孔及鼻中隔的损害,保证了患儿局部皮肤的完整性,避免了频繁除去鼻塞观察局部皮肤受压情况的操作[3]。
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吸氧鼻导管两种固定方法比较(一)
【摘要】目的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需持续鼻导管吸氧的婴幼儿找到一种确切适用、易于接受的吸氧鼻导管固定方法。
方法随机将心脏术后的婴幼儿160例分为2组,A组采用常规胶布固定法,B组采用透明膜固定法,临床观察患儿的耐受性和
采用透明膜固定效果好。
结论透明膜固定吸氧导管的脱管率和重置率低于普通胶布固定,能更好地达到氧疗
效果。
【关键词】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氧管固定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的婴幼儿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1]。
几乎所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减退2]。
Widimsky等3]报道,长期低流量吸氧不仅可改善肺心患者的肺功能,而且可以使心脏结构发生逆转,尤其对右心的结构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Greif4]研究证明,在围手术期给病人吸入80%的氧气可以提高血氧含量和切口周围组织内氧张力。
可以使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率降低50%,并降低手术的死亡率。
可见持续鼻导管吸氧是很必要和重要的护理操作。
但由于婴幼儿的配合能力不足,常因用手抓、哭闹、摇头等导致吸氧导管脱落。
为了避免反复置管,患儿反复哭闹。
减少患儿家长因氧管脱落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怀疑的心理,更好地达到氧疗的效果,我科护理人员采用透明膜固定吸氧导管。
经过比较,吸氧导管用透明膜固定较用胶布固定效果好。
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手术后患儿72例为A组,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龄6M~32M,平均23.8±
3.79M。
A组患者房间隔缺损38例、室间隔缺损18例、房室缺11例、法洛四联症5例。
将2009年4月到9月手术的患儿88例为B组,其中男56例,女32例,B组患者房间隔缺损46例、室间隔缺损20例、房室缺14例、法洛四联症8例。
年龄7M~30M,平均24.1±2.69M,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1.2方法
1.1.
2.1常规胶布固定法:(1)用物:去掉针头的一次性头皮针一条,1cm宽、约4cm长的胶布2条(江西3L医用制品
有限公司生产1.25cm*910cm。
(2)操作方法:将无针头的一次性头皮针作为吸氧导管放入鼻孔1-1.5cm,用一条胶布交叉固定氧管于鼻孔下与上唇之间,另一条胶布将氧管交叉固定于面峡部。
1.1.
2.2透明膜固定法:(1)用物:去掉针头的一次性头皮针一条,一张固定留置针使用的透明膜,将透明膜(江西3L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9cm*6cm)剪成宽1.5cm长3cm一块。
长3cm宽3cm一块(2)操作方法:将无针头的一次性头皮针作为吸氧导管放入鼻孔1-1.5cm。
用长方形的透明膜固定氧管于鼻孔下与上唇之间。
正方形的透明膜将
氧管固定于面峡部。
2.两组对比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A组采用普通胶布固定氧导管;B组采用透明膜固定氧导管。
结果:吸氧导管用透明膜固定较用胶布固定稳妥。
A组大部分患儿依从性差,表现为婴幼儿用手抓吸氧管、摇头、哭闹。
B组大部分患儿依从性好,表现为婴幼儿安静或哭闹非吸氧引起。
两组患儿依从性、置管成功率、氧管脱落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