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最新教材第24课河中石兽
- 格式:ppt
- 大小:874.50 KB
- 文档页数:17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在一次庙会上,应一位老人之邀,画了一幅河中石兽的画像,结果引起了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领悟文章所表达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庙会、画家、画像等,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翻译:为学生准备课文的现代文翻译,方便学生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幅画中的石兽是真的吗?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课文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对照翻译,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如:“张僧繇是如何画出河中石兽的?”,“为什么会引起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讲述了古代学者在研究河中石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故事。
本文通过石兽的变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探求真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有所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仍有限,对于文中的词语、句式、语法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和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石兽变迁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事物变化中认识和把握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石兽变迁规律的把握。
2.难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石兽变迁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介绍石兽的变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石兽吗?石兽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石兽的变迁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以及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情感态度的把握仍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传达的哲理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
2.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音和语调。
2.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传达的哲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阅十作者纪昀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二、故事背景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
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大言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先生寿几何?”方士曰:“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②,因举一指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
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经余门,劳而觞③之,力辞不饮而去。
姜家小儿钓得小鱼,时时相遗.,余以饲山中黄鹤。
”艾子唯唯而退。
俄而..赵王堕马伤胁,医云:“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下令求千年血,不可得。
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
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意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
”赵王乃叱.而赦之。
(取材于明代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伏羲: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蛇身人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民间传说故事《河中石兽》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拼音和意义。
(4) 学会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3) 培养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2) 通过民间传说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2.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过程安排: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比、问题提出等方式猜测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2. 为学生创设课堂氛围,营造神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阅读后,分组讨论,集体讨论,了解每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课文鉴赏1. 教师讲解课文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个人意见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讨论。
Step 4: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内容,如搜索与此课文相关的新闻、故事或其他民间传说。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夸奖和鼓励。
四、教学辅助措施或教学资源准备:1. PPT或黑板和白板。
2. 课文及相关教材资料。
3. 学生课堂笔记本和学习用品。