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会之灾难性成批伤早期救治与创面修复论坛征文通知
- 格式:pdf
- 大小:61.05 KB
- 文档页数:1
慢性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对于现代医学来说,创面修复再也不仅仅是愈合与否,愈合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且创面愈合后对机体功能,美观的影响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再加上现代医学对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的更加深入,且伴随着新理念的提出,针对创面修复的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也逐渐走向临床并应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促进创面愈合的新策略。
标签:慢性创面修复;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损伤后组织修复的过程及其可能发生机制、治疗方法等进行了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使得创伤愈合研究进入了一个以现代科学为指导的新阶段。
再加上细胞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众多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对于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已经深入到了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针对创面修复的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也逐渐走向临床并应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促进创面愈合的新策略。
一,物理治疗1,低强度脉冲超声波治疗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的频率为1-3MHz,发射方式为脉冲式,其传递给组织的机械能一般低于3mg/cm2,能克服一般强度超声波作用于组织所产生的致热副作用。
研究发现LIPUS具有刺激细胞增殖及分化和细胞外基质增殖的作用。
此外,低强度超声波能增强溶酶化活性和促进蛋白质合成,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2,高压氧治疗为解决组织缺氧问题,高压氧(HBO)治疗已逐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
研究证实,经过HBO治疗,可以逐步提高局部组织氧分压,是目前最为有效提高组织氧分压的措施。
在正常及缺氧组织HBO治疗均能提高其组织氧含量,因此已广泛应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中,其理论基础是所有创伤组织都缺氧,而且慢性创面组织缺氧更明显。
氧气是细胞氧代谢及能量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组织氧分压的提高可以使成纤维细胞增殖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同时也提高了白细胞杀伤力,不仅有利于感染的控制,而且也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
治疗慢性溃疡促进伤口愈合的护理新进展发布时间:2021-04-08T15:20:49.35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3期作者:高圆圆[导读] 20世纪90年代以前,关于慢性溃疡创面完全愈合的文献报道较少高圆圆邓州市人民医院河南邓州 474150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前,关于慢性溃疡创面完全愈合的文献报道较少。
慢性溃疡的治疗方法虽有多种,但临床效果甚微,许多患者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治疗后仍未痊愈。
近十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的护理模式的出现,慢性溃疡创面的治疗终于有了突破,显示出可治疗性,护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慢性溃疡治疗;推广;伤口愈合;1 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随机调查发现,创面愈合的原因非常复杂,如患者的移动性、溃疡的大小、溃疡持续时间等因素对治愈率有较大影响。
难治性溃疡的原因是更复杂和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专业人员。
研究发现,影响治愈率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因素。
一些患者长期缺乏社会和家庭的关怀和关爱,处于极度孤立、悲伤、焦虑的状态。
社会和家庭支持对患者结果的影响有时比新的治疗产品的应用更重要。
2药物和护理用品的副作用2.1接触性皮炎对药物及护理用品过敏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占20% ~ 30%,因此提高人们对护理用品副作用的认识非常重要。
2.1.1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由物理和化学因素引起的皮肤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对几乎每个人都很常见,大多数人对胶带都有反应,接触后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皮肤敏感的人更容易患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老年人的皮肤干燥,对刺激物损伤的反应缓慢,因此老年人不易患病。
此外,封闭的环境可增强对刺激的吸收,增加损伤。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由胶带、清洁材料、伸缩绷带和直接接触皮肤渗出物引起的。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如化学烧伤、渗出刺激、抗菌败血症用药),局部迅速出现红斑、肿胀、水疱、糜烂,皮肤病变局限于接触区域;慢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只有经过长期反复接触(如长期皮肤接触稀释的清洁产品),表现为局部皮肤略干、粗糙、皮肤厚,称为地衣样硬化症。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
曾鸿孟;唐乾利
【期刊名称】《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年(卷),期】2016(28)5
【摘要】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但是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却尚不明确,治疗方式也无固定标准,大部分药物的疗效更是不确切.因此,本文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和帮助.
【总页数】5页(P340-344)
【作者】曾鸿孟;唐乾利
【作者单位】530000 广西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533000 广西百色,右江民族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 [J], 姜玉峰
2.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 [J], 杜晓琳
3.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 [J], 杜晓琳
4.《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专家工作推进发布会纪要 [J], 无
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专家工作推进发布会顺利召开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康生活·身边的医学科学护理创面,让慢创不再难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黄海虹/汤晓慧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一些人的皮肤破损溃烂难以愈合,这种皮肤破损被称为慢性创面(简称“慢创”)。
慢创的产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也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慢创进行护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愈合,使患者摆脱慢创的困扰。
难以愈合的创面慢创又被称为皮肤性溃疡或难愈性创面,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皮肤破损,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未能有效愈合,也未能展现出愈合倾向的创口。
在临床上,通常经过1个月以上的治疗都未能有效的愈合,或者创口每周未能缩小10%~15%,或是超过1个月未能减小50%,即可以认定为慢创。
另外,慢创还有一项明显的特征,即患者皮肤创口的损伤至少包括了表皮层与真皮浅层,而那些只是在表皮层存在的难以愈合的创口通常会被称为糜烂。
总之,慢创的恢复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只有针对患者慢创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摆脱慢创,恢复健康。
临床常见3类型对于慢创,临床常见有3种:压力性慢创这类慢创有一个相对更简单的称呼:压疮,这是一种由于患者的皮肤组织长时间受压而发生持续性的缺血、缺氧与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属于临床上相对常见的一种慢创。
根据医学统计显示,每年约有6万多人死于压疮合并症。
当人们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疾病、意外等需要长时间保持卧床的时候,如果身体没有被及时地翻面活动,那么身体下方受压的皮肤如肩胛部、肘部、足跟、肋骨、膝关节内外侧等在不同姿势下缺乏脂肪保护且经常受压的部位就很容易发生压疮。
血管性慢创 指的是因为血管疾病而导致的慢性创面,这类慢创通常由于动脉血管硬化与静脉血管曲张等因素引起,根据血管病变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静脉型慢创、动脉型慢创与混合型慢创等。
神经源性慢创这种慢创也有一个简单的称呼,叫做糖尿病足,顾名思义是一种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相对常见的慢创,也是糖尿病这种疾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30例慢性伤口Ⅰ期修复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5-10-08T10:17:58.6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作者:帅敏1 程克林2 [导读] 眉山市中医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慢性伤口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缺乏血液供应所导致的结果,逐渐形成慢性伤口。
帅敏1 程克林2(1眉山市中医医院四川眉山 620010)(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伤口Ⅰ期修复护理的效果与护理后的体会。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处于慢性伤口Ⅰ期的患者3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修复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
结果:经加强伤口护理,均达到Ⅰ期修复,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心理满意程度为93.3%,对照组为60%,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慢性伤口进行伤口评估、心理护理等,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关键词】慢性伤口;Ⅰ期修复;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226-02 慢性伤口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缺乏血液供应所导致的结果,逐渐形成慢性伤口。
在临床上伤口护理工作中,传统的护理理念是保持伤口创面是干燥的,这种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伤口护理的新理念是伤口湿性愈合,创伤在创造湿润的微环下愈合,可提高上皮形成率。
因此,正确理解伤口适当的湿性环境对伤口护理非常重要。
本文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对30例的慢性伤口的患者加强伤口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实验选取了30例,男18例,女12例,18~71岁,平均61.2岁,病程14d~半年。
术后吻合口长期不愈19例,外伤造成慢性伤口9例,压疮2例。
经加强伤口护理,均达到Ⅰ期修复。
2.伤口评估2.1 综合评估伤口愈合原因在临床治疗护理中,要综合全面的评估影响伤口愈合的原因,慢性伤口应该对伤口进行全面的评价,从患者的年龄大小、营养情况、血液循环是否畅通、器官功能、身体肥胖以及糖尿病、静脉曲张等以往病史及用药历史来考虑,患者的心理情况以及经济负担能力等也要考虑,这些全身因素共同影响着慢性伤口的愈合。
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作者:唐乾利唐强龚元勋来源:《右江医学》2020年第11期[专家介绍]唐乾利,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广西重点学科(外科学)学科带头人,广西肝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医学高层次领军人才。
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与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科协常委、广西卫生法学会会长及党委书记,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擅长于普外科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主要研究方向为胆石症防治、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先后主持1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29项,9项成果鉴定为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获专利授权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1项。
主编、参编专著16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规划教材15部(其中任副主编6部),发表专业论文33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
应邀在区内外180多家单位主讲专题讲座200余场次。
培养硕士生64名、博士生23名、博士后6名。
【摘要】创面修复是一个复杂且严格遵循修复程序进行的过程,对于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至关重要;在创面修复的过程中,如果受到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将会影响正常修复程序顺利进行,导致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生。
创面的经久不愈不仅使患者遭受严重的身心不适和经济困扰,同时也耗费了医疗系统的大量资源。
为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实施了一系列的临床诊疗方案。
该综述通过回顾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基础研究和臨床应用进展,以期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总结。
【关键词】创面修复;慢性难愈合创面;基础研究;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6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0.11.001【Abstract】 Wound repair is complicated. It strictly follows repair process and is very essential to maintain skin barrier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wound repair, if affected by one or more pathogenic factors, it will affect the normal repair process, and the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 The prolonged wound repair not only makes patients suffer from serious physical and mental discomfort and economic distress, but also consumes a lot of resources of the medical system.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large number of basic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a series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gram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his article aims at providing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summary for th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 by reviewing the progress on basic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s.【Key words】 wound repair; chronic refractory wound;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treatment临床上常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过1个月以上的治疗仍未愈合,并且无愈合趋势的创面称之为慢性难愈合创面[1],常由糖尿病、血管性疾病、感染、放射性损伤及长期卧床等多种原因引起[2]。
2021中医药对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概况综述范文 创面修复是指由于外伤或其他伤病的病变造成组织缺损后,局部组织通过再生、修复、重建,进行修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正常的创面修复一般分为局部炎症反应阶段、细胞增殖分化阶段和组织塑型重建阶段。
而慢性难愈性创面由于潜在的病理生理和复杂的并发症,其在炎症进展阶段中修复常处于停止和“囚禁”的状态,从而造成了创面修复障碍[1].一直以来,国内外对于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非常重视。
在欧美发达国家,糖尿病足、褥疮及下肢动静脉溃疡等难愈性创面是中老年人面临的重要危害之一,而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重,关于难愈性创面修复的问题也亟需解决。
早在20世纪末,国外关于创面修复的研究领域已经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2],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国内在创面修复研究领域也不断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材料与组织替代物的广泛应用,为临床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但由于临床实验动物模型与人体的差异性,修复过程中的细菌、缺氧等影响因素,生长因子在临床治疗的成功率依然受到限制,同时,在其应用于创面修复(包括将来应用于内脏修复、神经系统修复等)后是否诱发组织过度增生,乃至使细胞发生转化,进而产生癌变仍存在较大的争议[3].而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其在促进创面修复上由古至今都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周代就有了“疡医”的划分。
《五十二病方》这一我国现存最早医书中不仅有“创伤”这一外科疾病的记载,同时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角法、按摩等疗法。
在长期的促进创面修复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不仅具体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也形成了“提脓去腐”“煨脓长肉”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念和方法,在现代临床研究,这些理念的科学性及先进性也在被不断地证实,不仅与现代新兴的“酶学清创”“湿润疗法”有许多相通之处,更有独特优势所在。
现本文就中医药对于目前常见的、多发的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概况作如下综述。
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新材料进展人体正常组织在损伤后的恢复组织解剖与功能完整性是一个及时有序的连续过程。
临床上根据愈合时间的长短把创面分为急性创面与慢性创面。
在慢性创面中,机体正常的愈合过程受到干扰,时间延长,最终导致解剖和功能上的缺陷,由于没有确切的时间分界,而且创面的病因,大小,部位以及患者的生理条件等的不同,愈合时间常有变化,一般认为长达6周~8周尚未愈合的创面可称作慢性创面[1]。
我国慢性创面在外科住院病人中占1.5%-3.0%,估计每年因治疗各种慢性创面而住院的患者约为100-150万人,加上由于各种大手术导致的创伤,估计全国每年需要进行创面治疗的患者大约在1000-2000万人左右。
慢性创面的治疗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结果往往不如人愿,因此对于慢性创面的治疗急需要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材料的应用。
1 慢性创面的病理生理1.1 细菌负荷慢性创面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大量的细菌在创面增殖,这可能与创面长期的血运障碍,氧气供应减少有关,而这种细菌定殖过程成为细菌负荷 [2]。
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无论感染的细菌为何种类型,只要组织中微生物数目到达或超过106/g就会明显影响创面组织的愈合。
而细菌负荷又会给创面带来感染,从而加重创面的难愈程度。
目前对于大量细菌或者其它微生物存在时,创面愈合过程受损的具体机制仍不甚了解,一些人认为生物膜的存在可能是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之一[3]。
1.2 缺氧慢性创面往往合并局创面组织的供血不足,如糖尿病足,压力性溃疡等,从而导致创面组织的缺氧,这可能是慢性创面形成的早期启动因素之一,缺氧会损伤人体对于细菌正常的抵抗系统,从而增加机体对于感染的易感性[4]。
可以看出缺氧和感染是恶性循环的,两者共同引起并加剧了慢性创面的发生发展。
1.3 创面细胞的改变创面的正常愈合过程需要经历几个确定的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塑型期,但慢性创面的愈合似乎没有确定的时间框架。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慢性创面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从而损害了其增殖、迁移能力。
慢性伤口治疗及护理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伤口,一种难以在预期时间内正常愈合的病理状态,已成为全球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
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慢性伤口治疗及护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慢性伤口的定义、分类及其成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本质和特点。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慢性伤口治疗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包括生长因子、生物敷料、负压伤口治疗等,并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护理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伤口愈合。
本文将关注慢性伤口治疗及护理中的多学科合作,强调跨学科协作在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全球慢性伤口治疗及护理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慢性伤口的治疗进展慢性伤口的治疗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涵盖了从传统的伤口护理方法到最新的再生医学技术。
这些进步不仅提高了伤口愈合的速度,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慢性伤口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创术、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
清创术通过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为伤口愈合创造有利环境。
药物治疗则包括使用生长因子、抗生素和抗炎药物等,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防止感染。
物理疗法如超声波、负压伤口疗法等,也被广泛用于促进伤口愈合。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近年来,再生医学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再生医学通过利用生物材料、干细胞和生长因子等手段,模拟伤口愈合的自然过程,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例如,生物材料可以作为伤口支架,为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提供有利环境;干细胞则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可用于修复受损组织;生长因子则能刺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伤口愈合。
还有一些新的治疗策略正在研究中,如基因治疗和细胞疗法。
慢性伤口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创伤外科的发展,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则应运而生。
湿性愈合理论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伤口可与创面周围皮肤紧密贴合形成低氧、微酸、湿润的环境,从而抑制创面细菌的生长,保护创面,减轻疼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从而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伤口治疗慢性伤口湿性愈合随着外科学特别是创伤外科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口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最少干扰”[1],并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医学的发展,伤口愈口已进入控制愈合的阶段。
MetzgerS[1]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伤口处理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保湿敷料对伤口进行保湿处理。
它可与创面周围皮肤紧密贴合形成低氧、微酸、湿润的环境,从而抑制创面细菌的生长,保护创面,减轻疼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从而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感染率。
为进一步推动伤口治疗学科的发展,促进临床伤口处理的规范化,进行以下综述:1伤口愈合理念的发展传统干性愈合理论认为伤口愈合需要干燥环境、氧气的作用。
但干性愈合环境差,容易使伤口脱水、结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或伤口疼痛,更换敷料时损伤创面,不利于上皮细胞的爬行,使生物活性物质丢失,不能隔绝细菌的侵入,易造成痂下脓肿。
随着1962年英国动物学家Winter博士提出的“湿性愈合环境理论”,应运而生了湿性疗法,其核心是应用“湿性愈合环境理论”指导实践中使用各种活性敷料促进坏死组织软化、溶解、清除和营造有利于愈合的微环境。
2伤口愈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新近对伤口愈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全身因素可能延长伤口愈合时间;而局部因素也可能延长伤口愈合时间[1]。
现代伤口愈合理论认为:正常的伤口渗液包含了抗微生物物质,有保护和清洁伤口作用[2],并能营造有利于愈合的湿润环境。
3采用伤口湿性愈合治疗的意义3.1清洗伤口有研究表明,温和而全面的清洗能去除阻止愈合的碎片和异物,然而频繁清洗会干扰伤口愈合的环境[2],致使非常脆弱的新生肉芽或上皮细胞受损害和被去除。
·整形修复·《中国医疗美容》第8卷 第2期(总第54期)2018年2月一例右胫前慢性创面的治疗体会李 渊,刘 垠,赵亚南(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整形外科,云南 昆明,650101)【摘 要】 目的 探讨皮肤张力大的胫前慢性创面的治疗方法。
方法右侧胫前车压伤行常规换药4周,创面难以自行愈合。
入院行胫前创面清创术、大腿抽脂移植术、头皮刃厚皮移植术、VSD放置术。
结果创面缺损完全愈合,皮片耐磨性、弹性良好,无明显皮片挛缩。
结论 自体颗粒脂肪联合皮片移植治疗慢创,安全有效,效果好,为特殊部位的慢创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慢性创面脂肪移植皮片移植联合治疗DOI:10.19593/j.issn.2095-0721.2018.02.008A case of right tibial anterior chronic wound healing experienceLI Yuan. LIU Yin, ZHAO Ya-nan(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Yunnan Province, 65010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tibial chronic wound with large skin tension. Method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tibial vehicle, the conventional medicine was changed for 4 weeks, and the wound was difficult to heal itself. Admission for wound debridement, anterior thigh liposuction transplantation, scalp split thickness skin grafting, VSD placement. Results The defect of the wound was completely healed, the skin graft was wear-resistant and elastic, and no apparent skin contracture was found. Conclusion Autologous granule fat combined with skin graft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slow wound. It provides a new idea and method for the slow wound repair of special parts[KEY WORDS] Chronic wound ; Fat transplantation ; Skin grafts ; Combined treatment1 治疗过程及结果患者女性,51岁,“右侧胫前车压伤40d余”入院。
慢性创面的诊疗理念和技术的变迁郝岱峰郭振荣【提要】慢性创面已成为外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
皮肤软组织损伤流行病学的变化趋势,和随之而来的医疗资源的调整应对,在近几年来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创面修复专科单位和医师队伍的建立,慢性创面临床诊疗新理念新技术正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关键词】创面修复皮肤、脂肪、肌肉组织的立体构架,既是人体避免意外伤害的物理防护,又负担着感觉和运动、代谢的多重功能。
皮肤软组织损伤或缺损的修复,是医学中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课题,貌似表浅简单,实则复杂棘手,远不只是单纯通过换药、缝合或植皮即能封闭创面。
对于一些糖尿病足、血管性溃疡、癌性溃疡等慢性难愈性创面来说,临床修复往往需要先进的诊疗理念、多学科协作及高超的外科技术等综合手段,方能达到创面愈合。
如何能做到从组织层次到功能保全的立体修复,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探索。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就有了刮骨疗毒式的清创手术和去腐生肌的修复理念,十九世纪以来,在现代西方医学技术为主导的时代,创面修复的技术和水平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进入21世纪以来,临床上常见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致伤原因,逐渐由战伤、工业外伤等转变为创伤和因其他疾病并发的软组织损伤为主,这种情况的出现,尤以近5年为著。
大量慢性创面患者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医保政策的广泛覆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发病人群的明显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医学界对创面修复的日渐重视和大量新技术新理念的涌现。
一、流行病学的变化我国从1999年开始就迈入老龄社会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二是老年人口增长快,据预测,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将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三是困难老人数量多,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四是老龄化先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都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万美元之间,目前是2万美元左右,而我国现在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1000美元,2010年才突破4000美元;五是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3.1人,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六是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2010年老年抚养比(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的比例)为19%,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