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碧叶凝露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是唐代的张籍创作的《节妇吟》,同学们先来齐读一遍,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学生齐读: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生: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适当讨论后)

生: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回到应试层面上来看,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中,20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9套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2009年则有了多达10套以上试卷涉及。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的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

二、命题动向

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

(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

(二)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三)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师:这类题型较难,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很难做到准确全面,这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巧妙的方法和使用的答题技巧。

三、技巧方法探究:

(一)基本方法

1、读题目。

师: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尤其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

(带领学生一起抓诗题中的关键字)

《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

《忆江上吴处士》:忆即忆念之意;

《天下怀李白》:怀即怀念之意;

《闺怨》:怨即幽怨之意;

《独坐敬亭山》《春夜喜雨》《征人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田园乐》

2、看。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

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

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寻找情感载体

师: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1)意象:自然意象、人事意象

月——思乡念亲(带领学生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松竹梅——高洁坚贞杜鹃——悲惨凄恻

雁——相思离愁(带领学生背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登高、凭栏——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带领学生背诵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吹笛、吹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内心孤寂

折柳——惜别怀远

(2)特别: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

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二)能力提升,三首情感类诗词鉴赏评析

课堂活动: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三首诗歌的赏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课堂实录:

师:先从题目入手,应首先抓出哪个字?

生:归。

明确了诗歌情感和思乡有关。

师:首联中哪两个动词最重要?

生:去——离开,归——归来

师:再通过两个时间词的暗示,这就表明了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了。

请同学归纳颔联中传达的信息。

生:身在异地他乡,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师:很好,颈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年龄增大。二呢?

生:乡情日浓。

师:尾联写自己风尘仆仆赶路,表现出了什么情感?

生:归情急切。

明确答案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课堂实录:

师:标题中应把握的是哪个词?

生:登楼——通常表达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师:谁来说说岳飞?

生:精忠报国之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师:诗人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了怎样的感慨呢?

诗文中由想当年、到而今领起的这两组句子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

生:对比。想当年的繁盛与到而今的满目疮痍形成了对比。

师:所以诗人首先是发出了昔盛今衰的悲慨。针对想当年、到而今的情境,还会有什么思想情感呢?

生1: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

生2: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

生3:对百姓的同情。

师: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生1:想象。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于是变得斗志昂扬。

生2:特别是想象胜利后再登黄鹤楼,心情变得舒畅了。

古诗词鉴赏常见的9种情感及分析套路(精品)

古诗词鉴赏常见的9种情感及分析套路 送别抒怀诗 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 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 羁旅思乡诗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常见特征

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杨柳、酒等。 思妇闺情诗 鉴赏要点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 A.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B.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C.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祁阳四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主备人:桂华锋上课时间: 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考出现的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问题。 复习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复习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复习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复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二、教学过程(问题聚集): (一)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分组讨论)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瞧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她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甚:为什么。云山:田园。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A、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与规划。 D、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捣衣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3分) 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就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5、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请结合全诗,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 15题。 郡斋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注】郡斋,李攀龙由刑部外调任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知府时的官邸。金虎署,刑部。玄经,指道教经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 A.首联以反诘语气起句,突兀而起,写诗人在刑部履职名声卓然,次句转接而出,叙写自己却被外放邢州,蕴含着无限感慨。 B.颔联以“折腰”“白眼”两词描摹了官场生态,道出官场之丑恶,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人情淡薄,这就是诗人无法忍受的。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2016-10-26许愿真摘自新浪博客阅34转9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考点掘金】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理解D。 【金脉分布】 14(1) 14(2) 15(1) 15(2) 16(1) 16(2) 16(3)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即事感怀√√√ 怀古伤今√ 【脉情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诗歌情感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有的单独命题,有的夹杂在其他的题目当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是表面的情感,考核的如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为了强化该考点的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和情感有时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由此可以预知,17年的高考,探究诗歌情感必考的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的例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容,好像是写一

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容,如渊明的归园之乐,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贺诗奇诡变幻,义山(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等等。所以,同学们在看到是这样的一些诗人的作品时,脑子里就要想象他们的宽泛意义上的写作容,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的风格。同时,平时要有意识的识记他们的写作容和风格,以便在考试时直接套用。我们在后面也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便于大家的积累。 3.看意象、炼字 看意象炼字也就是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读诗就是要抓关健词。实际上,这些关健词,也往往是一首诗的“诗眼”。这里的关健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的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一个是作者在组织意象的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这两个方面都是读懂诗歌的要素,一首诗中,这些重点词,读不懂,就很难说读懂了诗歌,也就谈不上分析技巧,评价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高考命题者考查的地方,又是解题的要素。 4.看注释 注释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的障碍给的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中考复习:古诗鉴赏之把握思想感情

古诗鉴赏之把握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类分析诗文,掌握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2.通过方法总结,提高鉴赏古典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学习内容】 一.了解考点 (1)《2017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对文言文和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 ①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 (2)考点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诗歌流露的思绪情感、理想抱负、及对当时社会的评判。 二.方法探究 1.分析标题 (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思念与牵挂 (2)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田园乐(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表现诗人对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喜爱。 2、分析序、注,知人论世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诗词鉴赏考察情感的五种基本题型及答题方法

在2010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共有16套试题将“诗歌鉴赏”考查焦点对准了“情感”。这种不约而同的变化似乎显示了命题者已从浅表的技巧鉴赏又回归到内在的品质鉴赏;当然,也暗合了高中生的学习和阅读规律,毕竟诗歌鉴赏重在理解感悟。这16套试题中诗歌的情感,既有壮志难酬的愤激悲伤,也有羁旅漂泊的愁思孤独;既有空闺寂寞的相思之苦,也有好友惜别的难舍难分;既有玩赏山林的游览之乐,也有归隐田园的随遣而安,真可谓“人生百味皆入诗,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细斟慢品的同时,这16套试题考查情感的五种设题模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就结合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来谈谈考查情感的设题模式及答题要领。 一、“情感概括”式提问 这种题型相对比较传统,设题方式一般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抒发了哪些情感”。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规律是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古典诗歌中多有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 “喜”“悲”“怨”“恨”“愤”“忧”“怅”“思”“想”“独”“忆”“怀”“寂寞”“伤心”“惆怅”,抓住这些词语,结合具 体的诗歌内容,明确诗人“喜什么”“悲什么”或“忆谁”等,就可找到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概括出诗人的情感。 例1、2010年全国Ⅱ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题思路:“路暗花迷”一句中“暗”“迷”就极富主观色彩,表露了诗人此时此刻视野暗淡,心绪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种“梦里心情”皆因仕途失意所致,而“无奈”“思家”等词语则直接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思乡念家之情。 参考答案: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高分支招:揣摩核心意向的冷暖色调,结合表露情感的词句进行“定向”概括。 二、情感的“自主探究”式提问 随着新课标高考的闪亮登场,“探究能力”也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文学作品阅读部分中多次出现,就连古典诗歌鉴赏也留下了它的踪迹。命题者往往选取一些内涵相对蕴藉、情感较为丰富、主旨较为多元的诗歌来设题考查。做好这种类型的试题,除了情感归纳概括所需的四个步骤以外,还需要考生结合情景关系(如借景抒情等)、情理关系(如托物言志等),再围绕诗歌的“意象选用”、“遣词造句”、“典故寓意”以及“形象”、“意象”、“意境”等进行深入探究,来发掘作品中相对蕴藉婉曲的情感。 例2、2010年北京卷第13题: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考生在初中时都已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对李白那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激都有较深刻的体会,而这首诗恰是和《行路难》同一时期的作品。再结合本诗,无论是“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还是”荣华东流水”,都很容易看出诗人前途茫茫、人生短暂的感慨,而“梧

初中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初中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学实录 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语文组王桂荣 学习目标: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 课型:专题复习课 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 (生大笑) 师: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情感(师板书课题)【导入方法二】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痴如醉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

的情感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激发读者的灵感,感召读者的人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代诗歌,一起触摸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吧! 二、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师:理解古诗词情感是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常考点,也是应试中的难点。古诗词语言精炼典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这给理解古诗词情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找到解读情感的切入点,如同有了开启情感迷宫的钥匙,就能够登堂入室,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有了破译古诗情感密码,就能领略古诗词艺术殿堂的华美。 (一)破译古诗情感密码之一读题目-----把握作者情感的流向。 师:题目,是流露作者情感的一双眼睛。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思想内容。下面我们一起细读诗题,抓诗题中的关键字,体察作者的思想情感。 (带领学生一起细读诗题,抓诗题中的关键字) 师:《春夜喜雨》 生:从“喜”字可以看出作者喜悦之情。 师:《潼关怀古》 生:从“怀古”字可以看出作者怀古伤今之感。 师:《天净沙秋思》《渔家傲秋思》《夜雨寄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从“思”“寄”“忆”中流露出思念家乡之情。

鉴赏诗歌之情感

诗歌鉴赏之情感 公丕娟 【考纲分析】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情感类题型: 1.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019年天津卷杜甫《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8年江苏卷张籍《寄和州刘使君》) 3.赏析尾联的表达情感。(2017江苏卷陆游《秋兴》) 4.“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2017年全国3卷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常见提问方式 1.赏析第X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2.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又怎样的作用? 3. 后两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情感?请简析。 【学习目标】 1.结合辛弃疾鉴赏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2.掌握鉴赏古代诗歌情感类试题的解题方法,规范做答。 3.感悟辛弃疾慷慨悲壮的词风和情怀。 【教材温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探究:这两首词作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2013年江西卷)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的把握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的把握 【教学导引】: 本讲内容是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讲解题材与情感的联系,也可以借助“注释”、“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另外,诗人还会运用表达技巧、炼字等艺术手法或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考点追踪与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这一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词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一首诗或词的“灵魂”,所以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考点知识荟萃】: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1.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2.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3 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4 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2).农村景物;(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5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6 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2)思念亲友;(3).征人思乡;(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4).因梦寄情;(5).妙喻传情。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2016-10—26 许愿真摘自新浪博客阅34转9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考点掘金】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理解D. 【金脉分布】 14(1) 14(2) 15(1) 15(2) 16(1)16(2)16(3) 借景抒情√ √ √ 托物言志 即事感怀√ √ √ 怀古伤今√ 【脉情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诗歌情感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有的单独命题,有的夹杂在其他的题目当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是表面的情感,考核的如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为了强化该考点的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和情感有时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由此可以预知,17年的高考,探究诗歌情感必考的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的例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甚:为什么。云山:田园。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 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 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 D. 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捣衣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5. 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 15题。 郡斋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注】郡斋,李攀龙由刑部外调任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知府时的官邸。金虎署,刑部。玄经,指道教经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碧叶凝露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是唐代的张籍创作的《节妇吟》,同学们先来齐读一遍,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学生齐读: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生: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适当讨论后) 生: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回到应试层面上来看,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中,20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9套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2009年则有了多达10套以上试卷涉及。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的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 二、命题动向 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 (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

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

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分析近几年长沙中考题型,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题题型。 2、掌握快速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的基本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作为一个生活在诗歌之国的中学生,我们不 仅要背诵积累大量的好的古诗词,而且要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近几年来各地中考中考都涉及到古诗词的赏析。今天,我们就针对古代诗歌内容情感 的把握做一梳理与复习。(板书: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我们先来看一些中考例题:二、考题呈现:明确怎么考。 (2013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2014年)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 了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 花、的品质。(3分) (2015年)醉花阴①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②,瑞脑③销金兽④。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 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橱: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

(完整版)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古诗词鉴赏常见的9种情感及分析套路

古诗词鉴赏常见的9种情感及分析套路 01 送别抒怀诗 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常见情感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特征 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 02 羁旅思乡诗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A.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B.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常见特征 常见场景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杨柳、酒等。 03 思妇闺情诗 鉴赏要点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常见情感 A.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B.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C.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

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04 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1、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2、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3、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4、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05 怀古咏史诗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常见感情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 从近几年高考得题目瞧,诗歌情感得题目就是必考得考点,有得单独命题,有得夹杂在其她得题目当中,考核得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就是表面得情感,考核得如就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为了强化该考点得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与情感有时就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得。 由此可以预知,17年得高考,探究诗歌情感必考得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得例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得途经 1.瞧题目――想缘由、想目得、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得缘由。如2001年全国题,就是韦应物得《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瞧题目就知道就是送别题材得诗,作者就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得这首诗。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得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得目得。如读唐人朱庆余得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瞧这首诗得内容,好像就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得心理状态得,只有瞧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就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得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得心情得. ③直接表达作者得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刘禹锡得《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就是作者当时所处得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就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得. ④直接表达作者得情感。如马致远得《天净沙?秋思》,“思”字正就是作者要表达得情感. 2.瞧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得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得一类就就是“名家得非名诗",既然就是名家,在课本中也就是经常出现得,就是大家比较熟悉得。著名诗人,因其特殊得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得内容,如陶渊明得归园之乐,李白得怀才不遇,杜甫得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得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得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得人生,清新飘逸得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得人生,沉郁顿挫得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等等。所以,同学们在瞧到就是这样得一些诗人得作品时,脑子里就要想象她们得宽泛意义上得写作内容,常表现出来得一般得风格。同时,平时要有意识得识记她们得写作内容与风格,以便在考试时直接套用。我们在后面也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便于大家得积累. 3.瞧意象、炼字 瞧意象炼字也就就是诗中表情达意得关键词语。 读诗就就是要抓关健词.实际上,这些关健词,也往往就是一首诗得“诗眼”。这里得关健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得外在得事物,即意象,一般就是名词;一个就是作者在组织意象得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得使用.这两个方面都就是读懂诗歌得要素,一首诗中,这些重点词,读不懂,就很难说读懂了诗歌,也就谈不上分析技巧,评价思想,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常常就是高考命题者考查得地方,又就是解题得要素。 4.瞧注释 注释就是出题人为了消除学生答卷得障碍给得解释说明,必须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 情感归纳完整

第一篇:古诗词常识 一.知识梳理 1、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和近体诗。 2、词 3、曲 二、平仄、押韵、对仗 古诗词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一、古诗词语言风格 1、清新语言浅显易懂而富有诗意。比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2、明快语言明白通畅,不晦涩不呆板。如刘禹锡的诗《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散,便引诗情到碧霄。”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3、凝练语言简洁而含义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含义丰富。 4、含蓄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含蓄地表达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5、华丽辞藻富丽,文采绚丽,情思奇幻。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通过华丽的辞藻,描绘了薄雾弥漫、愁云惨淡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6、质朴选用简单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当然,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文字明白如话,情真意切。 7、晦涩指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历来各家见解不一。 二、古诗词常见艺术风格 1、雄浑即雄壮浑厚。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3、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被撞慷慨,谓之悲慨。 5、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6、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三、古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两大类。其中,表达方式又包括: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以及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修辞方法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1、直接抒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表达对朋友的关怀。 2、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

诗歌鉴赏之鉴赏情感题

诗歌鉴赏之情感 1.(2019·攀枝花市高三第二次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崇义里滞雨 李贺 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①。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①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1)(对点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B.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C.“瘦马”以下四句由直接抒情转入景物描写,笔触细致,紧扣题目“滞雨”行笔。 D.遥望南宫,旧帘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虚实结合,意境幽静冷寂。 (2)这首诗最后两句“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有何含意?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2019·山东临沂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破阵子·赠行①

[宋]辛弃疾 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醉后歌。可怜白发多。 明日扶头①颠倒,倩谁伴舞婆娑。我定思君拚①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呵。 【注】①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①扶头:酒醉状。李清照《念奴娇》:“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①拚:甘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首二句用年少时的满眼春光与而今的秋叶离开树枝形成对比,语言含蓄蕴藉。 B.下片首二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词人醉酒的情状,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 C.结句“天寒将息呵”,笔锋一转,与前面形成顿挫,读来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D.以议论为主是辛词的特色之一,本词引议论性的语句入词,论随情至,富有表现力。 (2)(对点题)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3、.(2019·江西赣州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之广陵①宿常二南郭幽居 李白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①。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注】①广陵:即扬州,唐时隶淮南道。①萱:萱草,又呼为忘忧草。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草,嵇中散《养生论》云,萱草忘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